期末素养综合测试25题 叙事角度的作用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素养综合测试25题 叙事角度的作用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5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张PPT)

典题精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理财[注](节选)
王愿坚
访问胡行长,是为了给一篇革命回忆录补充材料。
红军主力长征了,一支不满200人的红色游击队,被敌人重兵围困在南方一片苦寒的山区里。他们餐风饮露、茹苦含辛地坚持着,从1934年到1937年,整整3年。胡行长就是当年那支游击队的供给部长、现在省人民银行的行长。我找到了他的家。这是一所平常的四合院,北房门口的向阳地里,有两个人在忙着。右窗下是个老头,正往一排花盆里浇水。盆里栽着些花不像花、菜不像菜的秧子。左窗前的一位,蹲在那里做煤球,做得那么专心,直到我走到他面前才发觉。
听我打听胡行长,他放下煤球,揩着手站起身,“叫我老胡吧。”他笑着说,一双眼睛清亮,炯炯有神。
“噢——,要抖落老账哩!”看了介绍信,老胡哈哈笑着,显然是个开朗爽快的人。他给我介绍了旁边的老李:李老根,做过地下党交通站长,游击战时,对于支持山上的斗争出过好大力。十几年没见了,这次他路过这,顺便把老胡三番五次要的东西带了来。
老李笑着和我握了握手,转身从屋里出来,手里攥着个钉着大红五角星的挎包,说道:“老胡这个人真是一个钱捏得出水来!”他打开挎包,掏出一个账本,冲着老胡一扬,板起面孔说: “咱俩还有银钱官司哩!你看,白纸黑字,”他揭开账本,找出一行,用手指戳着念下去,“‘4月8日,老根购粮,支洋980;吃饭打尖,铜元6枚。’6天只给6个铜子。6个!他要把我的喉咙捏断哩!”说罢,他抹了抹胡子,开心地笑了。
账本纸页发了黄,麻布面子也磨损不堪了。里面,一笔笔账目,日清月结,很是清楚。重见旧物,老胡露出激动的神色,“一点也不错,那时,敌人向山区反复开展了‘搜剿’。粮源断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勒紧裤带子,熬!究竟该勒多紧?我夜里想到天明。”

典题精讲
老胡拿着账本边念边说:
“‘17日,发出米24斤半’——每人减成2两。‘18日,发出米12斤4两’——每人只1两米,煮成饭还不够一口吃的。看着那一翘一翘的秤杆,眼眶子又酸又涩,我把秤杆一扔就去找政委了。”
“政委正把洗净的野菜,一把把往清水里扔。我眼泪呼地涌出来了,说:‘政委,这米实在发不下去了。’”
“政委头都没抬,厉声说:‘先把眼泪擦干!’沉默了好一会儿,他又说,‘发不下去就不发!前边还不知道有什么风风雨雨等着我们呢!咱们跟吃苦受罪没交情,可是它来了,咱也不躲躲闪闪。眼下,你觉得你很穷;可是照我看,你很富,你给全体同志吃了一副补药呢!肚子里的东西少了,脑子里的东西——革命意志、革命精神可就越来越多了。’说到这,政委哈哈大笑。这回轮着他揩眼泪啦!……这番话着实使我开窍。”
老李这会说:“发2两粮时,有人已经光吃野菜了……”老胡忽然想起了什么,“对了,有实物为证。这次特地托老李找了几种带来。”
这时,我才知道盆里栽的不是什么奇花异草。“这叫苦麻菜,可以像牛吃草一样生吞活嚼。这叫苦栽,上好的猪草。那是野芹菜……栽起来,偶尔吃一点, 它能教你看得远,想得透,学会对待富裕和贫困!”说着,老胡抱出一大把菜叶子,“这点栽不了的残余,咱们消灭它。承晔,来,拿去让妈妈洗洗!”
屋里跑出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接过菜叶子跑走了。
望着那蓬在红领巾旁微微颤动着的翠绿的野菜叶子,我心头热乎乎的。
当我怀着一种感激和激动的感情,喝着那碗苦涩的野菜汤时,我已经忘掉了到这里是为了采访,倒像跟他俩一道坐到那浓密的山林里了。
(有删改)
[注]《理财》讲述了胡行长等人在革命和建设时期节省开支、求存图强的故事,节选的这一部分与“账本”有关。
本文与课文《我的叔叔于勒》都以回忆往事的角度来叙述故事。请运用你的学习经验,尝试从情节安排或主题表达方面,简要分析本文这样写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
【解析】小说以寻访胡行长开篇,然后叙述找到胡行长,接着回忆胡行长与老李、政委的往事。在情节安排上,小说将回忆与现实交替,断续中又以采访穿插,故事似断实连。从主题表达上看,小说写“他揭开账本,找出一行……他抹了抹胡子,开心地笑了”“老李这会说:‘发2两粮时……找了几种带来。’”“它能教你看得远,想得透,学会对待富裕和贫困!”,在回忆老胡、老李的往事中融入他们的新感受,结尾“我怀着一种感激和激动的感情”,“倒像跟他俩一道坐到那浓密的山林里了”,反映了“我”的新认识。综上可以看出,凸显了革命意志、革命精神的历史传承和现实价值。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示例1)以回忆的角度叙述故事,情节安排相对自由。南方红军游击战争长达三年,小说根据需要只选取了“银钱官司”“粮源断绝”“与政委交谈”等场景,穿插在现实采访的过程中,故事似断实连,节省了不必要的交代。
(示例2)以回忆的角度叙述故事,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小说在回忆老胡、老李的往事中融入他们的新感受,也写及“我”的新认识,凸显了革命意志、革命精神的历史传承和现实价值。
本文与课文《我的叔叔于勒》都以回忆往事的角度来叙述故事。请运用你的学习经验,尝试从情节安排或主题表达方面,简要分析本文这样写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策略
叙事角度的作用
记叙人称
第一人称(我、我们):以“我”“我们”的口吻或叙述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作用:①小说的线索人物,事件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②使文章更具真实性;③叙述亲切自然;④便于作者直接表达思想感情。
例:《我的叔叔于勒》以若瑟夫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叙事,文章以“我”为全文的线索,见证了于勒叔叔的悲惨生话,也见证了父母对于勒叔叔的态度。通过“我”的耳闻目睹,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使故事情节显得真实自然。
第二人称(你、你们):以“你”“你们”的口吻展开叙述。作用: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利于情感交流,便于抒情。
第三人称(她/他、她/他们):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以“他 (她) 、他 (她) 们”的口吻将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作用: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②不受时空限制,叙述比较灵活自由;③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叙述亲切自然。
例:《一棵小桃树》中“我该怎么感激你……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中用第二人称“你”,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激动到了极点,赞颂了小桃树坚强不屈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例:《皇帝的新装》采用第三人称,对皇帝的穷奢极欲进行大力渲染与讽刺。
注:有的文章同时使用多种记叙人称。如《土地的誓言》中作者将土地拟人化,以第三人称“她”相称。直接倾诉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恋。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感情比较平稳,但随着情感逐渐强烈,作者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第二人称“你”相称。“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解题策略
叙事角度的作用
叙述视角
1.全知视角
特点:往往用第三人称,能比较客观、全面地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作用:①叙述者拉开距离,俯瞰一切,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一不知,更有利于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表现个人的立场、情感、态度;②对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的故事很有利。
例:《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叙述者以全知视角叙述了刘姥姥这一社会底层的农家老妇来到京城贵族之家,与上流社会的贾母、王熙凤等人一同进餐。在这一叙述过程中,叙述者随意调动视角叙述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为主体情节服务,无论人物或故事情节都有充足的展开空间。
2.有限视角
特点: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一般采用第一、第三人称。
作用:采用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我的叔叔于勒》以“我”回忆往事的角度来讲述故事。小说对冷酷的社会现实的揭露,主要通过菲利普夫妇的几次态度变化来展开,作者对他们两人是持批判态度的。对于“我”则不然,从细节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作者在“我”这一人物的身上,寄托着对人性的期望。
①记叙人称和叙述视角的关系:不可简单对立,有时,记叙人称不变,但叙述视角却变化了;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的小说,有时作者并不全采用全知视角,而是在全知视角中插入某一人物的有限视角。
②回忆性散文一般采用双重视角一一儿童和成人视角,回忆采用儿童视角,天真烂漫,现在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当年的事,理智成熟。这与小说叙事文学的视角不一样。如《阿长与(山海经>》先是儿童视角,用儿童懵懂不解的视角看待阿长;后是成人视角,即以成人成熟理性的视角看待阿长。两者之间存在巧妙的转换,如在叙述“阿长”的行为时,偶尔以成人视角来调侃。

巩固提升
(2023秋江苏建湖县期中)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问题。
豆腐里的光阴
中秋节前,我跟父母微信聊天,说这次放假要回去。中秋节晚上,父亲打来电话:“明天几点回来啊?回来了咱们去吃豆腐脑,路口有一家味道很不错。”
挂断电话,我心想,这么多年了,父亲还是那么爱吃豆腐脑,对豆腐和豆腐脑还是那样一往情深。可以说,在父亲内心深处,已然根深蒂固地生出一种特殊的“豆腐情结”。
为了养家糊口,供我们姐弟3个孩子上学,父亲在农忙之余先后开过小饭馆、养过牛、砍过柴,尝尽了千辛万苦,常常累得腰酸背痛,以至于落下了腰肌劳损的毛病。后来,在一个亲戚的建议下,父亲决计试试做豆腐。于是,家里很快便添置了一台电磨豆浆机及一些零七碎八的小物件。头一天,清水泡黄豆。第二天一早,将泡得鼓胀鼓胀的豆子磨成生豆浆,再将生豆浆舀到炉灶上方四角悬起的滤布兜里,上下前后地摇晃,以使豆浆充分过滤到大铁锅里。然后开始用柴火煮烧豆浆,家里那台古董一般的风箱也随之“吧嗒吧嗒”不紧不慢地响了起来。
煮开后的豆浆被一瓢一瓢舀进灶台边的大水缸里,倒入半碗石膏水,不一会儿,豆浆就凝结成了半固体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豆腐脑。这时,父亲总会满怀欣喜地盛上小半碗,放点白糖或韭花酱,美滋滋地吃上几口。有时,父亲会让我给奶奶或姥姥送去一碗,邻居家有老人或小孩儿想吃豆腐脑的,也会过来舀上一碗,但父亲从没问他们收过1分钱。
热腾腾的豆腐脑随后被一勺一勺舀入由木板钉成的框子里。框子一圈铺着滤布,等装满豆腐脑,便用滤布轻轻一包,上面放一块面积相当的木板,木板上再压上一块较为平整的石头。等到第二天,豆腐脑中的水分被挤压殆尽,透着豆香味的豆腐便新鲜“出炉”。做豆腐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由于经验不足,豆腐切面十分粗糙,父亲怀疑是家里的井太浅,井水中的化学成分达不到要求导致的,于是每天都到离家100多米远的村中一口深井去挑水,大概一天要挑15担,一挑就是几个月。后来,父亲做的豆腐质量越来越好,销量也越来越大。父亲就想,难道真是水的原因?于是再用自家水井的水一试,呵,竟然成功了!父亲并没有去探究其中的缘由,而是为免去了这份挑水的辛劳而深感欣慰。


巩固提升
在那几年时间里,每天清晨和傍晚,村里的街巷总会响起父亲“豆腐——豆腐——”那高亢而又抑扬顿挫的叫卖声。如果在路上碰见老姨、老舅等长辈,父亲总会切上一块豆腐递到他们手里,以表心意。
每当春节临近,父亲就会带领我们来一次“全家总动员”,加班加点做豆腐、卖豆腐。堂屋的地上摆放着大大小小盛满豆腐的水缸和水盆,平日里卖豆腐推的那辆“二八大个”也被冷落一旁,换上了载重量翻倍的木板平车。
在我的记忆中,逢年过节家人欢聚,父亲钟爱有加的那道“家常豆腐”始终都是团圆饭的“保留曲目”。有时,父亲会有意无意借机给我们讲一些朴素的道理,比如,“做人做事要像‘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谁也不能挑食,五谷杂粮最养人,多少吃点,对身体有好处”等,使我们受益终身。
如今,当年风华正茂的父亲已届古稀。尽管身体还很硬朗,但和同龄人比起来,父亲却显得更为苍老。就在这次吃豆腐脑的时候,我给父亲剥开一颗茶叶蛋,放进他的碗里,说再不吃要凉了。父亲说不想吃,最近牙疼。我抬头看了看父亲沟壑纵横的脸庞和稀疏花白的头发,喉头一哽,半天也不知道该说点什么……
(选自《山西日报》2023年10月25日,有删改)
本文以回忆往事的角度来叙述故事。请运用你的学习经验,尝试从情节安排和主题表达两个方面,简要分析本文这样写的好处。

巩固提升
本文以回忆往事的角度来叙述故事。请运用你的学习经验,尝试从情节安排和主题表达两个方面,简要分析本文这样写的好处。
【解析】结合“挂断电话,我心想,这么多年了,父亲还是那么爱吃豆腐脑,对豆腐和豆腐脑还是那样一往情深。可以说,在父亲内心深处,已然根深蒂固地生出一种特殊的‘豆腐情结’”分析,文章以回忆的角度叙述故事,情节安排相对自由。结合“为了养家糊口,供我们姐弟3个孩子上学,父亲在农忙之余先后开过小饭馆、养过牛、砍过柴,尝尽了千辛万苦,常常累得腰酸背痛,以至于落下了腰肌劳损的毛病。后来,在一个亲戚的建议下,父亲决计试试做豆腐”“有时,父亲会让我给奶奶或姥姥送去一碗,邻居家有老人或小孩儿想吃豆腐脑的,也会过来舀上一碗,但父亲从没问他们收过1分钱”“于是每天都到离家100多米远的村中一口深井去挑水,大概一天要挑15担,一挑就是几个月”分析,父亲为什么做豆腐,赠送豆腐脑,挑井水做豆腐等穿插其中,故事似断实连,节省了不必要的交代。以回忆的角度叙述故事,丰富了思想内涵。结合“有时,父亲会有意无意借机给我们讲一些朴素的道理,比如,做人做事要像‘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谁也不能挑食,五谷杂粮最养人,多少吃点,对身体有好处”等,使我们受益终身”分析,文章在回忆父亲做豆腐的往事中融入他对“我们”的教育,也写及“我”的新认识,凸显了父亲对“我们”浓厚的爱以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答案】以回忆的角度叙述故事,情节安排相对自由。父亲为什么做豆腐,赠送豆腐脑,挑井水做豆腐等穿插其中,节省了不必要的交代,丰富了思想内涵。文章在回忆父亲做豆腐的往事中融入他对“我们”的教育,也写及“我”的新认识,突出了父亲对“我们”浓厚的爱以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谢谢观看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