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第23课基础过关全练4题 文学文化常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第23课基础过关全练4题 文学文化常识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5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张PPT)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范进中举》选自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
B.文曲星——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能高中做大官的人,都是文曲星下凡。
C.清代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范进就是因会试中举喜极而疯的。
D.乡试年——科举制度中,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由秀才或监生去应试;乡试开考的这一年就叫“乡试年”。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范进中举》选自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
B.文曲星——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能高中做大官的人,都是文曲星下凡。
C.清代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范进就是因会试中举喜极而疯的。
D.乡试年——科举制度中,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由秀才或监生去应试;乡试开考的这一年就叫“乡试年”。
【解析】范进是因乡试中举喜极而疯的。乡试考中称“举人”。 【答案】 C
一、文学文化常识的范围
1.作家作品。包括: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等。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诗、词、曲、铭、说、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积累文学文化常识的方法
4.横向比较法。就是把同一属性的文学文化常识搜集在一起,找出它们的异同,并据其异同进行组合,做到“文”以类聚。比如古代一些作家诗文集的命名方式就可使用此法。大家可以这样排列组合:用官职命名的作品集有:《杜工部集》…… 用自号命名的有:《苏东坡全集》……用书斋名命名的有:《聊斋志异》……
二、积累文学文化常识的方法
1.以新联旧法。在学到某作家的又一作品时,联及以前学过的他的作品。比如学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首先要把鲁迅的生平、作品弄懂吃透,然后联及以前学过的《社戏》《阿长与<山海经>》,再联及他的作品集《彷徨》《呐喊》《朝花夕拾》等,最后联及文体知识“小说”“杂文”“散文诗”……这样,学一而联二、联三……文学常识便越联越多,也越联越熟。
2.以点带面法。教材所选名家名作的数量比较多。我们可把某一名家的作品作为“点”,再由这一“点”扩展到这个名家入选初中课本所有作品这个“面”。比如古代的李白、杜甫、柳宗元、苏轼等,现代的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外国的如高尔基、莫泊桑、布封等。分别将这些作家的作品逐一归纳,弄清文体,了解写作时间、背景,掌握作品中的人物、写作技法等等。例如鲁迅的作品,入选初中课本的有《风筝》《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雪》《故乡》《孔乙己》等,我们首先要掌握鲁迅生平这个“点”,然后知晓其作品集、各作品集的命名方式、这篇作品出自哪个集子、是什么体裁、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使用什么样的技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这样,由点扩展到面,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效率也比零散记忆高得多。
3.纵向扩展法。就是从纵向的角度去梳理和记忆文学常识。比如以文学史为线,就从先秦、两汉开始,到魏晋、唐宋、元明清、近代、现代、当代,一步步梳理;若以文体发展史为线,就从《诗经》开始,到先秦诸子及历史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进行梳理。然后,再把这条“线”中每一时期内的重要作家、作品或文体、技法分门别类地归纳出来。记忆时,纵向有线可循,扩展的横向内容也一目了然。




(改编)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范进、严监生等都是其中的典型艺术形象。
B.《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作者通过对范进丑态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C.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范进中举》中张乡绅称与范进“同在桑梓”的意思是说他与范进是同乡人。
D.明清科举考试中“会试”的考中者是“举人”。
【解析】D.有误,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会试考中的称“贡士”,殿试考中的称“进士”。故选:D。
【答案】D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