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素养综合检测15题 段落的作用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素养综合检测15题 段落的作用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5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张PPT)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回答问题。
战马魂
蒙福森
东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平乱,途经龚州,其渡江之处名“将军古渡”,久负盛名。虽历经千年,至今古韵犹存。
历代文人墨客在将军古渡留下了不少诗作,摘录一二佳句:
“汉将征边地,威名重伏波。”
“试看将军滩上水,犹留豪气击鸣鼓。”
古渡不远,有一处空旷开阔的草坪,马援曾在此操练士兵。遥想当日,旌旗招展,战马嘶鸣,声震四野。
草坪中有一处泥潭,深可及腹,宽数丈,野草覆盖,人所不知。
马援坐骑名火龙驹,皇帝亲赠,多年来,随他南征北战,保家卫国,开疆辟土,立下赫赫战功。
那日,早操练毕,马援下马,解鞍卸甲,任由火龙驹在草地上吃草。
忽闻火龙驹陷入泥潭之中,马援大惊。
火龙驹拼命挣扎,可泥潭像一个囚笼,牢牢地困住了火龙驹。
到了中午,骄阳似火,大地如炙。很快,火龙驹耗去了力气,浑身汗津津的,疲惫不堪。
马援想尽了种种办法,依然无法把火龙驹救出来。
从黄昏到傍晚,从傍晚到深夜,从深夜到黎明,马援一夜不眠,坐在泥潭边,默默地陪伴着火龙驹,眼看着心爱的坐骑慢慢耗尽了力气,却一筹莫展。




燃烧的篝火,映红了马援的脸庞。他的脑海中,往事一幕幕地回放:大漠,风沙,古道,草原,沙砾……火龙驹驰骋沙场,迅疾如风;战场上,刀光剑影,血染沙场:殷 红的血,染红了火龙驹的躯体。那血迹,有马援的,有火龙驹的,有敌人的。
天边露出了鱼肚白,绿野平畴,疏林野树,江水苍茫,江中一叶轻舟,随波逐流,与往日并无二致。
但,火龙驹的生命,却到了最后的时刻。
马援老泪纵横。
火龙驹也流下了泪水,仿佛亲人间的生离死别。
马援心如刀割。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走来:“闻将军坐骑陷入泥潭之中,您一夜不眠。老朽来自北方草原,自幼牧马,懂马,多年前随大军南下,今有一法,或可一用。”
“请问何法?”马援紧紧地抓住老人的手,心急如焚地说。
老人说:“此法未必有用,但到了此刻,不妨一试。”
马援依老人之法,将所有战马云集于草地上。老人头裹红布,腰系红绸,手执长鞭,牵住其中一匹,跨身一跃而上。嗷呜——一声高喊,手起鞭落,抽打坐骑。
坐骑奔跑起来了。
其他战马也跟着奔跑起来。
老人挥舞长鞭,驱马绕着泥潭一圈儿一圈儿地奔跑。
马群绕着圈儿奔跑,越跑越快。




一时间,群马嘶鸣,响遏行云。马蹄翻飞,泥土飞溅,马蹄声急,声震四野。马群越跑越快,越跑越急,风驰电掣,气势如虹。像一股激流,如暴雨,如闪电,如飞沙,如走石,如飓风,如海啸,如天崩,如地裂……
最初,火龙驹茫然地望着它的同伴奔跑。后来,随着群马的嘶鸣,飞奔,火龙驹沉寂的灵魂被唤醒了,激发了,一股与生俱来的力量,刹那间迸发出来。“咴——”但闻 其一声嘶鸣,挣扎着,一跃而起。虽然,跃起一点儿,随即沉下,但它百折不挠,无所畏惧,不断地跃起,沉下,跃起,沉下,跃起,沉下……
哪怕每次跃起,挪移只有一点点,但它依然顽强不屈,绝不放弃。
马群依然在奔跑。
火龙驹在跃起,沉下,跃起,沉下……
像在战场上,它和伙伴们,披荆斩棘,永不退缩。
火龙驹一步一步地,终于,跃出了泥潭。蓦然,火龙驹鬃毛竖立,前蹄高扬,“咴——”一声长啸,穿云裂帛,声震荒野。
此时,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红彤彤的,远处的田野、山峦、树木、村落、河流,殷红一片。
“浮生几度,苍生困苦,功名付与酒一壶。醉怒吼,慷慨处,气吞万里如虎。十万弓弩,欲遮天幕,百万同袍,不知归路……”军营里,歌声忽起,慷慨激昂,悲壮苍凉。
一年后,马援在征战五溪时,病逝于军前,壮志未酬,年六十四岁。火龙驹不饮不食,日夜嘶鸣,绝食而死。
(选自《百花园》2022年第9期,有删改)
读小说要细品结尾。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应该删去,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浮生几度,苍生困苦,功名付与酒一壶。醉怒吼,慷慨处,气吞万里如虎。十万弓弩,欲遮天幕,百万同袍,不知归路……”军营里,歌声忽起,慷慨激昂,悲壮苍凉。
一年后,马援在征战五溪时,病逝于军前,壮志未酬,年六十四岁。火龙驹不饮不食,日夜嘶鸣,绝食而死。
读小说要细品结尾。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应该删去,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人物、情节、主旨等角度进行分析。可答赞同。去掉最后一段后,小说以第三十四段“军营里,歌声忽起,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结尾,这就和第三十二段火龙驹“一声长啸,穿云裂帛,声震荒野”相呼应。这“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歌声是将士们精忠报国精神的体现,这是受火龙驹自救之举的激励。在这里,故事达到高潮,人、马精神高度统一,以此结尾,小说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可答不赞同。以最后一段结尾,给出马援、火龙驹最后的结局,故事有了延续,完整性增强。由第三十五段“一年后,马援在征战五溪时,病逝于军前,壮志未酬,年六十四岁。火龙驹不饮不食,日夜嘶鸣,绝食而死”可知,马援病逝,火龙驹难舍马援,绝食而死,突出表现了火龙驹的忠义,表现了火龙驹对马援的深厚情谊;这与第十四段至第十七段内容相呼应,升华了人马生死相依的主题。人、马双双离世,强化了悲剧的氛围,也增加了文本的感染力。
【答案】(示例1)赞同。①以倒数第二段结尾,军营歌声突起,与前文火龙驹的长啸形成呼应;②火龙驹自救的壮举,激励了将士们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③全文在故事的高潮处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
(示例2)不赞同。①以最后一段结尾,让故事有了延续,交代了马援和火龙驹的最终结局;②火龙驹殉主而死,升华了人马生死相依的主题;③最后一段强化了悲剧的氛围,增加了文本的感染力。




分析记叙文中段落作用的答题思路
分析记叙文中段落的作用,需 先结合上下文理解段落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以及段落在文中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1.开头段落
结构 ①引出下文 ②总领全文 ③为下文做铺垫 ④与题目或结尾照应
内容 ①总括文章内容 ②开篇点题或点明主旨 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④奠定情感基调 ⑤渲染气氛
2.中间段落
结构 ①承上,总结上文 ②启下(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③承上启下(使行文流畅、过渡自然) ④照应(与标题、上文、下文照应)⑤埋下伏笔
内容 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等①揭示事件意义;②突出人物精神品质;③抒发作者情感
3.结尾段落
结构 ①总结全文;②照应开头(题目、前文)
内容 ①点明(突出、深化)……的中心;②抒发(突出)……的情感;③升华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红隼
南翔
妈妈,妈妈……
母亲正在厨房准备午饭,隐约听到儿子在叫,一把关了水龙头。豌豆立在阳台上,盯着东墙边的鸟巢,并没有回头找妈妈的意思。随着两只红隼倏忽而至,豌豆的目光顿时又倾注在它们身上。
妈妈见豌豆不停地舔手指,猜他担心红隼吃不饱。确实,在城市里喂养五只雏鸟,这对红隼父母真有点儿力不从心。下午挖些蚯蚓,给它们解解馋吧。豌豆给了妈妈一个难得的向日葵般的微笑,这是儿子能捧出来的最高奖赏。妈妈心里瞬间有了暖意。叮嘱他去洗手,他居然也答应了。洗过手,豌豆进了书房,铺开画本。
豌豆是四岁时才被归到“星星的孩子”一类的。豌豆被确诊自闭症后,父母很长时间没回过神来。一直以来,豌豆行走迟、言语迟、表情也不丰富。希望的火苗点燃过无数次,又熄灭过无数次。在求医问道的途中,妈妈辞了职。爸爸出差变得多起来,时间也一次比一次长。爸爸虽然在家日少,但每月打来的钱足以让母子衣食无忧。
趁煲汤的空儿,母亲溜到儿子身后看他画画。以前,她总想纠正一下儿子的线条、布局及设色,豌豆不听。好长一段时间,山川、河流、树木、人物……儿子的绘画真是天马行空。
两个月前,一个雷雨天,家里飞来两只红隼。凌乱的阳台上,塞了碎画纸的矮胖旧花盆竟成了鸟儿温暖的避难所。从此,豌豆凡事坚持不久就转移注意力的状态也有所 改变,观察鸟儿时的专注令人惊讶,常常一站一个钟头。绘画内容也万宗归一:只画阳台上的鸟儿。
听中学的田老师说这是红隼,一种猛禽,母亲心里一紧,担心豌豆受到伤害。父亲安慰她,万物有灵,你没见猫啊狗啊,也喜欢跟小朋友玩耍!
开始,红隼对靠近的人“鸟”视眈眈,发出咕咕的叫声。急得豌豆拦阻,别靠近!就为儿子多讲几句话,父母便觉得很值。何况豌豆还不时对着鸟儿自言自语。
待到两只红隼不停衔来树枝、草茎垫窝,一家人才顿悟,它们想在此安营扎寨了。一天,豌豆突然指着其中一只红隼连叫了两声,翅膀,右边!寻声看去,体型略大的雄鸟右翅受了伤,略带拖曳,收束也比左翅慢两三拍。




还是我儿子眼尖!父亲一高兴,便拉着儿子进书房。未料豌豆搬动砚台时,砸伤了爸爸的脚背。豌豆吓得脸色发白,逃跑了。父亲在家养伤时,越想拉豌豆过去,豌豆离他越远。为此,他变得有些急躁不耐。母亲把怨艾藏在心中,一个人全力照顾豌豆。
见妈妈过来,豌豆俯身压住画本。妈妈佯做夺取,儿子抱着画本边跑边笑。当他躲在椅子后面时,妈妈抓拍了一张面部特写。看看他的眼睛、笑脸……豌豆跟正常的孩子有什么两样?他爸爸看到也会这样想的。
为了感谢妈妈带他去挖蚯蚓,豌豆忽然端出画本给她看。一幅是红隼妈妈在孵蛋;另一幅是五只雏鸟伸着粉红小嘴,争抢妈妈衔来的一条虫子;再一幅是红隼爸爸耷拉着右翅,在一旁昂着头守护着母子。母亲夸赞画得好。又道,豌豆怎么帮它们啊?豌豆说,挖好多蚯蚓,妈妈吃,爸爸也吃。母亲一愣,恍然道,对,对!
有时,豌豆在睡梦中连叫爸爸。母亲设法录下发给父亲。他却犹疑地回了一句,是叫自己的爸爸吗?母亲扑哧一笑,你不觉得自己跟红隼爸爸很像吗?一个地上跑,一个天上飞。
车子驶过几条街,路边一片绿意深深的菜园。守园人的小孙女蹦蹦跳跳跟过来,哥哥,我帮你拿桶子好吗?豌豆想了想,把桶递给了她。
小妹妹问一片像蝴蝶的菜花名字,豌豆平淡道,蚕豆花。母亲暗暗称奇,他只从绘本或电视中看过,就能毫不犹豫地与现实生活对上号!俩小朋友边挖蚯蚓边对话,豌豆有问必答。母亲发现,儿子跟同龄人比跟成人交流流畅许多。妈妈希望时光慢一些,好细细品味儿子的思维与表达。也真想让孩子的爸爸听一听。
田老师提醒,红隼受保护,不能人工投喂。豌豆有些沮丧。田老师安慰说,红隼生存能力很强,不用担心。它们属于天空和森林,自由自在最好。豌豆笑了。
母子二人走到阳台,发现红隼爸爸妈妈正在喂孩子,面前竟有十几只新捉的虫子,红隼的生存能力真的很强。豌豆风卷残云地吃着香蕉,眼睛一刻也没离开鸟巢。
饭后,母亲走进书房时,豌豆趴在桌边睡着了。母亲轻轻从他肘边抽出画本,这是儿子的新作:一只大鸟嘴里衔着一只虫子,另一只大鸟一旁侧脸看着它。衔着虫子的 大鸟,右翅张开着。旁边写了五个字:爸爸喂孩子。
母亲一手捂着嘴,眼里和喉咙,顿时有几股热流同时汹涌而出……
(选自《人民文学》2023年第3期,有删改)
读小说要细品结尾。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应该删去,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母子二人走到阳台,发现红隼爸爸妈妈正在喂孩子,面前竟有十几只新捉的虫子,红隼的生存能力真的很强。豌豆风卷残云地吃着香蕉,眼睛一刻也没离开鸟巢。
饭后,母亲走进书房时,豌豆趴在桌边睡着了。母亲轻轻从他肘边抽出画本,这是儿子的新作:一只大鸟嘴里衔着一只虫子,另一只大鸟一旁侧脸看着它。衔着虫子的大鸟,右翅张开着。旁边写了五个字:爸爸喂孩子。
母亲一手捂着嘴,眼里和喉咙,顿时有几股热流同时汹涌而出……
读小说要细品结尾。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应该删去,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人物、情节、主旨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尾段中的“一手捂着嘴”“顿时”“热流”“汹涌”表现出母亲内心的激动、欣慰;同时,与开头第二段“母亲正在厨房准备午饭,隐约听到儿子在叫,一把关了水龙头”形成呼应;结合第十段“母亲把怨艾藏在心中,一个人全力照顾豌豆”可知,母亲照顾豌豆很辛苦,结尾段通过对妈妈的描写,含蓄地赞美了母爱的伟大,深化了文章主题。
【答案】不赞同。以最后一段结尾①呼应开头,表现了妈妈的辛劳终于得到回报;②通过刻画妈妈的动作,表现妈妈内心的激动、欣慰之情;③深化主题,赞美了母爱的伟大。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