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13课能力提升全练5 (3)题 理解文章内容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第13课能力提升全练5 (3)题 理解文章内容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5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张PPT)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选自袁中道《夜雪》)
【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即黄庭坚。
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出自张岱的回忆录《陶庵梦忆》,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他仍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B.【甲】文中作者以“舟子喃喃曰”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并借舟子之口表达“痴”情人不止“我”一个,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C.【甲】【乙】两文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如【甲】文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体现了作者的雅趣;【乙】文雪夜悠闲自得地读书体现了作者的雅趣。
D.【乙】文写夜雪之景,抓住特征,简笔勾勒,传形写照,笔触轻灵,极富韵味,表达了作者悠然自得、富有情趣的积极乐观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出自张岱的回忆录《陶庵梦忆》,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他仍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B.【甲】文中作者以“舟子喃喃曰”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并借舟子之口表达“痴”情人不止“我”一个,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C.【甲】【乙】两文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如【甲】文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体现了作者的雅趣;【乙】文雪夜悠闲自得地读书体现了作者的雅趣。
D.【乙】文写夜雪之景,抓住特征,简笔勾勒,传形写照,笔触轻灵,极富韵味,表达了作者悠然自得、富有情趣的积极乐观的情感。
【解析】B.【甲】文中作者借舟子之口表达“痴”情人不止“我”一个,是侧面描写,而不是“正面描写”。
【答案】B




理解文章内容选择题的答题步骤
答题策略:解答此类问题,一般先浏览问题,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问题相关的语句,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然后题文对照,根据文体知识,做出判断。
答题步骤:
1.审题干。认真读题,审清题干内容。
2.定范围。根据各选项表述内容确定其在文本中的对应范围。
3.读文本。仔细阅读文本,关键句、限制词和时间点等信息要重点注意。
4.辨正误:根据文本和文体知识,仔细考察判断选项表述的正误。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以下各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①,可偃仰,可放笔研,可瀹茗②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注】① 两腿伸直岔开,形如簸箕。古人正规场合盘腿而坐,箕踞是很随便的姿式。 ②瀹茗:煮茶。
(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有删减)
下列对语段 【甲】 【乙】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语段【甲】写景主要运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景物人物,仿佛创造出一幅淡墨山水画,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
B.语段【甲】中,大雪之后长堤、亭子、小舟及舟人的状貌,营造了一个物我合一的境界;语段【乙】中,面对“闭窗瀑闻,开窗瀑至”的趣景,作者油然萌生以心体物,物我交融的感觉。
C.两个语段作者分别借“湖心亭”“飞泉亭”表达了寄情山水,随遇而安的情怀。
D.两个语段写景都体现了一个“奇”字,语段【甲】“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语段【乙】“奇”在树根分而枝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以下各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下列对语段 【甲】 【乙】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语段【甲】写景主要运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景物人物,仿佛创造出一幅淡墨山水画,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
B.语段【甲】中,大雪之后长堤、亭子、小舟及舟人的状貌,营造了一个物我合一的境界;语段【乙】中,面对“闭窗瀑闻,开窗瀑至”的趣景,作者油然萌生以心体物,物我交融的感觉。
C.两个语段作者分别借“湖心亭”“飞泉亭”表达了寄情山水,随遇而安的情怀。
D.两个语段写景都体现了一个“奇”字,语段【甲】“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语段【乙】“奇”在树根分而枝合。
【解析】C.有误。文段【甲】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俗流的生活方式,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故选项中“表达了寄情山水,随遇而安的情怀”说法错误。故选:C。
【答案】C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