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练习:第8课《拿来主义》(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练习:第8课《拿来主义》(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2 10:3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练】人教必修4第8课《拿来主义》
课内巩固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孱头(càn)  国粹(cuì)
残羹冷炙(zhì)
冠冕堂皇(miǎn)
B.脑髓(suǐ)
给与(yù)
暴殄天物(tiǎn)
暴戾恣睢(suī)
C.自诩(xǔ)
玄虚(xián)
面面相觑(qù)
揠苗助长(yà)
D.吝啬(sè)
蹩进(piē)
高屋建瓴(lín?)
分道扬镳(biāo)
2.选出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古懂  陷阱  拭目以待  积毁销骨
B.摩登  譬如  磕头贺喜  人才备出
C.时髦  包涵  亟待解决  祖上荫功
D.炫耀  鱼鳍  勃然大怒  走投无路
3.依次填入下段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显示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吃掉,只是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________炮枪和烟灯,________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________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________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A.因为 虽然 但是 所以
B.只有 虽然 倘使 但
C.虽然 但是 只要 但
D.只有 因为 所以 因此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课余当家教,搞创收,靠劳动自己养活自己,冠冕堂皇,无可非议。
B.你对我态度如此恶劣,却指望我对你怎样友好,这怎么可能呢?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人之常情。
C.我们以前使用的复习资料题型陈旧,毫无新意,这种残羹冷炙是很难保证复习质量的。
D.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总之,我们要拿来。
②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④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⑤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A.①③②⑤④       B.①②④⑤③
C.①②⑤③④
D.①③⑤②④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黛玉午休时,宝玉过来探望。宝玉闻到黛玉
( http: / / www.21cnjy.com )袖中发出的幽香,便要瞧她袖中笼着何物。黛玉则扯出湘诌云的“冷香”来奚落宝玉。宝玉怕黛玉睡出病来,便随口胡诌了一个“女孩在雪地里抽柴草”的故事。笑闹之时,湘云来了,取笑宝玉作诗忘典之事。(《红楼梦》)
B.连长太太入住高家的时候,觉新、觉慧因阻
( http: / / www.21cnjy.com )止不力挨众人责骂,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则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态度。克明心怀鬼胎,心术不正;克安正统刚直,仍有士大夫的不屈;克定明哲保身,毫无气节。(《家》)
C.双桥镇农民暴动时,吴荪
( http: / / www.21cnjy.com )甫、孙吉人和王和甫等人正在上海筹建“益中信托公司”,企图吞并中小企业。而后,吴荪甫抽回双桥镇资金的计划落空,赵伯韬又堵住吴荪甫的去路。慑于压力,杜竹斋退出“益中”并站在赵伯韬的一边,“益中”便成了赵伯韬的囊中之物。(《子夜》)
D.葛朗台的弟弟在破产后把儿子托给葛朗
( http: / / www.21cnjy.com )台监护,但葛朗台不愿意,后来却又想要清理弟弟在巴黎的债务,只是这事要做得自己不花钱,还能博得“有义气的哥哥”的好名声。他需要克罗旭叔侄做他的帮手,于是,便有了葛朗台成家以来的第三次请客。(《欧也妮·葛朗台》)
E.弗比斯和爱斯梅拉达幽会之时,克
( http: / / www.21cnjy.com )洛德躲在阁楼里偷看,妒火中烧,趁他们不备,拔出藏在身上的尖刀,往弗比斯后背刺去。弗比斯说了句“真倒霉”就倒下了,爱斯梅拉达也吓得昏了过去。(《巴黎圣母院》)
课内精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7~10题。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
( http: / / www.21cnjy.com ),(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7.“我在这时也并不想……,是为‘拿来主义’”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8.第4段中“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有什么主要区别?
9.第8段、第9段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写出下列喻体的本体。
(1)大宅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孱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鱼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鸦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待包括外国文化在内的古代文化遗产,应有的态度是“占有,挑选”,文中“挑选”是如何体现的?
课外提升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
文化遗产问题
张中行
前面介绍文言部分曾说,我国的文化遗产,绝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部分是用文言记录下来的,文言有功,有许多优点值得保留,享用。可是继承,享用,先要学会它。不管《资治通鉴》《全唐诗》价值多高,你不会文言,就只好“望书兴叹”。可是,如上一节所说,学的人和会的人越来越少,这就出现无法调和的冲突,葡萄好吃,可是架太高,够不着。已经有不少人设想,应该培养少数专业(比如称为古典专业)人员,由他们负责,用翻译、介绍的办法,把应该继承、享用的传递给不会文言的大众。这可以慰情聊胜无,但困难不少。首先是培养哪些人。这像是容易决定,培养适于学古典的。可是,怎么能知道哪些青少年适于学古典呢?
这就不能不先考虑自愿的原则,可是这样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来,就不得不让更多的人先尝尝古典,也就是学文言。这在现在是正在实行(学生的语文课里有文言),将来行得通吗?其次,把责任交给少数学古典的传递,自然就遇到传递什么和怎样传递的问题。比如说,《资治通鉴》值得传递,还勉强能够传递(也难免隔靴搔痒),《全唐诗》就太难了。继承、享用,将来占主要地位的恐怕是文学作品的欣赏,而这偏偏像看电影一样,只看情节说明不成,要亲眼看银幕。其三是遗产种多量大,传递,不是少数人所能胜任。考虑到这些情况,在不很久的将来,妥善的办法恐怕仍是脚踩两只船,一只船是让有条件学并喜欢学的人有学会的机会,一只船是培养不太少的专业人员,整理介绍。两只船,由理想方面说,最好是以自学为主力,专业为辅助;如果事实上做不到,那就只好倒过来,以专业为主力,以自学为辅助。这都是说不很久的将来;至于很久的将来,那会牵涉到汉字存废的问题,古典文献重要性变化的问题,只能由那时候的人去考虑去处理了。
现代语从文言里吸收营养是个非常复杂的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过去这样做过,而且量相当大,如成语是显而易见的,“作者”“作风”之类不显而易见,其实也是。还有不少先例。就文体说,最突出的是戏曲的曲词,几乎把文言的所有花样都拿来应用了。就人说,单提一位近代的,如鲁迅,如果他不熟悉古典,杂文就不会写成这种韵味。这不是说他就写不好,而是说不是这种韵味,这韵味,有一部分是从古典来的。不过鲁迅的文笔也给我们一种启示,是学通了才能够吸收,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必须兼通今古,才能把文言的优点“化”入现代语;不然,如现在报刊上有时会出现的擦脂抹粉的文章,从文言里搜寻一些熟套硬往现代语里塞,成为非驴非马,那就想求好而适得其反了。通,先要学。可是现在的趋势是学的人越来越少,将来是一般人与文言成为路人,认识尚且谈不到,更不用说取其所长了。因此,至少我这样看,今后的现代语,想再从文言那里吸收什么营养,是几乎不可能了。
比文言年轻得多的是唐宋以来的白
( http: / / www.21cnjy.com )话,其中有不少,如《水浒传》《红楼梦》等等,我们还在看,能不能从那里学点什么?很难说,因为这不像科技,引进新的,看得见,摸得着,立竿见影。据我所知,近年来有些写小说的人曾从那里寻得一些乖巧,有少数甚至心摹手追。可是写小说的终归是少数,比如写论文,写记事文,写抒情文,也能从其中吸取点什么吗?理论上当然可以,或说应该,因为那时期的白话,至少有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或深思的,就是追随口语,求通俗流畅。我们现在的不少文章不是这样,能够对比,想想,也许会有些好处。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我国的文化遗产是用文言记录下来的,文言有功,它有好多优点值得我们保留、享用,可是要继承享用它,得先要学会它。
B.因为学文言的人和会文言的越来越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以有不少人设想,应该培养少数古典专业的人员,由他们负责,用翻译、介绍的办法,把应继承、享用的传递给不会文言的多数人。
C.考虑到少数古典专业人员来传递古典的种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困难,在将来,最妥善的办法必须是脚踏两只船,一只船是让有条件学并喜欢学的人有机会学,一只船是培养一大批专业人员,整理介绍。
D.到了很久的将来,汉字的存废、古典文献重要性的变化等问题都会关系到古典的传递,这个问题,只能由那时候的人去考虑、去处理。
E.现代语从文言里吸收营养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过去一直在这样做,而且吸收量相当大,比如好多成语和像“作者”“作风”一类词,都源自文言。
12.这篇文章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请说明下面3个比喻所表达的作者的意思。(每项均不超过20个字)
①“葡萄好吃,可是架太高,够不着”这个比喻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也难免隔靴搔痒”这个比喻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像看电影一样,只看情节说明不成,要亲眼看银幕”这个比喻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举鲁迅先生为例,就从文言里吸收营养问题阐明了两点看法,请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这篇文章是谈古诗文的,但也间接地批评了现代文的一些缺点,请指出有哪些缺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5~18题。
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
( http: / / www.21cnjy.com )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记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觉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条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15.“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些事例来表现的?
16.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17.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18.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腿下微跛的小孩,对鲁迅先生连鞠了七个躬,所以作者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
B.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
( http: / / www.21cnjy.com )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当“我们”蹑着脚步走出来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
C.“——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文章第③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E.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
高考链接
(2011·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1题。
捧与挖
鲁 迅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伶俐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
( http: / / www.21cnjy.com )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作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道: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督。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几省的河道,竟
( http: / / www.21cnjy.com )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料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堤”咧,“护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选自《鲁迅全集·华盖集》,有删改)
19.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0.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
21.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
22.(2011·高考江西卷)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
INCLUDEPICTURE
"../../../../我的文档/中教网程编/网络资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8.拿来主义/A3.TIF"
\
MERGEFORMAT
要求:
(1)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
(2)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4)不少于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请根据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和与他相关的文字的体会与思考,对鲁迅先生进行简单评论。
要求:①用一个总领全段的句子进行点评开头,②语言简洁、鲜明、生动,③在100字内。
参考答案
1.A【解析】B“与”读yǔ;C“玄”读xuán;D“蹩”读bié。
2.D【解析】A“古懂”应为“古董”;B“人才备出”应为“人才辈出”;C“祖上荫功”应为“祖上阴功”。
3.B【解析】“形式和印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与“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构成转折关系。“背着周游世界”与“一定会有人看”构成假设关系。
4.B【解析】冠冕堂皇,比喻外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很体面,实际并不如此,此处应为“光明正大”;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也用来指你对我怎样,我也对你怎样,此处用的是后一个意义,正确;残羹冷炙,剩下的饭菜或别人的施舍,讲义陈旧与此两义都无关;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不能用于第三方,在本句中没注意使用对象的限制。
5.A【解析】原文是按怎样对待、怎样区别处理、有何作用、怎样才能正确处理、有什么重要和迫切性来排列的。
6.AB【解析】A项,①“湘云”应为“宝钗
( http: / / www.21cnjy.com )”;②“女孩在雪地里抽柴草”是刘姥姥二进贾府时编的故事,宝玉随口胡诌的是“耗子精偷香芋”的故事。B项,①处理这一件事的是克明,与觉新、觉慧无关;②克明正统刚直,仍有士大夫的不屈;克定心怀鬼胎,心术不正;克安明哲保身,毫无气节。
7.承上启下。“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小结上文,“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是领起下文。
8.“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9.(1)文化遗产 (2)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3)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4)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必须区别对待的部分。
10.使用“鱼翅”等有用的部分,存放“烟灯和烟枪”等旧形式,毁灭“姨太太”等有害的部分。
11.AC【解析】A项中“我国的文化遗产是用文言记录下来的”说法绝对,原文是“绝大部分是……”;C项中“必须”和“一大批”错。
12.①文言价值大,可是读不懂,就用不上
②翻译介绍文言,但不易传达文言的神韵
③欣赏古典文学要阅读领会,不能只看翻译介绍
13.①不能从古典作品中吸取营养,就难以形成独到的文风韵味。②不把古典作品学会学通,勉强生搬硬套,就会不伦不类。
14.①有些现代文食古不化,生搬硬套文言的一些辞藻,结果适得其反。②有些现代文章不像古文那样通俗流畅。
15.①“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是孩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②文中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的“朦胧的敬慕”: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讯先生;“我”瞻仰“民国缔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
16.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总”的结构方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分写: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17.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18.A
E
19.①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物常取“捧”的做法;②其次,分析人们“捧”的动机;③再次,用例证揭示“捧”的后果;④最后,提出正确的做法,呼应开头。
【解析】
议论文通常遵循“提出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式”结构模式。本文先从中国人一贯的做法引出下文,提出人们有爱“捧”的习惯,并指出“捧”的实质和后果,并举三例给予佐证,而后提出“挖”的观点和具体做法,最后再回到批判现实中来,收束全文。
20.(1)后果:①助长贪婪,人们反
( http: / / www.21cnjy.com )受其害;②腐蚀人格,使之蜕化变质;③恶性循环,造成毁灭性的后果。(2)递进关系:揭示“捧”的危害范围越来越广,危害程度越来越重。
【解析】第5~7段分别列举了三个例子谈
( http: / / www.21cnjy.com )“捧”的后果:知县寿诞,“捧”使人起贪心,危害个人;都督变坏,“捧”使好人变坏人,善人变恶人,危害一方;河道增堤,“捧”使祸害更大,河水决堤,危害一片。三个例证之间存在由小范围到大范围、由个体危害到全民危害程度递增的递进关系。
21.①“挖”是“自求多福”之道;②“挖”与“捧”一样费力。但结果大不相同;③强调“挖”是因为当时多数人还未摆脱“捧”的惰性。
【解析】从文意来看,“挖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捧”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可从最后一段中先找出“挖”在文中的起始含义(基本含义),再向前文辐射,从“挖”与“捧”(后者是本文论述的重点)的关系,作者为何在结尾要提出“挖”等层面思考。
22.(示例)我将您的画像挂在我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桌的正上方。当我疲倦想偷懒的时候,我抬头看到了您,您那犀利的目光像闪电,灼烧着我混沌的思想,我想到活着就该跟您一样,“我以我血荐轩辕”;当我目睹不良现象却不敢挺身而出时,我抬头看到了您,您那上指的头发像利剑直刺我懦弱的灵魂,年轻
人就该“横眉冷对千夫指”,敢于跟坏人坏事作斗争;当我遭受同学的误会而伤心时,我抬头看到了您,您那慈祥的面庞像广阔的海洋融化了我心中的寒冰,让我有宽厚博大的胸怀……您伟岸凛然,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年青一代永远向前。
【解析】要了解鲁迅的事迹,并仔细观察这幅画像,还要注意符合四点要求。
23. (示例)鲁迅先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爱憎最鲜明。对敌人,他高举痛打落水狗的大旗,立场坚定;他笔端流出的文字,似匕首如投枪,犀利无比,充满战斗的力量;他高声宣言,对敌人一个也不宽恕,态度鲜明。但对青年,他却充满无限的爱、柔情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