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党费》背景、叙事、情境真实感解读
贰
目
录
壹
叁
背景的真实感
叙事的真实感
情境的真实感
壹
背景的真实感
1.1934年是我们闽粤赣边区斗争最艰苦的开始。我们那儿的主力红军一部分参加了“抗日先遣队”北上了,一部分和中央红军合编,准备长征,4月天就走了。
①作者描写了特定的历史环境,呈现了革命斗争的背景,为故事的发生与发展作了必要的铺垫。
②在小说的开篇,作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34年的秋天。这一年是“闽粤赣边区斗争最艰苦的开始”。当时的斗争形势是:一部分红军主力参加“抗日先遣队”,已经北上了;一部分准备长征的主力已经离开;剩下的小部队则遭到了疯狂“围剿”,被迫上山。
③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有利于读者走进作品,理解人物的言与行,使整个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一、背景的真实感
解读
2.可是,现在呢,鸦雀无声,连个火亮儿也没有,黑沉沉的,活像个乱葬岗子。
作者描写了特定的场景,进一步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通过细致入微的环境描写,读者能够想象出故事发生的场景,仿佛亲临现场。
一、背景的真实感
解读
3.这是一间用竹篱子糊了泥搭成的窝棚,靠北墙,一堆稻草搭了个地铺,地铺上一堆烂棉套子……墙角里三块石头支着一个黑糊糊的砂罐子,这就是她煮饭的锅,再往上看,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
①居住的环境如此简陋,简直不像个家。
②展现了黄新同志的生活状况,以环境的恶劣反衬出黄新一心为党而不顾自己的无私与有担当,展现了其为“把红旗再打起来”而敢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的革命精神。
②如果没有描写这样的环境,主人公的行为就会让人感到费解,读者就难以看到人物身上的美好品质。
一、背景的真实感
解读
贰
叙事的真实感
1.采用第一人称,使“我”成为故事的讲述者,带领读者回到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使其获得真实的体验。
①读者可以跟随“我”一步步走进故事,深入了解主人公的思想、感受和心理活动。
②“我”有过当侦察员的经历。这一经历比较特殊,暗示“我”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③在故事中,“我”担任联络员,负责联系山下的党组织。“我”到八角坳工作。“我”的所见所闻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④“我”是整个事件的见证者。“我”亲眼见证了黄新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斗争,一心为党。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读者宛若置身其中。
二、叙事的真实感
解读
2.采用第一人称,有利于读者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党费》中,叙述者“我”并不是冷漠的旁观者。“我”会适时表达自己的情感。适时表达感受、作出评价,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山下的群众对党的忠心,为后面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二、叙事的真实感
解读
①哼的那个调儿那么熟,一听就听出是过去“扩红”时候最流行的《送郎当红军》:五送我郎当红军, 冲锋陷阵要争先,若为革命牺牲了, 伟大事业侬担承。……十送我郎当红军, 临别的话儿记在心,郎当红军我心乐, 我做工作在农村。好久没有听这样的歌子了,在这样的时候,听到这样的歌子,心里真觉得熨帖。
2.采用第一人称,有利于读者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我直接表达感受,可以丰富读者的情感体验。
二、叙事的真实感
解读
②别看人家是妇道人家,可着实机灵。
我直觉得鼻子尖一酸一酸的,我再也憋不住了。
二、叙事的真实感
解读
3.采用第一人称,可以省去一些不必要的情节。
由“我”来讲述故事,就可以避免横生枝节,选择性地呈现典型的场景,凸显作品的主题。
作者从“我”的有限视角入手,两次写了“我”在黄新家的见闻,略去了不必要的情节,将初见黄新、再见黄新、黄新掩护“我”作为描述的重点。
这种受限视角有助于读者将目光聚焦在故事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身上。
叁
情境的真实感
1.小窝棚里挤挤巴巴坐着三个人,有两个女的,一个老头,围着一大篮青菜,头也不抬地在摘菜叶子。
描写特殊的物象有利于增强读者的代入感。在小说中,“我”第一次来到黄新的家时,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大篮青菜”,增强了情境的真实感,让读者感受到生活气息。
三、情境的真实感
解读
2.又拉出一个破坛子,在里面掏了半天,摸出一块咸萝卜。
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也摆着上次拿咸菜给我吃的那个破坛子,有腌白菜、腌萝卜、腌蚕豆……有黄的,有绿的。
①描写特殊的物象可以将人物的精神更好地呈现出来。作为党费,腌咸菜是小说《党费》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物象,在小说中多次出现。
②“我”第一次到黄新家,黄新摸出一块咸萝卜给我吃,反映了当时生活的艰苦、物资的匮乏。
③“我”第二次到黄新家,看到“腌咸菜”这一物象贯穿了小说的始终,能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情境的真实感
解读
3.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也摆着上次拿咸菜给我吃的那个破坛子,有腌白菜、腌萝卜、腌蚕豆……有黄的,有绿的。
腌咸菜的种类不同,颜色也不同,说明这些腌咸菜来自不同同志的家,是群众准备的物资。作者借助这一物象展现了普通群众的革命斗争精神。
三、情境的真实感
解读
综上所述,在小说《党费》中,作者通过描写典型的环境、采用第一人称、描写特殊的物象,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沉浸于其中,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小结(共16张PPT)
《党费》取材、形象、环境、构思解读
贰
目
录
壹
形象动人
肆
叁
取材新颖
构思巧妙
环境典型
壹
取材新颖
他把孩子揽到怀里,听我汇报。他详细地研究了八角坳的情况以后,按照往常做的那样,在登记党费的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上:黄新同志1934年11月21日缴到党费……
1.作品题材独特新颖,不写与敌人鏖战的战斗情景,不写恢弘壮阔的重大场面,没有琐碎的内容铺排,也没有枝枝蔓蔓的情节。选材范围小,角度巧。
2.缴纳党费是在无钱可交的情况下,他们并没有忘记党,自制咸菜抵缴党费来支持党的事业。这也是特殊形势下的珍贵党费。
一、取材新颖
解读
他把孩子揽到怀里,听我汇报。他详细地研究了八角坳的情况以后,按照往常做的那样,在登记党费的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上:黄新同志1934年11月21日缴到党费……
3.敌人企图将留下打游击的少量红军困死在深山老林。他们采取搜山、烧山、移民并村等手段,强行切断老百姓和山里的联系。山里同志缺盐少粮,生活十分艰苦,非常需要咸菜。
4.老百姓被敌人搜刮得一贫如洗,种植蔬菜加工成咸菜便成为缴纳党费的最好方式。
解读
作品主人公黄新面对这样严酷的形势,自觉起到领头作用,她组织全村党员们深夜加班腌制咸菜,为党组织贡献一份力量。最后黄新被敌人发现,她机智灵活地掩护山里同志脱离危险,光荣地献出了宝贵生命。
小结
一、取材新颖
贰
形象动人
1.这么的吧:这些菜先分分拿回去;盐,等以后搞到了再分!
这可看出黄新是个基层党员的组织者、领导者。这里提到菜和盐,可见“盐”的珍贵,困在山里的同志多么需要,这在情节上为下文发展作了铺垫。
解读
2.她揭开砂罐,拿出两个红薯丝子拌和菜叶做的窝窝,又拉出一个破坛子,在里面掏了半天,摸出一块咸萝卜。
黄新要弄东西给“我”吃,用手在破坛子里掏摸了半天才拿出一块咸萝卜,说明萝卜告罄,十分宝贵。
解读
二、形象动人
4.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
结尾写敌人敲门,她见难于脱身,就若无其事地“搂着孩子”整理头发。这个动作细节反映了她面对险情时镇定机智。
解读
3.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黄新看到孩子饥饿想吃,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塞到嘴里。她妈发现,忙把那根菜夺回,毫不顾及孩子哭泣。
这个细节写出了黄新宁可委屈孩子也尽量让同志们多吃点。
解读
二、形象动人
二、形象动人
5.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
这“拉长”的声音,看似是说给孩子听,其实是说给“我”听,话里的“妈妈”一语双关,意在暗示“我”要听党的话,不要冲动莽撞,作无谓的牺牲。
解读
叁
环境典型
三、环境典型
1.1934年是我们闽粤赣边区斗争最艰苦的开始。我们那儿的主力红军一部分参加了“抗日先遣队”北上了,一部分和中央红军合编,准备长征,4月天就走了。
①开头部分直接交代了当时社会的大背景: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34年,红军一部分参加“抗日先遣队”北上,一部分和中央红军合编,准备长征。
②在敌人疯狂围剿下被迫上山。然后又交代我党建立秘密交通线的情况。
③这个交代反映了当时斗争的残酷性,也为“我”之后来到“八角坳”与黄新联系作铺垫。
解读
三、环境典型
2.要接头的人名叫黄新,是个二十五六岁的媳妇,1931年入党的。1932年“扩红”的时候,她带头把自由结婚的丈夫送去参加了红军。以后,她丈夫跟着毛主席长征了,眼下家里就剩下她跟一个才5岁的小妞儿。敌人实行“并村”的时候,把她们那村子一把火烧光了,她就随着大伙儿来到了八角坳。
黄新所处的生活环境处处艰难,步步凶险。
正是把人物放在这样艰苦的典型环境下去写,才凸显出人物关爱同志、心系革命、热爱党的英雄形象。
解读
肆
构思巧妙
①本文围绕缴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并以“我”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开头以“我”缴纳党费引出回忆,以“我”的见闻和感受构成小说主要素材。
③正文先写“我”交代当时的革命斗争环境,接着写上级领导安排“我”当“交通”,下山联系地方党组织。
④“我”在八角坳第一次找到女党员黄新,看到她居住的窝棚,了解到她艰难的生活处境,听到她期盼联系党组织的心声。
四、构思巧妙
解读
1.情节
⑤“我”再次与黄新会面时,听到她哄女儿的语言,表明她对同志的情感胜过疼爱女儿的情感。
⑥她把咸菜当党费,敌人来临时沉着应变,对“我”的细心叮嘱,机智地转移敌人视线,关键时刻义无反顾地献出生命保护“我”。
四、构思巧妙
解读
1.情节
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表现了黄新干练的组织才能、沉着细心、对敌斗争态度坚决、为革命献身等可贵品质。
小结
小说多次写到咸菜,如写黄新几人择咸菜、黄新招待“我”吃咸菜,黄新整理咸菜、孩子要吃咸菜、黄新与“我”谈论咸菜、她托“我”上山带咸菜、“我”上交咸菜。小说将“咸菜”贯穿全文的始末。
四、构思巧妙
解读
2.线索
如开始写“我”当过侦察员,敏于观察辨识。魏政委交代黄新的相貌特征,“我”下山找她时立马就认出了她。初次与黄新会面,她拿党证和银洋缴党费,“我”未收,黄新牺牲后,“我”在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黄新同志的党证和银洋。后面写敌人搜捕时,她让“我”藏进阁楼,躲过一劫。这样前有伏笔,后有照应,结构联系缜密。
3.细节
解读(共13张PPT)
《党费》
人物描写手法解读
贰
目
录
壹
叁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壹
肖像描写
一、肖像描写
2.头发往上拢着,挽了个髻子,只是头发嫌短了点;当年‘剪了头发当红军’的痕迹还多少可以看得出来。
①黄新虽然也挽着髻子,但头发明显有些短。“我”猜测是因为她之前“剪了头发当红军”的缘故。
②在反动势力的压迫下,百姓们的日子都特别苦,连妇女们都纷纷响应号召,剪掉头发,拿起武器参加战斗。
③黄新曾经飒爽英姿,对革命事业非常忠诚,是个“根正苗红”的好同志。
解读
一、肖像描写
1.要接头的人名叫黄新,是个二十五六岁的媳妇,1931年入党的。
她看上去已经不止政委说的那年纪,倒像个三十开外的中年妇人了。
①艰苦的生活条件、险恶的斗争形势,再加上对参军的丈夫的思念,都使得这位年轻女性心力交瘁。艰苦的生活与艰难的岁月在她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②作者通过写人物的真实年龄与相貌之间的巨大落差,反映了人物的遭遇,充分展现出人物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解读
一、肖像描写
3.脸不怎么丰满,可是两只眼睛却忽悠忽悠有神,看去是那么和善、安详又机警。
①“脸不丰满”是因为平时缺衣少食,生活条件不好,但不丰满的脸却衬得黄新的双眼格外有神。
②“和善、安详又机警”,“和善”说明黄新朴实、友善,“安详”说明此时的她情绪十分稳定,而“机警”则表明她虽然个性温和,但并非对当前的形势一无所知,相反已经准备好随时面对即将到来的危险。
解读
小结
作者抓住人物外貌中最为突出的特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使得黄新这位女共产党员的形象跃然纸上。
贰
语言描写
二、语言描写
1.半天,她说话了:“同志,你不知道,跟党断了联系,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真不是味儿啊!……有我们在,有你们在,咱们想法把红旗再打起来!”
①黄新的话语简单、朴实。从这番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党组织被黄新放在了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上。
②黄新是一名党员,其所有的行动都要遵从党的安排与指挥。但是由于反动势力的围剿,她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纵然有斗争的意愿,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做。
③“我”的到来无疑为她拨开了眼前的迷雾,也使得她再次有了奋斗的方向。
解读
二、语言描写
2.乖妞子,咱不要,这是妈要拿去卖的,等妈卖了菜赚了钱,给你买个大烧饼……什么都买!咱不要,咱不要!
①这番话完全符合一位母亲的身份特点,同时也透露出丝丝艰辛。
②当时物资短缺,黄新好不容易凑齐了一筐子咸菜,只想送给山上的同志们,希望他们能够渡过最艰难的时刻。妮儿却无法理解母亲的苦心,只是一个劲儿地哭闹。
③黄新没有顺从女儿的愿望,反而十分坚定地拒绝了女儿,可见她对党、对组织的一片忠心。
解读
二、语言描写
3.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
①当时的妞儿还小,必定不懂黄新这句话的意思。
②黄新的这句话其实是说给“我”听的。她希望“我”带着所有的物资,带着她的孩子妞儿安全地离开这里,而不是冲出去和白匪拼命。
解读
小结
人物的语言充分地展现了黄新坚毅果敢的性格特点,使得黄新的形象更为丰满。
叁
动作描写
1.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
④待到做完这一切,黄新方才“霍地转过身”。“霍地”说明她的动作很急很快,也说明这是她下意识的反应。
⑤今天的局面可能是她思量过千百遍的,因此当一切真正来临的时候,她才会显得如此的从容不迫。
解读
三、动作描写
3.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
三、动作描写
①此时黄新的表现就如同寻常的乡下妇人,没有丝毫的慌乱。
②“转身”“坐下”“梳头发”是再自然不过的动作,就仿佛“我”根本就不曾出现过。
解读
小结
黄新的这一系列动作充分展现了一名地下党员应有的素质,也展现了其随时准备为党、为革命牺牲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