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教案(表格式) 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教案(表格式) 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06 10:5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课题 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教学内容 门类齐全的工业大国、相对集中的工业分布、科技促进工业低碳发展
教学 目标 1.运用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认识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3.运用资料认识我国防灾减灾的措施和取得成就,通过案例,掌握一定的防灾减灾常识,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人地和谐观、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分布。 2了解防灾减灾常识。
教学难点 认识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分布。
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2025年5月12日 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 “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 说一说你所知道的防灾减灾常识
教学过程 探究一:自然灾害严重 1.自然灾害多发 读中国与主要受灾国家灾情比较(1990—2019年)图,认识我国自然灾害状况。 2.常见气象灾害及分布 阅读材料,了解主要气象灾害 读图,说出不同气象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完成表格内容。 3.常见地质灾害及分布 读图,说出不同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区。 活动: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1) 读下图,将我国台风、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与其主要分布地区连线。 (2) 参考对台风灾害集中分布区的成因解释,解释我国洪涝灾害、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集中分布区的形成原因。 探究二:除害兴利并举 1.悠久的救助传统 修建于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一直发挥着防洪和灌溉并举的作用,使成都 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2.提升各环节应对能力 思与学:江苏兴化为什么要堆垛田 活动:了解紧急救灾需要储备的主要物资 探究三:自救互救 1.自救 遭遇自然灾害时,每个人都应该冷静应对,结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境遇,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做到有效避灾。 2.互救 请记住:生命至上!即使受灾被困,也要保持镇定,坚定信心,等待和配合救援。 活动:熟悉校园紧急疏散路线 读图分析: 我国是世界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广。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 气象灾害主要有旱灾、洪涝、台风、寒潮等类型。 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强地震多发。 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特别集中在地势阶梯的过渡带。 小组合作: (1) (2)洪涝灾害集中分布区:东部季风区,夏秋季降雨集中;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时河流排水不畅,从而引发洪涝灾害,所以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集中分布区:山地丘陵区地势起伏大,陡峭的地形也使得地表水容易迅速汇集,所以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主要集中在山地丘陵区。 总结: 积极应对自然灾害、除害兴利并举,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 原则:“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除害:人们通过开挖水道,增强排水、泄洪能力; 兴利:堆泥成“垛”,用于种植农作物。兴化垛田不仅是生态农业的典范,还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结合材料了解不同灾害的应急避灾小常识: 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积极救助他人,并设法把消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寻求救援。
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材课后作业及教辅资料作业
教学反思 1.学习这部分内容可结合所在学校组织的学生防灾演练,如地震逃生演练、火灾疏散演练等;参观防灾教育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防灾设备的使用和应急处理流程,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 2.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自然灾害知识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