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时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时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5 17:0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新部编版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课时练习题
一、选择题
1.舜推举禹做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被称为(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2.“黄帝炎帝本兄弟,炎帝世衰黄帝起……天下无事享太平,九州之内终统一。”炎帝与黄帝部落走向联合,形成了后来哪一民族的前身?( )
A.汉族 B.壮族 C.苗族 D.布依族
3.2023年10月17日,中国邮政发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特种邮票一套。下图“良渚国考古遗址公园”“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邮票,其可说明的共同主题是( )
A.古人类的起源 B.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C.农耕技术成熟 D.青铜文化灿烂辉煌
4.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逐步形成了( )
A.社会分化 B.早期国家 C.统治阶级 D.早期城市
5.“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近期发表成果:在距今(2020年)5000年前,中国已进入文明阶段,出现了国家,进入“古国时代”。能支撑这一结论的应是( )
A.文献记载 B.文化遗存 C.神话传说 D.科学推断
6.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左下,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文明社会。下列最可能在良渚遗址中出现的是( )
A.干栏式建筑残余 B.大禹王的王冠
C.炭化了的粟颗粒 D.精美的青铜器
7.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黄帝、尧、舜等远古传说。有学者指出,司马迁对五帝关系的记述不一定准确,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部落集团逐渐融合的历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史记》的记述就是历史事实 B.远古传说没有任何价值
C.远古传说蕴含一定的历史信息 D.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的唯一依据
8.“它是中国邦国时代‘满天星斗’中的一颗,展现了中华文明乃至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这一文化遗址位于图中的( )
A.①良渚遗址 B.②二里头遗址 C.③大汶口遗址 D.④红山遗址
9.清明节寻根祭祖、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发展的深厚积淀。每年清明节的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更成为广大华人集体寻根的盛会,我们祭祀黄帝是因为( )
A.他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 B.他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C.他是中华医学的创始人 D.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10.随州神农祭典是神农故里举行的祭祀中华民族始祖的盛大民俗活动,已成为随州市的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每年3月许多学校都会组织师生到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体验中国历史悠久的神农祭祀仪式。同学们将会在活动中深入了解到(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 B.河姆渡人的生活
C.远古传说中的炎帝 D.早期国家的建立
11.相传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据考古发现,河南荥阳城东青台村中出土了距今约5000年的炭化丝织物。据此可知( )
A.考古发现能佐证所有神话传说 B.中国是最早出现丝织业的国家
C.神话传说能折射一定历史信息 D.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12.下列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与“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情况相符( )
A.原始人群时期 B.山顶洞人时期
C.半坡原始居民时期 D.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
13.梁启超在《太古及三代载记》中说:“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是( )
A.部落之间结成联盟繁衍而形成
B.众多民族在割据、战乱过程中逐渐形成
C.部落之间不断攻伐合并中形成
D.众多民族在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14.从山西省陶寺村考古发掘的1300余座墓葬看,有的大型墓随葬品丰富精致,有鼍鼓、特磬、彩绘龙盘等重要礼器;而占墓葬总数90%的小墓,死者身无长物,应是社会的平民阶层。这些现象反映出( )
A.社会的贫富分化已经很明显 B.山西已经出现早期的国家
C.黄河流域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D.陶寺村先民崇尚祭祀文化
二、材料题
15.问题:【空间定位】观察地图,归纳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遗址的分布特点。
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唯物史观】这些遗址为何会集中分布在江河流域呢?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居住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候人们已经懂得种植水稻、粟和蔬菜,饲养家畜和家禽,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1)图A中的房屋建筑类型是 ?其出现于长江下游的 (遗址)当中,黄河中游地区的半坡遗址人们居住在 房屋中,距今约 年。
(2)图B中成套的精美陶器出现于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的 文化当中,此时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 现象。
(3)依据材料一、二,归纳“原始农业”发展的标志。(至少2个)
(4) 、 和 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17.考古发现和远古传说都是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考古发现的化石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房屋(如图)。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橡、盖顶……
图三 图四
材料三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遂禽杀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
(1)材料一中图一的复原头像是根据图二头盖骨化石完成的,该古人类被命名为什么?生活年代距今约多少年?
(2)材料一的古人类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烧骨、烧石和灰尘,说明该古人类已经掌握了哪一项生产生活技能?
(3)材料二中图三、图四分别是哪种原始居民的建筑?
(4)材料三中的“轩辕”指哪位传说中的人物?记述的是哪一场战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七年级历史新部编版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课时练习题》参考答案
1.A
2.A
3.B
4.D
5.B
6.A
7.C
8.A
9.D
10.C
11.C
12.D
13.D
14.A
15.特点:分布范围广泛,多集中于长江、黄河流域。
原因: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利于原始农业的发展。
16.(1)干栏式;河姆渡;半地穴式;6000。
(2)文化:大汶口
现象:贫富分化。
(3)标志: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定居生活。(任选2)
(4)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
17.(1)北京人;70-20万年。
(2)学会使用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3)河姆渡人;半坡人。
(4)黄帝;涿鹿之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