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学习更有效 小升初备考 | 数学学科
2025年秋六年级数学小升初重点校择校分班考培优卷(人教版)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
学校: 班级: 姓名: 成绩:
注意事项: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区域,注意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卷面整洁。
一.选择题
1.一个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分别是5cm、8cm,它的周长不可能是( )
A.16cm B.18cm C.20cm D.24cm
2.2□9×□8是一个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那么下面四个数中有可能是它的得数的是( )
A.10982 B.6539 C.3082 D.33612
3.(钟表问题)时钟在12点25分时,分针与时针的较小夹角为( )
A.120° B.137.5° C.150° D.137°
4.四位同学测量圆锥高的方法如下,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楠楠 B.晶晶 C.依依 D.笑笑
5.学校设立“红领巾交换书屋”鼓励学生课外借阅,校长想了解全校学生年阅读量情况。以下( )同学介绍的关于书屋的信息对他最有帮助。
A.东东:去年全校人均借阅18.5本 B.青青:周一被借出368本
C.红红:六(1)班去年借阅1023本 D.莎莎:我上周借阅2本
6.观察(如图)竖式,“甲”“乙”表示两次分的结果,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无法比较大小
7.对下面生活数据的估计,最准确的是( )
A.一瓶矿泉水大约有550升。
B.一张数学试卷卷面的面积约是125cm2。
C.一袋食盐约重0.5千克。
D.六年级学生跑50米最快用时45秒。
8.如果把教室的平面图画在一张和数学课本封面大小一样的图纸上,你选择的比例尺是( )
A.100:1 B.1:10 C.1:100 D.1:20000
9.根据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发现,人的两只眼睛的视野范围是一个长与宽的比为16:9的长方形,所以电视、显示器行业根据这个比设计产品,下面对长与宽的比为16:9的长方形理解正确的是( )
①宽是长的。 ②宽比长短。 ③长是宽的。 ④长比宽长。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如图,将长方形ABCD分别沿长和宽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得到圆柱(1)和圆柱(2)。这两个圆柱相比较,( )
A.表面积和体积都相等。
B.表面积相等,体积不相等。
C.表面积不相等,体积相等。
D.表面积和体积都不相等。
二.填空题
11.甲乙两人同时在A、B两地中点处向相反方向行走,5分钟后,甲到达A地,乙距离B地还有240米。已知甲乙两人的速度之比为5:3,则A、B两地相距 米。
12.如图(单位:cm),用这样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最大是________ 厘米。
13.图是六年级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喜欢篮球的比喜欢羽毛球的少10人,喜欢乒乓球的有70人,喜欢足球的人数与喜欢其他项目的人数一样多。六年级总共有 人,喜欢乒乓球的有 %,喜欢足球的有 人。
14.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出发时他们的速度比是4:3,他们第一次相遇后,甲的速度提高10%,乙的速度减慢20%,这样,当甲到达B地时,乙离A地还有26千米,A、B两地的距离是 千米。
15.某钟表的时针长12cm,那么从4点钟到11点钟时针扫过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16.我国每年消耗一次性木筷子约45079000000双,横线上的数读作 ,改写成用“亿”做单位的数是 亿,相当于砍伐约2000万棵树。看到这些数据,你的建议是 。
17.小明从家去学校,路线按1:10000的比例画在图中(如图),量得小明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是3cm,那么,学校在小明家 偏北30°方向 m处。
18.如图是棱长6cm的正方体,它的棱长总和是 cm。若将正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体积是 cm3。
19.把一个高为9cm的圆柱切开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如图),表面积增加了90cm2。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 cm,体积是 cm3。
20.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的统计图是 。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的统计图是 。能清楚地反映部分与总数之间关系的统计图是 。
21.转动如图中的转盘,转盘停止后,指针落在 区域的可能性最大, 区域的可能性最小。
22.操场上做游戏的7名同学的体重分别为36kg、38kg、45kg、42kg、38kg、40kg、41kg。他们的平均体重是 kg。如果一位体重68kg的老师也加入了游戏,则做游戏的人的平均体重是________ kg。
三.判断题
23.圆的半径扩大到原来的2倍,面积也扩大到原来的2倍. .
24.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那么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20%。
25.直线长度是射线长度的2倍.
26.如果设甲为x,乙为2x,且已知甲乙两数和为12,则甲是3.
27.一种商品打“九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90%出售。
28.把一个体积是15cm3的圆柱削成最大的圆锥,圆锥的体积是5cm3. .
四.计算题
29.直接写出得数。
0.43﹣0.3=
8×12.5= 7.2÷9=
30.解方程。
31.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1.92÷2.5÷0.4
五.操作题(共2小题)
32.六(1)班要举行联欢会,通过转转盘来决定每人表演的节目类型,请根据下面的要求设计转盘。
(1)设唱歌、舞蹈和朗诵3种表演项目。
(2)指针停在舞蹈区域的可能性最大。
(3)表演朗诵的可能性比表演唱歌的可能性大。
33.把圆A向上平移,使平移后的圆与原来的圆组成轴对称图形,再画出一条对称轴。
六.应用题
34.一辆公交车,晴天每天可载客16次,雨天每天只能载客11次,它一连工作了17天,共载客222次。这些天中有几天下雨?
35.京沪高速公路全长约1200千米,一辆大客车和一辆小客车分别从上海和北京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6小时在途中相遇。如果大客车的速度是小客车的,两辆车的速度各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36.刘伯伯的果园全部种植荔枝和龙眼,果园总面积是6000平方米,其中40%种植龙眼,其余的种植荔枝。种植荔枝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7.林叔叔是环保卫士,他为树林中的小鸟们修建了一个露天饮水器,即圆柱形的蓄水池,从蓄水池里面量得底面直径是20dm,高是5dm。在水池的内部四周和底面抹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8.有六名同学排成一排,他们的平均体重是48kg。前四名同学的平均体重是44kg,后三名同学的平均体重是50kg。第四名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9.纸的发明是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造纸的原材料主要是树皮等植物的纤维,据统计:少浪费1500张纸,就可保留1棵树;节约6吨纸,则相当于拯救了120棵树。学校打印室新购一批白纸,计划每天用90张,可以用20天。由于注意了节约用纸,实际每天只用60张,这批白纸实际用了多少天?
参考答案及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考点】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答案】A
【思路分析】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根据这个关系确定第三条边的取值范围,再用各个选项中的周长减去5厘米和8厘米,求出第三条边再判断。
【解答】解:8+5=13,8﹣5=3,3<第三边<13
16﹣(8+5)=3,第三边是3厘米,不能组成三角形,所以选项A就不可能。
18﹣(8+5)=5,第三边是5厘米,能组成三角形,所以选项B就可能。
20﹣(8+5)=7,第三边是7厘米,能组成三角形,所以选项C就可能。
24﹣(8+5)=11,第三边是11厘米,能组成三角形,所以选项D就可能。
故选:A。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和周长的意义。
2.【考点】两位数乘三位数.
【答案】A
【思路分析】2口9×口8,根据估算方法,2口9≈300或200,口8可以约等于20、30、40、50、60、70、80、90,将两个乘数看成整百和整十数,通过估算,确定积的范围,再进一步验证即可。
【解答】解:A.2口9×口8≈300×40=12000,289×38=10982,有可能是;
B.2口9×口8≈200×30=6000,249×28=6972、239×28=6692、229×28=6412;2口9×口8≈300×20=6000,259×18=4662、299×18=5382,不可能是;
C.2口9×口8≈200×20=4000,209×18=3762,积不可能再小,不可能是;
D.2口9×口8≈300×100=30000,积不可能超过30000,不可能是。
故选:A。
【名师点评】整数乘法法则:(1)从个位乘起,依次用第二个因数每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2)用第二个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得数的末位就和第二个因数的那一位对齐;(3)再把几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3.【考点】时间与钟面.
【答案】B
【思路分析】根据钟表的认识,分针转一圈,即360°时,时针圈一个数字,因此,分针转动的速度是时针的12倍,分针每分钟转360°÷60=6°,时针每分针转6°÷12=0.5°,因此,在12点25分时,时针过12旋转了0.5°×25=12.5°,分针过12转了6°×25=150°,二者之差就是分针与时针之间的夹角的度数。
【解答】解:分针每分钟转360°÷60=6°,时针每分针转6°÷12=0.5°,
在12点25分时,时针过12旋转了0.5°×25=12.5°,分针过12转了6°×25=150°,
150°﹣12.5°=137.5°
答:在12点25分时,分针与时针的较小夹角为137.5°。
故选:B。
【名师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时间与钟面,解题的关键是求时针离开数字12的度数。
4.【考点】圆锥的特征.
【答案】D
【思路分析】根据圆锥高的含义: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并结合选项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解:根据圆锥高的定义:笑笑测量方法正确,其他同学测量方法错误。
故选:D。
【名师点评】明确圆锥高的测量方法,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5.【考点】数据整理与收集.
【答案】A
【思路分析】根据题意,校长想了解全校学生年阅读量情况,要从整个学校的阅读情况出发寻找信息,据此选择。
【解答】解:学校设立“红领巾交换书屋”鼓励学生课外借阅,校长想了解全校学生年阅读量情况,需要的信息是去年全校人均借阅18.5本。
故选:A。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信息的能力。
6.【考点】两位数除两、三位数.
【答案】A
【思路分析】根据两个“30”所处的数位不同解答。
【解答】解:“甲”的“30”表示30个十,“乙的“30”表示30个一,所以甲>乙。
故选:A。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了列竖式计算三位数除两位数,重点考查了对算理的理解。
7.【考点】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答案】C
【思路分析】根据生活经验以及数据的大小,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找出符合实际的即可。
【解答】解:A.一瓶矿泉水大约有550毫升,原题说法不符合实际。
B.一张数学试卷卷面的面积约是12dm2。原题说法不符合实际。
C.一袋食盐约重0.5千克。原题说法符合实际。
D.六年级学生跑50米最快用时4.5秒。原题说法不符合实际。
故选:C。
【名师点评】此题考查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计量单位和数据的大小,灵活地选择。
8.【考点】比例尺.
【答案】C
【思路分析】教室的长一般是9米,宽一般是6米,数学课本的长大约21厘米,宽大约15厘米,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计算后即可选择。
【解答】解:教室的长一般是9米,数学课本的长大约21厘米
9米=900厘米
A.图上距离=90090000(厘米)画在数学课本上太大,不合适;
B.图上距离=90090(厘米)画在数学课本上太大,不合适;
C.图上距离=9009(厘米)画在数学课本上合适;
D.图上距离=9000.045(厘米)画在数学课本上太小,不合适;
所以比例尺1:100比较合适。
故选:C。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了比例尺的应用。
9.【考点】比的应用.
【答案】C
【思路分析】把长看作单位“1”,那么宽就则宽是长的1,长是宽的1,宽比长短(1)÷1,据此解答。
【解答】解:①宽是长的1,所以原题答案正确;
③长是宽的1,所以原题答案正确;
②宽比长短:
(1)÷1
1
,所以原题答案错误;
④长比宽长:
设长为16,则宽为9。
9÷16
(16﹣9)÷9
=7÷9
,所以原题答案正确。
故选:C。
【名师点评】此题考查了比的应用,要求学生掌握。
10.【考点】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体积.
【答案】D
【思路分析】分别计算出两个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然后再比较即可。
【解答】解:圆柱(1)底面半径是3cm,高是6cm。
表面积:
3.14×32×2+3.14×(3×2)×6
=3.14×9×2+3.14×6×6
=56.52+113.04
=169.56(cm2)
体积:
3.14×32×6
=3.14×9×6
=28.26×6
=169.56(cm3)
圆柱(2)底面半径是6cm,高是3cm。
表面积:
3.14×62×2+3.14×(6×2)×3
=3.14×36×2+3.14×12×3
=226.08+113.04
=339.12(cm2)
3.14×62×3
=3.14×36×3
=113.04×3
=339.12(cm3)
表面积和体积都不相等。
故选:D。
【名师点评】熟练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
11.【考点】简单的行程问题.
【答案】1200。
【思路分析】设A、B两地相距x米,则甲5分钟行的路程是x米,乙5分钟行走的路程是(x﹣240)米,根据相同时间的路程比就等于他们的速度比,所以甲乙两个人5分钟行驶的路程比就等于两个人的速度之比5:3,据此列出比例解答即可。
【解答】解:设A、B两地相距x米,则甲5分钟行的路程是x米,乙5分钟行走的路程是(x﹣240)米
x:(x﹣240)=5:3
240×5
x=1200
答:A、B两地相距1200米。
故答案为:1200。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了路程问题,关键是理解掌握相同时间的路程比就等于他们的速度比。
12.【考点】图形的拼组.
【答案】36。
【思路分析】要想使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最长,则沿这两个三角形的最短边5厘米的边长拼接,则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就是两条10厘米和8厘米的边长之和的2倍,据此即可解答。
【解答】解:(10+8)×2
=18×2
=36(cm)
答: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最大是36厘米。
故答案为:36。
【名师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的灵活应用。
13.【考点】百分数的实际应用.
【答案】200,35,20。
【思路分析】将六年级总人数看作单位“1”,喜欢篮球的比喜欢羽毛球的少总人数的(25%﹣20%),正好是10人,据此可以求出总人数;用喜欢乒乓球的70人除以总人数,即可求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率;用单位“1”减去喜欢篮球的20%,再减去喜欢羽毛球的25%,再减去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率,除以2求出喜欢足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率,再乘总人数即可求出喜欢足球的人数。
【解答】解:10÷(25%﹣20%)
=10÷5%
=200(人)
70÷200=0.35=35%
(1﹣20%﹣25%﹣35%)÷2=10%
200×10%=20(人)
故答案为:200,35,20。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了从扇形统计图中读出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性较强,需灵活解答。
14.【考点】相遇问题.
【答案】77。
【思路分析】由题意知,相遇前甲、乙速度之比为4:3,相遇时甲走了全程的,乙行了全程的,相遇后,甲、乙速度之比为[4×(1+10%)]:[3×(1﹣20%)]=11:6;当甲走完剩下路程的,则乙行了,这时离A还有全程的1,也就是26千米,由此可求出全程是多少。
【解答】解:第一次相遇时甲乙二人的路程比是4:3,则甲行了全程的,乙行了全程的,相遇后二人的速度比是:
[4×(1+10%)]:[3×(1﹣20%)]
=(4×1.1):(3×0.8)
=4.4:2.4
=11:6
1
2677(千米)
答:A、B两地的距离是77千米。
故答案为:77。
【名师点评】此题要把速度比转化为路程比,想办法求出26的对应分率,单位“1”未知,用除法解答。
15.【考点】扇形的面积.
【答案】263.76。
【思路分析】时针从4点钟到11点钟一共扫过了7个大格,则时针扫过的扇形面积等于半径是12厘米的圆面积的,所以根据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的平方,求出圆的面积,再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用圆的面积乘解答即可。
【解答】解:3.14×12×12
=3.14×12×7
=263.76(平方厘米)
答:从4点钟到11点钟时针扫过的面积是263.76平方厘米。
故答案为:263.76。
【名师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圆的面积公式 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关键是弄清楚时针扫过的面积等于半径是12厘米的圆面积的。
16.【考点】亿以上数的读写;亿以上数的改写与近似.
【答案】四百五十亿七千九百万;450.79;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答案合理即可)。
【思路分析】亿以上数的读法:①先分级,从高位开始读起。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②亿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亿以上数的改写方法:找到亿位,去掉亿位后面的8个0,换成“亿”字,用“=”连接。
【解答】解:45079000000读作:四百五十亿七千九百万;
45079000000=450.79亿
减少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
故答案为:四百五十亿七千九百万;450.79;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答案合理即可)。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的主要内容是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应用问题。
17.【考点】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答案】西,300。
【思路分析】由图意可知:以小明家为观测点,学校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又因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米,而学校与小明家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于是就可以求出学校与小明家的实际距离。据此解答。
【解答】解:330000(厘米)
30000厘米=300米
即学校在小明家西偏北30°方向300m处。
故答案为:西,300。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 了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应用。
18.【考点】圆锥的体积.
【答案】72、56.52。
【思路分析】依据题意结合图示可知,正方体的棱长和=棱长×12,这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6厘米,高是6厘米,利用圆锥的体积=3.14×底面半径×底面半径×高÷3计算即可。
【解答】解:12×6=72(厘米)
6÷2=3(厘米)
3.14×3×3×6÷3
=3.14×18
=56.52(立方厘米)
答:正方体的棱长和是72厘米,圆锥的体积是56.52立方厘米。
故答案为:72、56.52。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圆锥的体积公式的应用。
19.【考点】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体积.
【答案】5;706.5。
【思路分析】把一个高为9cm的圆柱切开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的90cm2,是2个长是9cm,宽是圆柱的半径的长方形的面积,再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计算即可。
【解答】解:90÷2÷9
=45÷9
=5(cm)
3.14×52×9
=3.14×25×9
=78.5×9
=706.5(cm3)
答: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5cm,体积是706.5cm3。
故答案为:5;706.5。
【名师点评】明白切拼后的图形与圆柱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圆柱的体积公式V=πr2h。
20.【考点】统计图的选择.
【答案】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思路分析】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解答】解: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的统计图是条形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的统计图是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部分与总数之间关系的统计图是扇形统计图。
故答案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名师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和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1.【考点】可能性的大小.
【答案】黄;黑。
【思路分析】根据区域的大小,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解:黄色区域>白色区域>红色区域>黑色区域
所以转盘停止后,指针落在黄区域的可能性最大,黑区域的可能性最小。
故答案为:黄;黑。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可能性的大小,关键是区域面积大转到的可能性就大。
22.【考点】平均数的含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答案】40,43.5。
【思路分析】首先用加法求出7名同学的体重和,然后根据求平均数的方法,用7名同学的体重和除以7就是他们的平均体重;再求出师生的体重和,然后除以师生的人数即可。
【解答】解:(36+38+45+42+38+40+41)÷7
=280÷7
=40(千克)
(36+38+45+42+38+40+41+68)÷(7+1)
=348÷8
=43.5(千克)
答:7名同学的平均体重是40千克,做游戏的人的平均体重是43.5千克。
故答案为:40,43.5。
【名师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及应用。
三.判断题
23.【考点】圆、圆环的面积;积的变化规律.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思路分析】圆的面积=π×r×r,其中π是一个定值,根据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几倍,即可解答.
【解答】解:圆的面积=π×r×r,r扩大2倍,则圆的面积就扩大:2×2=4倍,
所以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名师点评】此题考查了积的变化规律在圆的面积公式中的灵活应用,这里可得结论:圆的半径扩大n倍,则这个圆的面积就扩大n的平方倍.
24.【考点】百分数的实际应用.
【答案】×
【思路分析】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把女生人数看成5份,男生人数就是4份,用女生人数减去男生人数,求出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的份数,再除以男生人数,即可求出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百分之几。
【解答】解: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把女生人数看成5份,男生人数就是4份,
(5﹣4)÷4
=1÷4
=25%
所以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名师点评】解决本题根据男女生人数之间的关系,表示出男生和女生的人数以及全班的总人数,再根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方法求解。
25.【考点】直线、线段和射线的认识.
【答案】×
【思路分析】根据直线、线段和射线的含义:线段:有两个端点、它的长度是有限的;直线:没有端点、它是无限长的;射线:有一个端点,它的长度是无限的;据此判断即可.
【解答】解:由直线、线段和射线的含义可知:在直线、射线、线段中,因为射线和直线都无限长,
所以直线长度是射线长度的2倍是无法确定;
故答案为:×.
【名师点评】解答此题应根据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点进行解答即可.
26.【考点】用字母表示数.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思路分析】根据题意,甲为x,乙为2x,且已知甲乙两数和为12,列出含有字母的等量关系式,解出x后即可完成判断.
【解答】解:根据题意,
x+2x=12
3x=12
x=12÷3
x=4
故甲是4,判断错误,
故答案为:×.
【名师点评】此题重点考查有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27.【考点】折扣问题.
【答案】√
【思路分析】打几折就表示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十,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一种商品打“九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90%出售。
故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名师点评】此题考查了折扣的意义,要熟练掌握。
28.【考点】简单的立方体切拼问题;圆锥的体积.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思路分析】圆柱内最大的圆锥与原来圆柱是等底等高的,所以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体积的3倍,由此计算得出圆锥的体积即可解答.
【解答】解:15÷3=5(立方厘米),
答:这个最大圆锥的体积是5立方厘米.
故答案为:√.
【名师点评】抓住圆柱内最大圆锥的特点以及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与圆锥的体积的倍数关系即可解决此类问题.
四.计算题
29.【考点】分数除法;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分数乘法.
【答案】;;0.13;;100;0.8;;。
【思路分析】根据分数加减乘除法、小数乘除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解答】解:
0.43﹣0.3=0.13
8×12.5=100 7.2÷9=0.8
【名师点评】口算时,注意运算和数据,然后再进一步计算。
30.【考点】分数方程求解;解比例.
【答案】(1)x;(2)x=15。
【思路分析】(1),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然后再同时除以,最后计算求出x的值;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得,然后等式两边同时除以,最后计算求出x的值。
【解答】解:(1)
x
(2)
x=15
【名师点评】解答此题要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和等式的基本性质。
31.【考点】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答案】(1)1.92;
(2);
(3)。
【思路分析】(1)根据除法的性质进行简算;
(2)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3)先算小括号里的减法,再算中括号里的乘法,最后算括号外的除法。
【解答】解:(1)1.92÷2.5÷0.4
=1.92÷(2.5×0.4)
=1.92÷1
=1.92
=()
=1
[]
【名师点评】考查了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四则混合运算。注意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灵活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五.操作题(共2小题)
32.【考点】可能性的大小.
【答案】(答案不唯一)
【思路分析】(1)唱歌、舞蹈和朗诵3种表演项目,可知在转盘上可划分为3个区域;
(2)指针停在舞蹈区域的可能性最大,可知在转盘上舞蹈的区域面积要最多;
(3)表演朗诵的可能性比表演唱歌的可能性大,可知表演朗诵的区域面积要比表演唱歌的区域面积大,据此设计即可。
【解答】解:转盘设计如下:
(答案不唯一)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可能性的大小,可能性的大小与区域面积的多少有关是解题的关键。
33.【考点】作平移后的图形.
【答案】(画法不唯一)。
【思路分析】根据平移的特征,把圆A的圆心A不论向上平移几格,得到A′,以A′为圆心,以圆A的半径为半径画圆,即可得到平移后的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与圆A组成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个图形有2条对称轴:经过两圆圆心的直线、两圆心圆心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解答】解:根据题意画图如下(画法不唯一):
【名师点评】此题考查了作平移后的图形、确定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及位置。
六.应用题
34.【考点】鸡兔同笼.
【答案】10天。
【思路分析】假设这17天都是晴天,那么运了16×17=272(次),比实际多了272﹣222=50(次),每有一天下雨少运16﹣11=5(次);所以一共有(50÷5)天下雨,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16×17﹣222)÷(16﹣11)
=50÷5
=10(天)
答:这些天中有10天下雨。
【名师点评】此题属于典型的鸡兔同笼问题,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用假设法进行分析比较,进而得出结论;也可以用方程,设其中的一个数为未知数,另一个数也用未知数表示,列出方程解答即可。
35.【考点】相遇问题.
【答案】大客车每小时行90千米,小客车每小时行110千米。
【思路分析】全程为1200千米,6小时相遇,则两车的速度和为1200÷6=200(千米/小时),大客车的速度是小客车的,则大客车的速度占速度和的,用速度和乘这个分率就是大客车的速度,进而再求出小客车的速度;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大客车的速度为:
1200÷6
=200
=90(千米/小时)
小客车的速度为:
1200÷6﹣90
=200﹣90
=110(千米/小时)
答:大客车每小时行90千米,小客车每小时行110千米。
【名师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相遇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求出两车的速度和。
36.【考点】百分数的实际应用.
【答案】3600平方米。
【思路分析】把总面积看作单位“1”,其中40%种植龙眼,那么种植荔枝的面积占总面积的1﹣40%=60%,要求荔枝的种植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也就是求6000平方米的(1﹣40%)是多少平方米,根据一个数乘百分数的意义,用乘法解答。
【解答】解:6000×(1﹣40%)
=6000×60%
=3600(平方米)
答:种植荔枝的面积是3600平方米。
【名师点评】此题解答关键是确定单位“1”,根据一个数乘百分数的意义,用乘法解答。
37.【考点】关于圆柱的应用题.
【答案】628平方分米。
【思路分析】由于蓄水池无盖,所以抹水泥部分是这个圆柱的侧面和一个底面,根据圆柱的侧面积公式:S=πdh,圆的面积公式:S=πr2,把数据代入公式解答。
【解答】解:3.14×20×5+3.14×(20÷2)2
=62.8×5+3.14×100
=314+314
=628(平方分米)
答:抹水泥的面积是628平方分米。
【名师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圆的面积公式的灵活运用,关键是熟记公式。
38.【考点】平均数的含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答案】38千克。
【思路分析】有六名同学排成一排,他们的平均体重是48kg,据此可以求出六名同学的总体重;前四名同学的平均体重是44kg,后三名同学的平均体重是50kg。这样第四名同学的体重计算了两次,用前四名同学的体重加上后三名同学的体重然后进去六名同学的总体重就是第四名同学的体重。
【解答】解:44×4+50×3﹣48×6
=176+150﹣288
=326﹣288
=38(千克)
答:第四名同学的体重是38千克。
【名师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及应用。
39.【考点】有关计划与实际比较的三步应用题.
【答案】30天。
【思路分析】用计划每天用纸的张数乘天数,求出纸的总张数,再除以实际每天用纸的张数,即可求出这批白纸实际用了多少天。
【解答】解:90×20÷60
=1800÷60
=30(天)
答:这批白纸实际用了30天。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计划与实际比较问题的计算及应用。理解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列式计算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