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春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6 11:4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春 分层作业
情境一:学习完《春》后,涛涛邀请你一起运用课堂上的学习方法来完成课后测评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酝酿(liàng) 抖擞(sǒu)涨价(zhǎng)
B.黄晕(yùn)喉咙(hòu)烘托(hōng)
C.蓑衣(suō) 应和(hè)窠巢(kē)
D.朗润(yùn)抚摸(fǔ) 卖弄(nong)
2.下列古诗句中,不是描写春天景色的一项是(  )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B.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结合句意,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欣欣然:草木茂盛、充满生机的样子。)
B.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朗润:明朗、润泽。)
C.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落地:这里指婴儿出生。)
D.—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烘托:陪衬,使明显突出。)
4.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的一项是(  )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D.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5.对于本单元课文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的主体部分依次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图景,层次清晰地勾画出春天动人的景象。
B.《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真挚热爱之情。
C.《雨的四季》运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写出春雨端庄沉静,夏雨热烈粗犷,秋雨美丽娇媚,冬雨自然平静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D.《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仅用了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
6.下列诗句里描写的“雨”的特点,与朱自清笔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雨的特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C.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D.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7.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____。____;____。____。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②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③花里带着甜味
④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③②① D.④②①③
8.下面加粗词语运用不恰当的项是(  )
A.为了应和今天的天气,我特意带了一把伞。
B.互联网酝酿着革命,细分领域走向融合。
C.为烘托节日气氛,众多商场举办猜灯谜活动。
D.小姨爱美,每天都打扮得花枝招展的。
二、填空题
9.填空题
(1)《春》的作者是   ,字   ,现代著名   。
(2)散文《春》按照“   春、   春、   春”的顺序,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
(3)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   。
春天像小姑娘,   ,   ,   。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   。
(4)文中描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分别写出了春雨   、   、   的特点。
三、综合性学习
10.文学社开展以“春天在哪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和社团朋友们一起去寻觅春天的脚步。
(1)【活动设计】社长围绕“春天在哪里”的主题,已经设计出活动一,请你设计活动二。
活动一:展示图片,描绘春天
活动二:   
(2)【春天在古诗词中】下列诗句中,不是描写春景的一项是(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春天在多彩自然中】请根据示例,选择恰当的事物,仿写一个体现“自然中的春天”的句子。
示例: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
四、语言表达
导学三《春》是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写的一篇写景散文,后被选人《新编初中国文课本》。有人说”朱自清先生是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来写春的”。你能从文字里读出作者的童心吗?细细品读课文,摘录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并做赏析。
11.符合儿童口吻的活泼语言。
摘录
赏析
12.契合儿童心理的修辞手法。
摘录
赏析
情境二:涛涛在阅读课上,分享了两篇关于春的文章,请你阅读并完成习题。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朱自清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⑦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自然段的“红”富有动感,照应了“太阳的脸”的特点,非常生动;三个“起来了”,读起来有一种连贯的气势。
B.第③至⑦自然段分别描写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共五幅春天的图景。
C.第⑤自然段文字从触觉、嗅觉、听觉和视觉四个方面把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极其生动。
D.第⑥自然段“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一句直接描写出春雨的滋润,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
14.下列对本文关键词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中的“酝酿”一词原意是造酒,文中形容春天的各种气息在空气中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越来越醇。这一句从嗅觉的角度表现了春风的馨香与醉人。
B.“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运用了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变幻多姿的特点。
C.“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妙处是生动形象地写出春雨细密迷蒙的情状。
D.“密密地斜织着”的“斜”字,不仅在写春雨,而且写春风;“织”字是紧承上句“像花针”的比喻而来,准确地表现了春雨的动态。
15.下列对本文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优美的语言,描写春回大地的景象,表现春天里自然万物勃发的生命力,表达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B.结尾三段以人为喻,人是本体,春天是喻体,一方面写出了三种人各自不同的特点,另一方面通过人从小到大、由弱转强的成长来表现春天的动态进程。
C.本文除了写景,还有抒情,并蕴含哲理。景、情、理三者有机统一。其中“情”可以细分为欣喜之情、热爱之情、向往之情。
D.“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是一个倒装句,“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现在置于其后,显出错落,颇有趣味,也凸显出小草的质地和色泽。
【甲】
夜雨的留言
项丽敏
一场雨后,山谷里涌出许多好看的云。
雨是夜里下的,凌晨雨止,鸟儿们叫得甚是起劲。
夜里下的雨如同远客,悄没声儿,担心自己的到来会打扰到你,只在走了之后,留言说,我来过你住的地方。
从山谷里涌出的云就是夜雨的留言。
出门就看见那些云,浸着雨后的湿意与清新,被山谷一骨朵儿一骨朵儿地繁衍出来,长出各种形状。
云聚在山间,并不急着到哪里去,像在等什么。山谷繁衍出更多的云,云堆在一起,把青色山峰变成白色雪山,眼看着快把山给遮没了。
就在这时,太阳光跳出来,跳到哪朵云上,哪朵云就发出光,白荷花一样的光,由内而外渗透的光。
山谷又繁衍出一朵心形云。太阳光跳进这朵云里,心形云荡了荡,从中间拉开一扇窗子,露出山峰的模样。
太阳光从一朵云跳到另一朵云上,又从云上流到荷塘里。碧绿荷叶上、粉白与粉红的荷花上、岸边翠生生的新竹和绛紫的芭茅花上、白色的一年蓬上,到处淌着光。
坐在廊前,看看天空的云,又看看荷塘里的花。
有风跑过来,轻轻摇动树上的风铃。
风铃是半个月前挂到树上的,呈现出比树叶略深的绿色,松果形。
这样的夏日光景,值得用一首诗来留存。
诗不应该是写出来的,而应该像那些云一样,自己冒出来,长出来。
聚在山腰的云在太阳光里躺了一会儿,变轻了,排着队,向天空奔过去。有一朵小白狗形状的云,跑着跑着变成骆驼,跑着跑着又变成小猪。前后不过两分钟。
仰头看着,期待那朵云变成奔马的形状,但它跑进一棵树的树冠后,就散开了,不见了。从树冠另一边又跑出一朵四不像的云来。
那些跑着跑着就不见了的云,本身就是一首诗。
空空荡荡,心无挂碍,也是一首诗。
(选自《文学报》2023年6月)
【乙】
春(节选)
朱自清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丙】
雨的四季(节选)
刘湛秋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雷的预告也没有,当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的雨点就打来了。可这时雨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住身上的干爽,可光头浇,洗个雨澡却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这时,你会更喜欢一切。如果说,春雨给大
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切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16.甲文中,作者笔下雨后的云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回答。
17.从乙文、丙文中画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做朗读重音和停顿设计。
乙文: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丙文: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18.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句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⑴聚在山腰的云在太阳光里躺了一会儿,变轻了,排着队,向天空奔过去。有一朵小白狗形状的云,跑着跑着变成骆驼,跑着跑着又变成小猪。前后不过两分钟。
⑵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切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六、写作题
19.模仿《春》中描写景物的方法,写一段描写夏天景色的文字,不少于 200 字。
答案解析部分
1.C
A项,"酿"应读" ni à ng ";
B 项,"喉"应读" hóu ";
C 项,正确;
D 项,"润"应读" rùn "。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字音辨析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养成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学习的良好习惯,增加汉字读音的积累,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同时还要注意多音字、同音异形字等特殊现象,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了。
2.A
分析: A 项写的是夏天的景色。
译文:
A .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B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C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D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歌中,往往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诗意,抓住诗中的意象;然后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点明其中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3.A
A 欣欣然:高兴得样子。BCD正确。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词义的理解方法有:查字典据词定义;;分解词素;以旧带新法;词义引申法;想象描述法;看图(画图、实物))理解法;联系上下文解词;联系生活实际解词法;找反义词比较理解法;做动作理解法;换词(找近义词)解词法;运用解词法。
4.D
A使用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B使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C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D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
5.C
ABD.正确。
C.有误,春雨的特点应为“美丽娇媚”,秋雨的特点应为“端庄沉静”。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6.C
“像牛毛, 像花针,像细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春雨细密、细亮、细柔的特点。ABD三项与此句描写的雨的特点一致。C项描写的是夏天骤雨来临时的情景。故C不一致。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可从这些方面思考: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具体语言环境、作品背景、关键性词语、句子的写作手法、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等。
7.C
④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紧接着上文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具体描述了这些树开花的颜色,与上文形成了紧密的衔接。
①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描绘了花下的热闹景象,与④句形成自然的过渡。
③句“花里带着甜味”进一步描绘了花的特性,与①句的蜜蜂和蝴蝶形成了逻辑上的联系。
②句“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通过想象,将读者的思绪从花朵引向了未来的果实,与下文“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形成了自然的过渡。这样的顺序使得整个段落从花的颜色,到花下的热闹景象,再到花的甜味,最后通过想象引向未来的果实,构成了一个连贯的整体。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句子顺序的排列。解答句子排序类题目时,首先要搞清楚所给句子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和语境来判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顺序。注意有明显的提示性的词句,要能抓住这些关键信息。句子顺序排好后,通读一遍,检查一下句子之间衔接是否顺畅,是否符合逻辑。
8.A
A.“应和”通常指声音、言语或行动上的相互呼应、配合,如音乐中的和声,或对话中的应答。而在这里,作者想表达的是根据天气情况做出相应的准备,应该使用“应对”或“适应”等词语。故词语运用不当;
B.酝酿:酿酒过程中,酒曲与粮食混合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逐渐产生酒的过程。后来,这个词被引申为比喻事物在形成、发展之前的准备和积累阶段,或者指思想、计划等在内心逐渐成熟的过程。故词语运用恰当;
C.烘托:原指在绘画或摄影中,通过背景、光影或其他元素的处理,使主体更加突出、鲜明。后引申为在文学、艺术或日常生活中,通过侧面描写、环境渲染或其他手法,使主要事物或主题更加明显、生动。故词语运用恰当;
D.花枝招展:形容女性打扮得十分艳丽、引人注目,或者形容事物装饰得华丽、繁盛。故词语运用恰当;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首先学生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其次有些成语还要知道由哪些典故、文章演变流传而来,再次要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
9.(1)朱自清;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
(2)盼;绘;赞
(3)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4)细密;闪亮;绵长
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佩、绘、腰
故答案为: (1)朱自清 ; 佩弦 ; 散文家、诗人、学者 ;(2) 盼 ; 绘 ; 赞(3)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它生长着; 花枝招展的; 笑着, 走着; 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领着我们上前去 ; 细密 ; 闪亮 ; 绵长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10.(1)讲述故事,赞美春天
(2)D
(3)从柳树的发芽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声音。
(1)围绕“春天在哪里”的活动主题,形式设计切实可行即可。
(2)项出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将雪花突降比作梨花盛开,写的是冬雪。
(3)选择体现春天的事物,运用拟人的手法仿照例句拟写即可。
故答案为:⑴ 讲述故事,赞美春天
⑵D
⑶ 从柳树的发芽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声音。
⑴本题考查个性展示与创新意识。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及运用。答题的关键是结合平时积累理解诗句的内容,然后即可顺序作答。
⑶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句子仿写必须做到四统一:①话题要统一;②句式要统一;③修辞要统一。仿写句子的考查一般与对运用修辞的考查联系在一起,因此,仿写时要仔细分析给定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格,或比喻或排比,或对偶或比拟等;④色调要统一。既指语境色彩也指感彩,同时还包括仿句的创意和境界。
11.[示例一]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使用叠词,表现小草的情态和色彩,小草仿佛有灵性、有个性。语言活泼,节奏明快,充满孩子气,读来朗朗上口,表现春草的可爱与生机。[示例二]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多用短句,跳跃感很强,符合儿童说话的特征,有天然的童趣。
12.[示例一]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常见通俗,符合儿童的联想特点,写尽桃树、杏树梨树花之灿烂。[示例二]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所选喻体多和孩子有关,把春的”新生”“美丽”和”力量”展现出来,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11.结合文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等,联系句子的用词特点分析。
故答案为:[示例一]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使用叠词,表现小草的情态和色彩,小草仿佛有灵性、有个性。语言活泼,节奏明快,充满孩子气,读来朗朗上口,表现春草的可爱与生机。[示例二]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多用短句,跳跃感很强,符合儿童说话的特征,有天然的童趣。
12.结合文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等,联系句子的修辞手法以及作者对春天的感情分析。
故答案为:[示例一]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常见通俗,符合儿童的联想特点,写尽桃树、杏树梨树花之灿烂。[示例二]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所选喻体多和孩子有关,把春的”新生”“美丽”和”力量”展现出来,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13.D
14.B
15.B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先阅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梳理文章结构。再结合选项逐一分析,找出不正确的一项。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先判断写作手法、明确赏析角度,再理解句意,最后分析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常见的赏析角度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词语运用等。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文章写作特点一般包括语言、文体、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句型句式等角度。作答时要结合选项逐一分析。
13.D选项,第⑥自然段“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说明树叶和小草经过春雨的润湿后色泽鲜亮、青翠嫩绿,侧面描写出春雨的滋润,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所以“直接描写出春雨的滋润”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D。
14.B选项,“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没有用到“反复”。“反复”是相同的词语或句子重复两次,“排比”是出现3个或3个以上的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所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B。
15.B选项,结尾三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表现春天新、美、力的特点。所以“春天是本体,人是喻体”,那么“结尾三段以人为喻,人是本体,春天是喻体”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B。
16.⑴形状各异。⑵色彩丰富。⑶轻盈飘逸。⑷飘忽不定。
17.示例一(乙文句):在“树叶子”和“小草”后面停顿,能突出主体。重读“逼”,强调了小草青的程度之深。重读“却”和“也”,突出经过春雨滋润后树叶子和青草清新闪亮的特点,让人感受到欣喜。
示例二(丙文句):在“呼吸”和“空气里”后面停顿,能突出主体,同时让人感受到气味传递的过程。重读“畅快”,强调了空气的清新。重读“无数芳甜”和“诱惑”,强调了春雨的甜美,让人感受到欢愉。
18.⑴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云写成人一下在阳光下趟这休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云的轻薄缥缈,同时,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云从小白狗变成骆驼变成小猪的情态,写出了云的变化多端和变化迅速。
⑵运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通过荷叶的“迫切”及下雨时候的声音如“交响乐”一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夏雨的急促、热烈和瓢泼,表达了作者对夏雨的喜爱与赞美。
(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对概括,做题时圈划关键语句加以提炼即可;
(2)本题考查朗读设计,设计时应关注最能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语句加以重读;
(3)本题考查文本赏析能力,做题时关注修辞手法,结合内容进行分析,注意阐明作者对情感态度。
16.根据原文“出门就看见那些云,浸着雨后的湿意与清新,被山谷一骨朵儿一骨朵儿地繁衍出来,长出各种形状”“聚在山腰的云在太阳光里躺了一会儿,变轻了,排着队,向天空奔过去”“那些跑着跑着就不见了的云”可概括出答案为:
⑴形状各异。⑵色彩丰富。⑶轻盈飘逸。⑷飘忽不定。
17.对句子进行朗读设计,应基于情感,关注最能体现作者情感态度对词语加重音,在需要突出和强调的地方做停顿,注意阐述理由要结合句子的情感态度,故答案为:示例一(乙文句):在“树叶子”和“小草”后面停顿,能突出主体。重读“逼”,强调了小草青的程度之深。重读“却”和“也”,突出经过春雨滋润后树叶子和青草清新闪亮的特点,让人感受到欣喜。 示例二(丙文句):在“呼吸”和“空气里”后面停顿,能突出主体,同时让人感受到气味传递的过程。重读“畅快”,强调了空气的清新。重读“无数芳甜”和“诱惑”,强调了春雨的甜美,让人感受到欢愉。
18.两个句子分别使用了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表现了云的轻盈、形态多样,雨点对急促热烈,表达了作者对云的喜爱,对雨的赞美,答题时基于修辞,结合具体字词加以分析即可,故答案为:⑴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云写成人一下在阳光下趟这休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云的轻薄缥缈,同时,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云从小白狗变成骆驼变成小猪的情态,写出了云的变化多端和变化迅速。 ⑵运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通过荷叶的“迫切”及下雨时候的声音如“交响乐”一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夏雨的急促、热烈和瓢泼,表达了作者对夏雨的喜爱与赞美。
19.示例:夏天来了,阳光热烈地洒在大地上。绿树成荫,枝叶繁茂得仿佛要把天空都遮蔽起来。树叶在阳光的照耀下绿得发亮,宛如翡翠般璀璨。蝉儿在枝头不知疲倦地鸣叫着,似乎在诉说着夏日的热情。池塘里的荷花盛开了,粉的、白的,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娇艳。花瓣上滚动着晶莹的水珠,宛如珍珠般闪耀。蜻蜓在荷花间飞舞,时而停歇在花瓣上,时而又轻盈地飞走。水面上波光粼粼,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涟漪。夏天的景色是如此的热烈而充满生机。
本题要求模仿《春》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来写夏天的景色。《春》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景物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按照一定的顺序,如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等,层次清晰地展现了春天的美景。写作时,可以先确定描写夏天的哪些景物,比如荷塘、稻田、树木等。然后,运用丰富的感官描写,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展现夏天的特点。比如描写荷花,可以写它的颜色、形状,也可以写风吹过荷叶发出的声音,还可以写荷花的香气。注意语言表达要优美,要有条理,展现夏天独特的魅力。
故答案为: 示例:夏天来了,阳光热烈地洒在大地上。绿树成荫,枝叶繁茂得仿佛要把天空都遮蔽起来。树叶在阳光的照耀下绿得发亮,宛如翡翠般璀璨。蝉儿在枝头不知疲倦地鸣叫着,似乎在诉说着夏日的热情。池塘里的荷花盛开了,粉的、白的,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娇艳。花瓣上滚动着晶莹的水珠,宛如珍珠般闪耀。蜻蜓在荷花间飞舞,时而停歇在花瓣上,时而又轻盈地飞走。水面上波光粼粼,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涟漪。夏天的景色是如此的热烈而充满生机。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语言表达类的题目,要做到“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四个方面,同时还应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