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青岛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小升初分班考试卷
一、【方块汉字,尽藏智慧】
(2024七上·市南区开学考) 方块汉字,尽藏智慧。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zhāi( )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shè( )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guàn( )注,zī( )zī( )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提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liàn(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1.根据文段中的汉语拼音,在下面的方格里按顺序写出词语,注意把字写美观。
①寻章zhāi 句 ②全神guàn 注 ③zī zī 不倦
④shè 猎 ⑤提liàn
2.给文段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诘 难 ②咀嚼
③蒸馏 ④嚼蜡
二、【文学素养,彰显内涵】
3.(2024七上·市南区开学考)在横线上写一句话,使之与前后文构成结构一致、内容相关的排比句。
欣赏是一种学习,一种感悟,一种特别的收获。欣赏一封短短的家书,会让你想起故乡的亲切与温馨; , ;欣赏一束淡淡的康乃馨,会让你享受生命的清雅和悠扬……
(2024七上·市南区开学考)阅读语段材料,回答问题。
①读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消化、吸收、理解。②“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③清代陆清献在《示子弟帖》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④读书 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 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 没能品会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不消化。⑤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4.找出①②③⑤划线句有语病的一句,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5.①②③⑤划线句中有一句标点符号有误,请改正并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6.请给第④句依次填写恰当的关联词。
三、选择题(共1小题,满分2分)
7.(2024七上·市南区开学考)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部电影上映时,中途退场的观众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人们都被它深深吸引住了。
B.自成功举办“麻城杜鹃旅游文化节”之后,“杜鹃花城”的名声响彻云霄。
C.国庆之夜,繁华的步行街上人声鼎沸,行人络绎不绝。
D.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最高水平攀登。
四、【诵读诗文,心怀大义】
8.(2024七上·市南区开学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诗中有景。吟咏着“南朝四百八十寺, ”;“ ,客舍青青柳色新”;“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我们看到了雨中美景。
(2)诗中有情。“ ,不知秋思落谁家。”表达了诗人思念亲入之情;“风一更,雪一更, ”勾起词人对家乡的思念;“ ,初闻涕泪满衣裳。”表现了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
(3)诗以言志。《马诗》《墨梅》这两首诗都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马诗》中诗人用“ ,快走踏清秋。”表达了想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墨梅》诗人用“不要人夸好颜色, 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五、【理性思辨,文化自信】
9.(2024七上·市南区开学考)根据语境,下列三句话,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位同学向老师请教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法。老师说:“_____,_____,创业的用兵家之权变,_____,_____。采百家之学问而集于一身,必成贤者。”
①治事应持法家之严明
②待人应守儒家之诚信
③读书应当如墨家之兼爱
④行文当知纵横家之灵活
A.③④①②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六、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6分)
(2024七上·市南区开学考)在读书节期间,班级开展以“走进小说天地”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请你参加这个活动,并充成下面题目。
10.请你为这个活动设计一个开场白,激发学生的兴趣。
11.开展活动中,其中有一个板块叫“话说英雄”,请你向同学们介绍小说中令你感动、敬佩的英雄人物。
七、阅读风景线【本题满分25分】
(2024七上·市南区开学考)材料阅读。
材料一: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北京的春节(节选)
材料二:①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到了。天气正好不冷不热,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
②各种各样的水果上市了。葡萄、梨、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再配上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闻着就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③在街上的“香艳的”果摊中间,还有很多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的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一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玩兔儿爷给千千万万的儿童带来快乐。当然,孩子们还会拉扯着父母吃月饼,赏月亮。
④同时,北平人会给亲友们送节礼。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北平的中秋(节选)
材料三:北京的端午节是要多么美丽呢?铺户和人家的门上,插上一束两束的香艾,横框上贴上黄纸的神符或是红色的判官。路旁果摊上摆着半红的杏儿,染红了嘴的小桃,虽然不好吃,可是看着多么美。
——端午(节选)
12.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除夕”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都在欢庆除夕,除夕是那么的红火热闹。
B.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C.除夕这一夜,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D.除夕“守岁”既有珍惜光阴,又有祈求父母延寿的意思。
13.“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中“光景”一词在句中的意思是( )
A.情景 B.景物 C.时光 D.估计
14.请细读材料二,写出北平中秋有哪些习俗?
15.三则材料都描写了北京传统佳节的一些习俗,除了这一点,你还发现了其他相同之处吗?请对以下说法进行判断,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都表达了作者对北京风土人情独特的情感体验。
②都按时间顺序描写了北京传统佳节的一些风俗。
③三则材料的语言都准确简练,通俗易懂,让人倍感亲切。
(2024七上·市南区开学考)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改变一生的闪念
①这是我的老师的故事,至今仍珍藏在心里,让我自己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②多年前的一天,这位老师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却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你快来啊!”在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边人的呵斥声。
③她回头看着正在看电视的惟一的女儿,心中立即就明白过来:肯定是 。
④她当然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任何关系。但通过电话,她隐约可以设想出,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犹豫了片刻之后,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匆匆忙忙赶了过去。
⑤正如她预料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着一位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她一下子冲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28元的罚款,才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并看清了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她笑了起来”,将小女孩领到家中,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就让小女孩离开了,临走时,她还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阿姨有好多书呢。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地跑掉了,从此便再也没有出现。
⑥时间如流水匆匆而过,不知不觉间,多少年的光阴一晃而过,她早已忘了这件事,依旧住在这里,过着平稳安详的生活。有一天中午,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当她打开房门后,看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露着满脸的笑容,手里还拎着一大堆礼物。“你找谁?”她疑惑地问着,但女孩却激动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好不容易,她才从那陌生的女孩的叙述中,恍然明白,原来她就是当年的那个偷书的小女孩,刚从某名牌大学毕业已找了份令人羡慕的工作,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
⑦女孩眼睛泛着泪光,轻声说道:“当年情急之下的那个电话,幸亏打到您的家里,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你为什么愿意充当我的妈妈,解脱了我,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了一桩心愿:喊您一声‘妈妈’。”话音刚落,女孩已泪流满面。老师的眼睛也开始模糊起来,她有些好奇地问道:“如果我不帮你,会发生怎样的结果呢?”女孩的脸上立即变得忧郁起来,轻轻摇着头说:“我说不清楚,也许就会去做傻事,甚至去死。”老师的心猛地一颤。
⑧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她也笑了”。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17.文章第③段中,这位老师“心中立刻明白过来”,她明白了什么?请将相关内容补写在横线上,使上下文保持连贯。
18.第⑤段和第⑧段都写到了这位老师的笑,两次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9.第⑦段中的划线句子采用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20.一位老师一闪念的行为改变了一个孩子的命运,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位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八、写作【本题满分40分】
21.(2024七上·市南区开学考)命题作文。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句名言:“世界上最难认识的就是你自己。”“认识你自己”也是镌刻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金顶上的一句警世箴言。你认识自己吗?你认认真真地审视过自我吗?
请以“我的自画像”为题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摘;贯;孜孜;涉;炼
2.jié;jǔ jué;liú;jiáo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1.本题考查字形。寻章 zhāi 句:结合 “从书本中搜寻摘抄语句” 的语境,“zhāi” 对应摘。
全神 guàn 注:形容精神高度集中,“guàn” 对应贯。zī zī不倦:形容勤奋不知疲倦,“zī zī” 对应孜孜(叠字强化 “勤勉” 状态,注意两个字均为 “子” 字旁,避免写成 “兹兹”)。shè 猎:指粗略阅读、广泛浏览,“shè” 对应涉。提 liàn:指去除杂质、精炼提纯,“liàn” 对应炼。
故答案为:摘;贯;孜孜;涉;炼
2.本题考查字音。诘难:“诘” 表 “追问、责问”,读 jié。咀嚼:“嚼” 在书面语中表 “反复体会、品味” 时,读 jǔ jué。蒸馏:“馏” 表 “通过加热分离物质”,读 liú。嚼蜡:“嚼” 在此处是口语化的 “咬碎”,读 jiáo。
故答案为:jié;jǔ jué;liú;jiáo
3.【答案】示例一:欣赏一个浅浅的微笑,会让你忘却生活的无奈与愁苦
示例二:欣赏一处小小的风景,会让你体会心灵的静谧与安宁
示例三:欣赏一缕红红的晚霞,会让你感悟自然的绚丽与美好
【知识点】衔接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遵循 “欣赏 + 数量词 + 形容词 + 名词,会让你 + 动词 + 名词 + 的 + 并列短语” 的结构,且内容需围绕 “欣赏某事物带来的积极感悟” 展开。 仿写时要注意:①前半句 “数量词 + 形容词” 需准确修饰名词(如 “一封短短的家书”“一束淡淡的康乃馨”);②后半句 “动词” 需与 “欣赏” 的动作逻辑一致(如 “想起”“享受”),“并列短语” 需体现该事物的特质(如 “亲切与温馨”“清雅和悠扬”)。
故答案为: 示例一:欣赏一个浅浅的微笑,会让你忘却生活的无奈与愁苦;示例二:欣赏一处小小的风景,会让你体会心灵的静谧与安宁;示例三:欣赏一缕红红的晚霞,会让你感悟自然的绚丽与美好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答案】4.①句有语病。修改后:读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
5.第③句标点使用错误,③句子直接引用,句号应放在引号里。改正后:清代陆清献在《示子弟帖》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
6.如果; 就; 不仅;
【知识点】递进关系;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语序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3)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解答此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判断:1、理解句子内容,明辨分句间的关系。2、充分利用已知推断未知。3、从宏观入手,逐层推断。
4.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①句中 “消化、吸收、理解” 的逻辑顺序有误,按照认知规律,应先 “理解” 内容,再 “消化” 知识,最后 “吸收” 为己用,故修改为 “逐步理解、消化、吸收”。 故答案为: ①句有语病。修改后:读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
5.本题考查标点符号运用。第③句为直接引用清代陆清献的话语,完整引用时句号需置于引号内,故修改为:清代陆清献在《示子弟帖》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
故答案为:第③句标点使用错误,③句子直接引用,句号应放在引号里。改正后:清代陆清献在《示子弟帖》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
6.本题考查关联词运用。第一空与第二空构成假设关系(假设 “违背规律” 的情况及结果),填 “如果…… 就……”;第三空与后文 “甚至” 构成递进关系,填 “不仅”,强调 “狼吞虎咽” 的多重不良后果。
故答案为: 如果;就;不仅;
7.【答案】C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凤毛麟角” 喻指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用于形容 “中途退场的观众”,对象错误;
B.“响彻云霄” 侧重声音响亮,不能用于描述 “名声”,适用对象不当;
C.“人声鼎沸” 形容人群喧闹,与 “繁华步行街、行人众多” 的语境相符,使用正确;
D.“洗心革面” 指彻底悔改(多用于坏人),用于 “本刊改革” 语境,望文生义,不合逻辑。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8.【答案】多少楼台烟雨中;渭城朝雨浥轻尘;萧萧暮雨子规啼;今夜月明人尽望;聒碎乡心梦不成;剑外忽传收蓟北;何当金络脑;只留清气满乾坤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1)(2)(3)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浥,蓟,络。
故答案为:(1)多少楼台烟雨中;渭城朝雨浥轻尘;萧萧暮雨子规啼(2)今夜月明人尽望;聒碎乡心梦不成;剑外忽传收蓟北(3)何当金络脑;只留清气满乾坤
【点评】(1)(2)(3)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9.【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序衔接与排序。②“待人应守儒家之诚信” 聚焦 “做人”,是人际交往的根本,应为首句;①“治事应持法家之严明” 指向 “做事”,承接 “做人” 之后,体现行事准则;④“行文当知纵横家之灵活” 与③“读书应当如墨家之兼爱” 同属 “做学问” 范畴,其中 “行文” 是学问的实践表达,“读书” 是学问的积累过程,故④在前、③在后。综上,排序为②①④③。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答案】10.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班级的“走进小说天地”主题活动。在这个特别的读书节期间,我们将一起踏上一段奇妙的旅程,穿越时空,进入一个个充满想象力和情感的世界。小说是我们了解不同人生、体验各种情感的窗口,它们让我们笑,让我们哭,让我们思考。今天,我们将在这里分享那些曾经打动我们心灵的故事和人物。无论是勇敢的骑士、智慧的侦探,还是坚韧的英雄,他们都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感悟。希望大家积极参与,畅所欲言,让我们共同在这片小说的天地里遨游。现在,就让我们开始这场精彩的文学之旅吧!
11.在众多小说中,有一位英雄人物让我深深感动和敬佩,他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 柯察金。保尔是一个普通的青年,但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经历了战场上的生死考验、工地上的艰苦磨练,以及病床上的痛苦挣扎。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勇气和坚强。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保尔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的精神激励了无数读者,包括我自己,让我们明白,只要心中有信念,任何困境都可以克服。保尔 柯察金,这位平凡而伟大的英雄,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知识点】见解表述;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开场白的拟写。开场白,是活动开始之前,主持人用来导入节目、渲染气氛、调动观众情绪的话。拟写时要注意措辞和气氛的配合,注意要贴合主题。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10.本题考查开场白的拟写能力。主题紧扣:必须围绕 “走进小说天地” 展开,可通过比喻(如 “小说是穿越时空的船帆”“是窥探人性的镜子”)将抽象的 “小说” 具象化,让学生快速感知活动核心。情感调动:语言需生动且有现场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小说场景(如 “你是否曾为《西游记》里的师徒情深动容?是否曾被《哈利 波特》的魔法世界吸引?”)引发共鸣,用 “让我们一起……”“期待你的分享……” 等句式增强参与感。结构清晰:建议按 “问候→点题→意义阐释→活动引导→收尾” 的逻辑展开,篇幅控制在 150-200 字,避免冗长。例如参考答案中 “穿越时空,进入充满想象力的世界” 点明小说的魅力,“希望大家积极参与” 直接引导互动,符合开场白的功能定位。
故答案为: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班级的“走进小说天地”主题活动。在这个特别的读书节期间,我们将一起踏上一段奇妙的旅程,穿越时空,进入一个个充满想象力和情感的世界。小说是我们了解不同人生、体验各种情感的窗口,它们让我们笑,让我们哭,让我们思考。今天,我们将在这里分享那些曾经打动我们心灵的故事和人物。无论是勇敢的骑士、智慧的侦探,还是坚韧的英雄,他们都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感悟。希望大家积极参与,畅所欲言,让我们共同在这片小说的天地里遨游。现在,就让我们开始这场精彩的文学之旅吧!
1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人物选择:优先选取广为人知的经典形象(如保尔 柯察金、鲁达、孙悟空等),确保听众有共鸣基础;避免选择过于小众的角色,否则易因背景陌生削弱感染力。内容聚焦:需结合具体情节展现英雄特质 —— 如保尔 “在病床上坚持写作” 体现坚韧,鲁达 “三拳打死镇关西” 凸显侠义。避免泛泛而谈 “他很勇敢”,而应通过 “怎么做” 让英雄形象立起来。情感升华:在介绍事迹后,需点明英雄精神的现实意义(如 “保尔的信念告诉我们,困境中更要坚守理想”),将 “感动与敬佩” 落到实处,体现个人感悟。。
故答案为: 在众多小说中,有一位英雄人物让我深深感动和敬佩,他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 柯察金。保尔是一个普通的青年,但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经历了战场上的生死考验、工地上的艰苦磨练,以及病床上的痛苦挣扎。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勇气和坚强。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保尔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的精神激励了无数读者,包括我自己,让我们明白,只要心中有信念,任何困境都可以克服。保尔 柯察金,这位平凡而伟大的英雄,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答案】12.C
13.A
14.品尝各种水果;玩兔儿爷;吃月饼、赏月亮;给亲友送节礼
15.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ABD.正确;
C.原文强调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选项遗漏 “除了很小的孩子” 这一限定条件,表述绝对化,不恰当。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词语理解。“情景” 侧重具体的场景、状况;“景物” 指自然或人工的景致;“时光” 强调时间流逝;“估计” 指推测、判断。 句子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中,“光景” 用于对比元旦与除夕的整体状态(如 “街上挤满了人” 与 “全城都在休息”),强调的是两种节日的具体场景和状况,与 “情景” 含义最贴合。
故答案为:A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第②段提到 “各种各样的水果上市了…… 闻着就微微的有些醉意了”,可见习俗之一为 “品尝各种水果”。 第③段明确 “玩兔儿爷给千千万万的儿童带来快乐”“孩子们还会拉扯着父母吃月饼,赏月亮”,提炼出 “玩兔儿爷”“吃月饼、赏月亮”。 第④段指出 “北平人会给亲友们送节礼”,并描述铺店准备节礼的场景,可知习俗包括 “给亲友送节礼”。
故答案为:
品尝各种水果;玩兔儿爷;吃月饼、赏月亮;给亲友送节礼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①正确:三则材料分别描写春节、中秋、端午的习俗,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北京节日风情的细腻观察与独特情感(如材料二对中秋水果、兔儿爷的喜爱,材料三对端午装饰的欣赏),均体现作者对北京风土人情的情感体验。
②错误:材料一《北京的春节》按时间顺序(从除夕到元旦)展开,有明确时间脉络;但材料二《北平的中秋》围绕 “水果、兔儿爷、节礼” 等不同方面描写,材料三《端午》聚焦 “门饰、果摊”,均未按时间顺序叙述,故 “都按时间顺序” 表述错误。
③正确:三则材料语言平实自然,如 “家家赶做年菜”“粉面彩身的兔儿爷”“半红的杏儿”,用词准确简练,贴近生活,读来亲切易懂。
故答案为: 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
【答案】16.本文讲述了一位女教师救助一个因“一念之差”而偷书的小女孩。化解困境,最后女孩成才的故事,让“我”自己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也表达了小女孩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17.指一个小女孩因偷书被售货员抓住,而她又不肯让家人知道,所以就胡乱说了一个电话号码,不巧就打到“这位老师”的家里。
18.第一次:为了安慰小女孩,解除她的恐惧。第二次:为自己当初的行为改变了女孩的一生而感到欣慰、幸福、高兴。
19.运用了神态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女孩对老师感激之情。
20.善良,高尚,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具有一名人民教师最优秀的品质。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梳理、概括文章情节;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补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其次要注意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最后还要注意是否有字数上的限制。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4)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写作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手法、表现手法四个方面。然后根据文章的特点抓住一点或几点完成做答即可。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核心人物:老师与偷书的小女孩。关键事件:老师接到陌生电话,得知有小女孩偷书被抓,虽与己无关,仍冒充女孩母亲到书店解围,交罚款后带女孩回家,未追问细节便让其离开;多年后,已成才的女孩专程探望,感谢老师当年的帮助。结果:老师的善举改变了女孩的人生,也印证了 “不应放过任何帮助他人的机会” 的主旨。
故答案为:本文讲述了一位女教师救助一个因“一念之差”而偷书的小女孩。化解困境,最后女孩成才的故事,让“我”自己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也表达了小女孩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17.本题考查情景补写。电话中传来 “你家小孩偷书被抓” 的声音,但老师 “回头看着正在看电视的惟一的女儿”,说明偷书的并非自己的孩子。老师推测 “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可见她明白女孩是因恐惧而胡乱报了电话号码。
故答案为:指一个小女孩因偷书被售货员抓住,而她又不肯让家人知道,所以就胡乱说了一个电话号码,不巧就打到“这位老师”的家里。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一次 “笑”(第⑤段):语境是老师将满脸泪痕、恐惧的女孩带回家,“什么都没有问”,还叮嘱女孩可来借书。此时的 “笑” 是安慰性的,目的是缓解女孩的恐惧与尴尬,传递善意,让她感受到安全感,体现老师的细心与温柔。第二次 “笑”(第⑧段):语境是女孩长大后带着感激探望,讲述老师的帮助如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此时的 “笑” 是欣慰与幸福的,老师为自己当年的善举成就了女孩的人生而感到满足,也因女孩的感恩而心生温暖,凸显 “善举的价值” 这一主题。
故答案为: 第一次:为了安慰小女孩,解除她的恐惧。第二次:为自己当初的行为改变了女孩的一生而感到欣慰、幸福、高兴。
19.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作用。划线句 “女孩眼睛泛着泪光,轻声说道…… 话音刚落,女孩已泪流满面” 运用了神态描写(眼睛泛着泪光、泪流满面)和语言描写(女孩的倾诉)。神态描写直观展现了女孩内心的激动与感恩,“泪光”“泪流满面” 强化了情感的浓度,让读者感受到她多年来对老师的愧疚与感激。语言描写直接抒发了女孩的心愿(喊 “妈妈”),既揭示了老师当年的帮助对她的深刻影响,也从侧面烘托了老师善举的伟大,深化了 “善意改变命运” 的主题。
故答案为: 运用了神态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女孩对老师感激之情。
2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善良与同情心:接到陌生电话后,虽与事件无关,仍因 “设想女孩的惊慌害怕” 而赶去书店,体现其共情能力。智慧与包容:在书店 “冲上去搂住女孩”,冒充母亲解围,避免女孩在众人面前受辱;带女孩回家后 “什么都没有问”,保护了女孩的自尊心,可见其懂得呵护他人心灵。无私与果敢:毫不犹豫地交清罚款,主动提出 “来看书可以找阿姨”,用行动传递善意,不求回报,体现其高尚的品格。
故答案为: 善良,高尚,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具有一名人民教师最优秀的品质。
21.【答案】例文:
我的自画像
大家好,我叫赵xx,今年八月份就九岁了,是重庆市沙坪坝区第一实验小学三年级的一名学生。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爱阅读的小女孩。下面,是爱画画的我用语言给自己画的一幅自画像。
我长得不算漂亮,不过也算不上难看。一双眼睛虽然有点小,但挺有神,再配上我那若隐若现的双眼皮,看上去也挺吸引人的;鼻子嘛,用我爸爸的话说——摸上去几乎没有什么感觉;我的嘴巴小小的,红嘟嘟的嘴唇很可爱;说起我的头发就更有意思了,因为我那“樱桃小丸子”的发型看上去很像蘑菇,所以被同学取名为“蘑菇头”。怎么样,现在你对我的外貌应该有个清晰的认识了吧!
我是一个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的小女孩。我可是个天生的乐天派,大大咧咧的,好像从来没有什么烦恼。爸爸、妈妈常说我是个“没心没肺”的孩子。我和小伙伴闹矛盾了,人家还在生气呢,我早就忘了,所以率先打破僵局的总是我。我还是个很粗心的孩子,在学习上经常会犯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小错误。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在上一年级的时候,仅一学期的时间,就让三十块橡皮先后“失踪”。这学期,我又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让三支钢笔先后“退休”。其中一支还是爸爸的派克金笔,我只拿去一天,它就不见了。唉,我这粗心的毛病呀,还真得下决心改改了!
说起我的兴趣爱好,我最喜欢的是绘画和阅读。我从小就热衷于绘画,我最得意的“壮举”是在幼儿园的时候,自己把舞蹈兴趣班换成了绘画兴趣班。尽管爸爸、妈妈说我画什么不像什么,可我从不在意,我喜欢在自己的绘画世界里自得其乐。现在,我已经在学国画了,我画笔下的金鱼、公鸡、鸽子……都渐渐变得栩栩如生了。我可是个名副其实的“小书虫”,一天不看书就难受。在书的海洋里,我学到了许多知识,积累了很多写作素材,我还认识了皮皮鲁、丁丁、笨狼、小豆豆、派老头等众多的朋友,我总是在书里与他们同悲同乐。
这就是我——一个活泼、开朗、粗心、爱阅读、爱绘画的三年级小学生,希望与大家成为好朋友。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和德尔菲神庙的警世箴言组成,核心话题是 “认识自己”,强调审视自我的重要性,体裁为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类材料。
【题干分析】①“认识你自己” 是材料的核心,意在引导人们深入探究自我,不仅包括外在的形象特征,更涵盖内在的性格、思想、优缺点、成长经历等。“自画像” 并非单纯的外貌描绘,而是对自我的全面剖析与呈现。②写作思路可从 “是什么” 角度入手,即描绘自己的性格特点(如开朗、内向、执着等)、兴趣爱好(如读书、运动、绘画等)、优缺点等,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也可从 “成长中的变化” 角度,体现对自我认知的深化。学生易陷入的误区:只侧重外貌描写,忽略内在特质;事例空洞,缺乏细节支撑;只写优点,回避缺点,显得不真实。开头可采用场景式引入,如 “站在镜子前,我看着镜中的自己……”,或用比喻开篇,如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本书,我就是那本…… 的书”。事例素材可选取生活中的小事,如一次失败后对自我的重新认识、通过某件事发现自己的潜能等。
结尾可升华主题,表达对自我的接纳与未来的期许,如 “这就是我,不完美却独一无二,我将带着这份认知继续前行”。
【立意提取】
1. 内向的我,自有光芒
2. 在缺点中成长的我
【点评】这篇例文紧扣 “我的自画像” 主题,以真诚自然的笔触完成了对自我的生动刻画,符合作文要求且富有个性。从结构来看,文章开篇点明身份,随后按 “外貌 — 性格 — 兴趣爱好” 的逻辑展开,结尾总结收束,层次清晰,让读者能循序渐进地认识 “我”。这种布局既符合 “自画像” 的叙事逻辑,又避免了内容杂乱。内容上,例文拒绝空洞的概括,而是用具体细节让形象立起来。外貌描写不回避 “眼睛小”“鼻子没感觉” 等特点,“蘑菇头” 的绰号更添生活气息;性格部分通过 “三十块橡皮失踪”“三支钢笔‘退休’” 的趣事,把 “粗心” 这一特点写得真实可感,同时用 “率先打破僵局” 体现 “开朗”,优缺点并存的描写让 “我” 更像一个鲜活的普通人;兴趣爱好中,“把舞蹈班换成绘画班”“画笔下的金鱼渐渐栩栩如生”“在书里与角色同悲同乐” 等细节,既展现了热爱,又暗含成长痕迹,让 “自画像” 有了厚度。语言风格贴合小学生视角,“没心没肺”“退休” 等口语化表达充满童趣,“若隐若现的双眼皮”“自得其乐” 等词句又不失细腻,既避免了成人化的说教,又让文字有画面感。
1 / 1山东省青岛市青岛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小升初分班考试卷
一、【方块汉字,尽藏智慧】
(2024七上·市南区开学考) 方块汉字,尽藏智慧。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zhāi( )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shè( )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guàn( )注,zī( )zī( )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提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liàn(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1.根据文段中的汉语拼音,在下面的方格里按顺序写出词语,注意把字写美观。
①寻章zhāi 句 ②全神guàn 注 ③zī zī 不倦
④shè 猎 ⑤提liàn
2.给文段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诘 难 ②咀嚼
③蒸馏 ④嚼蜡
【答案】1.摘;贯;孜孜;涉;炼
2.jié;jǔ jué;liú;jiáo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1.本题考查字形。寻章 zhāi 句:结合 “从书本中搜寻摘抄语句” 的语境,“zhāi” 对应摘。
全神 guàn 注:形容精神高度集中,“guàn” 对应贯。zī zī不倦:形容勤奋不知疲倦,“zī zī” 对应孜孜(叠字强化 “勤勉” 状态,注意两个字均为 “子” 字旁,避免写成 “兹兹”)。shè 猎:指粗略阅读、广泛浏览,“shè” 对应涉。提 liàn:指去除杂质、精炼提纯,“liàn” 对应炼。
故答案为:摘;贯;孜孜;涉;炼
2.本题考查字音。诘难:“诘” 表 “追问、责问”,读 jié。咀嚼:“嚼” 在书面语中表 “反复体会、品味” 时,读 jǔ jué。蒸馏:“馏” 表 “通过加热分离物质”,读 liú。嚼蜡:“嚼” 在此处是口语化的 “咬碎”,读 jiáo。
故答案为:jié;jǔ jué;liú;jiáo
二、【文学素养,彰显内涵】
3.(2024七上·市南区开学考)在横线上写一句话,使之与前后文构成结构一致、内容相关的排比句。
欣赏是一种学习,一种感悟,一种特别的收获。欣赏一封短短的家书,会让你想起故乡的亲切与温馨; , ;欣赏一束淡淡的康乃馨,会让你享受生命的清雅和悠扬……
【答案】示例一:欣赏一个浅浅的微笑,会让你忘却生活的无奈与愁苦
示例二:欣赏一处小小的风景,会让你体会心灵的静谧与安宁
示例三:欣赏一缕红红的晚霞,会让你感悟自然的绚丽与美好
【知识点】衔接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遵循 “欣赏 + 数量词 + 形容词 + 名词,会让你 + 动词 + 名词 + 的 + 并列短语” 的结构,且内容需围绕 “欣赏某事物带来的积极感悟” 展开。 仿写时要注意:①前半句 “数量词 + 形容词” 需准确修饰名词(如 “一封短短的家书”“一束淡淡的康乃馨”);②后半句 “动词” 需与 “欣赏” 的动作逻辑一致(如 “想起”“享受”),“并列短语” 需体现该事物的特质(如 “亲切与温馨”“清雅和悠扬”)。
故答案为: 示例一:欣赏一个浅浅的微笑,会让你忘却生活的无奈与愁苦;示例二:欣赏一处小小的风景,会让你体会心灵的静谧与安宁;示例三:欣赏一缕红红的晚霞,会让你感悟自然的绚丽与美好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2024七上·市南区开学考)阅读语段材料,回答问题。
①读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消化、吸收、理解。②“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③清代陆清献在《示子弟帖》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④读书 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 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 没能品会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不消化。⑤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4.找出①②③⑤划线句有语病的一句,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5.①②③⑤划线句中有一句标点符号有误,请改正并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6.请给第④句依次填写恰当的关联词。
【答案】4.①句有语病。修改后:读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
5.第③句标点使用错误,③句子直接引用,句号应放在引号里。改正后:清代陆清献在《示子弟帖》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
6.如果; 就; 不仅;
【知识点】递进关系;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语序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3)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解答此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判断:1、理解句子内容,明辨分句间的关系。2、充分利用已知推断未知。3、从宏观入手,逐层推断。
4.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①句中 “消化、吸收、理解” 的逻辑顺序有误,按照认知规律,应先 “理解” 内容,再 “消化” 知识,最后 “吸收” 为己用,故修改为 “逐步理解、消化、吸收”。 故答案为: ①句有语病。修改后:读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
5.本题考查标点符号运用。第③句为直接引用清代陆清献的话语,完整引用时句号需置于引号内,故修改为:清代陆清献在《示子弟帖》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
故答案为:第③句标点使用错误,③句子直接引用,句号应放在引号里。改正后:清代陆清献在《示子弟帖》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
6.本题考查关联词运用。第一空与第二空构成假设关系(假设 “违背规律” 的情况及结果),填 “如果…… 就……”;第三空与后文 “甚至” 构成递进关系,填 “不仅”,强调 “狼吞虎咽” 的多重不良后果。
故答案为: 如果;就;不仅;
三、选择题(共1小题,满分2分)
7.(2024七上·市南区开学考)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部电影上映时,中途退场的观众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人们都被它深深吸引住了。
B.自成功举办“麻城杜鹃旅游文化节”之后,“杜鹃花城”的名声响彻云霄。
C.国庆之夜,繁华的步行街上人声鼎沸,行人络绎不绝。
D.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最高水平攀登。
【答案】C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凤毛麟角” 喻指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用于形容 “中途退场的观众”,对象错误;
B.“响彻云霄” 侧重声音响亮,不能用于描述 “名声”,适用对象不当;
C.“人声鼎沸” 形容人群喧闹,与 “繁华步行街、行人众多” 的语境相符,使用正确;
D.“洗心革面” 指彻底悔改(多用于坏人),用于 “本刊改革” 语境,望文生义,不合逻辑。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四、【诵读诗文,心怀大义】
8.(2024七上·市南区开学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诗中有景。吟咏着“南朝四百八十寺, ”;“ ,客舍青青柳色新”;“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我们看到了雨中美景。
(2)诗中有情。“ ,不知秋思落谁家。”表达了诗人思念亲入之情;“风一更,雪一更, ”勾起词人对家乡的思念;“ ,初闻涕泪满衣裳。”表现了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
(3)诗以言志。《马诗》《墨梅》这两首诗都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马诗》中诗人用“ ,快走踏清秋。”表达了想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墨梅》诗人用“不要人夸好颜色, 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答案】多少楼台烟雨中;渭城朝雨浥轻尘;萧萧暮雨子规啼;今夜月明人尽望;聒碎乡心梦不成;剑外忽传收蓟北;何当金络脑;只留清气满乾坤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1)(2)(3)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浥,蓟,络。
故答案为:(1)多少楼台烟雨中;渭城朝雨浥轻尘;萧萧暮雨子规啼(2)今夜月明人尽望;聒碎乡心梦不成;剑外忽传收蓟北(3)何当金络脑;只留清气满乾坤
【点评】(1)(2)(3)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五、【理性思辨,文化自信】
9.(2024七上·市南区开学考)根据语境,下列三句话,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位同学向老师请教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法。老师说:“_____,_____,创业的用兵家之权变,_____,_____。采百家之学问而集于一身,必成贤者。”
①治事应持法家之严明
②待人应守儒家之诚信
③读书应当如墨家之兼爱
④行文当知纵横家之灵活
A.③④①②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序衔接与排序。②“待人应守儒家之诚信” 聚焦 “做人”,是人际交往的根本,应为首句;①“治事应持法家之严明” 指向 “做事”,承接 “做人” 之后,体现行事准则;④“行文当知纵横家之灵活” 与③“读书应当如墨家之兼爱” 同属 “做学问” 范畴,其中 “行文” 是学问的实践表达,“读书” 是学问的积累过程,故④在前、③在后。综上,排序为②①④③。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六、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6分)
(2024七上·市南区开学考)在读书节期间,班级开展以“走进小说天地”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请你参加这个活动,并充成下面题目。
10.请你为这个活动设计一个开场白,激发学生的兴趣。
11.开展活动中,其中有一个板块叫“话说英雄”,请你向同学们介绍小说中令你感动、敬佩的英雄人物。
【答案】10.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班级的“走进小说天地”主题活动。在这个特别的读书节期间,我们将一起踏上一段奇妙的旅程,穿越时空,进入一个个充满想象力和情感的世界。小说是我们了解不同人生、体验各种情感的窗口,它们让我们笑,让我们哭,让我们思考。今天,我们将在这里分享那些曾经打动我们心灵的故事和人物。无论是勇敢的骑士、智慧的侦探,还是坚韧的英雄,他们都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感悟。希望大家积极参与,畅所欲言,让我们共同在这片小说的天地里遨游。现在,就让我们开始这场精彩的文学之旅吧!
11.在众多小说中,有一位英雄人物让我深深感动和敬佩,他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 柯察金。保尔是一个普通的青年,但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经历了战场上的生死考验、工地上的艰苦磨练,以及病床上的痛苦挣扎。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勇气和坚强。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保尔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的精神激励了无数读者,包括我自己,让我们明白,只要心中有信念,任何困境都可以克服。保尔 柯察金,这位平凡而伟大的英雄,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知识点】见解表述;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开场白的拟写。开场白,是活动开始之前,主持人用来导入节目、渲染气氛、调动观众情绪的话。拟写时要注意措辞和气氛的配合,注意要贴合主题。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10.本题考查开场白的拟写能力。主题紧扣:必须围绕 “走进小说天地” 展开,可通过比喻(如 “小说是穿越时空的船帆”“是窥探人性的镜子”)将抽象的 “小说” 具象化,让学生快速感知活动核心。情感调动:语言需生动且有现场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小说场景(如 “你是否曾为《西游记》里的师徒情深动容?是否曾被《哈利 波特》的魔法世界吸引?”)引发共鸣,用 “让我们一起……”“期待你的分享……” 等句式增强参与感。结构清晰:建议按 “问候→点题→意义阐释→活动引导→收尾” 的逻辑展开,篇幅控制在 150-200 字,避免冗长。例如参考答案中 “穿越时空,进入充满想象力的世界” 点明小说的魅力,“希望大家积极参与” 直接引导互动,符合开场白的功能定位。
故答案为: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班级的“走进小说天地”主题活动。在这个特别的读书节期间,我们将一起踏上一段奇妙的旅程,穿越时空,进入一个个充满想象力和情感的世界。小说是我们了解不同人生、体验各种情感的窗口,它们让我们笑,让我们哭,让我们思考。今天,我们将在这里分享那些曾经打动我们心灵的故事和人物。无论是勇敢的骑士、智慧的侦探,还是坚韧的英雄,他们都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感悟。希望大家积极参与,畅所欲言,让我们共同在这片小说的天地里遨游。现在,就让我们开始这场精彩的文学之旅吧!
1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人物选择:优先选取广为人知的经典形象(如保尔 柯察金、鲁达、孙悟空等),确保听众有共鸣基础;避免选择过于小众的角色,否则易因背景陌生削弱感染力。内容聚焦:需结合具体情节展现英雄特质 —— 如保尔 “在病床上坚持写作” 体现坚韧,鲁达 “三拳打死镇关西” 凸显侠义。避免泛泛而谈 “他很勇敢”,而应通过 “怎么做” 让英雄形象立起来。情感升华:在介绍事迹后,需点明英雄精神的现实意义(如 “保尔的信念告诉我们,困境中更要坚守理想”),将 “感动与敬佩” 落到实处,体现个人感悟。。
故答案为: 在众多小说中,有一位英雄人物让我深深感动和敬佩,他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 柯察金。保尔是一个普通的青年,但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经历了战场上的生死考验、工地上的艰苦磨练,以及病床上的痛苦挣扎。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勇气和坚强。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保尔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的精神激励了无数读者,包括我自己,让我们明白,只要心中有信念,任何困境都可以克服。保尔 柯察金,这位平凡而伟大的英雄,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七、阅读风景线【本题满分25分】
(2024七上·市南区开学考)材料阅读。
材料一: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北京的春节(节选)
材料二:①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到了。天气正好不冷不热,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
②各种各样的水果上市了。葡萄、梨、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再配上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闻着就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③在街上的“香艳的”果摊中间,还有很多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的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一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玩兔儿爷给千千万万的儿童带来快乐。当然,孩子们还会拉扯着父母吃月饼,赏月亮。
④同时,北平人会给亲友们送节礼。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北平的中秋(节选)
材料三:北京的端午节是要多么美丽呢?铺户和人家的门上,插上一束两束的香艾,横框上贴上黄纸的神符或是红色的判官。路旁果摊上摆着半红的杏儿,染红了嘴的小桃,虽然不好吃,可是看着多么美。
——端午(节选)
12.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除夕”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都在欢庆除夕,除夕是那么的红火热闹。
B.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C.除夕这一夜,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D.除夕“守岁”既有珍惜光阴,又有祈求父母延寿的意思。
13.“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中“光景”一词在句中的意思是( )
A.情景 B.景物 C.时光 D.估计
14.请细读材料二,写出北平中秋有哪些习俗?
15.三则材料都描写了北京传统佳节的一些习俗,除了这一点,你还发现了其他相同之处吗?请对以下说法进行判断,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都表达了作者对北京风土人情独特的情感体验。
②都按时间顺序描写了北京传统佳节的一些风俗。
③三则材料的语言都准确简练,通俗易懂,让人倍感亲切。
【答案】12.C
13.A
14.品尝各种水果;玩兔儿爷;吃月饼、赏月亮;给亲友送节礼
15.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ABD.正确;
C.原文强调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选项遗漏 “除了很小的孩子” 这一限定条件,表述绝对化,不恰当。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词语理解。“情景” 侧重具体的场景、状况;“景物” 指自然或人工的景致;“时光” 强调时间流逝;“估计” 指推测、判断。 句子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中,“光景” 用于对比元旦与除夕的整体状态(如 “街上挤满了人” 与 “全城都在休息”),强调的是两种节日的具体场景和状况,与 “情景” 含义最贴合。
故答案为:A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第②段提到 “各种各样的水果上市了…… 闻着就微微的有些醉意了”,可见习俗之一为 “品尝各种水果”。 第③段明确 “玩兔儿爷给千千万万的儿童带来快乐”“孩子们还会拉扯着父母吃月饼,赏月亮”,提炼出 “玩兔儿爷”“吃月饼、赏月亮”。 第④段指出 “北平人会给亲友们送节礼”,并描述铺店准备节礼的场景,可知习俗包括 “给亲友送节礼”。
故答案为:
品尝各种水果;玩兔儿爷;吃月饼、赏月亮;给亲友送节礼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①正确:三则材料分别描写春节、中秋、端午的习俗,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北京节日风情的细腻观察与独特情感(如材料二对中秋水果、兔儿爷的喜爱,材料三对端午装饰的欣赏),均体现作者对北京风土人情的情感体验。
②错误:材料一《北京的春节》按时间顺序(从除夕到元旦)展开,有明确时间脉络;但材料二《北平的中秋》围绕 “水果、兔儿爷、节礼” 等不同方面描写,材料三《端午》聚焦 “门饰、果摊”,均未按时间顺序叙述,故 “都按时间顺序” 表述错误。
③正确:三则材料语言平实自然,如 “家家赶做年菜”“粉面彩身的兔儿爷”“半红的杏儿”,用词准确简练,贴近生活,读来亲切易懂。
故答案为: 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
(2024七上·市南区开学考)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改变一生的闪念
①这是我的老师的故事,至今仍珍藏在心里,让我自己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②多年前的一天,这位老师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却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你快来啊!”在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边人的呵斥声。
③她回头看着正在看电视的惟一的女儿,心中立即就明白过来:肯定是 。
④她当然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任何关系。但通过电话,她隐约可以设想出,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犹豫了片刻之后,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匆匆忙忙赶了过去。
⑤正如她预料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着一位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她一下子冲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28元的罚款,才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并看清了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她笑了起来”,将小女孩领到家中,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就让小女孩离开了,临走时,她还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阿姨有好多书呢。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地跑掉了,从此便再也没有出现。
⑥时间如流水匆匆而过,不知不觉间,多少年的光阴一晃而过,她早已忘了这件事,依旧住在这里,过着平稳安详的生活。有一天中午,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当她打开房门后,看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露着满脸的笑容,手里还拎着一大堆礼物。“你找谁?”她疑惑地问着,但女孩却激动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好不容易,她才从那陌生的女孩的叙述中,恍然明白,原来她就是当年的那个偷书的小女孩,刚从某名牌大学毕业已找了份令人羡慕的工作,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
⑦女孩眼睛泛着泪光,轻声说道:“当年情急之下的那个电话,幸亏打到您的家里,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你为什么愿意充当我的妈妈,解脱了我,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了一桩心愿:喊您一声‘妈妈’。”话音刚落,女孩已泪流满面。老师的眼睛也开始模糊起来,她有些好奇地问道:“如果我不帮你,会发生怎样的结果呢?”女孩的脸上立即变得忧郁起来,轻轻摇着头说:“我说不清楚,也许就会去做傻事,甚至去死。”老师的心猛地一颤。
⑧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她也笑了”。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17.文章第③段中,这位老师“心中立刻明白过来”,她明白了什么?请将相关内容补写在横线上,使上下文保持连贯。
18.第⑤段和第⑧段都写到了这位老师的笑,两次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9.第⑦段中的划线句子采用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20.一位老师一闪念的行为改变了一个孩子的命运,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位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6.本文讲述了一位女教师救助一个因“一念之差”而偷书的小女孩。化解困境,最后女孩成才的故事,让“我”自己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也表达了小女孩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17.指一个小女孩因偷书被售货员抓住,而她又不肯让家人知道,所以就胡乱说了一个电话号码,不巧就打到“这位老师”的家里。
18.第一次:为了安慰小女孩,解除她的恐惧。第二次:为自己当初的行为改变了女孩的一生而感到欣慰、幸福、高兴。
19.运用了神态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女孩对老师感激之情。
20.善良,高尚,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具有一名人民教师最优秀的品质。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梳理、概括文章情节;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补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其次要注意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最后还要注意是否有字数上的限制。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4)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写作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手法、表现手法四个方面。然后根据文章的特点抓住一点或几点完成做答即可。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核心人物:老师与偷书的小女孩。关键事件:老师接到陌生电话,得知有小女孩偷书被抓,虽与己无关,仍冒充女孩母亲到书店解围,交罚款后带女孩回家,未追问细节便让其离开;多年后,已成才的女孩专程探望,感谢老师当年的帮助。结果:老师的善举改变了女孩的人生,也印证了 “不应放过任何帮助他人的机会” 的主旨。
故答案为:本文讲述了一位女教师救助一个因“一念之差”而偷书的小女孩。化解困境,最后女孩成才的故事,让“我”自己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也表达了小女孩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17.本题考查情景补写。电话中传来 “你家小孩偷书被抓” 的声音,但老师 “回头看着正在看电视的惟一的女儿”,说明偷书的并非自己的孩子。老师推测 “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可见她明白女孩是因恐惧而胡乱报了电话号码。
故答案为:指一个小女孩因偷书被售货员抓住,而她又不肯让家人知道,所以就胡乱说了一个电话号码,不巧就打到“这位老师”的家里。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一次 “笑”(第⑤段):语境是老师将满脸泪痕、恐惧的女孩带回家,“什么都没有问”,还叮嘱女孩可来借书。此时的 “笑” 是安慰性的,目的是缓解女孩的恐惧与尴尬,传递善意,让她感受到安全感,体现老师的细心与温柔。第二次 “笑”(第⑧段):语境是女孩长大后带着感激探望,讲述老师的帮助如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此时的 “笑” 是欣慰与幸福的,老师为自己当年的善举成就了女孩的人生而感到满足,也因女孩的感恩而心生温暖,凸显 “善举的价值” 这一主题。
故答案为: 第一次:为了安慰小女孩,解除她的恐惧。第二次:为自己当初的行为改变了女孩的一生而感到欣慰、幸福、高兴。
19.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作用。划线句 “女孩眼睛泛着泪光,轻声说道…… 话音刚落,女孩已泪流满面” 运用了神态描写(眼睛泛着泪光、泪流满面)和语言描写(女孩的倾诉)。神态描写直观展现了女孩内心的激动与感恩,“泪光”“泪流满面” 强化了情感的浓度,让读者感受到她多年来对老师的愧疚与感激。语言描写直接抒发了女孩的心愿(喊 “妈妈”),既揭示了老师当年的帮助对她的深刻影响,也从侧面烘托了老师善举的伟大,深化了 “善意改变命运” 的主题。
故答案为: 运用了神态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女孩对老师感激之情。
2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善良与同情心:接到陌生电话后,虽与事件无关,仍因 “设想女孩的惊慌害怕” 而赶去书店,体现其共情能力。智慧与包容:在书店 “冲上去搂住女孩”,冒充母亲解围,避免女孩在众人面前受辱;带女孩回家后 “什么都没有问”,保护了女孩的自尊心,可见其懂得呵护他人心灵。无私与果敢:毫不犹豫地交清罚款,主动提出 “来看书可以找阿姨”,用行动传递善意,不求回报,体现其高尚的品格。
故答案为: 善良,高尚,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具有一名人民教师最优秀的品质。
八、写作【本题满分40分】
21.(2024七上·市南区开学考)命题作文。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句名言:“世界上最难认识的就是你自己。”“认识你自己”也是镌刻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金顶上的一句警世箴言。你认识自己吗?你认认真真地审视过自我吗?
请以“我的自画像”为题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答案】例文:
我的自画像
大家好,我叫赵xx,今年八月份就九岁了,是重庆市沙坪坝区第一实验小学三年级的一名学生。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爱阅读的小女孩。下面,是爱画画的我用语言给自己画的一幅自画像。
我长得不算漂亮,不过也算不上难看。一双眼睛虽然有点小,但挺有神,再配上我那若隐若现的双眼皮,看上去也挺吸引人的;鼻子嘛,用我爸爸的话说——摸上去几乎没有什么感觉;我的嘴巴小小的,红嘟嘟的嘴唇很可爱;说起我的头发就更有意思了,因为我那“樱桃小丸子”的发型看上去很像蘑菇,所以被同学取名为“蘑菇头”。怎么样,现在你对我的外貌应该有个清晰的认识了吧!
我是一个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的小女孩。我可是个天生的乐天派,大大咧咧的,好像从来没有什么烦恼。爸爸、妈妈常说我是个“没心没肺”的孩子。我和小伙伴闹矛盾了,人家还在生气呢,我早就忘了,所以率先打破僵局的总是我。我还是个很粗心的孩子,在学习上经常会犯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小错误。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在上一年级的时候,仅一学期的时间,就让三十块橡皮先后“失踪”。这学期,我又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让三支钢笔先后“退休”。其中一支还是爸爸的派克金笔,我只拿去一天,它就不见了。唉,我这粗心的毛病呀,还真得下决心改改了!
说起我的兴趣爱好,我最喜欢的是绘画和阅读。我从小就热衷于绘画,我最得意的“壮举”是在幼儿园的时候,自己把舞蹈兴趣班换成了绘画兴趣班。尽管爸爸、妈妈说我画什么不像什么,可我从不在意,我喜欢在自己的绘画世界里自得其乐。现在,我已经在学国画了,我画笔下的金鱼、公鸡、鸽子……都渐渐变得栩栩如生了。我可是个名副其实的“小书虫”,一天不看书就难受。在书的海洋里,我学到了许多知识,积累了很多写作素材,我还认识了皮皮鲁、丁丁、笨狼、小豆豆、派老头等众多的朋友,我总是在书里与他们同悲同乐。
这就是我——一个活泼、开朗、粗心、爱阅读、爱绘画的三年级小学生,希望与大家成为好朋友。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和德尔菲神庙的警世箴言组成,核心话题是 “认识自己”,强调审视自我的重要性,体裁为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类材料。
【题干分析】①“认识你自己” 是材料的核心,意在引导人们深入探究自我,不仅包括外在的形象特征,更涵盖内在的性格、思想、优缺点、成长经历等。“自画像” 并非单纯的外貌描绘,而是对自我的全面剖析与呈现。②写作思路可从 “是什么” 角度入手,即描绘自己的性格特点(如开朗、内向、执着等)、兴趣爱好(如读书、运动、绘画等)、优缺点等,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也可从 “成长中的变化” 角度,体现对自我认知的深化。学生易陷入的误区:只侧重外貌描写,忽略内在特质;事例空洞,缺乏细节支撑;只写优点,回避缺点,显得不真实。开头可采用场景式引入,如 “站在镜子前,我看着镜中的自己……”,或用比喻开篇,如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本书,我就是那本…… 的书”。事例素材可选取生活中的小事,如一次失败后对自我的重新认识、通过某件事发现自己的潜能等。
结尾可升华主题,表达对自我的接纳与未来的期许,如 “这就是我,不完美却独一无二,我将带着这份认知继续前行”。
【立意提取】
1. 内向的我,自有光芒
2. 在缺点中成长的我
【点评】这篇例文紧扣 “我的自画像” 主题,以真诚自然的笔触完成了对自我的生动刻画,符合作文要求且富有个性。从结构来看,文章开篇点明身份,随后按 “外貌 — 性格 — 兴趣爱好” 的逻辑展开,结尾总结收束,层次清晰,让读者能循序渐进地认识 “我”。这种布局既符合 “自画像” 的叙事逻辑,又避免了内容杂乱。内容上,例文拒绝空洞的概括,而是用具体细节让形象立起来。外貌描写不回避 “眼睛小”“鼻子没感觉” 等特点,“蘑菇头” 的绰号更添生活气息;性格部分通过 “三十块橡皮失踪”“三支钢笔‘退休’” 的趣事,把 “粗心” 这一特点写得真实可感,同时用 “率先打破僵局” 体现 “开朗”,优缺点并存的描写让 “我” 更像一个鲜活的普通人;兴趣爱好中,“把舞蹈班换成绘画班”“画笔下的金鱼渐渐栩栩如生”“在书里与角色同悲同乐” 等细节,既展现了热爱,又暗含成长痕迹,让 “自画像” 有了厚度。语言风格贴合小学生视角,“没心没肺”“退休” 等口语化表达充满童趣,“若隐若现的双眼皮”“自得其乐” 等词句又不失细腻,既避免了成人化的说教,又让文字有画面感。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