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
该片讲述了未来世界由于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气候发生突变,气温骤降,地球陷入第二次冰河期,龙卷风、海啸和暴风雪接踵而至,人类陷入一场浩劫,气象学家霍尔教授被紧急应召对付到来的灾难,并拯救自己儿子的故事。
地球上的水——海水的性质
课标要求
理解并说明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变化和分布。
学会运用有关图示说明海洋表层平均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分布规律。
结合案例分析,能运用图表资料,归纳总结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时间变化、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分析海水性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核心素养
通过对区域图文资料的分析,了解不同海域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和特点,以及背后的自然地理因素。例如,通过分析全球海水温度分布图,知道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通过对比红海和波罗的海的地理环境,理解它们盐度差异的原因。
区域认知
理解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海洋观,认识到保护海洋环境、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性。比如,了解海水淡化、海水养殖等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同时关注海水性质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培养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人地协调观
通过案例分析、实验观察等方式,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海洋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分析轮船在不同海域和季节航行时吃水深度的变化,理解海水密度对航海的影响;通过了解海水盐度的测量方法和晒盐的过程,增强对海水性质的实际认知。
地理实践力
从温度、盐度、密度等多个维度综合分析海水性质,理解其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比如,分析影响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因素,包括太阳辐射、蒸发、降水、河流注入、洋流等;探讨海水性质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海水温度对渔业资源分布和海洋运输的影响,海水盐度对晒盐和海水养殖的影响等。
综合思维
地球表面约有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
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水最重要的理化性质。
海水的温度
PART ONE
太阳辐射
热量收入
热量
支出
海水蒸发
海水温度
海水温度反映海水的冷热状况,它主要取决于海洋热量的收支情况。
太阳辐射是海洋的主要热量来源。
海水蒸发消耗热量,是海洋热量支出的主要渠道。
0
10
20
30
1
2
3
4
5
6
深度/km
温度/℃
1000m
海水温度:反映海水的冷热状况。太阳辐射是海水最主要的热源
1000米内海水的温度随深的变化幅度较大。
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的温度变化幅度较小。
据图描述海水温度的垂向变化特点。
深度 1 000 米以上的深层海水,水温随深度的变化不大,经常保持着低温状态。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深度越深,海水温度越低
观察“世界大洋8月表层水温分布”,归纳海水温度和纬度之间的关系。
海洋表层水温自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中低纬海区大洋西岸水温高于大洋东岸。
中高纬海区大洋西岸水温低于大洋东岸。
递减
递减
高
低
低
高
为何南北半球的海洋表层温度随纬度变化的幅度不同?
比较三大洋热带和副热带(南北纬 30°附近)海域面积、海洋开敞程度等,讨论导致三大洋表层年平均水温差异的主要原因。
从水平分布看,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相同纬度海洋表层的水温大致相同。
从季节分布看,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
海洋表层海水的温度状况,还受到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海水温度及其季节变化影响海洋生物分布
①影响海洋生物的种类 ②海洋生物季节性移动
石斑鱼多栖息于热带及温带海洋,喜欢生活在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珊瑚礁底质的海区,一般不成群,喜静怕浪,喜暖怕冷,喜清怕浊。
鳕鱼不仅在海岸线附近出没,还深入至大陆架区域,特别是在沿300米等深线的地方,鳕鱼的数量尤为众多。它们能适应的水体温度范围相当宽广,从冰冷的0℃到较为温暖的20℃都能生存。
然而,成体鳕鱼更倾向于生活在平均温度较低的环境中,通常在10℃以下。
②海洋生物季节性移动
鲸是一种温血动物,其体温总是保持在37℃左右,跟人的体温差不多。
但是,海水却是凉的,特别是在北极,水温常在零度以下。
而且,水吸收热量的速度要比空气快得多,所以鲸类都有一层海绵状厚厚的皮层和皮层以下一层厚厚的脂肪作为绝缘层,以保证体内热量尽量少地散失。
影响海洋运输
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
影响 实例
气候 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
气象灾害 由于表层水温上升,大西洋飓风和太平洋台风发生的频率显著上升
活动——分析海水温度对游泳活动的影响
海滨浴场是当地居民和游客喜爱的去处。我国海岸线绵长,拥有众多海滨浴场。
图 3.11 为 2016 年 6 月—2017 年 6 月葫芦岛、厦门、西沙 3 个海洋站的表层海水月平均温度。
通常表层海水温度在 20 ℃以上时适宜游泳。
(1)读图,分别描述3个海域的海水温度季节变化特点
葫芦岛:夏季海水温度较高,冬季海水温度寒冷,冬夏季节变化显著。
厦门:夏季海水温度较高,冬季海水温度较低,有季节变化。
西沙:冬夏季节海水温度均较高,季节变化不明显。
(2)3个海洋站附近海滨浴场分别有哪些月份适宜人们游泳?
芦岛、厦门和西沙海洋站的表层海水月平均温度
答案:葫芦岛: 7-9月。厦门: 5- 11月。西沙:全年皆宜。
(3)读图,比较3个海域适宜人们游泳的时间长短差异,并说明原因。
葫芦岛、厦门和西沙海洋站的表层海水月平均温度
答案:葫芦岛适宜游泳的时间最短,西沙适宜游泳的时间最短。
原因: 纬度越低,海水温度越高,适宜游泳的时间越长。
海水的盐度
PART TWO
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物质与海水重量之比。
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
不同纬度海水盐度随深度的变化
思考:世界表层盐度分布有什么规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海洋表层盐度自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纬度、低纬度海区递减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A
B
C
副热带
副热带
答案:副热带海区地处副热带高压带,蒸发大于降水,因此盐度较高;赤道附近海区地处赤道低压带,降水大于蒸发,因此盐度较低;自副热带向高纬度海区,温度逐渐降低,蒸发逐渐减少,盐度也逐渐降低。
与南纬60 相比,北纬60 海域盐度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
北纬 60° 海域盐度低于南纬 60° 海域,
核心原因是北纬 60° 附近陆地多、河流淡水注入量大,同时结冰融冰等因素也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海水中含有许多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化学物质。人类利用海水晒盐具有悠久的历史,日照充足、降水较少的沿海地区适宜建造晒盐场。
此外,还可以利用海水制碱,从海水提取镁、溴等资源。对海水养殖而言,盐度的稳定性极其重要。例如,暴雨会引发养殖场的海水盐度降低,如应对不当,会造成养殖的鱼虾等大量死亡。
长芦汉沽盐场位于天津滨海新区,这里海滩宽广平坦,雨日较少,日照充足,适合晒盐、制盐。
气候:蒸发旺盛,降水 “配合”
地形:平坦开阔,“储水” 方便
水源:海水 “随取随用”
活动:分析红海盐度高、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
归纳红海、波罗的海地区的气候特征。
结合河流分布和流域气候特征,推测河流对两海域盐度的影响。
分析红海、波罗的海与外海连通状况对盐度影响
分别总结红海盐度高、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
位于副热带海区,常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气候)
几乎没有淡水的汇入。(河流注入)
海区较封闭,与大洋海水的交换少。(联通状况)
纬度较高,气温较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
有大量淡水汇入。(河流注入)
海区闭塞。(联通状况)
红海盐度高:蒸发 “猛”,淡水 “少”
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红海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全年高温(年均温 25-30℃),日照强烈,蒸发量极大(年蒸发量约 2100 毫米);而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仅 200 毫米以下),蒸发与降水的差值高达 1900 毫米,海水被持续浓缩。
淡水注入极少:红海周边多为干旱地区,几乎没有大型河流汇入,仅有少量季节性小溪流带来淡水,对海水的稀释作用微乎其微。
海域封闭,交换不畅:红海被非洲和阿拉伯半岛环抱,仅通过狭窄的曼德海峡与印度洋相连,海水交换缓慢,高盐度海水难以被外部低盐度海水稀释。
波罗的海盐度低:降水 “多”,淡水 “足”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波罗的海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全年降水较均匀(年降水量 500-1000 毫米),且纬度较高(年均温较低),蒸发量小(年蒸发量约 300-500 毫米),降水持续稀释海水。
淡水注入量大:周边有维斯瓦河、奥得河、涅瓦河等众多大河汇入,年径流量达 470 立方千米,大量淡水持续注入,显著降低海水盐度。
海域封闭,交换受限:波罗的海仅通过狭窄的厄勒海峡、卡特加特海峡等与大西洋相通,海水交换能力弱,低盐度海水难以与外部高盐度海水充分混合,盐度保持在较低水平。
层次 盐度 中低纬度海区 高纬度海区
浅表层 比较均匀 盐度较高 较低
盐跃层 显著变化 降低 升高
2 000米以下 近似均匀分布
海水淡化
以色列干旱少雨,国土面积三分之二被沙漠覆盖,淡水资源极度短缺。以色列借助创新性的海水淡化技术,只需短短的45分钟就可以把海水变成可饮用水。
海水的密度
PART THREE
1963年4月10日,美国海军“长尾鲨”号核潜艇在美国东部大陆架边缘做下潜300米的潜水试验时,忽然沉入2300米深的海底,艇上129名船员全部遇难。这是世界上第一艘失事的核潜艇。关于该艇的失事原因有诸多猜测,其中之一认为该艇在水下遭遇了“海中断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多国海军潜艇都经历过“海中断崖”事件。
答案:由于密度的急剧减小,浮力迅速下降,因此当潜艇进入海中断崖时,由于浮力不够,从而迅速发生急剧“掉深”。
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
思考:世界表层海水密度分布有什么规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答案: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温度高,单位体积海水质量小。
0
1023
密度/kg·m-3
1000
2000
3000
4000
1024
1025
1026
1027
1028
深度/m
赤道海区
热带海区
高纬海区
表层:密度无变化或变化很小
表层~1000m:受海水运动的影响,海水混合良好,因此海水温度和密度的变化不大。
1000m以下:海水密度迅速增大。但2 000米之下,海水密度基本不变。
中低纬度海区
垂向上变化很小
高纬度海区
1000m
表层
高密度海水
高密度海水
低密度海水
海底断崖
对潜艇航行的影响:
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的海水层,因浮力较大,有利于潜艇的航行。如果海水层中出现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减小的情况,称为“海中断崖”。
高密度海水吃水浅
低密度海水吃水深
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海在不同密度的海洋上航行,同一艘船的吃水深度不同。海水密度越大,海水的浮力越大,船吃水深度越小。
对海水运动的影响:
海水的密度差异会产生密度流。
结合所学,分析黑海和地中海的密度,并判断表层和底层海水的流向。
地中海
黑海
河流注入
降水丰富
海域 盐度特点 密度特点 关键成因
地中海 盐度高(平均约 38‰) 密度大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蒸发旺盛;周边河流淡水注入少,盐度易累积。
黑海 盐度低(平均约 18-22‰) 密度小 地处温带,降水较多;周边有多瑙河、第聂伯河等大量淡水河流注入,稀释盐度。
两海域通过土耳其海峡因密度差异形成双向流动:
表层海水:从密度低的海域流向密度高的海域。
黑海海水密度小,表层海水会通过土耳其海峡流向地中海,以补充地中海因蒸发损失的水量。
底层海水:从密度高的海域流向密度低的海域。
地中海海水密度大,底层海水会下沉并通过海峡底部流向黑海,以平衡表层的水量交换。
御咸蓄淡:滨海堤坝改变海水盐度,为生产、生活服务
御咸蓄淡?
是滨海垦区防御咸水危害和拦蓄淡水而采用的工程措施的总称。这些措施包括:
防咸措施:
修建挡潮堤、闸,以抗御风暴潮的威胁,防止咸水入侵。
开挖排水沟,排除垦区内部的咸水。
蓄淡措施:
在河口处修建挡潮堤、闸,进行河槽蓄淡。
海湾堵港蓄淡。
圈围海滩地或利用垦区内部港汊洼地蓄淡,以满足土壤洗盐、灌溉和生活用水的需要。
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御咸蓄淡的工程体系,旨在保护滨海垦区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下图表示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北半球海水盐度最高处的海水密度最接近( )
A.1024kg·m-3 B.1025kg·m-3
C.1026kg·m-3 D.1027kg·m-3
2.E、F区间海水密度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盐度、盐度 B.盐度、温度
C.温度、温度 D.温度、盐度
B
D
亚速海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南部一个被克里木半岛与黑海隔离的内海,其东北部有多条河流注入,其中发源于中俄罗斯丘陵东麓的顿河(流域内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注入量最大。下图为亚速海—黑海水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黑海相比,亚速海表层盐度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洋流 ②地表径流
③深度 ④蒸发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现有一艘货轮从亚速海通过刻赤海峡驶向黑海,该处洋流为密度流,判断其航行状况及吃水深度变化( )
A.逆水、变浅 B.逆水、变深
C.顺水、变浅 D.顺水、变深
D
C
2023年11月1日,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本次考察最突出的亮点是建设罗斯海新站。下图为上海至罗斯海新站模拟路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与甲海域相比,罗斯海新站附近海域( )
A.海洋表层盐度较低 B.海洋表层密度较小
C.海洋表层温度较高 D.海洋垂直温差较大
6.上海至罗斯海新站沿线海域表层密度( )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降低后升高 D.先升高后降低
7.从赤道到南回归线,科考船吃水深度(船舶浸在水里的深度)的变化情况是( )
A.逐渐变深 B.逐渐变浅
C.先变深后变浅 D.先变浅后变深
A
C
B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