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章末复习与总结(课件 学案)高中数学 苏教版(2019)必修 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 章末复习与总结(课件 学案)高中数学 苏教版(2019)必修 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05 19:14:02

文档简介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
  理解集合的有关概念,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在自然语言和图形语言的基础上,用符号语言刻画集合.
【例1】 (1)设集合A={1,2,4},集合B={x|x=a+b,a∈A,b∈A},则集合B的真子集的个数是(  )
A.31   B.32   C.63   D.64
(2)若2∈{1,a2+1,a+1},则a=(  )
A.2 B.1或-1 C.1 D.-1
(3)设集合A={x|3x-1<m},若1∈A且2 A,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    .
反思感悟
求解与集合中元素有关问题的关键点
(1)用描述法表示集合,首先要搞清楚集合中代表元素的含义,再看元素的限制条件,明白集合的类型,是数集、点集还是其他类型的集合;
(2)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中的互异性对解题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含有字母的集合,在求出字母的值后,要注意检验集合中的元素是否满足互异性.
二、集合的基本关系
  能从实例中抽象并识别出子集、真子集、空集的概念,能根据集合间的关系,会利用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求参数的值(范围).
【例2】 (1)已知集合A={-2,-1,0,1,2},B={y|y=|x|-1,x∈A},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A=B       B.A B
C.B A D.A∩B=
(2)(2024·扬州月考)已知集合A={x|0<x<4},B={x|x<a},若A B,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A.{a|0<a<4} B.{a|-8<a<4}
C.{a|a≥4} D.{a|a>4}
反思感悟
破解集合间基本关系的方法
(1)若B A,应分B= 和B≠ 两种情况讨论;
(2)已知两个集合间的关系求参数时,关键是将两个集合间的关系转化为元素或区间端点间的关系,进而转化为参数满足的关系.解决这类问题常常要合理利用数轴、Venn图,化抽象为直观进行求解.
三、集合的基本运算
  集合的运算主要包括交集、并集和补集运算.对于较抽象的集合问题,解题时需借助Venn图或数轴等进行数形分析,使问题直观化、形象化,进而能使问题简捷、准确地获解.
【例3】 (1)已知集合S={s|s=2n+1,n∈Z},T={t|t=4n+1,n∈Z},则S∩T=(  )
A. B.S
C.T D.Z
(2)(2024·苏州月考)已知全集U=R,A={x|-1<x<1},B={y|y=},则A∩( UB)=(  )
A.{x|-1<x<0}
B.{x|-1<x≤0}
C.{x|0<x<1}
D.{x|0≤x<1}
反思感悟
求解集合基本运算的方法步骤
四、补集思想及应用
  在讨论一些较为复杂的集合问题时,可以先求解问题的反面,采用“正难则反”的解题策略,这就是补集思想.具体的讲,就是将研究对象的全体视为全集,求出使问题反面成立的集合A,则A的补集即为所求.
【例4】 设集合A={x|a≤x≤a+4},B={x|x<-1,或x>5},若A∩B≠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反思感悟
“正难则反”——补集思想的应用
补集的性质A= U( UA)为我们提供了“正难则反”的解题思想——补集思想,有些数学问题,若直接从正面解决,要么解题思路不明朗,要么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因此,用补集思想考虑其对立面,从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开拓新的解题思路.
章末复习与总结
【例1】 (1)C (2)D (3)(2,5]
解析:(1)∵a∈A,b∈A,x=a+b,∴x=2,3,4,5,6,8,∴B中有6个元素,其真子集的个数为26-1=63,故选C.
(2)若2∈{1,a2+1,a+1},则a+1=2或a2+1=2,所以a=1或a=-1,当a=1时,a2+1=a+1,与元素互异性相矛盾,舍去;当a=-1时,a+1=0,a2+1=2,符合题意,所以a=-1.故选D.
(3)∵集合A={x|3x-1<m},1∈A且2 A,∴3×1-1<m且3×2-1≥m,解得2<m≤5.
【例2】 (1)C (2)C 解析:(1)由集合A={-2,-1,0,1,2},B={y|y=|x|-1,x∈A},得B={-1,0,1},所以B A.故选C.
(2)在数轴上标出A,B两集合如图所示,结合数轴知,若A B,则a≥4.
【例3】 (1)C (2)A 解析:(1)法一 在集合T中,令n=k(k∈Z),则t=4n+1=2(2k)+1(k∈Z),而集合S中,s=2n+1(n∈Z),所以必有T S,所以S∩T=T,故选C.
法二 S={…,-3,-1,1,3,5,…},T={…,-3,1,5,…},观察可知,T S,所以S∩T=T,故选C.
(2)因为B={y|y=}={y|y≥0},又由全集U=R,所以 UB={y|y<0},则A∩( UB)={x|-1<x<0}.故选A.
【例4】 解:当A∩B= 时,如图所示,

解得-1≤a≤1.
即A∩B= 时,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M={a|-1≤a≤1}.
而A∩B≠ 时,实数a的取值范围显然是集合M在R中的补集,故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a|a<-1,或a>1}.
2 / 2(共18张PPT)
章末复习与总结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
  理解集合的有关概念,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元素与集合之间
的关系,能在自然语言和图形语言的基础上,用符号语言刻画集合.
【例1】 (1)设集合 A ={1,2,4},集合 B ={ x | x = a + b , a
∈ A , b ∈ A },则集合 B 的真子集的个数是( C )
A. 31 B. 32
C. 63 D. 64
解析:∵ a ∈ A , b ∈ A , x = a + b ,∴ x =2,3,4,5,6,8,∴ B
中有6个元素,其真子集的个数为26-1=63,故选C.
C
解析:若2∈{1, a2+1, a +1},则 a +1=2或 a2+1=2,所以
a =1或 a =-1,当 a =1时, a2+1= a +1,与元素互异性相矛
盾,舍去;当 a =-1时, a +1=0, a2+1=2,符合题意,所
以 a =-1.故选D.
(2)若2∈{1, a2+1, a +1},则 a =( D )
A. 2 B. 1或-1
C. 1 D. -1
D
(3)设集合 A ={ x |3 x -1< m },若1∈ A 且2 A ,则实数 m 的取值
范围为 .
解析:∵集合 A ={ x |3 x -1< m },1∈ A 且2 A ,∴3×1-1
< m 且3×2-1≥ m ,解得2< m ≤5.
(2,5] 
反思感悟
求解与集合中元素有关问题的关键点
(1)用描述法表示集合,首先要搞清楚集合中代表元素的含义,再
看元素的限制条件,明白集合的类型,是数集、点集还是其他
类型的集合;
(2)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中的互异性对解题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含
有字母的集合,在求出字母的值后,要注意检验集合中的元素
是否满足互异性.
二、集合的基本关系
  能从实例中抽象并识别出子集、真子集、空集的概念,能根据集
合间的关系,会利用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求参数的值(范围).
【例2】 (1)已知集合 A ={-2,-1,0,1,2}, B ={ y | y =|
x |-1, x ∈ A },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C )
A. A = B B. A B
C. B A D. A ∩ B =
解析:由集合 A ={-2,-1,0,1,2}, B ={ y | y =| x |-1, x
∈ A },得 B ={-1,0,1},所以 B A . 故选C.
C
(2)(2024·扬州月考)已知集合 A ={ x |0< x <4}, B ={ x | x <
a },若 A B ,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C )
A. { a |0< a <4} B. { a |-8< a <4}
C. { a | a ≥4} D. { a | a >4}
解析:在数轴上标出 A , B 两集合如图所示,结合数轴知,若 A
B ,则 a ≥4.
C
反思感悟
破解集合间基本关系的方法
(1)若 B A ,应分 B = 和 B ≠ 两种情况讨论;
(2)已知两个集合间的关系求参数时,关键是将两个集合间的关系
转化为元素或区间端点间的关系,进而转化为参数满足的关系.
解决这类问题常常要合理利用数轴、Venn图,化抽象为直观进
行求解.
三、集合的基本运算
  集合的运算主要包括交集、并集和补集运算.对于较抽象的集合
问题,解题时需借助Venn图或数轴等进行数形分析,使问题直观化、
形象化,进而能使问题简捷、准确地获解.
【例3】 (1)已知集合 S ={ s | s =2 n +1, n ∈Z}, T ={ t | t =4
n +1, n ∈Z},则 S ∩ T =( C )
A. B. S
C. T D. Z
C
解析:法一 在集合 T 中,令 n = k ( k ∈Z),则 t =4 n +1=2(2
k )+1( k ∈Z),而集合 S 中, s =2 n +1( n ∈Z),所以必有 T
S ,所以 S ∩ T = T ,故选C.
法二  S ={…,-3,-1,1,3,5,…}, T ={…,-3,1,
5,…},观察可知, T S ,所以 S ∩ T = T ,故选C.
(2)(2024·苏州月考)已知全集 U =R, A ={ x |-1< x <1}, B
={ y | y = },则 A ∩( UB )=( A )
A. { x |-1< x <0} B. { x |-1< x ≤0}
C. { x |0< x <1} D. { x |0≤ x <1}
解析:因为 B ={ y | y = }={ y | y ≥0},又由全集 U =
R,所以 UB ={ y | y <0},则 A ∩( UB )={ x |-1< x <
0}.故选A.
A
反思感悟
求解集合基本运算的方法步骤
四、补集思想及应用
  在讨论一些较为复杂的集合问题时,可以先求解问题的反面,采
用“正难则反”的解题策略,这就是补集思想.具体的讲,就是将研
究对象的全体视为全集,求出使问题反面成立的集合 A ,则 A 的补集
即为所求.
【例4】 设集合 A ={ x | a ≤ x ≤ a +4}, B ={ x | x <-1,或 x >
5},若 A ∩ B ≠ ,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解:当 A ∩ B = 时,如图所示,则解得-1≤ a ≤1.
即 A ∩ B = 时,实数 a 的取值范围为 M ={ a |-1≤ a ≤1}.
而 A ∩ B ≠ 时,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显然是集合 M 在R中的补集,故实
数 a 的取值范围为{ a | a <-1,或 a >1}.
反思感悟
“正难则反”——补集思想的应用
  补集的性质 A = U ( UA )为我们提供了“正难则反”的解题思
想——补集思想,有些数学问题,若直接从正面解决,要么解题思路
不明朗,要么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因此,用补集思想考虑其对立
面,从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开拓新的解题思路.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