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浙教版八上科学 4.2 生活中的水溶液 第3课时(课件 24张PPT+视频+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浙教版八上科学 4.2 生活中的水溶液 第3课时(课件 24张PPT+视频+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10-23 14:14:3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上§4.2生活中的水溶液(3)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掌握溶解度的定义;
3、了解物质溶解度的等级; 4、掌握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一、知识点梳理:
1、饱和溶液是指一定 下, 的溶剂里 的溶液;而不饱和溶液中还能 某种溶质;
2、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________________中达到________________状态时所溶解的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3、溶解度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性 。
4、溶解性可以分为 四个等级。
5、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
6、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_ ,温度降低而__________。气体溶解度还受到 的影响,如气压越高,氧气的溶解度越 。
二、例题讲解
例题1、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2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36gNaCl
B. 从20℃足量饱和食盐水中每蒸发100g水,将会析出36g食盐晶体
C. 20℃最浓可配置质量分数为36%的食盐溶液
D. 向20℃时 NaCl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仍然是饱和状态
例题2、20℃时,把36g氯化钠加入64g水中,使其充分溶解(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下列对所得溶液的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B. 溶液的质量为100g
C. 20℃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保持不变 D. 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25
例题3、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4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40克,则30°C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 )
A. 甲比乙大 B. 乙比甲大 C. 甲、乙一样大 D. 无法判断
例题4、下表是固体甲和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温度/℃ 0 20 40 100
甲溶解度/克 0.173 0.165 0.121 0.076
乙溶解度/克 13.3 31.6 63.9 246
A. 20℃时,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关系:甲大于乙
B. 20℃时,100 克乙物质加入 100 克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200 克
C. 100℃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会析出晶体后,溶液仍是饱和的
D. 2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会变为不饱和溶液
例题5、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方案如下:
I. 称取一定质量的冰糖,研磨成粉末备用。
II. 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其中溶剂都为20克。(实验所需仪器略)
试管 1号 2号 3号 4号
实验温度 20℃ 20℃ 20℃ 40℃
溶质种类 冰糖 冰糖 食盐 冰糖
溶剂种类 水 植物油 水 水
(1)在实验中,使用粉状冰糖而不用块状冰糖,好处是   。
(2)本实验中,所研究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   。
(3)实验中是如何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    。
三、课后练习:
1、下列关于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所溶解的克数
B. 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
C. 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克数
D. 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克数
2、固体物质溶解度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 )
①溶剂性质 ②温度高低 ③溶质性质
④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⑤溶液的总质量
A. ①②④⑤ B. ②③⑤ C. ④⑤ D. ②③④⑤
3、在20℃时,下列四种物质分别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溶解度最大的是( )
A. 150g甲物质溶解在1000g水里 B. 25g乙物质溶于水得到375g溶液
C. 0.2g丙物质溶解在1.5g水里 D. 1g丁物质溶解在10g水里
4、下列有关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有 ( )
A. 20℃时,在100克水里溶解了20克甲物质,则在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
B. 100克水中溶解40克乙物质刚好达到饱和,则乙物质的溶解度就是40克
C. 80℃时在100克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0克丙物质,则80℃时丙物质的溶解度是30克。
D.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0克丁物质,则20℃时丁物质的溶解度为30克
5、下表是固体甲和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20℃时,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关系:甲大于乙
B. 20℃时,100 克乙物质加入 100 克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200 克
C. 100℃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会析出晶体后,溶液仍是饱和的
D. 2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会变为不饱和溶液
6、氢氧化钙(俗名熟石灰)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温度/°C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0.18 0.16 0.14 0.11 0.09
A. 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性是微溶
B. 20℃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为0.16g
C. 40°C时,降低氢氧化钙饱和溶液的温度会析出溶质
D. 60℃时,向50g水中加入0.05g氢氧化钙充分搅拌,固体完全溶解
7、20℃时,将在20克某物质溶解在50克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则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 )
A. 20克 B. 40克 C. 60克 D. 40
8、固体物质溶解度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 )
① 溶剂性质 ② 温度高低 ③ 溶质性质 ④ 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⑤ 溶液的总质量
A. ①②④⑤ B. ②③⑤ C. ④⑤ D. ②③④⑤
9、图甲是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乙烧杯中盛有t℃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溶液质量为100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升高温度,该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C.在t℃时,恒温蒸发烧杯中的水分有晶体析出 D.在t℃时,该溶液中A物质的质量是a克
10、如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温度/ ℃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溶解度/克 氯化钠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38.4
硝酸钾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A.氯化钠的溶解度比硝酸钾的溶解度大
B.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 ℃~30 ℃之间
C.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克
D.60 ℃时,将11克硝酸钾加入10克水中充分溶解,溶液刚好饱和
11、一定温度下将a%的硝酸钾溶液分成两等份,一份等温蒸发10克水,得到m克无水晶体;另一份等温蒸发20克水,得到3m克无水晶体,则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
A.10m克 B.20m克 C.30m克 D.40m克
12、20℃时,取下表中的四种物质各20g,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有固体剩余的是( )
A. 氯酸钾 B. 硝酸钾 C. 氯化钠 D. 蔗糖
13、“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此时,饱和溶液质量是_______克,溶质质量是______克, 溶剂质量是_____克。
14、某学生在一定温度下,向质量均为100g的四份水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硝酸钾固体,搅拌至充分溶解(若有不溶解的硝酸钾,则过滤除去),分别测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实验4得到的溶液属于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该温度下,硝
酸钾的溶解度是 g。
15、某固体混合物中含有硝酸钾和不溶性杂质,把它们加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溶解,其结果如下表:
温度( ℃) 10 40 65 75
剩余固体(克) 261 175 82 82
硝酸钾的溶解度见下表:
温度( ℃) 10 40 50 55 60 65 75 80
溶解度(克) 20.9 63.9 85.5 95 110 126 150 169
(1)所加水的质量;
(2)该固体混合物中硝酸钾的质量。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梳理:
1、 温度 一定量 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 继续溶解
2、100克溶剂 饱和 质量
3、越强
4、易溶物质、可溶物质、微溶物质、难溶物质
5、增大 略有增大(变化不大) 减小
6、减小 增大 气压 小
二、例题讲解:
例题1、C
解析:在一定温度下100g水中溶解了多少质量的溶质而饱和,那么在同温下将它的饱和溶液蒸发100g水,相应的那么多溶质就变成晶体而析出,即该温度下溶解度数值,所以 A、 B两个选项意义等同都正确。而 D中加入硝酸钾后仍然被溶解,溶液质量变大,但相对氯化钠而言仍处于饱和状态,故 D选项也是正确的。故C符合题意。
例题2、B
解析:A.根据题意,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克,故64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3.04克食盐,所以36克食盐应该有余,故为饱和溶液,故A正确。B、20℃时,64克水中最多溶解23.04克氯化钠,故该溶液的质量是87.04克,故B错误。C. 20℃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保持不变,C正确;D、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则溶质与溶剂质量比为:36:100=9:25,故选项说法正确。故B符合题意。
例题3、D
解析: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4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40克,因不能确定甲和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所以无法判断30°C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故D符合题意。
例题4、C
解析:A.20℃时,甲的溶解度为0.165g,乙的溶解度为31.6g,因此甲物质的溶解能力小于乙,故A错误;
B.2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31.6g,那么100g水中最多溶解乙物质31.6g,此时溶液质量为:1.6g+100g
=131.6g,故B错误; C.100℃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会析出晶体后,溶液仍是饱和的,故C正确;D.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2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仍然饱和,故D错误。所以C符合题意。
例题5、(1)粉末状比块状的溶解速度快,节约实验时间 (2)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
(3)一定温度下,2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溶质的克数比较
解析:(1)粉末状比块状更加容易溶解,使用粉状冰糖而不用块状冰糖,好处是粉末状比块状的溶解速度快,节约实验时间。(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为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3)实验中是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方法是:控制温度,一定温度下,比较2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溶质的克数
三、课后练习:
1、D 2、C 3、A 4、D 5、C 6、C 7、B 8、C
9、D 10、A 11、B 12、A
13、131.6 31.6 100
14、饱和;110
15、(1)200克;(2)220.8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上科学§4.2生活中的水溶液(3)教学设计
课题 4.2生活中的水溶液(3)…物质的溶解度 单元 四 学科 科学 年级 八上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浙教版八上第4章第2节的内容《生活中的水溶液》,本节内容是化学的基础概念和理论范畴,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既承接了之前物质变化、性质等基础知识,又为后续深入学习酸碱盐等内容奠定坚实基础。主要介绍物质的溶解、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度、溶液的配制等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将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水溶液在生活和化学实验中的广泛应用,从而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内容拟用4课时完成教学,第1课时主要介绍固体和液体的取用规范,探讨溶液及浊液的相关知识;第2课时主要介绍物质的溶解性,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大小的主要因素;第3课时主要介绍物质的溶解度,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解,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第4课时为溶液的配制,介绍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与方法,并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本节课为第3课时,介绍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了解物质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掌握溶解度的定义,了解物质溶解度的等级;掌握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科学思维: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查阅溶解度表;能利用溶解度知识解释相关的现象; 探究实践:通过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实验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通过对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等物质的溶解度表分析,了解温度对固体物质的溶解的影响,提升分析与概括能力;态度责任:初步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形成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知识的科学意识 。
重点 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正确理解溶解度的涵义;
难点 利用溶解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当 一定时, 的溶剂里,不同溶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当溶剂的量相同时,温度越 ,固体溶质的溶解能力越强;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能力是 的。 那么,我们如何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呢?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探索活动:室温下(20℃左右),在盛有5mL水的试管中加入1.5g食盐,充分搅拌至食盐全部溶解后,用电子天平称取5份食盐(每份0.1g),逐份加入并充分溶解,直到溶液中刚好出现极少量无法溶解的固体。 现象: ①5mL水在溶解了1.5g食盐后还能继续溶解食盐; ②5mL水在溶解了1.6g食盐后还能继续溶解食盐; ③5mL水在溶解了1.7g食盐后还能继续溶解食盐; ④5mL水在溶解了1.8g食盐后不能继续溶解食盐。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条件: 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同种溶质。 (4)是否饱和的判断方法: ①有固体剩余物,则为饱和溶液; ②取一定量溶质加入该溶液搅拌后不再溶解,则为饱和溶液。 视频: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讨论交流: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相互转化吗?转化的方法有哪些? 参考: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互相转换的方法有:升高或降低温度、增加或减少溶剂、 增加或减少溶质。 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增加溶剂; 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等。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1)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 方法1:增加溶质至有剩余; 方法2:蒸发溶剂(可用蒸发法,最好为恒温蒸发,直到有晶体析出); 方法3:降低溶剂温度至有晶体析出(适用于大部分固体溶质)。 注:熟石灰等少量物质在水中溶解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因此若把熟石灰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2)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 方法1:升高溶液温度(适用于大部分固体溶质); 方法2:增加溶剂。 二、溶解度 1、溶解度: (1)溶解度: 科学上把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称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溶解度的意义: 用溶解度来定量表示该物质在特定溶剂中的溶解能力。 溶解度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3)物质的溶解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2、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1)温度: 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较大;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极少部分固体物质(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视频:溶解度与温度关系(2)溶质的种类: 相同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是不同的; (3)溶剂的种类: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往往是不同的,没有特别说明时,一般指在水中的溶解度。 3、溶解度等级的划分: 20℃时,溶解度大于10g的物质称为易溶物质; 20℃时,溶解度为1~10g的物质称为可溶物质; 20℃时,溶解度为 0.01~1g的物质称为微溶物质; 20℃时,溶解度小于 0.01g的物质称为难溶物质。讨论交流:当水中氧气不足时,鱼儿会把头露出水面呼吸,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炎热的夏天,而寒冷的冬季极少出现这样的现象。你能给出科学的解释吗?参考: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及气压都有关系,温度越高气压越小,则气体的溶解度越小。 当水中氧气不足时,鱼儿会把头露出水面呼吸,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炎热的夏天,而在寒冷的冬天也可能发生。在炎热的夏天,气温本身就比较高,若赶上气压低的闷热环境,水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不足,鱼就会浮头,通过浮头获得氧气。 而在寒冷的冬天,若室外水面结冰,导致水体溶氧不足,此时鱼儿也会游至水面进行呼吸。 通过实验来直观说明什么是不饱和溶液,什么是饱和溶液注意条件:温度、一定量的溶剂、溶解情况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可相互转化条件:温度变化、溶质或溶剂质量的变化等溶解度表示溶解性强弱的物理量及时学法指导“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质量(g)等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温度,其次溶质和溶剂的种类、气体还与气压等有关溶解度等级的划分微溶的氢气化钙与石灰水有关;难溶的与后续沉淀等知识点有关联系生活实际,学有所思,学有所学
课堂练习 1、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C )A. 2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36gNaCl B. 从20℃足量饱和食盐水中每蒸发100g水,将会析出36g食盐晶体 C. 20℃最浓可配置质量分数为36%的食盐溶液 D. 向20℃时 NaCl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仍然是饱和状态 2、20℃时,把36g氯化钠加入64g水中,使其充分溶解(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下列对所得溶液的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B )A. 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B. 溶液的质量为100g C. 20℃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保持不变 D. 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253、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4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40克,则30°C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 D ) A. 甲比乙大 B. 乙比甲大 C. 甲、乙一样大 D. 无法判断4、下表是固体甲和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温度/℃02040100甲溶解度/克0.1730.1650.1210.076乙溶解度/克13.331.663.9246A. 20℃时,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关系:甲大于乙B. 20℃时,100 克乙物质加入 100 克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200 克C. 100℃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会析出晶体后,溶液仍是饱和的D. 2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会变为不饱和溶液例题5、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方案如下: I. 称取一定质量的冰糖,研磨成粉末备用。II. 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其中溶剂都为20克。(实验所需仪器略)试管1号2号3号4号实验温度20℃20℃20℃40℃溶质种类冰糖冰糖食盐冰糖溶剂种类水植物油水水(1)实验中,使用粉状冰糖而不用块状冰糖,好处是   。(2)本实验中,所研究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   。(3)实验中是如何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    。参考:1)粉末状比块状的溶解速度快,节约实验时间 2)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3)一定温度下,比2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溶质的克数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板书设计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共24张PPT)
(浙教版)八年级

4.2 生活中的水溶液
第4章
“第3课时”
水与人类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分层作业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掌握溶解度的定义,了解物质溶解度的等级;掌握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查阅溶解度表;能利用溶解度知识解释相关的现象;
探究实践:通过实验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通过表格数据分析了解温度对固体物质的溶解的影响,提升分析与概括能力;
态度责任:初步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形成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知识的科学意识 。
新知导入
我们知道,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当 一定时, 的溶剂里,不同溶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当溶剂的量相同时,温度越 ,固体溶质的溶解能力越强;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能力是 的。
那么,我们如何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呢?
温度
一定量

不同
探究新知
室温下(20℃左右),在盛有5mL水的试管中加入1.5g食盐,充分搅拌至食盐全部溶解后,用电子天平称取5份食盐(每份0.1g),逐份加入并充分溶解,直到溶液中刚好出现极少量无法溶解的固体。
现象:
①5mL水在溶解了1.5g食盐后还能继续溶解食盐;
②5mL水在溶解了1.6g食盐后还能继续溶解食盐;
③5mL水在溶解了1.7g食盐后还能继续溶解食盐;
④5mL水在溶解了1.8g食盐后不能继续溶解食盐。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探究新知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条件:
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同种溶质。
(4)是否饱和的判断方法:
①有固体剩余物,则为饱和溶液;
②取一定量溶质加入该溶液搅拌后不再溶解,则为饱和溶液。
视频:
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点击图片播放)
讨论交流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相互转化吗?转化的方法有哪些?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互相转换的方法有:升高或降低温度、增加或减少溶剂、 增加或减少溶质。
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增加溶剂;
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等。
探究新知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1)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
方法1:增加溶质至有剩余;
方法2:蒸发溶剂(可用蒸发法,最好为恒温蒸发,直到有晶体析出);
方法3:降低溶剂温度至有晶体析出(适用于大部分固体溶质)。
注:熟石灰等少量物质在水中溶解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因此若把熟石灰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
(2)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
方法1:升高溶液温度(适用于大部分固体溶质);
方法2:增加溶剂。
探究新知
二、溶解度
1、溶解度:
(1)溶解度:
科学上把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称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溶解度的意义:
用溶解度来定量表示该物质在特定溶剂中的溶解能力。
溶解度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3)物质的溶解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
探究新知
2、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1)温度:
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较大;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极少部分固体物质(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视频: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点击图片播放)
探究新知
(2)溶质的种类:
相同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是不同的;
(3)溶剂的种类: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往往是不同的,没有特别说明时,一般指在水中的溶解度。
探究新知
3、溶解度等级的划分:
20℃时,溶解度大于10g的物质称为易溶物质;
20℃时,溶解度为1~10g的物质称为可溶物质;
20℃时,溶解度为 0.01~1g的物质称为微溶物质;
20℃时,溶解度小于 0.01g的物质称为难溶物质。
易溶
易溶
微溶
易溶
易溶
易溶
讨论交流
当水中氧气不足时,鱼儿会把头露出水面呼吸,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炎热的夏天,而寒冷的冬季极少出现这样的现象。你能给出科学的解释吗?
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及气压都有关系,温度越高气压越小,则气体的溶解度越小。
当水中氧气不足时,鱼儿会把头露出水面呼吸,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炎热的夏天,而在寒冷的冬天也可能发生。
在炎热的夏天,气温本身就比较高,若赶上气压低的闷热环境,水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不足,鱼就会浮头,通过浮头获得氧气。
而在寒冷的冬天,若室外水面结冰,导致水体溶氧不足,此时鱼儿也会游至水面进行呼吸。
课堂练习
1、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2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36gNaCl
B. 从20℃足量饱和食盐水中每蒸发100g水,将会析出36g食盐晶体
C. 20℃最浓可配置质量分数为36%的食盐溶液
D. 向20℃时 NaCl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仍是饱和状态
C
课堂练习
2、 20℃时,把36g氯化钠加入64g水中,使其充分溶解(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下列对所得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B. 溶液的质量为100g
C. 20℃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保持不变
D. 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25
B
课堂练习
3、 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4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40克,则30°C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 )
甲比乙大 B. 乙比甲大
C. 甲、乙一样大 D. 无法判断
A
课堂练习
4、下表是固体甲和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20℃时,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关系:甲大于乙
B. 20℃时,100 克乙物质加入 100 克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200 克
C. 100℃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会析出晶体后,溶液仍是饱和的
D. 2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会变为不饱和溶液
C
课堂练习
5、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方案如下: I. 称取一定质量的冰糖,研磨成粉末备用。
II. 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其中溶剂都为20克。(实验所需仪器略)
(1)实验中,使用粉状冰糖而不用块状冰糖,好处是:
  。
(2)本实验中,所研究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
   。
(3)实验中是如何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
   。
粉末状比块状的溶解速度快,节约实验时间
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
一定温度下,比较2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溶质的克数
课堂总结
4.2 物质的溶解性(3)
----物质的溶解度
分层作业
1、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
2、完成学案中的“课后练习”;
3、预习“溶液的配制”相关内容。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2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