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西省吕梁市高级实验中学高三历史三轮复习定时训练(八)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古雅典从不修建宏伟的宫殿,但用于大型集会、决定国家事务的市民广场则比较发达。而同一时期的中国各诸侯国都城,自里至外由遍筑台榭的“王城”,贵族公卿聚居的“国宅”和一般平民居住的“闾里”构成,层次鲜明,彼此之间相对隔绝。这折射出( )
A.政治体制的迥异 B.经济水平的差距
C.建筑技术的高低 D.城市职能的不同
2.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历史上‘考试’与‘选举’两项制度,其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最根本问题之所在。”以下说法符合题意的有
①“考试”与“选举”分别为选官和监察
②“打通一条路”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③“考试”制度有利于重学风气形成
④两项制度都具封闭性特征,民意无从体现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据《中国科学史话》统计,中国历史上共产生状元700多名,但有明确著录籍贯的只有357名。下列四幅柱状图是中国古代四个历史时期(唐代、两宋、元代、明代)的科举状元籍贯部分统计。与这四个历史时期对应一致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②④③① B.④①②③ C.②④①③ D.④③②①
4.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康熙中期,福建汀州府八县“膏腆田土,种烟者十居三四”。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
A.出现了区域专业化生产 B.经济作物面积超过农业
C.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5.下表是某历史教材的内容,其中第十--章第一节的“?”处应该补写的标题是
A.天国梦想 B.洋务中兴 C.变法与立宪 D.复辟帝制
6.下图为滇缅公路示意图。该公路中国段于 1937 年 11 月开工,1938 年 8 月竣工通车,缅甸境内的路段也在预期内完成。由此可见,滇缅公路的修建( )
A.有利于保障持久抗战的物资供应 B.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扫除障碍
C.体现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协作 D.宣告了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7.在新中国土地改革以后,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中农,个别的已成为新富农,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党内不少同志产生忧虑,担心农民自发走向资本主义。同时在城市,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时伏时起,对国家经济生活有很大影响。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还未最终确立 B.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推行
C.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允许私有制的存在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8.下表所示为1978年以来青岛市工业总产值分别突破“百亿”“千亿”“万亿”的时间节点记录。
“百亿” “千亿” “万亿”
达成时间 1985年,111.4亿元 1996年,1117.4亿元 2010年,11450亿元
耗时 7年 11年 14年
以1978年为起始时间这主要得益于( )A.改革开放推动城市工业发展 B.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C.国有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D.城市化和国际人才流动加速
9.12~13世纪,西欧市民纷纷建立各种反封建的自治组织,“利用他们敌人的不和,在一处地方联合小的贵族去反对大的贵族,在另一处地方联合教会或王权去反对封建制度”。西班牙、尼德兰等地为争取市民的支持,国王和大贵族成立三级会议,给予市民政治话语权和商业特许状等。这表明当时西欧( )
A.城市自治助推国家权力中心转移 B.民主因素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
C.封建制度的发展得益于政治斗争 D.王权加强有利于市民阶层崛起
10.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乡出土了汉代墓葬。据考古学家研究,这座汉墓是汉初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家族墓。墓葬中出土了各式帛书,其中以《老子》甲乙本最引人注意。这说明
A.造纸技术已经成熟 B.印刷技术广泛流传
C.道家思想盛行于世 D.传统文化有所复苏
11.丘吉尔说:“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这反映了( )
A.美苏冷战局面形成 B.欧洲联合意愿增强
C.国际格局发生变化 D.美苏战时同盟破裂
12.下表为《经济全球化大事年表(部分)》。下列选项中,对该表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大事年表
1947年 关贸总协定建立
1989年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
1991年 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2年 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1994年 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
1995年 世贸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1999年 欧元正式问世
2001年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A.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形式多样 B.世贸组织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必然归宿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事件 D.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
二、材料分析题
13.我国学校教育源远流长,是灿烂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侯国君在看准了士阶层的社会政治效益之后,在自家的后院里也开始招贤纳士办学……稷下学宫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学宫是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的教育机构,由于它是官方出资举办的学校,始终保持了养士、用士的政治特色……官办但又始终保持了尊重士人、采取私学的教育管理形式、容纳百家、不加干预的传统。战国二百六十年,齐国几乎始终领导文化潮流。这和稷下学宫是分不开的。
——摘自李冬君《中国私学小史》
材料二 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研究者也,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有《月刊》以网罗各方面之学说,庶学者读之,而于专精之余,旁涉种种有关系之学理,庶有以祛其褊狭之意见,而且对于同校之教员及学生,皆有交换知识之机会,而不至于隔阖矣……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
——引自蔡元培1918年《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材料三 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精神。
——引自习近平2020年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办学形式角度指出稷下学宫使“齐国几乎始终领导文化潮流”的原因,用一句话概括稷下学宫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并列举新文化运动时期,在北京创办的有利于增加“交换知识之机会”的三种报刊。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
①教育观对于学校教育是具有指导意义的,简述朱熹和毛泽东的教育观。
②受科举制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重学风气。以徽商为例,指出在这种社会风气影响下所形成的传统,并列举两个能体现这一传统的徽派建筑名称。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进行活字印刷的过程中,排版是很费工费时的,只有印大量书籍时才能体现出其优越性。在雕版和活字两种印刷方式并存的发展过程中,古人更偏向于旧的、传统的印刷方式。古人对活字印刷的优势虽说不是视而不见,但终究不愿费心费力去钻研、去创新。再加上封建社会等级地位森严,能够读书识字的只是一些封建贵族及其子弟,广大劳动人民基本上处于文盲状态,对书籍的需求量少。……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大都不太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把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视为雕虫小技,这就使活字印刷术的普及和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
——摘编自张松顷《论活字印刷术之未成为我国古代图书制作方式主流的原因》等
材料二 晚清是中国出版史上的重要变革与转型时期,呈现出与古代出版截然不同的新面貌。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印刷术陆续传入国内,中国的印刷技术因此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图书出版业的印刷生产力。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编辑和发行从印刷中分离了出来,出版机构的部门设置也开始按照编辑、印制、发行流程,逐渐走向细化。晚清以前,历代政府均缺乏对出版业的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进入晚清以后,随着西方出版观念的传入和新式出版业的迅速发展,清政府迫于形势,开始制定颁布一系列专业法规,政府的出版管理开始走向法制化、规范化。……与中国的传统出版事业不同,身处变革之中的出版业以“救亡图存”“与时俱进”为第一要义,为晚清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深刻地影响了晚清社会的发展进程,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摘编自肖东发等《论晚清出版史的近代化变革与转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活字印刷术的传播和发展受到限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中国出版印刷业展现的“新面貌”,并说明这一时期的书籍印刷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论述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茶这个字在中国不同方言中写法一样,但读音不同: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它读作chá,但在沿海省份所使用的闽南语中。这个字读作1e。全世界关于“茶”的发音,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cha”系列发音,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开来的,像波斯语中的“chay”乌尔都语中的“chay”,阿拉伯语中的“shay”,俄语中的“chay”,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斯瓦西里语中的“chai”。一类是“te”的发音,是被荷兰贸易商带到欧洲的,像荷兰语中的thee,英语中的tea,法语中的“thé”,德语中的“Tee”,西班牙语中的“té”,南非荷兰语中的“tee”。下图为茶读音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路线图
结合所学知识,以茶读音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路线为主题,提炼观点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古雅典从不修建宏伟的宫殿,但用于大型集会、决定国家事务的市民广场则比较发达。而同一时期的中国各诸侯国都城,自里至外由遍筑台榭的‘王城’,贵族公卿聚居的‘国宅’和一般平民居住的‘闾里’构成,层次鲜明,彼此之间相对隔绝。”并结合所学可知,雅典实行民主政治,主张主权在民, 公民内部的平等,故从宫殿的修建中看不出等级差异;而中国同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之下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存在严格的等级秩序,故中国诸侯、贵族公卿和平民的住宅有很大差异,层次鲜明,这折射出两种政治体制的迥异,A项正确;材料所述与经济水平的差距无关,排除B项;材料所述与建筑技术的高低无关,排除C项;材料所述与城市职能的不同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材料信息“中国历史上‘考试’与‘选举’两项制度,其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说的是科举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打通一条路”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流动,“考试”制度有利于重学风气形成,故②③正确;“考试”与“选举”指的是选官制度,故①错误;察举制具有封闭性特征,民意无从体现,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BD错误。
3.B
【详解】根据图片①可知,该朝代状元数量最多,状元主要分布在河南、浙江、江苏等地区,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政治中心在河南开封,河南状元数量最多,南宋时期政治中心在杭州,浙江状元数量较多, ①为两宋时期;②所处时期先后共有状元10人,且基本集中在北方,这与元朝曾经一度废除科举制,且政治中心在大都有关,②为元朝;③所处时期先后共有状元88人,且浙江、江西、江苏等地区数量较多,这与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有关, ③为明朝;④所处时期先后共有状元58人,且河南、河北数量较多,南方状元数量很少,这与当时政治中心在北方有关, ④为唐朝。正确顺序是④①②③,B项正确;其它三项均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ABC项。故选B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膏腆田土,种烟者十居三四’”,并结合所学可知,花、木棉和烟都属于经济作物,这反映了明清江南地区出现了区域专业化生产,A项正确;经济作物的种植也属于农业,排除B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但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第十一章的标题是“改革与革命”,结合所学可知,在辛亥革命之前,国内改革运动为实行戊戌变法与新政实行预备立宪,C正确;天国梦想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两次鸦片战争之间,应在第十章中,排除A;洋务中兴在政治方面并未进行改革,而且其后也未出现革命,排除B项;袁世凯复辟帝制发生在民国初年,与题干时间“晚清”不符,排除D项。
6.A
【详解】据材料“该公路中国段于1937年11月开工,1938年8月竣工通车,缅甸境内的路段也在预期内完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公路对战场的主要作用在于保障战争物资的供应,故A项正确;滇缅公路的主要作用在于承担了抗战期间援华物资的重要通道,中国远征军的主要目的也是保障这一道路,故B项错误;该路修成时,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尚未形成,故C项错误;相持阶段的到来的标志是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故D项错误。故选A。
7.A
【详解】1952年我国完成土地改革后,国家将土地从地主手中转移到农民手中,农民土地所有制仍然是私有制,所以“党内不少同志产生忧虑,担心农民自发走向资本主义”,同时在城市中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斗争也存在,说明当时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系是什么样的经济模式,大家没有经历过社会主义,不知道如何面对,才产生这样的疑虑,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还未最终确立,故选A;针对材料出现的现象,国家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决定开始“一化三改”, 这是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确立的方式,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C表述正确,但不是人们担忧走向资本主义的根本原因,排除;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之一,是针对材料内容出现的情况采取的措施,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
8.A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青岛市工业在较短时间内跃上“百亿”“千亿”“万亿”级台阶,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推动,A项正确;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是外因,并非主要因素,排除B项;青岛工业发展中涌现出不少重量级的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引领作用并不明显,排除C项;城市化和国际人才流动加速也是外因,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市民阶层也逐渐壮大起来,再结合材料“西班牙、尼德兰等地为争取市民的支持,国王和大贵族成立三级会议,给予市民政治话语权和商业特许状等”,反映出市民可以参政,这有利于西欧民主因素加强,综上所述,民主因素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B项正确;国家权力中心转移出现在近代,比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排除A项;封建制度的发展、王权加强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因此无法得出选项中的结论,排除C项、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老子》甲乙本最引人注意。这说明传统文化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故D正确;西汉造纸技术还未成熟,故A错误;此时还没有印刷技术,故B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道家思想盛行于世,故C错误。
11.C
【详解】丘吉尔所说的话体现了美苏力量的强大,英国力量的削弱,体现了国家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原来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开始让位于美苏的争霸,C项正确;丘吉尔说这句话时还处于二战时期,美苏英还是同盟关系,三国是合作关系。美苏冷战局面形成于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尚未破裂,排除A项、D项;材料提及的对象中只有英国是欧洲国家,没有体现出欧洲联合的意愿,排除B项。故选C项。
12.B
【详解】表格中的区域经济化组织有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组织形式是多样的,故A表达正确;世贸组织是涵盖全球的贸易自由化组织,故它不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必然归宿,故B符合题意,所以选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经济全球化在贸易方面的表现,故C符合史实;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之间是相互促进的,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必然归宿,故D也是符合题意的。
13.(1)原因:既继承了西周官学的办学形式,又综合吸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长处。
历史地位:为先秦教育史和学术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2)方针: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刊物:《国民》、《新潮》、《晨报副镌》。
(3)①教育观:朱熹: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或者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毛泽东:学校教育应该德、智、体并重。
②传统:贾而好儒。例子:西递履福堂(或笃敬堂);宏村依湖六院。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始终保持了养士、用士的政治特色……官办但又始终保持了尊重士人、采取私学的教育管理形式、容纳百家、不加干预的传统”可概括出既继承了西周官学的办学形式,又综合吸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长处。历史地位:结合所学可知,稷下学宫为先秦教育史和学术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2)方针:根据材料“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刊物: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办的报刊有《国民》、《新潮》、《晨报副镌》等。
(3)①教育观:朱熹:结合所学可知,朱熹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或者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毛泽东: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主张学校教育应该德、智、体并重。②传统:根据“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并结合徽商发展的特色可概括出传统是贾而好儒。例子:结合所学可知,西递履福堂(或笃敬堂);宏村依湖六院都体现了贾而好儒的传统。
14.(1)原因:活字印刷自身的局限性;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心理影响;书籍的社会需求量少,缺乏市场推动力;政府缺乏重视和支持。
(2)新面貌:采用西方印刷技术;组织管理方式的调整;加强对出版业的规范管理;强调救亡图存。
影响: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推动了社会变革;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详解】原因:由材料“在进行活字印刷的过程中,排版是很费工费时的”可得出活字印刷术自身的局限性;由材料“古人更偏向于旧的、传统的印刷方式……不愿费心费力去钻研、去创新”可得出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心理影响;由材料“能够读书识字的只是一些封建贵族及其子弟……对书籍的需求量少”可得出书籍的社会需求量少,缺乏市场推动力;由材料“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大都不太重视科学技术”可得出政府缺乏重视和支持。
(2)新面貌:由材料“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印刷术陆续传入国内”可得出采用西方印刷技术;由材料“出版机构的部门设置也开始按照编辑、印制、发行流程,逐渐走向细化”可得出组织管理方式的调整;由材料“开始制定颁布一系列专业法规,政府的出版管理开始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可得出加强对出版业的规范管理;由材料“与中国的传统出版事业不同,身处变革之中的出版业以‘救亡图存’‘与时俱进’为第一要义”可得出近代出版业强调救亡图存。影响:第二小问可从政治、思想、文化以及教育等角度回答。在科技领域,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在思想领域,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层面分析,推动了社会变革,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从社会习俗层面分析,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15.示例
论点:茶的不同发音系统的形成与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
论述:中国古代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文化往来。图中的茶叶从中国长安等地出发,经陆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和西亚,又转销到东欧和东非地区。汉语中“cha”的发音也随之传入这些地区。新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沿海和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世界范围内的商贸联系和文化交流大大加强。17世纪的荷兰是欧洲和亚洲之间主要的茶商,从中国福建等沿海省份进口茶叶,于是茶的闽南语中“te”的发音伴随西欧商人和殖民者的脚步传南非、西非和西欧地区。
源于中国的茶的两个不同读音,随着不同时代茶贸易发展路线的不同,而向世界不同地方传播,形成了茶的两个主要发音系统,反映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详解】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需要以茶读音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路线为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观点进行阐述。要求观点要明确、史实要准确,论证的逻辑要清晰。下面的示例仅供参考。
提炼论点:根据材料中的“一类是‘cha’系列发音,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开来的”、“一类是‘te’的发音,是被荷兰贸易商带到欧洲的”等信息可以得出,茶的不同发音系统的形成与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
论述角度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文化往来。根据图中的“茶叶从中国长安等地出发,经陆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和西亚,又转销到东欧和东非地区”可知,汉语中“cha”的发音也随之传入这些地区。
论述角度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沿海和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世界范围内的商贸联系和文化交流大大加强。17世纪的荷兰是欧洲和亚洲之间主要的茶商,从中国福建等沿海省份进口茶叶,于是茶的闽南语中“te”的发音伴随西欧商人和殖民者的脚步传南非、西非和西欧地区。
小结:源于中国的茶的两个不同读音,随着不同时代茶贸易发展路线的不同,而向世界不同地方传播,形成了茶的两个主要发音系统,反映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