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西省吕梁市高级实验中学高三历史三轮复习定时训练(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977年,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发掘出一个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裴李岗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其基本特征是房基、灰坑、陶窑、磨盘和墓葬等已出现。这反映了裴李岗文化时期( )
A.原始农业有所发展 B.人们过着游牧生活
C.房屋建筑技术高超 D.礼乐制度较为发达
2.若要修建一农业水利灌溉设施,唐朝中央机构从议事到实施的过程应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
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吏部
3.《择吏》诗云:“一从择吏靠私人,便有名门万石君。……哪处没存宫暗宠,谁家不借祖余熏。”从这首诗反映的情况可以推知
A.贵族世袭政治加剧了诸侯割据 B.地方推荐人才使官员道德水平低下
C.阶层固化倒逼考试选官的推行 D.才学成为当时官员选拔的唯一标准
4.清朝时,山西商人在青海、北京、云南、湖南、广东等地贸易和经商。北京至今留有招牌的大商号“都一处”、“六必居”等都是山西商人首创和经营的。另外,从陆路对俄贸易最早最多的是山西人,在朝鲜、日本,山西商人的贸易也很活跃。由此可知
A.晋商是当时最强的商帮 B.晋商活动范围广泛
C.长途贩运贸易由此出现 D.晋商文化影响有限
5.19世纪90年代的清王朝认为自己不再如1840年那般羸弱,连沙俄、法兰西都可以战胜,面对日本的挑衅更是不足为惧。所以当中日矛盾激化时,清朝上下出现群情主战的局面。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认知,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
A.国家体制近代化改革完成 B.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C.洋务运动取得显著的成效 D.得到西方国家支持
6.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所发行部票(部分年份)的统计。其中60周年的纪念邮票与之前相比,其主题最主要的变化在于
20周年 4枚:毛主席在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
50周年 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60周年 4枚: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1枚小型张:和平与正义
A.肯定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B.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
C.肯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
D.强调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7.毛泽东在《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向全世界声明:“我们所反对的只是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反对中国人民的阴谋计划。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下列外交政策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求同存异
8.1979年1月4日,《天津日报》刊登了一则“天津牙膏主要产品介绍”,这是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条消费品报纸广告。广告的出现
A.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C.体现出新媒体推动思想解放 D.有利于变革企业的经营模式
9.1209年,牛津大学因3名教士被英国国王下令处死,便组织近3千人全部离开。1229年,巴黎大学因师生与市民的冲突而整体罢课、迁移,大学由此关闭了两年。这些做法( )
A.维系神学精神垄断 B.利于学术自由
C.缓和教权王权矛盾 D.反哺城市自治
10.有美国学者谈及科举制时说:“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但有英国学者认为英国文官制度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受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考试录用学生的影响。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史学争论让历史没有定论 B.史学争论推动学术发展
C.史学争论让历史偏离真相 D.立场不同引发史学争论
11.“1929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把德国经济直推崩溃的边缘……谁能把德国从危机中拯救出来,谁就会成为大众拥戴的领导者。1930年9月14日是德国走向独裁的关键的一天,那天共有640万选民把他们的选票投给了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及其领袖希特勒。”材料最能表明
A.纳粹党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B.经济危机对德国经济的打击沉重
C.德国民众成为纳粹党拥趸 D.大危机助推法西斯在德国的上台
12.如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的数据,它反映出
1800年前后 世界上的科学技术研究人员约1000人
1896年 全世界科学技术研究人员总共5万多人,其中科学家只有2000人
20世纪70年代 全世界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员已突破500万人
A.科学技术推动工业革命开展 B.科研难度不断降低
C.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走向联合 D.各国重视科技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为1952-1957年高考历史试题内容情况表(单位:%)。
——摘编自孙义坤《建国以来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述评》
从中概括出该时期我国高考历史试题的一个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造纸术经阿拉伯人引入葡萄牙,在13世纪到达西方,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1450年前后德意志人古登堡等,用铅、锡、锑的合金铸成活字。从此,《圣经》不再是天主教神职人员独有的工具。正如恩格斯所说:“……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人文主义歌颂世俗,蔑视天堂,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谋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分析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播对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巨大影响。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人文主义对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作用。
(3)材料三中的图1所涉及的宇宙定律是什么?观察图2,分析当时的艺术家把牛顿描绘成神一样的形象的用意或目的。
(4)结合以上材料指出科学进步与思想解放的关系。
三、论述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殖民扩张和收缩的两个长周期示意图(1500—1975年)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伯格森等提出一个关于殖民主义发展的理论模式——“殖民扩张与收缩的长波”,一般将它称为殖民主义长波理论。长波理论认为:殖民主义的发展呈“扩张——收缩——再扩张”这样一种长周期波动的趋势。同时,自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生成以来,西方作为世界的“中心”,也经历了从多中心(列强争霸)到单一中心(一国霸权),再到多中心这样一种周期性发展的过程。
——以上材料摘编自董正华《长波理论与殖民主义文研究》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该观点做出合理解释。(要求:观点明确,解释合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发掘出一个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裴李岗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其基本特征是房基、灰坑、陶窑、磨盘和墓葬等已出现。”可知,反映了裴李岗文化已经出现了农耕定居的历史信息,说明其原始农业有所发展,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人们过着定居生活,排除B项;材料不能得出房屋建筑技术高超的信息,排除C项;西周时期礼乐制度较为发达,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试题分析:唐朝中央机构的三省六部中,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负责审核,尚书负责执行。六部包含工部、邢部、兵部、礼部、户部、礼部,其中工部掌土木水利工程和国家农、林、牧(军马除外)、渔业之政,以及诸司官署办公所需纸笔墨之事。故答案选B,其它选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名师点睛】三省六部制的评价:①三省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②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③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④丞相过多,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决策。
3.C
【详解】材料诗句讲的是九品中正制选官被门阀士族所垄断,由于九品中正制导致了阶层固化,激化了社会矛盾,所以使得后世统治者吸取教训,推行了科举制,C项正确;A项是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B项是察举制、D项是科举制,均不符合材料,排除。故选C项。
4.B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西商人活动范围遍及国内各地,还远及国外,这说明晋商活动范围广泛,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晋商是当时最强的商帮,故A项错误;长途贩运贸易在清朝之前已经出现,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意在说明晋商活动范围广泛,不是晋商文化影响有限,故D项错误。故选B。
5.C
【详解】根据题设,时间界定在19世纪90年代,该阶段清王朝已完成洋务运动,近代军事得到一定的发展,当中日矛盾激化时,清朝上下才会出现群情主战的局面,这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显著的成效,C项正确;当时清王朝的改革并没有涉及国家体制,A项排除;出现群情主战的局面是由于国家军事力量的增强,与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和西方国家支持无关,BD项排除;故本题选C。
6.D
【详解】根据材料“4枚∶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1枚小型张∶和平与正义”可分析出,这一时期,更加注重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贡献,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排除A项;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是20周年纪念邮票的主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肯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外交政策是另起炉灶,指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B项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它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求同存异指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天津牙膏主要产品介绍”和所学知识可知,广告宣传是一种企业经营手段,有利于变革企业的经营模式,故D项正确;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一则广告就能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然不正确,故B项错误;新媒体是指网络等信息技术媒体,报纸不属于新媒体,故C项错误。
9.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城市自治的兴起推动了大学的兴起和发展,进而推动了学术自由,B项正确;材料与神学精神垄断无关,排除A项;材料意在强调大学的自由发展,与王权与教权的矛盾无关,排除C项;材料所述现象是城市自治产生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材料“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很大程度上是受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考试录用学生的影响”体现的是史学家对科举制的讨论助推了学术的发展,B项正确;史学争论并不影响历史定论,排除A项;历史真相具有客观性,并不会偏离,排除C项;史学争论受到多方面影响,不光是立场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谁能把德国从危机中拯救出来,谁就会成为大众拥戴的领导者……那天共有640万选民把他们的选票投给了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及其领袖希特勒”可知,大危机助推法西斯在德国的上台,D正确;题干并未凸显纳粹党的成长,而且强调了大危机和纳粹上台的关系,排除A;题干中未反映出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排除B;德国民众关注的是谁能把德国从危机中拯救出来,而非成为纳粹党的拥趸,排除C。
12.D
【详解】据材料数据可知,全世界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数量不断增长,说明世界各国重视科技发展,D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没有和技术紧密结合,A项错误;科学研究的人员数量不断增长与科研难度无关,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世界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数量增长,未涉及世界各国科学技术发展合作程度,C项错误。
13.示例1:特点:注重对革命史的考查。
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或新中国成立后“三大运动”“三大改造”的开展);阶级斗争史(革命史)思想一统天下;社会主义教育指导思想的确立;历史教学大纲及历史教材的影响。
示例2:特点:内容侧重于政治史。
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社会主义教育指导思想的确立;历史教学大纲及历史教材的影响;苏联教育的影响。
(“示例”仅供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详解】由表格信息可以看出,1952-1957年高考历史试题内容,考查中国古代农民起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知识占有很大比例,说明高考历史试题注重革命史的考查,因此可概括出特点:注重对革命史的考查。然后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分析原因,如可以从国际形势是两极对峙、意识形态冲突、中国国内政治形势、社会主义教育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历史教学大纲及历史教材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说明。也可以概括出“内容侧重于政治史”的特点,然后联系所学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形势、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和苏联教育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说明。
14.(1)打破了天主教会的文化垄断,为西欧思想家提供了传播新思想的便捷媒介。
(2)人文主义肯定人,提倡科学文化,促使人们摆脱神学的束缚去认识世界,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3)万有引力定律。因为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自信,为人们打破宗教和神学的束缚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同时,鼓励人们以理性和科学的精神认识自然和社会。
(4)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推动社会的进步。
【详解】(1)根据材料“造纸术经阿拉伯人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年前后德意志人古登堡等,用铅、锡、锑的合金铸成活字.从此,《圣经》不再是天主教神职人员独有的工具”,可以知道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2)根据材料“人文主义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提倡科学文化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谋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可以知道人文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3)材料三中的图一所涉及到的宇宙定律是万有引力定律,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其主要成就体现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方面,牛顿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当时的艺术家们把牛顿描绘成神一样形象的动机或目的是因为牛顿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4)思想解放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促进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二者相互促进.
15.观点:世界格局的变动受经济实力的支配。
解释:19世纪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和经济霸主,对外大肆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材料,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19世纪后半期,法美德俄日等列强相继完成两次工业革命,对外输出资本、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而亚非拉广大地区仍然处于农耕文明时代,在遭到帝国主义侵略后逐步沦为欧美的附庸,从而使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国家不平等发展趋势逐渐扩大,世界呈现“多中心”。(示例仅做参考)
【详解】本体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学生根据题目要求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首先,学生根据材料选择一个熟悉且比较容易论证的论题,根据材料中的“西方作为世界的‘中心’,也经历了从多中心(列强争霸)到单一中心(一国霸权),再到多中心这样一种周期性发展的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将论题拟定为“世界格局的变动受经济实力的支配”;论证过程可选取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后半期,法美德俄日等列强相继完成两次工业革命,而亚非拉美地区仍然处于农耕文明时代,逐渐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等史实进行论证,论证过程应紧扣论题,史论结合;最后对论证的论题进行简单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