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山西省吕梁市高级实验中学高考历史一轮定时训练(三)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山西省吕梁市高级实验中学高考历史一轮定时训练(三)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5 21:2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山西省吕梁市高级实验中学高三历史三轮复习定时训练(三)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古人认为,孝者为百行之本;1920年吴虞《说孝》: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却当有相互扶助的责任。这种变化
A.说明中国孝道在逐步退化 B.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
C.受到西方平等思想的影响 D.表明中国封建礼制的终结
2.《史记》记载:“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汉武帝此举旨在
A.恢复古制 B.废除分封制度 C.施惠诸侯 D.加强中央集权
3.东晋十六国时期,曾经处于华夏边缘地区和附庸地位的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原,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往往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这一现象
①反映了当时民族交融的增强②体现了中原汉文化的吸引力
③有助于缓和当时的民族矛盾④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清代学者刘献廷评价某学者: “(其)学无所不窥,于《六经》皆有说明。洞庭之南,天地元气,圣贤学脉,仅此一线。”据此推断,刘献廷称赞的是
A.王夫之 B.董仲舒 C.顾炎武 D.黄宗羲
5.下图是英法俄美四国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场景。所签订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6.下表搜集了重要的资产阶级文献首次完整出现在中国的概况。它表明
名称 时间 书刊
《美国独立宣言》 1901年 《国民报》第1期
《法国人权宣言》 1903年 与其他文件合成《政治思想之源》一书印行
《英国权利法案》 1907年 《新译界》第6号
A.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成果首次传入中国 B.中国人已关注到西方制度背后的理念
C.清政府开始实践“师夷长技”的主张 D.西方民主科学观念通过报刊深入人心
7.1940年9月7日,蒋介石下令“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铁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材料反映出( )
A.国共两党争夺抗战的主导权
B.国共两党均开展过敌后抗战
C.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开展全面游击战
D.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逐渐趋于一致
8.1986年,深圳出台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试验条例,决定在六家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试点。1987 年以后,各地股份制企业的试点迅速增多。截至1988年底,全国已有股份制企业6000家,股份集资额60多亿元。这表明我国(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经济体制改革探索不断深入
C.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
9.在古代雅典,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成为公民,才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在梭伦、克利斯提尼和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
A.取得行政官职的限制最终取消 B.与自由民身份的区别已不复存在
C.不再履行自备武装服兵役义务 D.进入议事会的资历条件逐渐提高
10.“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在组织一个人统治人的政府时……须首先使政府能管理被统治者,然后再使政府管理自身……经验教导人们,必须有辅助性的预防措施。”这反映了启蒙思想家们要求
A.天赋人权反对君主专制
B.人民主权强调以人为本
C.分权制衡防止绝对权力
D.契约精神尊重公共意志
11.1917年5月7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召开,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战争问题、土地问题、对临时政府的态度问题等一系列决议,把“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明确为党的中心口号。这次会议
A.标志着和平夺权理论的提出 B.表明与临时政府的决裂
C.推动了革命向新阶段的转变 D.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12.1945年,美国国务院呈交总统专用秘密情报指出:“自从雅尔塔会议以来,差不多在我们关系中发生的每一个重大问题,苏联政府都采取了强硬的毫不妥协的立场。”这在本质上说明
A.美苏冷战已经开始
B.美苏国家利益冲突加剧
C.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D.苏联外交政策咄咄逼人
二、材料分析题
13.选拔官员是促进社会精英有序流动,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材料一 (魏征说:)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乱世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唐)吴兢《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征所主张的选官标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选官的措施。
材料二 任人(依靠保举)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依靠规则)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①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肖均②,此古今之通患也。夫欲人法并用,轻重相持,当安所折中(衷)?
——苏轼《私试策问·人与法并用》
①请谒公行:私下求官风气盛行。
②贤不肖均:无论是否有德才同样为官。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任人”和“任法”的制度,并指出“任法”制度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凡是我们人民的公仆,都要经过考试,不能随便乱用。……没有考试制度,一班不懂政治的人都想法做官,弄到弊端百出。在政府一方面是乌烟瘴气,在人民一方面更是非常的怨恨。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选官方法。从以上三则材料中选择适当的内容,说明孙中山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借鉴。
14.【历史一选修: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图是联合国总部前的两座雕塑
(1)“铸剑为犁”和“枪杆打结”的主要含义是什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哪些方式实现雕塑表达的美好愿望?
材料二
战后成立了第一个永久性国际组织一一国际联盟,它的主要任务是维持世界和平,作为保护全球和平的组织,它依赖于联合安全。然而,联合安全的基本前提一一所有大国参加一一一直没有实现,原因是有些大国不属于这个联盟。这也最终导致它因无法阻止30年们代的侵略战争而在1940年终结。鉴于此,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则包括了美苏英中等大国在内的50多个国家。尽管联合国在成立之初被美国所操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际力量的变化,尤其是进入70年代以后,它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各国间友好关系方面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它为不受“冷战”支配的全球重建提供了一项重要的选择。
——本特利《新全球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不同之处。
三、论述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酝酿之年。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从“一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中国已连续编制实施了十三个五年计划(规划)。下面是部分五年计划(规划)的主题词摘要:
表2 新中国部分五年计划(规划)主题词
名称 时间 主题词
一五计划 1953-1957 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计划 1958-1962 大跃进 大倒退
五五计划 1976-1980 新跃进 大转折
六五计划 1981-1985 走向改革开放
八五计划 1991-1995 邓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十五计划 2001-2005 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计划 2006-2010 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十二五计划 2011-2015 抓机遇、转方式、强支持、惠民生、催改革
十三五计划 2016-2020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历次五年计划回顾》等
回顾新中国历次五年计划,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
1.C
【详解】材料反映了古人认为孝是百行之本,而1920年时,人们关于孝的观念更加强调子女的独立人格、父母与子女关系平等,结合所学可知,这样的变化是近代西方平等思想广泛传播的结果,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孝道观念的变化,而不是退化,故排除A;B选项中“彻底否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孝观念的变化并不意味着中国封建礼制的终结,故排除D。
2.D
【详解】根据“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代拆分地方王国的政策,即推恩令,通过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推恩令是析分了地方王国,并不是恢复古制,也不是废除分封制,更不是施惠诸侯,排除ABC项。故选D项。
3.A
【详解】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原,政权国号选择的一个原则是“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这体现了中原汉文化的吸引力,有助于缓和当时的民族矛盾,反映了当时民族交融的增强,①②③正确,故选A;中原地区的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排除④,故排除B、C、D。
【点睛】
4.A
【详解】根据“洞庭之南,天地元气,圣贤学脉,仅此一线”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王夫之是湖南衡阳人,与题意描述相符,A项正确;董仲舒是广川人,即今天的河北景县,顾炎武是江苏人,黄宗羲是浙江人,都与“洞庭之南”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强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B选项符合题意。《南京条约》是中英之间签订的,A选项不符合题意。《北京条约》是清政府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分别与英国、法国、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C选项不符题意。《马关条约》是中国与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D选项排除。
6.B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对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和英国《权利法案》的翻译介绍来看,说明这一时期中国人已关注到西方制度背后的理念,例如上述文献所体现的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分权制衡等思想主张,故答案为B项。A项“首次”说法错误,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开始”错误,中国人实践“师夷长技”是从洋务运动开始,排除;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深入人心”,排除D项。
7.B
【详解】题干强调的是国民党军队如何抗击日本,而不是国共两党争夺抗战的主导权,排除A;题干中蒋介石下令“加强敌后游击战”说明国民党在敌后战场开展全面游击战,C不对;D不对,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存在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的差异。故答案选B。
8.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根据材料“深圳出台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试验条例,决定在六家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试点。1987 年以后,各地股份制企业的试点迅速增多”表明经济体制改革探索不断深入,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梭伦改革时期,按财产划分等级,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五百人会议对所有等级公民开放,但参选名额按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的比例分配,伯里克利时期,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制,取得行政官职的限制最终取消,故选择A项;公民原本就属于自由民,排除B项,能够自备武装服兵役是成为公民的必备条件之一,排除C项;议事会是旧氏贵族实行统治的机构,经过改革已经被取代,排除D项。
10.C
【详解】根据“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须首先使政府能管理被统治者,然后再使政府管理自身”可知,材料主张分权制衡,防止产生绝对权力,故C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天赋人权、人民主权,排除AB;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契约精神”,排除D。
11.C
【详解】材料反映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明确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作为党的中心口号,在当时俄国两个政权并立的背景之下,这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推动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新阶段的转变,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到和平夺权理论,且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了和平夺权理论,故排除A;七月流血事件,苏维埃与临时政府决裂,故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农民的土地问题,故排除D。
12.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美苏国家利益冲突加剧。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关系的本质原因是国家利益所决定的,苏联政府都采取了强硬的毫不妥协的立场反映了美苏国家利益冲突是加剧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45年美苏冷战尚未开始,选项A自身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1945年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尚未破裂,选项C自身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苏联外交政策咄咄逼人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3.(1)标准:德才兼备。
措施:发展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2)制度:“任人”如汉代察举制、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任法”如战国二十等爵制、隋唐之后科举制等。(各举一例即可,4分)
影响:克服人情干扰,合理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3)方法:普遍的考试制度。
借鉴:结合材料,观点明确,逻辑清晰。
第一层次:未能选择上述材料,只是罗列孙中山的借鉴史实。
第二层次:能选择上述材料,但并未与孙中山的借鉴进行逻辑对应说明
第三层次:能选择上述材料,并能将其与孙中山的借鉴进行逻辑对应说明。
例1:唐代提出对官员品德的要求,孙中山借鉴唐代的选官标准采用公开考试选用人民公仆,避免妨碍民主。
例2:宋代探索建立合理的选官制度,孙中山借鉴宋代的选官探索确立了考试任职制度,官员都必须通过考试才能具有资格。
【详解】(1)从材料“才行俱兼”可得出魏征所主张的选官标准。唐代选官的措施,即回答唐太宗对科举制发展的贡献。唐太宗时期,他大力发展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进士一科也就成为了科举制度中的重要的一科。
(2)解答首先明确“任人”指选官是根据德行或者身份等级来选拔;“任法”是不受人情干扰。结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作答,依据材料可见,“任法”制度可以抵制私下求官风气,选拔真正有用之才。而长远来看,有利于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
(3)“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们的资格”,孙中山的选官方法就是在人才选拔及任用时都要考试。孙中山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借鉴,可以从对“德”“才”两方面的借鉴回答。尽管孙中山是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借鉴,但是“考试”仍然是孙中山选拔官吏的一个重要的法宝,普遍的考试制度仍然是孙中山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重要手段。
14.(1)含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式:通过会议决议;调解斡旋;组织维和行动。
(2)建立基础不同:前者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工具和一战的产物;后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参加国际不同:一些大国(美、苏)没有加入国联;联合国包括了几乎所有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国家。作用不同:前者在处理重大国际事务上缺乏权威性;后者的国际权威和约束力越来越强。
【详解】(1)“铸剑为犁”和“枪杆打结”都表示将武器放下,不用武力来解决问题,主张在解决国际争端的时候采取和平的方式,维护世界和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安理会采取的措施是通过会议决议、调解斡旋、组织维和行动等方式。
(2)本题是要求我们比较国际联盟和联合国之间的差异。首先,两者的建立基础就有差异,前者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工具和一战的产物;后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其次就是参加国家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也有不同。
15.【示例】
启示:工业化建设应当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说明: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经过短暂的经济恢复,1953年,我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于1957年提前完成。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初步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也增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同时也助长了冒进"左"倾错误的蔓延。二五计划开始,随着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先后出台和实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经济规律的问题越发突出和严重,对国民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总结: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立足国情,逐步推进。
【详解】第一小问启示,这一问是开放性的,不同时期的启示是不同的,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表达的时期来任选其中的一个,注意观点要明确。启示可根据表格中所涉及到的五年计划时间和主题词以及所学相关时间段内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知识得出。比如,由一五计划中的“赶英超美”、二五计划中的“大跃进”、“大倒退”可以得出的启示为工业化建设应该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由六五计划的“走向改革开放”可以得出的启示是改革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由八五计划中的“邓小平南巡 改革潮涌”可得出现代化发展要不断思想解放;等等。第二小问说明,可以结合所学中国现代五年计划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说明,注意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成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