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2026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大单元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5)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2026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大单元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5 21:4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024届高考历史大单元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专题训练【配套新教材】
1.保尔 芒图在论述工业革命时说:“这是旧经济组织的标志,虽然内部的缓慢演进而逐渐改变,但仍保存其累世旧习所维持的旧形式。毛纺工业太保守了,太受到特权和偏见的压制,所以不能通过自身的技术革新来自行完成自己的变革。因此,产业革命要在毛纺工业以外着手。”材料意在强调( )
A.工场制度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B.地理大发现推动工业革命的到来
C.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市场的推动 D.重商主义是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
2.奇波拉在《欧洲经济史》中写道:“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17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作者在此要表明的是( )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B.海外市场的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
C.血腥的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资本
D.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
3.瓦特在他的蒸汽实验笔记中说,中国人发明的茶壶是人类设计出的最好的加热器。在实验当中,他亲手画实验用的茶壶的草图,使用茶壶做蒸汽实验,有时用麦片粥把茶壶的盖子黏住,用它来观察潜热现象。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实践活动孕育技术创新 B.中英交流推动机器发明
C.生活习惯影响发明创造 D.科学实验源于日常生活
4.18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瓦特申请了“分离式冷凝蒸汽机”和“行星式齿轮”的技术专利。这些技术给莫兹利发明的“螺丝切削机床”提供了持久和稳定的动力,使得批量生产机器零件具备了可能性。这反映了( )
A.专利制度成为工业革命的保证 B.动力革命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C.生产关系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D.新能源的使用催生了新技术出现
5.1825-1835年,英国国会通过了54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到1838年末已经有了500英里的铁路:1844-1846年间、1862-1865年间又有两次“铁路热”。1870年,全国通车铁路长达15500英里,约占最后通车里数的70%以上。材料反映( )
A.政府成为铁路建设的主要力量 B.英国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
C.铁路成为城乡往来的主要工具 D.英国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
6.下表是近代以来世界科技中心相关统计表。据此可知( )
国家 时段 地点 原因或说明
意大利 1540—1610 佛罗伦萨 文艺复兴
英国 1660—1730 伦敦 社会革命
法国 1770—1830 巴黎 兴于法国大革命,止于科学家年龄老化
德意志 1810—1920 柏林 止于希特勒上台
A.统一是成为科技中心的必要前提
B.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互为因果
C.科技创新导致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科技中心得益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
7.1860年,英国炼铁工厂的年人均产量为23.9吨,美国为16.2吨;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炼铁工厂人均钢材产量为44吨,美国为69吨。20世纪初的数据表明,英国工人的平均功率为5.3马力,美国为10.8马力。对此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
A.钢铁产量变化改变了两国产业结构 B.加强技术革新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
C.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垄断组织的出现 D.控制海上霸权可保障国力领先世界
8.电梯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人发明了电梯并在楼房中日益普及应用。这表明( )
A.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B.城市的发展使得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C.科学技术的新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D.楼房建筑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
9.“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劳动群众的苦难,资产阶级知识界的一些先进人物,对启蒙思想家所提出‘理性社会’的憧憬破灭了,他们开始寻求新的‘理想社会’”。“他们”对“理想社会”的探索( )
A.为工业革命发生提供了政治前提 B.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C.满足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需要 D.成为科学社会主义重要理论来源
10.据学者研究,被马克思称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其《国富论》引用中国古籍资料24次,并以司马迁“贫富之道,莫之夺予”“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思想,论述自由竞争与价格波动。他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表明,必须让生产和交换中的某些“自然法则”在经济市场上自行发生作用。由上述材料可获得的启示与认识是( )
①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 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古”
③政府的职责是控制“看不见的手” ④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1871年4月20日,巴黎公社执行委员会签署了废除面包业工人夜工制的法令,同时封闭过去帝国警察局所设立的职业介绍所;4月27日,公社制订禁止无理罚款和扣除工资的法令;5月13日,公社要求合同承办人同政府代表和工人代表共同议定的工人工资不得低于3月18日革命以前的。由此可见,巴黎公社( )
A.是新型社会主义民主政权 B.注重发挥工人主人翁精神
C.关注工人阶级的切身利益 D.在施政中坚持公开性原则
12.2016年11月,法国国民议会在巴黎公社145周年纪念之际,依据《宪法》通过了“为所有遭镇压的1871年巴黎公社社员平反”的第907决议,宣称这是一次“尽历史责任”的“庄严行动”。此决议说明了( )
A.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B.历史价值观的变化逐步影响了历史评价
C.人们的历史认知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客观
D.关于巴黎公社的研究成果影响历史结论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00年,一群英国商人向伊丽莎白一世索要一份皇家特许状,允许他们代表王室在东印度群岛开展贸易。商人们拿出了7万英镑左右的自有资金,成立了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东印度公司的皇家特许状赋予了它“发动战争”的能力,最初它利用军事力量来保护自己,打击竞争对手。在鼎盛时期,其军队人数达到26万(是英国常备军的两倍),并掌控着近一半的英国贸易。至此,印度次大陆处于东印度公司股东的统治之下,他们每年会选出“商人政治家”来决定其领土内的政策。
1858年8月2日,英国议会通过“关于改善治理印度的法案”,东印度公司被撤销,印度由英国女王直接统治,英国女王兼任印度女皇(1877年1月维多利亚女王始称印度女皇),印度总督改称副王,代表女王治理印度。至此,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度的时代正式宣告终结。
——摘编自陈传金《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兴衰》
(1)就东印度公司是否撤销编写一幕发生在1858年英国议会的辩论场景。(要求:辩论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兴衰,说明东印度公司的历史是一部“殖民扩张史”。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时曾指出:“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关于巴黎公社的原则,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 把马克思所说的原则归纳为一条,那就是“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达到自己的目的”。
观点二 马克思在谈到“公社原则”时,无论是英文还是德文,都是复数,而非单数。所以,公社的原则不是上述一条原则,而是一系列原则,甚至包括当时公社关于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取消工资之外相关津贴这样的具体规定。
——摘编自李元明《正确认识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
材料二 巴黎工人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没有组织为政党,虽然在特殊情况下掌握了巴黎的政权,但却提不出夺取全国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主张,最后巴黎公社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并就巴黎公社的原则谈谈你的看法。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选择C:由材料“因此,产业革命要在毛纺工业以外着手”可知,毛纺工业技术变革的动力来自外在市场的推动。
2.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材料强调英国工业革命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该国在17世纪时,政治结构发生了变化,也就是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故A正确;海外市场、殖民掠夺和工场手工业发展均与材料中“政治结构”不符,故B、C、D错误。
3.答案:A
解析:瓦特通过对茶壶进行蒸汽实验,最终改良了蒸汽机,这说明实践活动中孕育着技术创新,故选A项。瓦特改良蒸汽机并非中英交流的结果,且题干并未体现中英直接交流的内容;瓦特的活动是实践活动而非生活习惯;科学实践并非全部来源于日常生活。故排除B、C、D三项。
4.答案:B
解析:工业革命,根据材料可知,瓦特的“分离式冷凝蒸汽机”和“行星式齿轮”等新技术的出现,为莫兹利发明的“螺丝切削机床”提供了持久和稳定的动力,使得批量生产机器零件具备了可能性,这说明动力革命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动力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关系,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没有体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新能源的使用,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从1825-1870年,英国的铁路在不断发展的状态,至1870年,全国通车铁路长达15500英里,约占最后通车里数的70%以上。结合所学知识,这主要与英国的工业革命有关。铁路的快速发展这一现象,反映了英国工业化进程的大大加快,故B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政府是铁路建设的主要力量,排除A;C中“主要工具”在材料中不体现,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6.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呈现良性互动状态,故B项正确;意大利、德意志成为科技中心时,并未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故A项错误;科技创新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力量之一,但并非唯一力量,“导致”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德意志在19世纪70年代才确立近代民主制度,故D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从1860年到一战前夕,英美炼钢厂的年人均产量均有显著提高,这主要是因为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技术革新,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产业结构的改变,排除A项;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力的发展,非海上霸权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C
解析: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电梯并在楼房中日益普及应用,这表明科学技术的新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C项正确;A、B两项均与题干无直接关系,排除;仅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判断楼房建筑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据材料“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劳动群众的苦难”“资产阶级……对……‘理性社会’的憧憬破灭了”并结合所学可知,“他们”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的思想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故选D项;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分化加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使资本主义的弊端更加暴露,推动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理想社会的探索,A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是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空想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其主张并未满足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需要,排除C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亚当·斯密的思想。根据题意可知,亚当·斯密的著作中引用了中国古籍资料,由此说明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①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不是治国主张,②不符合题意;根据“必须让生产和交换中的某些‘自然法则’在经济市场上自行发生作用”可知亚当·斯密是主张让市场发挥作用,不强调政府的职责,③不符合题意,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可知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
11.答案:C
解析:巴黎公杜,由材料中“废除面包业工人夜工制”“禁止无理罚款和扣除工资”“工人工资不得低于3月18日革命以前的”等信息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保障工人阶级的切身利益,故C项正确。
12.答案:B
解析:根据“为所有遭镇压的1871年巴黎公社社员平反”可得出,现在对巴黎公社的评价与过去有所不同,反映出历史价值观的变化逐步影响了历史评价,B项正确;材料与巴黎公社的性质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客观性,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不是研究成果,排除D项。
13.答案:(1)示例:
保守党(议员一):东印度公司曾经为国家作出过巨大贡献,应该保留。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发展到今天垄断东西方贸易的商业帝国,极大增强了国家的财政力量(或增强国家实力、国家力量均可);它一直代表政府对印度进行管理,撤销了它,印度如何管理成为难题;目前对中国的鸦片输出也是通过东印度公司进行的,撤销了它,无法维持中国这个庞大的鸦片市场。
自由党(议员二):东印度公司现在已经不合时宜,应该撤销。首先,如果不是东印度公司的腐败统治,不会引发印度的大起义,它已经不再适合管理印度;如果不是东印度公司的腐败经营就不会导致巨额亏损,以至于向政府借贷,这说明公司无法正常经营下去了;目前我们通过技术革新,工厂普遍建立,工厂主需要把工业品销往世界各地,而不是靠一个垄断的贸易公司;至于向中国出售鸦片,中国的市场庞大,不应该让东印度公司垄断中国的贸易,商人精英应该发挥他们自己的力量。总之,不管我们主观上是否愿意撤销它,事实上它已经被时代淘汰了。
(2)①从英国东印度公司产生的国际背景来看: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始大规模殖民掠夺,17—18世纪,荷、英、法等欧洲国家纷纷加入殖民争夺行列,进行殖民扩张,建立海外殖民地,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②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历程来看:为加紧殖民扩张,英、法、荷等国建立起一种新型的股份制贸易公司,这些贸易公司依靠国家赋予的特权,拥有自行铸币、对外宣战和缔结条约等权力。
③工业革命后,工厂纷纷建立,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在英国迅速发展,自由资本主义的思想盛行,以东印度公司为代表的商业公司逐渐衰弱,加之经营腐败,最终被撤销。
④从英国东印度公司产生的影响来看:东印度公司在政府支持下通过垄断贸易等方式进行殖民掠夺,对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给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其他要点或关键点如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1)本小问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关于场景的编写需要从当时英国的政治身份、东印度公司在历史上的作用、工业革命的影响及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本题小问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关于本题说明可从东印度公司产生的背景、发展历程及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4.答案:(1)局限:观点一把巴黎公社的原则简单化,未充分认识到巴黎公社丰富的革命实践所创造出来的一系列原则。观点二把巴黎公社的原则主观扩大,淡化了巴黎公社的主要原则,一些原则的主观抽取对后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性并不明显。
看法:巴黎公社存续下来的最主要原则就是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同时巴黎公社所体现的人民当家作主原则、公社领导人受公众监督等原则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赋分)
(2)原因:19世纪中后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仍处于上升时期,没有发展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法国资本主义制度还能够容纳法国生产力的发展;法国工人阶级在政治上还不成熟,没有形成统一政党和领导核心,缺乏正确的革命策略。
解析:(1)局限:根据材料一“把马克思所说的原则归纳为一条,那就是‘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达到自己的目的’”和所学知识可知,观点一巴黎公社的原则简单化,未充分认识到巴黎公社丰富的革命实践所创造出来的一系列原则。根据材料一“公社的原则不是上述一条原则,而是一系列原则,甚至包括当时公社关于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取消工资之外相关津贴这样的具体规定。”和所学知识可知,观点二把巴黎公社的原则主观扩大,淡化了巴黎公社的主要原则,一些原则的主观抽取对后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性并不明显。关于看法: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巴黎公社的原则角度进行分析,即巴黎公社存续下来的最主要原则就是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同时巴黎公社所体现的人民当家作主原则、公社领导人受公众监督等原则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2)关于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从生产力发展、工人阶级尚未成熟的角度展开分析,即9世纪中后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仍处于上升时期,没有发展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法国资本主义制度还能够容纳法国生产力的发展;法国工人阶级在政治上还不成熟,没有形成统一政党和领导核心,缺乏正确的革命策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