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2024届高考历史大单元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专题训练【配套新教材】
1.葡属巴西由于最初没有发现贵金属矿藏,于是以发展出口农业经济为主,先后经历了“巴西红木周期”“蔗糖周期”。1693年在米纳斯地区发现了黄金富矿后,巴西进入了“黄金周期”。上述“周期”的变动反映了当时( )
A.巴西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国迈进 B.巴西经济结构的单一化
C.葡属巴西殖民政策的不稳定性 D.葡萄牙殖民势力日益衰弱
2.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曾这样详细地描述殖民地的纳税情况:“每一个人,人的每一种活动,任何公用物和私用物,都逃不脱名目繁多的捐税、关税、专卖权、贡赋、佣金、国家特权、赋税和执照等等的制约……到殖民地末期时,把新西班牙的收入弄到国王箱柜不同方法共有六十多种。”此情景( )
①埋下北美人民争取独立斗争的火种
②客观上加强了世界的经济联系
③可能发生在除巴西以外的拉丁美洲
④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3.在美国独立之前,北美各殖民地存在以下状况,原因是( )
北美英属殖民地 北美法属殖民地
立法机构 有民选的立法议会 不存在难以驾驭的民选机构
行政运行规则 委任的总督只能请求和怂恿民选的立法议会采取某种行动步骤 所有官员均由巴黎任命,命令会被部下严格执行
A.殖民地延续了本国政治传统 B.殖民方式不同影响政治发展
C.资本原始积累促进民主进程 D.分权制衡的理念得到了贯彻
4.1809年,阿根廷牧场主的代言人认为,因为西班牙诸省不能消费阿根廷的农产品而导致农产品的浪费,因为西班牙海军无力将该国丰富的产品运出去而导致产品烂在仓库里。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
A.西班牙没有能力管理殖民地经济
B.殖民地经济水平已超过西班牙
C.殖民地希望西班牙有一支强大海军
D.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动机是独立发展经济
5.19世纪初爆发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与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共同构成所谓的“大西洋革命”,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却是一场“早产”革命,独立后的拉美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任重道远。拉美独立运动被称之为一场“早产”革命的主要依据是( )
A.法国大革命削弱了宗主国的统治 B.美国对拉美的经济侵略和武装干涉
C.拉美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薄弱 D.独立前拉美民族民主意识尚未觉醒
6.19世纪上半期,相继爆发了爪哇人民反对荷兰殖民者的起义、阿富汗人民反对英国侵略军的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19世纪中叶爆发了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和印度民族大起义,这次浪潮被称为“亚洲革命风暴”。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被称为“亚洲的觉醒”。“亚洲的觉醒”与“亚洲革命风暴”相比( )
A.革命的根本任务不同 B.领导阶级发生了改变
C.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巨变 D.使西方殖民体系出现崩溃
7.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西方殖民国家占领的非洲领土只有318万平方千米,而在19世纪最后的25年里,欧洲在非洲占领的土地达到2569万平方千米。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欧洲对非洲内地探险的不断深入 B.非洲内部战争削弱了其自身实力
C.人口增加促使欧洲大量移民海外 D.欧洲工业化发展需拓展海外市场
8.下图为中国、美国、英国、印度4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中的相对份额变化示意图。其中②代表的是( )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印度
9.印度国大党成立后,提拉克用古代印度典籍《薄伽梵歌》论证民族派政治纲领的合理性,认为宗教是民族历史的依托,是使人民互相接近的重要手段,并宣称《薄伽梵歌》是印度“吠陀宗教树上所结的最甜蜜而不朽的果实”。提拉克的这一做法意在( )
A.谋求民族派的合法政治地位 B.引导民众参加民族解放运动
C.弘扬印度的宗教文化传统 D.打击印度的封建顽固势力
10.伊朗在立宪革命期间颁布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触动了伊朗几千年来极端专制的封建制度,争取了国家的主权和人民的民主权利,限制和约束了国王的权力,对封建政治制度进行了初步改革。这表明伊朗立宪革命( )
A.具有强烈的资产阶级民主色彩 B.推翻了伊朗几千年的封建制度
C.赢得了近代伊朗的民族独立 D.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11.1920年,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认为,各国的民族解放斗争都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力量,“甘地作为一场群众运动的鼓动者和领导者,他是革命者”。印度籍代表M.N.罗易反对列宁观点,认为甘地“是一个要复兴宗教和旧文化的人,那么在社会方面就必然是反动派,不管他在政治方面看起来是多么革命”。这说明( )
A.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评价者阶级立场的制约
B.对同一事件的评价受评价者观察视角的影响
C.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的评价更为合理
D.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符合印度的国情
12.20世纪30年代,埃塞俄比亚农牧民成为军队的主要来源,不少妇女参加了妇女救国会,知识分子在城市和农村宣传革命斗争传统,许多封建上层统治阶级和封建主,积极抵抗外来侵略,英勇献身。这说明( )
A.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进入了反攻阶段
B.埃塞俄比亚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C.埃塞俄比亚人民斗争的方式较为落后
D.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缺乏稳定的领导核心
13.拉丁美洲与欧洲
材料一
拉丁美洲与欧洲文化交流简表
年份 人物及事件
1764 “马德里皇家巴斯克国家之友协会”在西班牙成立,旨在推动科学、文化及经济发展。早期868名会员中有500多位墨西哥人
1768 墨西哥人阿尔扎特创办报刊,介绍《百科全书》及欧洲的科学新发现。他是法国巴黎科学院、“马德里皇家巴斯克国家之友协会”成员,还是抽水马桶球阀的发明者
1775 “马德里皇家巴斯克国家之友协会”成员、秘鲁人德奥拉维德因与伏尔泰等人交往受到当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
1788 法国人布里索在巴黎组建“黑人之友协会”,宣传废除奴隶制和奴隶贸易。圣多明各商人奥吉加入协会
1793 3位圣多明各代表参加法国国民公会,主张废除奴隶制
墨西哥城30多位学者受到当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罪名是谈论法国大革命,鼓吹殖民地独立等
1804—1805 委内瑞拉人玻利瓦尔游历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在巴黎亲历拿破仑称帝,在罗马发誓终结西班牙在美洲的统治
材料二
我们要牢记我们的人民既不是欧洲人,也不是北美人,不是出自欧洲,而是更接近非洲和美洲的混合……无法肯定我们到底属于人类哪一个家庭。
……
委内瑞拉一直是、仍然是、也必须永远是共和国。它的基础是人民主权、分权、公民自由和取消奴隶制,以及废除君主制和特权阶级。可以这么说,为了将各个阶层、各种政治观点和各种公共习俗重塑为一个整体,我们需要平等。
——玻利瓦尔在委内瑞拉国会上的发言(1819)
材料三
玻利维亚人包括:所有出生于本共和国领土之上者;玻利维亚父亲或母亲所生子女,包括那些生于本共和国之外但依法明确表示愿意居住在玻利维亚者;本共和国的解放者……获得归化许可或在本共和国居住满三年者;那些迄今为止仍为奴隶,在本宪法发布后获得解放者。
——玻利瓦尔起草的玻利维亚宪法(1826)
(1)阅读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与欧洲文化交流所涉及的重大时代议题。
(2)在拉丁美洲,玻利瓦尔被誉为解放者。结合上述材料和时代背景,评析他对欧洲启思想的发展。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这一时期非洲遭受的殖民灾难最为深重。对刚果实施残暴统治的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辩护说:“我们唯一的纲领是让国家在士气和物质上得到重生”,这一辩词在西方具有普遍代表性。1902年,英国学者霍布森批评说:“帝国主义的最大危险在于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它已习惯于这种(利他主义)自我欺骗,从而丧失自我批评的能力。”“帝国主义的当前趋势正在向这个方向(战争)发展,作为反作用力其后果可能是西方国家的衰败和西方文明的崩溃。”
——摘编自[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西方通史: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
材料二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的独立,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艾德礼(1945-1951年英国首相):在世界历史上,有许多大帝国兴起,繁荣一个时期,然后垮掉了……只有唯一一个帝国,这个帝国在没有外来压力或没有对统治的负担感到厌倦的情况下,统治民族自愿地放弃了对臣服民族的统治,把自由给予了它们……这个唯一的例子就是大英帝国。
伊梅斯(英国最后一位印度总督的助手):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舱中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在大火延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事实上,除了像我们所做的(同意印度独立)那样去做以外,在我们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
——摘编自[英]帕姆·杜德《英国和英帝国危机》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的主要原因,并说明霍布森观点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两种观点的区别。试从国际形势角度说明二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选择B:材料反映出巴西经济的每个周期是先后出现的,且都是单一的农矿产品,这说明巴西经济结构的单一化。排除A:1693年尚未发生工业革命。排除C:从材料可知,葡属巴西殖民地推行单一经济,政策稳定,这适应了葡萄牙殖民掠夺的需要。排除D:材料看不出葡萄牙殖民势力日益衰弱。
2.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了西班牙的殖民扩张,结合所学可知,早期殖民扩张客观上加强了世界的经济联系,②正确;结合所学可知,除巴西之外的整个拉丁美洲几乎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③正确;北美是英国殖民地,排除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排除④,综上,C正确,排除ABD。故选:C。
3.答案:A
解析:材料显示北美英属殖民地和北美法属殖民地在立法机构和行政运行规则上是不同的,前者体现了民主性,后者显示了专制性。在美国独立之前,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而法国仍然是君主专制制度,可见殖民地延续了本国的政治传统,故选A。根据所学可知,英法殖民方式基本相同,排除B;英法都进行了资本原始积累,因此不是该原因导致了殖民地民主进程的差异,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分权制衡,排除D。
4.答案:D
解析: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拉丁美洲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代言人的观点显然是站在独立发展阿根廷经济的立场上,即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不利于阿根廷经济发展,D正确。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拉丁美洲独立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完全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拉美各国人民仍然面临着艰巨的资产阶级革命任务,C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亚洲革命风暴”的主要领导者是农民阶级,亚洲觉醒的主要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由于经济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者从农民变为资产阶级,B项正确;二者都肩负反侵略的革命任务,A项排除;当时仍然是西方国家主导世界政治格局,C项排除;西方殖民体系崩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D项排除。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殖民者对非洲的殖民统治。对非洲内地探险的深入只是为欧洲瓜分非洲提供了条件,故A.项错误;材料中欧洲对于非洲广大领土的占领,部分利用了非洲内部的战争,但非洲内部战争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欧洲移民地主要是美洲,并非非洲,故C项错误;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欧洲对工业原料和某些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19世纪晚期,欧洲以外的广大地区已被列强瓜分完毕,这刺激了欧洲对非洲领土的占领,故D项正确。
8.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1750年,中国处于康乾盛世时期,国力强盛,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中国逐渐落后,因此①是中国;美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因此1860年后快速增加的②是美国;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产量逐渐增加,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参与程度不高,制造业产量相对份额减少,因此③为英国;18世纪中后期,英国加紧对印度的侵略,掠夺大量财富和巨额利润,造成印度本土制造业产量相对份额不断减少,故④为印度。故选D。
9.答案:B
解析:选择B:材料反映的是提拉克通过引用古代印度典籍《薄伽梵歌》来鼓舞印度人民,可知提拉克想鼓舞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引导民众参加民族解放运动。排除A、C、D:都不是提拉克此举的主要目的。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争取了国家的主权和人民的民主权利,限制和约束了国王的权力,对封建政治制度进行了初步改革”可知,立宪革命具有强烈的资产阶级民主色彩,A正确;题干中“触动了”意味着并未推翻封建制度,排除B;伊朗的独立是在1979年,排除C;伊朗立宪革命最终失败了,排除D。
11.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在第二次共产国际大会上,列宁从群众领导者的角度对甘地持肯定态度,而M.N.罗易从复兴宗教和旧文化的角度对甘地持否定态度,这是二者观察视角的不同的表现,B项正确;二者对甘地评价的不同主要是基于观察角度不同,而非阶级立场的差异,排除A项;列宁的评价不一定更加合理,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进行评价,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选择B:材料表明各阶层积极反抗侵略,民族矛盾成为埃塞俄比亚国内的主要矛盾,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排除A:材料说明埃塞俄比亚反侵略意识高涨,“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进入反攻阶段”属于过度解读。排除C:材料没有说明斗争方式是否落后。排除D:材料看不出缺乏稳定的领导核心,且当时统治者坚持抗意。
13、
(1)答案:时代议题有:近代自然科学;启蒙思想;法国大革命;废除奴隶制;殖民地独立
解析:根据材料“马德里皇家巴斯克国家之友协会”“500多位墨西哥人”及该协会的宗旨,还有协会成员墨西哥人阿尔扎特的贡献,得出对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根据材料“秘鲁人德奥拉维德因与伏尔泰等人交往受到当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得出宣传启蒙思想;根据材料“墨西哥城30多位学者受到……罪名是谈论法国大革命”得出法国大革命;根据材料“法国人布里索在巴黎组建‘黑人之友协会’,宣传废除奴隶制和奴隶贸易。圣多明各商人奥吉加人协会”和1793年“3位圣多明各代表参加法国国民公会,主张废除奴隶制”得出主张废除奴隶制;根据材料“委内瑞拉人玻利瓦尔游历西班牙……在罗马发誓终结西班牙在美洲的统治”得出主张殖民地独立。
(2)答案:示例:拉丁美洲长期处于欧洲殖民者的专制统治之下,奴隶制盛行,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受移民、奴隶贸易等因素影响,这里的社会结构、民族状况复杂。18世纪以来,启蒙思想、美国独立以及法国大革命的精神传到拉美,激发了拉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革命思想的产生。
玻利瓦尔曾游历欧洲,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并对拉美社会有深刻思考。他针对拉美种族众多、阶层复杂的状况,强调拉美民众的民族认同,为拉美民族独立运动做出了重要理论贡献。在政治制度上,更明确地反对专制制度和君主制度,主张拉美国家独立后应实行共和政体,并进一步废除奴隶制,以实现自由平等,并增强民族凝聚力。
拉丁美洲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启蒙思想在欧美的传播以及玻利瓦尔个人的经历,都是其思想形成的基础,而他的思想也为拉美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指明了方向。
解析:首先结合材料二“我们要牢记我们的人民既不是欧洲人,也不是北美人,不是出自欧洲”及所学得出拉丁美洲长期处于欧洲殖民者的殖民统治之下,从经济方面看,奴隶制盛行,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结合所学可得出思想方面,随着启蒙思想、美国独立以及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激发了拉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革命思想的产生。根据材料一“委内瑞拉人玻利瓦尔游历西班牙……在罗马发誓终结西班牙在美洲的统治”以及材料二“我们要牢记我们的人民既不是欧洲人,也不是北美人,不是出自欧洲”得出玻利瓦尔对拉美社会有深刻思考,强调拉美民众的民族认同,为拉美民族独立运动做出了重要理论贡献。根据材料二“委内瑞拉一直是、仍然是、也必须永远是共和国。它的基础是人民主权、分权、公民自由和取消奴隶制,以及废除君主制和特权阶级”得出明确地反对专制制度和君主制度,废除奴隶制,以实现自由平等。再结合拉美独立运动的时代背景、材料三中玻利瓦尔的思想主张及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进行系统论述即可。
14.答案:(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为列强瓜分世界奠定物质基础;帝国主义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列强宣扬“利他主义”,煽动对外扩张。
合理性:霍布森认为,帝国主义国家打着“利他主义”的幌子瓜分世界。有可能引发战争,导致西方文明崩溃。两次世界大战是列强瓜分世界的结果,沉重打击了西方国家,西方文明也呈现衰退的趋势。
(2)区别:艾德礼认为英国是自愿允许印度独立,伊梅斯认为英国是被迫允许印度独立。
因素:世界反法西战争的胜利,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志;世界格局发生变化,老牌殖民国家实力削弱;世界人民民主力量发展壮大。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列强瓜分世界奠定物质基础;帝国主义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据材料“帝国主义的最大危险在于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它已习惯于这种(利他主义)自我欺骗,从而丧失自我批评的能力。”可知列强宣扬“利他主义”,煽动对外扩张。说明:霍布森认为列强宣扬“利他主义”,煽动对外扩张。这一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有可能引发战争,导致西方文明崩溃。两次世界大战是列强瓜分世界的结果,沉重打击了西方国家,西方文明也呈现衰退的趋势。
(2)区别:根据材料“艾德礼(1945-1951年英国首相)……这个帝国在没有外来压力或没有对统治的负担感到厌倦的情况下,统治民族自愿地放弃了对臣服民族的统治,把自由给予了它们”和“伊梅斯(英国最后一位印度总督的助手)……除了像我们所做的(同意印度独立)那样去做以外,在我们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可知艾德礼认为英国是自愿允许印度独立,伊梅斯认为英国是被迫允许印度独立。因素: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鼓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斗争。在二战中英国实力衰落;世界人民民主力量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