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2026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大单元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4)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2026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大单元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5 21:5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2024届高考历史大单元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专题训练【配套新教材】
1.文艺复兴时期,很多人文主义者批判教会的腐朽堕落,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但在宣传人文主义的过程中往往又利用宗教题材,创造了大量与神学和宗教共存的世俗学问、文学和思想。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
A.为宗教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助力 B.挣脱了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束缚
C.注重世俗文化和宗教精神的调和 D.纯粹追求人的自然欲望与现实生活
2.有学者指出“觉醒后的人类,过分夸大了自身的力量,由于信仰的断裂而导致道德的解体。他们将自由等同于权力、金钱、异性,使自由意志张扬变成了以个人为中心的贪婪、嫉妒、刚愎自用。”该学者评价的是( )
A.科学革命中实证主义的不足 B.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局限
C.宗教改革中浪漫主义的缺陷 D.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的缺陷
3.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热情讴歌充满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态度,并追求现世幸福和享乐,西欧宗教改革思想家们却将这视为奢靡和不道德。然而,二者却又共同推动了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这是因为他们都( )
A.重新审视人,冲破了传统的束缚 B.提升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反对神学,重构了人与神的关系 D.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
4.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有人直言不讳自己是自由思想家,但死亡迫临时会与教会和解;大多数学者虽痛感教皇的罪恶,但还是乐于接受教皇的聘用。这些现象说明( )
A.文艺复兴的发展依赖神权庇佑 B.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尚未成熟
C.文艺复兴时学者缺乏虔诚信仰 D.当时知识分子尚未真正觉醒
5.有学者认为,就宗教改革的直接遗产而言,不管教会是仍坚持天主教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的一个派别,都是世俗当局控制着神职人员的任命和教会的财务。这一论述可用于说明宗教改革( )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瓦解了西欧民众的传统信仰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否定了西欧的封建专制制度
6.哥白尼阐述“日心说”的《天体运行论》被罗马教廷宣布为禁书;通过天文观测证实哥白尼学说的伽利略则被判处终身监禁。但是,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得到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的肯定。材料意在强调( )
A.近代科学体系已经建立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足
C.科学在与神学的斗争中前进 D.天主教会的权威仍旧占主导
7.下表所示是西方古代科学与近代科学方法的对比。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
古代科学 近代科学
方法 数学与逻辑 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并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
A.西方人更具求真的科学精神 B.实验是西方科学的根本属性
C.西方近代科学探究方法根植于传统 D.西方古代科学与近代科学方法相同
8.有学者认为“启蒙思想家固执地坚持理性这个绝对的标准并提出抽象的完美社会理念,其实质不过是‘把不可调和的属性——属于不同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因此不可能被拆散再织成一件百衲衣的各种特点、理想、才华、品质和价值——拼凑在一起的努力’”。在此,该学者( )
A.阐明了西方国家发生社会革命的原因 B.强调了理性对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C.认为启蒙运动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 D.推崇启蒙思想家严谨的治学态度
9.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的自由分为两种:自然自由和社会自由。人类必然要从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而自然自由在社会状态下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政治自由,政治自由的政治状态为人类最完美的状态。据此,卢梭意在说明( )
A.政治自由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B.人民主权利于实现政治自由
C.确立民主政治需推翻君主制 D.社会契约论是启蒙思想核心
10.英国“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建立了一个由托利党与辉格党分享政府要职的混合内阁;直到1694年,才任用支持其对外战争政策的辉格党组成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一党内阁”,开启了英国党派“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开端”。这反映了( )
A.君主立宪体制受到国王挑战 B.王权是内阁运行的主导力量
C.议会与国王实现了权力平衡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11.英国政治学家休·塞西尔认为,“光荣革命”从某种意义上讲,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英国的政治制度,传统政治秩序中能保留的东西都保留下来了。“把政体结构的改变说成好像是维护和恢复某种更古老和更纯粹的传统,这种做法在我国的全部历史上一直保持不变。”在此,作者强调的是( )
A.英国具有悠久的宪政传统 B.妥协是英国政治变革的主要方式
C.英国政体改革的影响有限 D.重新评估“光荣革命”的政治价值
12.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官法》,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据其主观判断来审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这体现了当时的美国( )
A.法律具备了典型的大陆法系特征 B.法律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虚伪
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倾向明显加强 D.对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内部调整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5 年宪法确定了共和国的制度,虽然这是一个“连自己名称几乎都不敢宣布的不光彩的共和国”。但它终于站了起来。共和政体的确立,当然是因为当时保皇派力量分裂,共和派加强了自己的地位,更主要的是因为绝大多数工人、小资产阶级和农民已经憎恶了君主制度,而这正是法国大革命带来的一个贡献。在此以后,法国虽仍相继出现了两次君主复辟运动(1889 年布朗热主义和 1894 年德雷福斯案件),但都宣告失败。
——游盛华《从 1875 年宪法看第三共和国政治生活》
材料二 德意志帝国是一个“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普鲁士等邦统治阶级、特别是充满专家治国的理性主义官僚文官管理集团采取了以攻为守的“防御性”策略,通过 19 世纪初期的“上层革命”等一系列改革,逐步完成了社会和国家性质的资产阶级化。资产阶级生不逢时,出世太晚, 虽然渴望统一和自由,但害怕无产阶级卷入革命,宁愿向贵族地主妥协。统一压倒自由,德意志的统一是在普鲁士容克领导下,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取得的。
——丁建弘《德国文化:普鲁士精神和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 1875 年法国宪法能够确立共和政体的原因,结合该宪法审议中通过的内容,解释“两次君主复辟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德意志帝国专制色彩形成的历史原因,并结合 1871 年宪法的内容,指出其专制色彩。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日的法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中曰法文化交流的基本流向是中国法文化传入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经日本移植吸收后的西方法文化开始倒流中国。黄遵宪是将近代日本法律西化经验传入中国的第一人,其所著《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研究日本的巨著。其与中国近代法制改革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该书大量地输入了西方法律思想和制度;加快了清政府做出法制近代化改革决策的进程;提供了清末法制近代化最佳路径的选择;影响了清末变法修律广度和深度。
——摘编自张锐智《黄遵宪〈日本国志〉对中国近代法制改革影响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后日本法文化倒流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黄遵宪《日本国志》对中国近代法制改革的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文艺复兴,根据材料“利用宗教题材,创造了大量与神学和宗教共存的世俗学问、文学和思想”可知,人文主义者利用宗教题材创造了大量世俗文化,将宗教文化和人文主义精神进行了融合,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宗教改革,排除A项;文艺复兴推动了思想解放,但“挣脱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注重世俗文化和宗教精神的调和,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答案:B
解析:选择B: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但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了文艺复兴时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排除A:材料中描述的是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不足,不是“科学革命中实证主义的不足”。排除C:材料描述的是文艺复兴,不是宗教改革。排除D: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启蒙运动倡导理性主义。
3.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对人性和感性魅力生活态度的讴歌、对现世生活享乐的追求,肯定了人的地位和作用,反对教皇权威。西欧宗教改革提倡“因信称义”,反对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冲击了天主教会的地位,肯定了人的信仰的力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在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所以推动了西欧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A项正确;文艺复兴并没有提高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宗教改革有利于提升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B项排除;人文主义者否定神,肯定人,要求把人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非重构人神关系,C项排除;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文艺复兴并没有这样的作用,D项排除。
4.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虽然称自己是自由思想家,但并未和教会断绝关系,这说明当时的学者依然有宗教信仰,并未明确的反对教会权威,说明当时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尚未成熟,故选B项;文艺复兴的发展依赖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对宗教有虔诚的信仰,排除C项;文艺复兴时期提出人文主义,说明当时的知识分子已经觉醒,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世俗当局控制着神职人员的任命和教会的财务”可知,宗教改革提升了世俗权力,这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C项正确;“社会各阶层”说法欠妥,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宗教改革未否定西欧的封建专制制度,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天体运行论》被罗马教廷宣布为禁书;通过天文观测证实哥白尼学说的伽利略则被判处终身监禁”说明科学受到神学的打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得到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的肯定”说明其科学精神得到发扬,由此说明科学在与神学的斗争中前进,故选C项;科学精神不是科学体系,排除A项;哥白尼和伽利略代表的是自然科学,不一定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无法通过他们的遭遇说明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得到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的肯定”说明科学发展,天主教的权威受到质疑,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材料“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并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表明,西方近代科学方法与古代科学方法“数学与逻辑”有相似的地方,都强调逻辑,说明西方近代科学探究方法根植于传统,C项正确;表格没有将西方与其他地区比较,A项排除;题干没有体现古代有科学实验,B项排除;从表格可得出西方古代与近代科学方法并不同,D项排除。
8.答案:C
解析:启蒙运动的缺陷,
第一步,分析选项间的关系 C项指出了启蒙运动的局限性,D项是对启蒙思想家的赞扬,二者存在一定的矛盾,可以优先分析这两项
第二步,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固执地”“不过是”“不可调和的”“拼凑在一起的努力”可知,该学者意在说明启蒙运动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C项正确,D项错误
第三步,余项分析 材料并未涉及西方国家发生社会革命的原因,排除A项
该学者并未强调理性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排除B项
9.答案:A
解析:选择A:根据材料可知,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的自由分为两种:自然自由和社会自由”,并强调“政治自由的状态为人类最完美的状态”,说明其意在强调政治自由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排除B:材料未体现人民主权。排除C:君主立宪制也是民主政治,要推翻的是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启蒙思想的核心是“理性”。
10.答案:B
解析:国王根据自己的意志组建内阁,说明英国王权是内阁运行的主导力量,后来随着政党政治的成熟,产生了首相,王权便不再是内阁运行的主导力量,故选B项。
11.答案:A
解析:光荣革命,由“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英国的政治制度,传统政治秩序中能保留的东西都保留下来了”“把政体结构的改变说成好像就是维护和恢复某种更古老和更纯粹的传统,这种做法在我国的全部历史上一直保持不变”可知,休·塞西尔强调英国具有悠久的宪政传统,A项正确。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国会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这就加大了最高法院对行政权的监督,从而在内部调整了三权分立体制,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材料并不是强调其大陆法系特征,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法律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虚伪,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最高法院可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而不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倾向明显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1)原因:共和派势力的加强;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保皇派力量的分裂,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法国工业革命完成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要求。必然性:“政府的共和国形式”永远不得动摇;“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共和国总统”。
(2)历史原因:普鲁士向资本主义过渡是通过改革实现的;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具有软弱性:德国统一道路的特殊性(德意志的统一是在普鲁士容克贵族的领导下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
专制色彩:宪法规定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等大权;宰相只对皇帝负责;拥有权力的联邦议会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1875年法国宪法能够确立共和政体的原因以及“两次君主复辟运动”失败的必然性。第一小问主要从政治、思想、经济和阶级的角度入手回答问题。第二小问主要结合1875年宪法的内容回答问题。
(2)本题考查的是德意志帝国专制色彩形成的历史原因以及1871年宪法专制色彩的表现。第一小问主要从普鲁士政体确立的方式、阶级力量以及德国的国情等角度入手回答问题;第二小问主要从1871年宪法的内容入手,回答其体现的专制特点。
14.答案:(1)原因: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日本对西方法文化的成功移植吸收;清末新政的需要。
(2)影响:传播了西方法制思想;推动了法制近代化;为清末法制改革提供了经验;促进了法制改革全面与纵深发展。
解析:(1)分析明治维新后日本法文化倒流中国的原因,结合中国和世界近代史知识,可从文化、政治和国际关系几个方面作答。文化上,近代日本文明开化,全面吸收西方文化;国际格局上,明治维新的成功,使中日对决中日本战胜中国,而中国在东亚的地位一落千丈;政治上,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试图以新政来苟延残喘。
(2)简析黄遵宪《日本国志》对中国近代法制改革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传播法制思想、推动法制近代化、为清末法制改革提供经验等方面回答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