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2026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大单元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8)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2026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大单元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5 22:1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2024届高考历史大单元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专题训练【配套新教材】
1.马歇尔计划发表后,美国成立了总统领导下的对外援助委员会。该委员会提出了援助的四条总原则:帮助欧洲国家恢复预算平衡;鼓励私人资本向欧洲投资;援助应采用贷款而不是赠予形式;援助必须符合保持美国经济稳定的要求。这些原则( )
A.体现了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 B.凸显出美国控制西欧的企图
C.旨在促进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有效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2.第一次柏林危机期间,苏联封锁水路通道却开放空中走廊;第二次柏林危机中,美国保持了冷静;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苏两国首脑秘密来往,信件达25封,且事后架设“热线”电话,这反映出美苏( )
A.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战略 B.寻求建立国际战略平衡
C.对峙中规避风险自我节制 D.放弃核威慑以维持均势
3.如表为1910-1940年美国已婚妇女工人就业比例状况。这反映了美国( )
时间 有副工作百分比 提高的比例 女性劳动力百分比 提高的比例
1910 10.7 24.7
1920 9.0 -15.9 23.0 -6.7
1930 11.7 +30.0 28.9 +25.7
1940 15.3 +30.8 35.5 +22.8
A.双职工家庭数量日益增多 B.社会各阶层流动性加快
C.妇女的经济地位日益提高 D.女性从事副业成为潮流
4.1946年法国实行了电力工业国有化,将1390家私营电力企业收归国有,成立了法国电力公司(EDF),并被授权为半垄断式国营企业,在输电和电网方面享有垄断权:在发电方面,除工业企业自备电厂和罗讷河国家公司的水电站外,其余也都由EDF管理和经营。这一措施( )
A.注重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B.适应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C.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强化 D.体现了新自由主义的经济主张
5.美国艾森豪威尔第一届政府时期对外援助并不积极,但基本上维持了杜鲁门执政时期经济、技术援助规模。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即第二届政府时期,开始更多地关注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由强调军事援助,逐渐演变为突出经济援助和经济建设。这些变化( )
A.反映出美苏由对抗走向缓和 B.说明美国改变了冷战的思维
C.加重了美国冷战的经济成本 D.旨在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6.二战后初期形成以研究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的《系统论》;以研究信息获取、传输、存贮、处理和变换的《信息论》;以研究控制和调节一般规律的《控制论》。它们的产生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法,沟通了科学技术不同门类之间的联系。据此,“三论”的提出( )
A.推动了生产领域的根本性变革 B.成为当代技术革命的主要理论依据
C.催生了高新科学技术群的出现 D.成为科学理论实现重大突破的依据
7.有学者把二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黄金时代”70年代的“滞胀阶段”,以及80年代以来的“新自由主义”阶段。纵观三个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调控政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保证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B.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和长远利益
C.保证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平衡与协调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8.西方福利国家认为:让每一个人都能生存绝不是一种恩赐,也不是慈悲,生存是一种权利,是人的生存权;保证每一个人的基本生存是一种社会道德,也是社会的责任。所以,社会要对每一个人的生存负责,而国家作为社会的管理人,就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据此可知,福利政策( )
A.强调个人的自由与责任,反映了自由竞争理论
B.强调政府的作用与责任,体现了政府宏观调控
C.实现了全民的基本覆盖,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D.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了资本主义矛盾
9.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经互会成员国对外贸易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时间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 )
1963年 19% 12%
20世纪80年代 27%—33% 14%—17%
A.东西方国家关系逐步趋向缓和 B.战后国际经济秩序完成重建
C.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D.经济全球化的障碍已经清除
10.当代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来亚诺在《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一书中写到:“当年大西洋上开往欧洲大陆的船只装载的每一种货物,都为一个后来的拉美国家规定了命运。”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
A.殖民掠夺导致拉美国家经济结构畸形 B.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损害拉美政治独立
C.西方国家通过资本渗透控制拉美经济 D.殖民统治中断了美洲文明的发展进程
11.下表是战后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形势表,表中可以反映出亚洲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兴起的国家 印度、菲律宾、韩国等
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国家 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
海湾石油富国 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
①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②各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③各国走上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 ④各国不断进行产业更新换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2.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1918年)中,提出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1934—1961年)中,指出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美国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1992年)中,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上述对西方文明的看法( )
A.揭示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 B.源于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
C.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 D.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
13.20世纪30年代和二战后英国都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的调整,旨在应对严峻形势。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英国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关税保护的市场成为各国农产品的倾销地,使英国农业面临困境。1931年11月,英国颁布《园艺产品法案》,该法案规定对一些受外国倾销影响较为严重的无核小水果以及马铃薯征收关税。1932年通过《进口关税法案》规定对除小麦、玉米、肉类和羊毛以外的进口农产品征收10%的关税。1936年的《食糖工业法案》对甜菜进行生产补贴,到1939年,政府对甜菜的补贴金额共计约4200万英镑。1931年和1933年,英国政府先后发布了两部《农业市场法案》,授权农业生产者可以组建委员会对某类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控制,对农业市场进行调整,进而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
——摘编自刘倩《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农业改革与国家干预》
材料二 二战后,英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削弱了,这使英国统治集团不得不实行一系列稳定英国经济的改革。在经济方面,主张重要的银行和某些工业部门国有化,主张扩大以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为内容的福利制度。艾德礼工党政府执政六年间,共实施了八个国有化法案,其中包括把英格兰银行、煤炭工业、国内运输业、电力工业和钢铁工业等实行国有化,到工党下台的1951年,国有化的工矿企业约占全国总数的20%。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当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农业面临困境的原因,并概括20世纪30年代英国农业改革措施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英国推行经济改革的影响。
14.苏联解体是影响20世纪人类历史发展的大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苏联模式对于苏联的影响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 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苏共政权进入了“不改革是一条死路,改革是死路一条”的死胡同,认定苏联模式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源
观点二 他(斯大林)接手的是木犁耕种的俄国,而留下的是装备有原子反应堆的俄国,是他创造了苏联历史最辉煌的时代
材料二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会带来四个具体表现:第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第二,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第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对抗;第四,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性与其阶级性之间的对抗。矛盾解决的途径只有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将取得公共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
——摘编自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的局限性,并就苏联模式对于苏联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评析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帮助欧洲国家恢复预算平衡;鼓励私人资本向欧洲投资;援助应采用货款而不是赠予形式:援助必须符合保持美国经济稳定的要求可得出,美国试图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B项正确;材料看不出要遏制苏联,排除A项;根本目的是控制西欧,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出欧洲一体的进程,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三个事件都反映出美苏双方在冷战过程中的妥协,在对峙中规避风险自我节制,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有双方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战略,排除A;国际战略平衡的说法错误,排除B;放弃的说法错误,排除D。
3.答案:C
4.答案:C
解析: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市场的基础作用下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错误;B.材料与“欧洲一体化”无关,故B项错误;C.根据材料“1946年法国实行了电力工业国有化,将1390家私营电力企业收归国有,成立了法国电力公司(EDF),并被授权为半垄断式国营企业,在输电和电网方面享有垄断权”,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加强了国家宏观调控,出现了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故C项正确;D.材料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强化,不符合新自由主义的经济主张,故D项错误。故选:C。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艾森豪威尔第二届政府时期“更多地关注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其目的是确保并扩大美国在“中间地带”的势力范围,遏制共产主义可能的“渗透”或“颠覆”,D项正确。加紧争夺中间地带,会使双方对抗加剧,双方关系进一步紧张,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无论是军事援助还是经济援助,冷战成本都很高,排除C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它们的产生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法,沟通了科学技术不同门类之间的联系”可知,“三论”的提出成为当代技术革命的主要理论依据,B项正确;A项说法太绝对,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催生了高新科学技术群的出现,排除C项;科学理论说法太笼统,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出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黄金时代”;70年代的“滞胀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出现80年代以来的“新自由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三个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调控政策,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选D;A、B两项不是经济发展模式和调控政策的实质,排除;C项是目的,不是实质,排除。
8.答案:B
解析:根据“保证每一个人的基本生存是一种社会道德,也是社会的责任。所以,社会要对每一个人的生存负责,而国家作为社会的管理人,就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可得出福利制度之下,强调政府的作用与责任,体现了政府宏观调控的理念,B项正确;福利政策不是自由竞争的体现,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社会主义性质,排除C项;矛盾没有解决,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A
解析:由材料表格数据可知,20世纪80年代经互会成员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大幅增加,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经济区域集团化,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的障碍没有消除,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A
解析:据材料“当年大西洋上开往欧洲大陆的船只装载的每一种货物,都为一个后来的拉美国家规定了命运。”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欧洲殖民者对拉美的掠夺,导致拉美贫穷落后和经济结构畸形,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欧洲殖民者对拉美的经济掠夺,导致后来拉美经济的畸形发展和落后,而未涉及其政治独立内容,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欧洲殖民者对拉美的经济掠夺,导致后来拉美经济的畸形发展和落后,材料没有涉及“资本渗透控制拉美经济”,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欧洲殖民者对拉美的经济掠夺,导致后来拉美经济的畸形发展和落后,但未体现“中断了美洲文明的发展进程”,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亚洲20世纪后半期开始兴起的国家步伐并不一致,石油富国的出现,反映了亚洲经济发展不平衡,①正确;海湾石油富国发展的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②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各国纷纷摆脱了殖民统治,走上了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③正确;题干并未体现产业更新换代,④错误。①③正确,故选D项。
12.答案:D
解析:“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反映了一战后人们对西方文明的绝望,“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反映出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使西方文明出现发展起来的希望,“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西方文明焕发新的生机,材料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排除A;《历史的终结》的观点无法体现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学者对西方文明在不同时期的看法,没有体现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排除C。
13.答案:(1)原因: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英国长期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特点:通过立法干预市场;手段多样;以促进农产品价格稳定为目的。
(2)影响:促进了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留下了经济滞涨的风险。
解析:(1)原因:依据材料“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得出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从世界各国的联系分析,得出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依据材料“英国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关税保护的市场成为各国农产品的倾销地,使英国农业面临困境”,得出英国长期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
特点:依据材料“1931年11月,英国颁布《园艺产品法案》,该法案规定对一些受外国倾销影响较为严重的无核小水果以及马铃薯征收关税”,得出通过立法干预市场;依据材料“1936年的《食糖工业法案》对甜菜进行生产补贴,到1939年,政府对甜菜的补贴金额共计约4200万英镑”,得出手段多样;依据材料“对某类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控制,对农业市场进行调整,进而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得出以促进农产品价格稳定为目的。
(2)影响:依据材料“二战后,英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削弱了,这使英国统治集团不得不实行一系列稳定英国经济的改革”,得出促进了经济恢复和发展;依据材料“主张重要的银行和某些工业部门国有化”,得出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依据材料“主张扩大以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为内容的福利制度”,得出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依据材料“其中包括把英格兰银行、煤炭工业、国内运输业、电力工业和钢铁工业等实行国有化,到工党下台的1951年,国有化的工矿企业约占全国总数的20%”,得出留下了经济滞涨的风险。
14.答案:(1)局限性:两种观点都没有全面评价苏联模式,观点一片面强调苏联模式的局限性;观点二片面强调苏联模式的积极性。看法: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苏联模式对于苏联的影响。从积极方面看,苏联模式使得苏联快速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卫国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从消极层面看,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滞后,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评析: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证明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能证明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持续不断地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不断促进生产力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模式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1)两种观点都过于片面。审题需要注意题目要求的是说明两种观点的局限性和在历史唯物史观下对历史事物进行全面分析。作答时应严格按照题目要求作答。
(2)评析,在组织答案时应注意突出唯物史观素养,运用专业语言,做到史论结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