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01 文字史料型选择题
1. 《文选 思玄赋》李善注引《淮南子》记载:“汤时大旱七年,卜用人祀天。汤曰:‘我本卜祭为民,岂乎自当之。’乃使人积薪,剪发及爪,自洁,居柴上,将自焚以祭天。火将燃,即降大雨。”商汤拯救万民,被万世颂扬。这说明
A. 祭祀活动确具实效性 B. 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C. 商汤以仁德治理天下 D. 神权与王权开始结合
2. 西汉后期,刘向在论述治国理念时说:“百羊而群,使五尺童子荷箠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使尧牵一羊,舜荷箠而随之,则不能前矣。”据此可知,刘向主张( )
A. 强化纲常伦理,确保秩序稳定 B. 崇尚贤能政治,融汇诸子学说
C. 君主清静无为,反对过度干预 D. 顺应变革潮流,迎合豪强地主
3. 贞观十八年(644年)底,当突厥请求在内地安置时,群臣担心有后患而反对,唐太宗却同意了,并解释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这表明当时( )
A. 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 B. 民族交融的程度大大加深
C. 君主专制集权程度的加强 D. 边疆管理与内地逐渐趋同
4. 元朝鉴于宋、金钱币短缺的不足,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使用纸币后,“诸路通行,税赋并听收受”“以购商物,以取其售物之售价”“各人皆乐用此币”。由此可见,元朝发行纸币( )
A. 缩小了南北经济差异 B. 加速了小农经济瓦解
C. 推动了经济贸易发展 D. 促进了手工工场出现
5. 1936年,在云南玉溪县郑和十七世孙郑绍明家里发现了《郑和家谱》,记载了郑和出使事迹:“和才负经纬,文通孔孟,特选皇廷 ……所至诸国名:占城国、爪哇国、暹罗国 ……于诸番国并海外,公干教化诸番王等无不祗顺(恭敬) ……又乃称和公之德而扬和公之行,可谓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者矣”。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
A. 以宣扬明朝国威为目的 B. 拓展海洋的政治愿望
C. 冲击传统对外贸易政策 D.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6. 清代乾隆年间的《生意世事初阶》一书中将商贾之理财视为居家之急务,并与为官出仕、“出而裕国”相提并论,而《贸易须知》中更是希望学习者“研求温习,玩味熟思”,并把“异日有成,出人头地”的希望寄托于经商之上。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 工商皆本观念开始流行 B. 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C. 农本商末观念受到冲击 D. 新商业伦理观的构建业已完成
7. 据统计,我国从1840年到1861年期间写成的有关世界历史地理的书籍有22种,其中徐继畲的《瀛寰志略》“甫经付梓,即腾谤议”,史策先说《瀛寰志略》“张外夷之气焰,损中国之威灵”,李慈铭攻击《瀛寰志略》“轻信夷书,动辄铺张扬厉”。这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 )
A. 先进知识分子掀起对外学习热潮 B.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渐加深
C. 思想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程度有限 D. 守旧思想阻碍洋务运动深入开展
8. 有学者提出:“中国受外国凌侮,平民受教民欺压,人人衔恨,无以制之。一旦传闻义和拳烧洋楼毁电杆之奇技,明知非正,未始不足称快。”这反映出当时 ( )
A. 反侵略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心理 B. 国人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C. 义和团运动的举措顺应历史潮流 D. 清廷统治基础丧失殆尽
9. 1914年,北洋政府农商部颁布《公司条例》《商人通例》《矿业条例》等,制定了一些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规定;1915年又发布咨文,“有在法定应交册费之外,勒索分文者,准由被勒索者向上级部门诉,一经查实,尽法惩办”,这些措施的实施( )
A. 推动了民族工业持续发展 B. 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C. 优化了民族工业发展环境 D. 顺应了国内民众的普遍要求
10. 192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党刊《布尔塞维克》指出,“八一革命是适合于客观情形和暴动时机的”;它“是中国工农革命的第一声,开启了布尔塞维克道路的新纪元”。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 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B. 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C. 纠正了“左”倾主义错误 D. 以创建工农红军为首要目标
11. 1949年2月,《人民日报》报道“一月来山东、苏北两地十余万翻身农民,在‘争取革命彻底胜利’口号下,积极参加解放军。其中仅鲁中南一地即有三万八千余人自动参军。”这体现出当时( )
A. 土地革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 革命的中心转移至山东解放区
C. 人民解放事业获得民众的认同 D. 报刊的宣传奠定民主革命基础
12. 1953年,第一次全国普选正值农忙,农民最初积极性不足。但这种情况很快发生变化,很多农民把选民证称为“当家作主证”,和土地证一起放到箱子里保存;还有妇女主动向村干部索要选民证;还有行动不便的老人因未能参加选举而埋怨村干部。这一变化可以反映当时
A. 社会动员取得成效 B. 基层民主自治的发展
C. 农民政治地位提高 D. 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
13. 1978年2月,邓小平在四川的讲话中说道:“农村和城市都有个政策问题。我在广东听说,有些地方养三只鸭子就是社会主义,养五只鸭子就是资本主义,怪得很!农民一点回旋的余地都没有,怎么能行?”这表明邓小平( )
A. 主张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B. 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C. 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D. 推动改革开放稳步开展
14. 《世界史纲》写道:“亚历山大去世以前,尤其是在他去世以后,人们有时间对他进行考虑时,关于一个世界性的法律和组织的想法在人们心目中已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概念了。”作者意在说明,亚历山大远征( )
A. 扩大了希腊文化影响 B.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汇
C. 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 D. 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15. 西欧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9世纪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予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据此可知,封君封臣( )
A. 相互依存 B. 地位平等 C. 关系和睦 D. 利益趋同
16. 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说“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马丁 路德“信仰即可得救”;康德“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这表明,西方人文主义精神( )
A. 贯穿西方历史发展始终 B. 每个时期的侧重点不同
C. 一直坚持反对神的束缚 D. 适应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17. 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这说明( )
A. 产业高度重合带来英德激烈竞争 B. 英德两国殖民地的范围大体相当
C. 经济竞争是导致战争的重要因素 D. 英国在英德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
18. 1922年,列宁在答复外国记者提问时说到,“掌握在私人手中、大多数居民所从事的规模很小的生产,提供的利润最多”。他还曾明确指示,“要尽可能慎重,以免因不得当的干涉而妨碍农业生产的顺利发展”。据此可知,列宁( )
A. 肯定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利用市场体制促进农业发展
C. 支持经济中出现的新气象 D. 主张把小农引向公有制轨道
19. 美国国务卿赫尔在1944年初警示驻苏大使说:“我正日益关切苏联政府在对外关系方面接连采取的行动……无论莫斯科在东欧的安全利益具有怎样的合法性——但保证那些利益的单边行动,会对整个国际协作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这反映了( )
A. 冷战局势不断升级 B. 美苏同盟面临挑战 C. 美国主导战后秩序 D. 意识形态分歧加剧
20. 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这表明当今世界( )
A. 建立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 发达国家逐步走向衰落
C. 和平与发展面临着严重挑战 D. 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加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汤不惜以身为牺牲,祈雨拯救万民,说明商汤以仁德治理天下,C项正确。祭祀活动只是一种仪式感,并不一定具有实效性,排除A项;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排除B项;“开始”的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刘向以羊群来比喻国家,认为统治者不应该过度进行干预,否则即使像尧舜那样的统治者也不能把国家治理的很好,由此可知,刘向主张君主应清静无为,反对过度干预,故选C项。儒家的纲常伦理强调等级观念,而材料中强调的是治国理念中的“无为”,没有体现等级,所以与纲常伦理没有关系,排除A项;材料肯定的是五尺童子在管理羊群时采取“欲东而东,欲西而西”的措施,但不能说明他比尧舜贤能,故不能体现“贤能政治”,排除B项;据材料“欲东而东,欲西而西”可知,顺其自然,不要求变革,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题干中唐太宗的解释大意为:少数民族的人也是人,其感情上和中原汉人没有区别,只要给予恩德和仁慈,使得恩惠遍及整个天下,则天下将会如一家一样融洽,这表明当时民族政策开明,使得民族交融的程度大大加深,故选B项;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是安置突厥之后的结果,与题干信息在逻辑上因果关系不对,排除A项;题干涉及到的安置突厥问题是边疆治理问题,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而不是君主专制集权问题,排除C项;题干只提到唐太宗时对突厥的政策和态度,并未体现之前或者之后的变化,所以不能用“逐渐”来表达,且边疆管理与内地趋同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据材料“诸路通行,税赋并听收受”“以购商物,以取其售物之售价”可知,元朝发行纸币后,人们接受纸币,用于交换和缴纳赋税,促进了各地经济贸易发展,故选C项。材料信息不涉及南北经济发展状况,得不出“缩小了南北经济差异”的结论,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排除B项;手工工场出现于明朝中期的江南地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于诸番国并海外,公干教化诸番王等无不祗顺”可知,明朝政府仍然固守传统的宗藩体制,对周边国家宣扬国威,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拓展海洋”的相关内容,并且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大多缺乏“海洋意识”,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与贸易无关,排除C项;明清时期世界的趋势是发展资本主义,积极殖民扩张,明政府固守传统的宗藩体制观念,这与时代发展潮流是背道而驰的,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中“将商贾之理财视为居家之急务”“希望寄托于经商之上”等信息可知,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商业的日益繁荣,商贾与士农并列为业,而不再有贵本贱末之别,人们的经商观念出现巨大变化,说明农本商末观念受到冲击,C项正确;
工商皆本观念开始流行出现在明朝中后期,排除A项;
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
商业伦理指的是商业价值观中的义利观,材料中不涉及,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解读材料信息,虽然在鸦片战争后出现了22种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的书籍,但以《瀛寰志略》为例其受到各种谤议和攻击,这体现出鸦片战争后出现了开眼看世界的思潮,但这种思想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程度有限,C项正确;题干中对于《瀛寰志略》的抨击可知当时并没有对外学习的热潮,排除A项;介绍西方的书籍和对此类书籍的抨击不能体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排除B项;1840—1860年还没有开始洋务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A
【解析】由于民族压迫的存在,就产生了这样反对外来侵略的社会心理。虽然对义和团的那些举动“明知非正”,但因为它能满足人们对外国侵略者的反抗情绪,所以还是不以为非,反而向往之,故A项正确。“国人民族意识普遍觉醒”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排除;义和团的反侵略行动带有正义性,而义和团破坏工业文明的举措并不符合历史潮流,C项排除;清廷统治基础丧失殆尽是在20世纪初期,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项。
9.【答案】C
【解析】据材料“北洋政府颁布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规定,还规定准许被勒索者上诉,一经查实,尽法惩办”可知,通过这些措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故选C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并非持续发展,排除A项;民族资产阶级的实业救国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B项;北洋政府颁布的这些规定主要是针对工商业者,并非国内民众,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据材料“八一革命是适合于客观情形和暴动时机的”、“是中国工农革命的第一声”可知,国民革命失败后,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中共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故选A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排除B项;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的“左”倾主义错误,排除C项;为用国民党左派名义号召革命,起义军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番号,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一月来山东、苏北两地十余万翻身农民,在‘争取革命彻底胜利’口号下,积极参加解放军。其中仅鲁中南一地即有三万八千余人自动参军”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农民积极参军,支持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通过各种宣传媒介与手段进行政治动员,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支持,即材料说明人民解放事业获得民众的认同,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农民参加革命的热情,未涉及土地革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A项;材料不是说明革命的中心转移至山东解放区,排除B项;D项夸大了报刊宣传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A
【解析】对于全国普选,农民从最初的积极不足到积极参与,说明当时农民逐渐认识到普选的价值,社会动员起到了作用,A项正确;1953年我国还没有实行基层民主自治,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农民政治地位提高,排除C项;农民参与普选和社会主义改造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有些地方养三只鸭子就是社会主义,养五只鸭子就是资本主义”可知,当时人们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对二者的区别还停留在最初的阶段,这说明其思想没有解放,因此材料中邓小平的言论强调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市场经济,而且当时还没有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A项;材料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无关,排除C项;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才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远征在人们的心里构筑了一个世界性的法律和组织的想法,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故选C项;材料不涉及远征对希腊文化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强调远征对人们观念的影响,与东西方文化交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人们对亚历山大的考察侧重于建立“世界性的法律和组织”,即侧重帝国内部治理,而非整个世界的联系,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封君赏赐土地给封臣,封君必须保护封臣,封臣要忠诚于封君,是相互依存关系,A项正确。他们的政治地位不平等,排除B项;材料没强调之间的关系是否和睦,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封臣要以封君的意志为准则,没有强调封君封臣利益是否一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崇尚自由,追求真理与个性。文艺复兴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追求现世生活,强调人的解放。宗教改革提倡简约生活,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启蒙运动强调理性,主张人的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故题干再现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每个时期的侧重点不同。故B正确。
A.题干所述只是西方历史的一部分,排除A。
C.马丁 路德并不反对神,排除C项。
D.普罗泰格拉时期尚未出现资产阶级,排除D项。
17.【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有学者认为,德国和英国的商人在世界市场进行竞争,这些问题最终将会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说明经济竞争是导致战争的重要因素,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产业高度重合,无法得出产业高度重合带来英德激烈竞争,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英德两国殖民地的范围大体相当”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仅说明德国和英国在市场中的经济竞争,没有涉及英国在英德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的信息,排除D项。
18.【答案】C
【解析】据材料“掌握在私人手中……最多”、“要尽可能慎重……发展”可知,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村生产热情高涨,列宁关心帮助个体农民经济的发展,即列宁支持农村经济中勤劳致富的新气象,故选C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程,排除A项;市场体制是一种以市场为核心的体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引导小农稳定顺利发展,而非引向公有制轨道,排除D项。
1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44年美国领导人关注苏联的行动,并认为苏联保证东欧安全利益的单边行动会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说明二战后期美苏产生分歧,美苏同盟关系面临挑战,B项正确。1947年杜鲁门主义提出,标志美苏冷战开始,材料中1944年说明二战还没结束,排除A项;二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是美苏主导,排除C项;材料仅表明美国国务卿认为苏联的单边行动会对损害美苏反法西斯同盟关系,结合所学美苏意识形态分歧加剧在二战后美苏冷战中,排除D项。故选B项。
2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虽然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其全球事务的领导力受到国内政治经济形势越来越多的限制。与此同时,其他力量中心又无力替代美国的领导地位,世界格局正在向多极化趋势发展,D项正确;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A项;发达国家没有走向衰落,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和平与发展面临着严重挑战”,排除C项。故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