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05 异同比较型选择题 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2026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题型05 异同比较型选择题 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2026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5 22:2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题型05 异同比较型选择题
1. 荀子主张“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墨子主张“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两者的主张都(  )
A. 推崇法家的思想理念 B. 规范了统治者的行为
C. 体现相同的政治立场 D. 为治国理政提供建议
2. 汉高祖推行了“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赋税政策;汉文帝即位之后,“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减轻刑罚,化行天下。可见,与秦朝相比,汉初统治集团(  )
A. 施政方针出现重大调整 B. 注重政治经济制度创新
C. 追求盛世的恢宏与壮美 D.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3. 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手,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
A. 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 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 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 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4. 王安石认为“内圣”必须开拓出“外王”,盛德大业比道德修养更值得歌颂。然而,理学家们却说“义利不分,故自王安石用事”,断言北宋的灭亡是由于王安石“兴利而亡义,尚功而悖道”所致。两者的分歧在于(  )
A. 有无继承发展儒家思想 B. 是否强调社会伦理秩序
C. 有无服务封建专制统治 D. 是否曾经受到官方尊崇
5. 邵雍提出“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指出“性是理的沿展”,要做到“即物穷理”。程颐强调“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据此可知,两位学者均(  )
A. 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B. 主张“天人合一” C. 强调理是万物本原 D. 受到心性论影响
6. 黄宗羲提出“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顾炎武倡导“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可见黄宗羲和顾炎武均主张(  )
A. 分化事权以提高行政效率 B. 重设丞相以削弱君主专制
C. 小国寡民以维护天子威严 D. 民主选举以实现地方自治
7. 《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
A. 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 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 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 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8. 1880年,清朝再次出现关于修建铁路的争论。李鸿章认为:铁路之妙用在调兵运炮,铁路之命脉在商贾贸迁。张家骧认为:铁路有资敌、扰民、夺民生计三大弊端。他们争论的焦点是(  )
A. 挽救民族危亡 B. 实现国强民富 C. 实行重商主义 D. 学习西方技术
9. 19世纪60—90 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
A. 求富救国 B. 实业救国 C. 以商救国 D. 富民救国
10. 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
A. 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 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 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 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11. 如表所示为毛泽东等人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由此可知,他们的视角均聚焦于此时期(  )
评价 出处
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这场民主主义启蒙运动,对下层社会群众思想观念的变迁是卓有成效的 张曼《新文化运动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对职业教育的影响》(2014年)
A. 社会大众的思想解放 B. 西方思想的传播路径
C. 北洋军阀统治的衰落 D. 传统思想权威的覆灭
12. 下图为民主革命时期两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主要构成比例情况。从中可以得出,党在这两个阶段(  )
A. 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B. 坚持统一战线方针
C. 领导建立工农民主政权 D. 积极开展土地革命
13. 有学者认为,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的《东方风来满眼春》,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并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关头的雄文”。两篇“雄文”都(  )
A. 成为新时期拨乱反正的思想先导 B. 体现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C. 直接助推了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D. 折射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14. 虽然美索不达米亚人将他们的洪水之神视为冷酷无情的恶神,但埃及人却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是“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这一差异表明(  )
A. 自然环境影响文明多样性 B. 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C. 大河文明比海洋文明先进 D. 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15. 公元前6世纪中叶,罗马国王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实行改革,根据财产资格将全体罗马居民划分等级并确定与其相适应的权利和义务。公元前6世纪末,塔克文国王在元老院出现空额时也未增补成员。这些措施(  )
A. 延缓了等级矛盾的发展 B. 强化了共和国的贵族寡头特征
C. 加速了成文法的系统化 D. 削弱了奴隶制政权的经济基础
16. 霍布斯认为,保存生命是首要的善,人的本性就是自我保全;洛克把自我保全的要求细分为对人的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的保护;卢梭认为,只有通过契约形成公意,重新创造一个社会环境才能使人性逐渐臻于完美,使人重获自由。这三者的思想(  )
A. 都是法国启蒙思想的典型代表 B. 都体现了社会契约论思想
C. 都是工业革命发展的理论成果 D. 都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弘扬
17. 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实行君主立宪制;1787年美国颁布宪法,确立“三权分立”原则,实行联邦制;1789年法国颁布《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提出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等原则。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 B. 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扩展
C. 制度建设各有局限 D. 民主、自由、平等的制度探索
18.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1914—1991》里写道:“十月革命对20世纪的中心意义,可与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于19世纪媲美”。这两次革命可以相“媲美”之处在于(  )
A. 都影响了其他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 B. 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 都直接推翻了本国的封建专制王朝 D. 都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19. 表是美国广播剧《白宫厨房》和《明天》的梗概。据此可知,两部广播剧()
创作时间 梗概
《白宫厨房》 1941年 以参议员格雷为代表的一派主张与德国和平共处,把法西斯侵略战争看作商业机会;以总统为代表的一派主张牺牲一点国家利益,换取一个没有仇恨的安全世界。国会最后通过了总统的主张。
《明天》 1944年 杰克从北非战场刚回到家,其父就说:“既然美国已经坐在驾驶员的位子上,我们就必须要掌控一切,把分支机构开到世界的角角落落!”杰克反对这种思想,愤怒出走。
A. 主张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 B. 显示出美国社会不同阶层的严重对立
C. 宣扬美国的霸权主义思想 D. 反映出作者对美国所面临形势的思考
20. 1991年11月,第12次北约首脑会议决定建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以开展同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合作。1994年1月,第13次北约首脑会议批准美国提出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所有中东欧国家可在自愿基础上与北约建立和平伙伴关系。这两次会议决定(  )
A. 意在压缩苏联的国际空间 B. 推动了欧洲联盟的成立
C. 维护了中东欧地区的稳定 D. 为北约东扩奠定了基础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荀子和墨子实际上都是提出了自己在治国理政方面的主张,如荀子主张由“君子”治国,墨子主张要有法度,所以他们都是为治国理政提出自己的建议,D项正确。他们是都提出自己关于治国理政的建议,而不是推崇法家的思想理念,排除A项;他们是在提出自己的建议,并不是在规范统治者的行为,排除B项;他们的政治立场并不相同,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初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这与秦的暴政相比有所变化,A项正确。汉初主要改变的是施政策略,而非制度创新,汉初基本沿袭了秦制,排除B项;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于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明理学建立的背景,学生应结合秦以后儒学发展的过程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来佛道的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而材料“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体现的正是儒家教化受到佛道的冲击,材料“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则更明确指出儒家和佛道的理想和追求是根本不同的,因此可推知二者均主张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对法家的运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立足考据”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佛道对儒学的冲击,并没有体现儒学对佛道思想的吸收,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王安石认为 ……盛德大业比道德修养更值得歌颂”,“义利不分,故自王安石用事”,可以看出王安石认为盛德大业比道德修养更重要,但理学认为王安石偏离了正确的义利观,认为道德修养更重要,可见两者的分歧在于是否强调社会伦理秩序,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排除A项;
两者都是为专制统治服务的,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官方对两者的态度,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要求学生结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邵雍和程颐均为“北宋五子”之一,前者认为“性是理的沿展”,后者认为“涵养须用敬”,两者均注重个人的修养,A项正确。题干中两位学者的观点没有体现“天人合一”和理是万物本源,排除B、C项;程颐的主张未体现佛教心性论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分治之以群工”“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可得出他们主张分化事权以提高效率,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宰相制度的兴废和地方自治的实施,故排除BD项;小国寡民不是两人的要求,故排除C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根据材料中的“分治之以群工”“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可得出他们主张分化事权以提高效率。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化影响的相关知识。学生可结合鸦片战争前后中日两国所处的世界环境来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对开阔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起了积极作用。19世纪中期,《海国图志》得到一些日本学者的赞同,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侵略的主张,排除B项;魏源写作的《海国图志》并不反对封建专制,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中日两国都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排除D项。
故选A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李鸿章认为铁路可以调兵,便利商贸,张家骧认为铁路不利于民生,不支持修建铁路,两人争论的焦点是,是否要修建铁路,是否要学习西方技术,D项正确。洋务派想要学习西方挽救清朝统治,反对派固守传统,两者的分歧在于是否要学习西方技术,挽救民族危亡是两者的共同目标,排除A项;反对修建铁路的人没有看到学习西方修建铁路的重要性,两派人都想要实现国强民富,排除B项;重商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重商、重工与国家干预,发展目标是国家富强,产生并流行于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的西欧,材料反映的是修建铁路的争论,与重商主义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共同点,解答本题需了解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实质。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采用创办近代企业、奖励实业等措施,其目的都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维护清政府的统治,A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想是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其主张是以发展实业(即资本主义工商业)以救国救民,时间和阶级均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洋务派是“以兵强国、以商富国”,排除C项;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清末“新政”都不是以“富民”作为目的,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由题干可知,袁世凯认为应该由他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孙中山表示反对。结合题干和所学可知,在清帝退位诏书稿上加上“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一方面揭示了袁世凯的野心,另一方面也有抹杀革命之意,似乎共和政府的组建是由清帝下诏恩赐的,而孙中山认为“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因此,从题干看,当时双方最大的分歧是由谁来主导组建临时共和政府,故B项符合题意。
A.从题干看,双方都赞同“共和体制”,排除A项。
C.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是否要进行社会革命,排除C项。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按照当时双方的约定,清帝退位时临时大总统的人选是袁世凯,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毛泽东等人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可知,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张曼认为五四运动是民主主义启蒙运动,他们的视角都是从社会大众的思想解放角度进行评价,A项正确。西方思想的传播路径,材料没有体现传播途径,排除B项;北洋军阀统治的衰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传统思想权威的覆灭,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B
【解析】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分析数据信息,图一应是国民革命时期,图二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维护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项正确。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是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排除A项;领导建立工农民主政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党在积极开展土地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的《东方风来满眼春》,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并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关头的雄文”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推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展开,1992年发表的《东方风来满眼春》推动十四大的召开,两篇“雄文”都直接助推了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C项正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为新时期拨乱反正的思想先导,不是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排除A项;十一届三中全会体现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B项;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考生需要结合改革开放的历程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改革开放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1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两河水源主要来自土耳其东部的积雪,泛滥程度、大小决定于积雪融化的快慢,泛滥特点为“不定期,不定量”,这种泛滥特点也对当地居民的内心、文化有所影响,造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悲观主义”,故美索不达米亚人将他们的洪水之神视为冷酷无情的恶神。而尼罗河有定期泛滥的特点,促进了沿岸农业经济的发展,被埃及称为“母亲河”,因此埃及人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是“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由此可见,自然环境影响了文明的多样性,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明的一体性,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都是大河文明,没有和海洋文明比较,而且“大河文明比海洋文明先进”的说法有误,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自然环境和文明的关系,而非农业和文明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A
【解析】依据财产不分贵族和平民来划分等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平民有产者的地位,这有利于弱化罗马居民内部平民与贵族的矛盾;罗马元老院由贵族掌控,不增补成员,有利于弱化贵族势力。综上可知,这些措施暂时延缓了等级矛盾的发展,选A项。这些措施弱化了贵族的政治地位,故不会强化贵族寡头特征,排除B项。材料与成文法系统化无关,故排除C项。依据财产来划分等级,鼓励人们发展经济,有利于巩固政权的经济基础,故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霍布斯、洛克、卢梭都主张以人为中心,都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弘扬,故选D项。霍布斯、洛克是英国启蒙思想的典型代表,排除A项;卢梭的思想体现了社会契约论,材料中霍布斯、洛克的主张与社会契约无关,排除B项;霍布斯生活在16、17世纪,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C项。
1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原则,实行联邦制;1789年法国颁布《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提出了一系列民主自由平等原则。因此,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民主自由平等的制度探索,D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英美法,不能体现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扩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制度建设的局限,排除C项。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
18.【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民族独立;而法国大革命也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专制统治的斗争,即都影响其他地区民族民主运动,故选A项。法国大革命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二月革命推翻俄国沙皇专制统治,十月革命没有直接推翻本国的封建专制王朝,排除C项;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并不是资本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
1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41年,以总统为代表的一派主张牺牲一点国家利益,换取一个没有仇恨的安全世界”“1944年,既然美国已经坐在驾驶员的位子上,我们就必须要掌控一切”及所学可知,二战期间,美国对法西斯的态度由作出一定让步到全面参与反法西斯战争的转变,反映出作者对美国所面临形势的思考,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美国社会不同阶层严重对立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宣扬美国霸权主义思想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20.【答案】D
【解析】20世纪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解散,欧洲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两次北约首脑会议提出发展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和平关系,意在扩大北约在中东欧地区的影响,D项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排除A项;欧盟的成立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得出是否维护了中东欧地区的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