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08 解读阐释型材料解析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安史之乱: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
材料 如图是《哈佛中国史 世界性帝国:唐朝》的思维导图。该书作者认为,以755年“安史之乱”为标志的历史断裂不仅对王朝命运而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轨迹来说,亦是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是真正的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
——摘编自陆威仪《哈佛中国史 世界性帝国:唐朝》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对安史之乱是“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的观点加以阐释。
2. 下图是明清时期乡村社会治理空间结构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乡村治理
明清时期的乡村治理中,县级政府和乡绅在乡村治理中都承担一定职责和角色。乡绅主导的地方组织与县衙官员代表的皇权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乡村社会,最终基层社会确立了以乡绅为主体的治理体系,从而出现自治化倾向。乡绅在乡村治理中既是皇权的维护者,也是乡村在皇权统治下的屏障,最终与统治阶层达到高度的默契实现乡村的稳定秩序。县级政府为了实现权力的渗透进行社会治理,一方面借助乡绅的力量进行统治,另一方面也在抑制地方的权力。这样以乡村空间为载体,县级政府、乡绅阶层和乡民彼此相互影响,通过不同空间行为进行权力的争夺和博弈,以达到稳定和治理乡村的目的。
——摘编自程朋飞、刘云刚《明清时期乡村社会治理的空间机制》
结合所学知识,对上图所示明清时期乡村社会治理的特征加以阐释。
3. 【货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60年,元朝印造“中统元宝钞”,以银为本。1275年,禁止民间自由买卖金银和使用铜钱,规定纸钞“出纳者,虽昏烂,并令收受”,“丁钱田赋,皆可以钞纳”。
为了维护纸币的法定地位,元朝政府规定纸币发行的准备金制度,若纸钞“稍有壅滞”则“出银收钞”;将纸币发行权统归中央,由户部统领,下设宝钞总库、印造宝钞库、烧钞东西二库等,分别掌管宝钞的储存、印制、发行和销毁等。1282年和1287年颁布《整治钞法条画》《至元宝钞通行条画》,规定:严禁伪造,凡印造伪钞之人,一律处以死刑;不准买卖、使用伪钞。元初,严格控制纸币发行数量,纸币币值稳定。后来由于大量增发纸币,引起纸币贬值。
明初发行的“大明宝钞”,是一种不可兑换的纸币。朱元璋规定“凡钞一贯准钱一千”,而实际流通中,百姓重钱轻钞,多打折使用。
16世纪,明朝政府允许部分徭役折征银两,后来规定一切赋税、徭役统一折银缴纳。第一次来华贸易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没有卖出一件英国货,只是抛出了八万枚西班牙银元”。据统计,自马尼拉开港到明亡的70多年间,经此港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约合4000多万库平两。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通史》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释元明两朝货币使用的变化。
4. 【漕运与古代中国社会】 漕运是指中国古代政府将征收来的粮食中的一部分,通过水路,将它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所形成的一整套组织和管理制度。以下是几个不同时期漕运的一些基本情况。
秦朝与西汉:这一时期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从关东(函谷关以东,大致今山东、河南等地)运往关中(在函谷关西,大致今陕西中部)。秦朝利用黄河及其支流把关东的粮食运往咸阳,在征服南方越族地区时也开凿灵渠运粮;楚汉之争时,汉军借助漕运为前线提供了粮食和大量战略物资。汉初每年由关东地区运到长安的粮食不过几十万石,汉武帝时由于经济和军事的需要,一度达到每年600万石,并且开凿了漕渠以便于漕运。
隋唐与北宋:隋朝开挖运河,沟通江、淮、河、海四大水系,漕运主要方向由东南到西北。唐朝前期,东南运道长期失修,影响了长安的粮食供应,安史之乱前后,裴耀卿、刘晏等人进行漕运改革,疏浚运道,保证了首都地区的粮食供应。黄巢起义后,东南漕运要道中断,加剧了唐王朝的危机。北宋政府更为重视漕运,宋真宗时东南漕运曾创下800万石的记录,北宋曾引黄河水和洛水入汴河,提高汴河运力。徽宗时期,漕政大坏,东南粮食运入京师的数量大为减少。
元明清时期:为打通河漕运道,元朝政府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并且开辟了海运航线,河运和海运结合,形成了南北漕运路线的新格局。元末起义军利用漕运把江南钱粮运往北方前线,为推翻元朝统治提供了后勤支援。明至清前期漕粮主要从江浙等南方六省及山东、河南等地征收。明清时期黄河改道和决口给漕运制造了很大的障碍,潘季驯、靳辅等人在治理黄河的同时对运道进行清理,以保障漕运的畅通。
——整理自江太新、苏金玉《漕运史话》等
上述材料包含了中国古代漕运诸多方面的信息,阅读材料,拟定一个与中国古代漕运相关的主题。并结合所学及材料中三个阶段的相关信息加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阐释充分,逻辑清晰。)
5. 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廷强化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对新疆、蒙古、西藏、台湾等地区推行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5年6月)清廷发出上渝:“现在和局虽定,海防不可稍弛;亟宜切实筹办善后,为久远可持之计。着各抒所见,确实筹议,迅速具奏。”在各大臣上奏意见中,左宗棠于1885年7月奏请“将福建巡抚移驻台湾,以资震慑”。10月12日,军机大臣奕譞、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奕劻等奏言“似属相宜,恭候钦定”。1885年10月,刘铭传被清政府任命为首任台湾巡抚。上任后,刘铭传着手调整行政体制,按照省的设置,在台湾设3府1直隶州,领11县5厅。1887年设西学堂于台北,同时派汉文教习二人教以经书。
——摘编自刘海荣《浅谈刘铭传与台湾的近代化》
材料二 1882年,新任督办新疆军务的刘锦棠向清廷提出了新疆建省方案。两江总督左宗棠也奏请清廷在新疆建省。1884年,清政府委任刘锦棠为首任新疆巡抚。1885年,刘锦棠针对当时原有伯克(少数民族上层)欺压甚至奴役民众的现实,在委署州县官吏的同时,陆续将各城伯克大量裁撤,大量伯克占有的土地收归国有,新疆民政等事务尽归中央委派官员。刘锦棠任巡抚时,还在新疆遍设义塾,以《孝经》《论语》等汉文典籍为教授内容。
——摘编自童远忠《刘锦棠抚新政策述论》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鼓励内地汉民移居东北、内外蒙古等地。伴随着内地移民的增加,在内蒙古,州府、县逐次设立,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政府边疆治理加以阐释。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謇(1853年~1926年),字季直。生于江苏通州海门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常乐镇),生平简介如下:
1853年出生于江苏通州海门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常乐镇)。
1894年参加恩科殿试成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1895年在南通筹办大生纱厂,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营资本集团。
1901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农业股份制企业通海垦牧公司。
1902年建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
1903年筹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渔业公司。
1905年担任江苏教育会会长。创建中国第一所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1906年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政治性立宪团体——预备立宪公会;创办第一所本科制民办女子师范学校——通州女子师范学校。
1909年当选江苏咨议局议长。
1912年创建中国第一所盲哑学校。
1913年营筑中国第一所气象台——军山气象台。
1919年建更俗剧场。创建中国第一所戏曲学校——伶工学社。
——摘编自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
材料二 胡适是这样评价张謇的:“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 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摘编自蔡小柳、钟小梅《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张謇与荣德生》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材料二中胡适的观点。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商务印书馆大事记(部分)
阶段特征 年份 发展情况
创立和发展 1897 “列强劫盟(瓜分狂潮),清室变法图强之际”,商务印书馆由夏瑞芳等人集资在上海创办,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己任
1901 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严复翻译的《原富》(即英国亚当·斯密著《国富论》)
1904 响应新学堂章程,率先编印中小学教科书全套《最新教科书》
1912 “政体既已革新,而为教育根本之教科书,亦不能不随之转移以应时势之需要”,编纂整套《共和国教科书》
1920 政府明令将“国文”科改为“国语”科,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采用语体文(白话文)编辑的第一套教科书”
艰难的生存 1932 日本突袭上海,商务印书馆的总管理处和编译所等皆中弹起火,全部焚毁
1937 转战长沙、香港、重庆等地,编印《抗战小丛书》《战时常识丛书》《战时手册》《抗战丛刊》等
1946—1949 经营每况愈下,入不敷出,濒临破产
新生和兴盛 1954 总管理处迁京,全面实行公私合营
1959 明确了商务印书馆的出版任务:以译印外国哲学、社会科学名著为主,兼出中外语言工具书和一部分外语课本
1963 制定“翻译和出版外国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著作十年(1963—1972)规划”(《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300余种在改革开放后陆续出版)
从企业发展与时代变迁的角度,解读商务印书馆的发展历程。
8. 【党的基层组织】
基层党组织是开展党的活动的基本单位,中国共产党在党章中多次修订有关基层组织的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会议 党章中关于基层组织的部分内容
中共一大 (1921年) 七、有五名党员的地方可建立地方委员会
中共四大 (1925年) 第五条各农村各工厂各铁路各矿山各兵营各学校等机关及其附近,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支部人数过多时,得斟酌情形分为若干小组
中共六大 (1928年) 第十八条 支部任务:支部为使与工农联系起来的组织
中共七大 (1945年) 第四十九条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的支部 第五十二条支部必须使人民群众与党密切结合起来
中共八大 (1956年) 第五十二条 ……支部的任务是:……(五)领导群众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生活;(六)领导群众发扬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劳动纪律,保证完成生产计划
中共十四大 (1992年) 第三十二条 ……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基层党组织,要求其发挥政治核心作用①
中共二十大 (2022年) 第三十三条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统一领导本地区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
注:①由于其他企业,如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企业集团中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中共十四大未写入党章。2002年中共十六大党章修订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解读党章中关于党的基层组织规定的变化。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请为以上两幅地图分别命制一个合适的名称。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幅地图反映的相同主题,并加以简要阐释。
10. 【商业思想】 19世纪,西方自由主义运动盛行。自由主义者认为国民财富就是工农业生产的商品的总和,要增加国民财富就必须发展工业,重视商业贸易,他们极力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张自由贸易、自由生产、自由经营。
19世纪中后期,中国重商派人士从各个方面论证商业的重要性。他们指出中外通商意味着一个新时代——商业社会的到来,商业应受到应有的重视,并驳斥持重本抑末教条的人为“迂拘之士”,是害民之“虎狼”。他们把商业流通尤其是对外贸易当作财富的源泉,他们认为,“若英,若美,若法,若俄,若德,若英属之印度,无不以通商致富”,主张中国与西方各国通商,积极进行“商战”(发展民族工商业,与西方列强进行商业竞争),挽回利权。
——摘编自王鑫踽《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历史演进》刘旭蕊《西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演进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刘甲鹏《近代中西重商思想及其比较》等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阐释19世纪商业思想发展所折射出的中西方时代特征。
11. 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需要。管窥西方法制演进,立足国情,借鉴精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斯多葛学派(斯多亚学派)关于普遍人性和普世性的自然法思想对罗马法产生巨大影响。罗马的法律体系里普遍包含着当地的习惯法,即便在公元212年所有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自由民都被赋予公民权之后,也依然如此。帝国境内的法官除了援引成文法,还享有遵循并建立判例的权力。通过几个世纪的实践,他们创造出一套浩瀚无边、既系统又灵活的法典,架构出大多数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现代法律体系的主干与分支。
——引自[美]乔纳森 戴利《现代西方的兴起》
材料二 “旧制度”下的法国法律长期被一系列疑难杂症伤害,比如司法管辖权重叠,诉讼程序缓慢且昂贵。为了纠正这种状况,拿破仑任命了一个专家委员会,耗费了两年多时间讨论司法改革问题。其成果便是一部全新的法国《民法典》。它以6世纪的罗马法和另一些法律为蓝本,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编入法典中,在字面上将封建残余和王室特权废除了。
——摘编自[美]斯科特 克里斯蒂安松《文件中的历史》
材料三 从形式上说,帝国是原德意志邦国王侯统治者的联盟,1871年的帝国宪法实际上是王侯之间签定的条约。按照宪法的规定,皇帝享有极大的权力,他掌管外交和军队,有十分广泛且重要的行政权力,有权解释宪法。帝国建立了两院制的议会:联邦议会作为上议院,代表各邦,成员由各邦君主任命;作为下议院的帝国议会则是全体人民的代表。对于由俾斯麦一手奠定的帝国宪制,有学者评论其极为“粗拙”;有人认为它“适合1870年的德意志”。
——摘编自陈晓律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 西欧卷》等
(1) 根据材料一,写出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名称。结合所学,概述斯多亚学派对罗马法的贡献。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拿破仑编纂《民法典》的原因,概括该法典与启蒙原则的关系。
(3) 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该“帝国宪法”确立的政体。对于“帝国宪制”“极为‘粗拙’”的观点,请结合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和“帝国宪法”的内容予以阐释。综合材料一二三,概括西方法制演进的规律。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为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五个主要资本主义家国在二战前后三个时期的平均经济增长率。
表(单位:%)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年鉴》1987,1997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①和③所对应的国家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和解析
1.【答案】财政体制方面: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破坏,唐朝废除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并被后世沿用,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政府对百姓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文化地理格局方面:安史之乱后,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唐及后世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加深,户口分布南北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南方已逐步成为文化发展重地,逐渐形成了北方为政治中心,南方在经济、文化上占据优势的局面。
对外经贸往来方面:在安史之乱后,海上贸易活动得到新发展,交往地区扩大,中国和世界经济体系相连接这一贸易模式,在中国历史上得以延续。
思想文化方面:唐朝中后期以来,韩愈等提出复兴儒学,开启了儒学复兴运动,对后世宋明理学兴起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唐朝后期,文学艺术出现新流派、新形式(比如词,古文运动等)、新内容等,对后世文学艺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科技发展方面:如唐末火药开始运用于战争等。总之,这些对后世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安史之乱的影响。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观点阐释:首先阅读材料并要求,找到要阐释的观点,即安史之乱是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然后分析材料层次,特别是其中的思维导图,选择其中多个变化角度,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对既定观点进行解释,如用均田制破坏,唐朝改行两税法,说明安史之乱前后赋税制度的改变及影响,从北民南迁、南方经济实力开始超过北方,说明安史之乱后南方日益成为国家经济、文化重心,用海上贸易活动的新发展、复兴儒学、古文运动等说明安史之乱后,中国对外经贸、思想、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最后总结整个论证过程,回扣观点,明确安史之乱对唐朝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整个解题过程注意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清楚。
2.【答案】阐释:
明清时期的乡村社会治理形成了县级政府、乡绅阶层、乡民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确立了以乡绅为主体、官民共治的治理体系。
明清时期,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代表皇权专制的县级政府通过森严的保甲制度、乡里制度和具有法律效力的乡约,加强了对乡绅和乡民的控制与统治。乡绅作为皇权的维护者从县级政府获得政治权力,代表皇权参与乡村治理,通过乡规民约、儒家伦理道德和礼乐制度,加强对乡民的治理,主导乡村事务的管理。乡民通过缴纳赋税服从县级政府的统治;通过地缘、血缘关系,依托宗法制度,依附于乡绅主导的地方组织。这样明清时期就形成了以县级政府、乡绅阶层和乡民为载体,以乡绅阶层为主导的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稳定的乡村治理体系。
这一时期三位一体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使中央的权力(皇权)逐步延伸到乡村,有利于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稳固了封建统治;也使乡村社会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推动了乡村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解析】首先阐释关于明清时期乡村社会治理的特征,分析“乡村社会治理空间的结构示意图”得出,表现为县级政府、地方乡绅和乡民阶层,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据材料“乡绅主导的地方组织与县衙官员代表的皇权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乡村社会,最终基层社会确立了以乡绅为主体的治理体系”得出,体现了乡绅为主体、官民共治的特点。其次史料论证,对乡村治理的特征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具体措施和影响进行阐释,题中的时空阶段为明清时期,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打破了皇权不下县的历史传统,代表皇权专制的县级政府加强了对乡村治理的权力渗透;结合“县级政府、地方乡绅和乡民阶层,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的特征可知,代表皇权专制的县级政府和乡绅阶层以及乡民,在地方体系中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分析“乡村社会治理空间的结构示意图”得出“县级政府通过森严的保甲制度、乡里制度和具有法律效力的乡约,加强了对乡绅和乡民的控制与统治。乡绅作为皇权的维护者从县级政府获得政治权力,代表皇权参与乡村治理,通过乡规民约、儒家伦理道德和礼乐制度,加强对乡民的治理,主导乡村事务的管理。乡民通过缴纳赋税服从县级政府的统治;通过地缘、血缘关系,依托宗法制度,依附于乡绅主导的地方组织”,从而得出结论“这样明清时期就形成了以县级政府、乡绅阶层和乡民为载体,以乡绅阶层为主导的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稳定的乡村治理体系”;关于乡村治理体系的影响,结合材料“乡绅在乡村治理中既是皇权的维护者”得出使中央的权力(皇权)逐步延伸到乡村,有利于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稳固了封建统治,结合材料“乡绅主导的地方组织与县衙官员代表的皇权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乡村社会,最终基层社会确立了以乡绅为主体的治理体系,从而出现自治化倾向”得出也使乡村社会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推动了乡村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3.【答案】元朝印造“中统元宝钞”,以银为本。禁止民间自由买卖金银和使用铜钱。将纸币发行权统归中央,由户部统领,下设宝钞总库、印造宝钞库、烧钞东西二库等,分别掌管宝钞的储存、印制、发行和销毁等。并颁布法令,严禁伪造。
明初发行的“大明宝钞”,是一种不可兑换的纸币。实际流通中,百姓重钱轻钞,多打折使用。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政府允许部分徭役折征银两,实行“一条鞭法”,白银成为通行货币。
【解析】据材料“1260年,元朝印造‘中统元宝钞’,以银为本”可知,元朝印造“中统元宝钞”,以银为本;据材料“禁止民间自由买卖金银和使用铜钱,规定纸钞‘出纳者,虽昏烂,并令收受’”可知,禁止民间自由买卖金银和使用铜钱;据材料“将纸币发行权统归中央,由户部统领,下设宝钞总库、印造宝钞库、烧钞东西二库等,分别掌管宝钞的储存、印制、发行和销毁等”可知,元政府将纸币发行权统归中央,由户部统领,下设宝钞总库、印造宝钞库、烧钞东西二库等,分别掌管宝钞的储存、印制、发行和销毁等;据材料“1282年和1287年颁布《整治钞法条画》《至元宝钞通行条画》,规定……”可知,并颁布法令,严禁伪造。据材料“明初发行的‘大明宝钞’,是一种不可兑换的纸币”可知,明初发行的“大明宝钞”,是一种不可兑换的纸币;据材料“朱元璋规定‘凡钞一贯准钱一千’,而实际流通中,百姓重钱轻钞,多打折使用。”可知,政府提倡宝钞和钱通用,但实际流通中,百姓重钱轻钞,多打折使用;据材料“16世纪,明朝政府允许部分徭役折征银两,后来规定一切赋税、徭役统一折银缴纳”并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政府允许部分徭役折征银两,实行“一条鞭法”,白银成为通行货币。
4.【答案】主题:漕运的方向反映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变动。
阐释:中国古代漕运的主要方向发生了几次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适应了中国古代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变化的需要。秦朝与西汉时期政治中心(咸阳和长安)在关中地区,而黄河流域的关中和关东都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东西方向;隋唐时期政治中心在黄河流域的长安和洛阳,而此时南方经济已经有了很大发展,隋唐政府对南方经济的依赖越来越大,大运河成为漕运的一条主运道,这一时期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从东南到西北;元明清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经济中心在南方,尤其明清时期漕粮多依靠南方地区,京杭大运河成为漕运的主要运道,因此漕运的主要方向是南北方向。由此可见,漕运的方向反映了古代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变动。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漕运的主要方向发生了几次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适应了中国古代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变化的需要。根据材料“秦朝与西汉:这一时期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从关东(函谷关以东,大致今山东、河南等地)运往关中(在函谷关西,大致今陕西中部)……汉初每年由关东地区运到长安的粮食不过几十万石,汉武帝时由于经济和军事的需要……并且开凿了漕渠以便于漕运。”及所学可知,秦朝与西汉时期政治中心(咸阳和长安)在关中地区,而黄河流域的关中和关东都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东西方向;根据材料“隋唐与北宋:隋朝开挖运河,沟通江、淮、河、海四大水系;漕运主要方向由东南到西北……北宋政府更为重视漕运,宋真宗时东南漕运曾创下800万石的记录,北宋曾引黄河水和洛水入汴河,提高汴河运力。徽宗时期,漕政大坏,东南粮食运入京师的数量大为减少。”及所学可知,隋唐时期政治中心在黄河流域的长安和洛阳,而此时南方经济已经有了很大发展,隋唐政府对南方经济的依赖越来越大,大运河成为漕运的一条主运道,这一时期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从东南到西北;根据材料“元明清时期:为打通河漕运道,元朝政府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并且开辟了海运航线,河运和海运结合,形成了南北漕运路线的新格局。元末起义军利用漕运把江南钱粮运往北方前线……明至清前期漕粮主要从江浙等南方六省及山东、河南等地征收。”及所学可知,元明清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经济中心在南方,尤其明清时期漕粮多依靠南方地区,京杭大运河成为漕运的主要运道,因此漕运的主要方向是南北方向。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明确结论。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漕运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阐释:
清朝中后期,列强侵略加深,边疆危机、民族危机加剧;开明官员的推动;清政府边防意识进一步增强;洋务运动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清政府的实力。
清廷通过移民戌边,开发边疆;重新设置行政机构,加强对边疆的管理;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
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打击了侵略和分裂势力,有利维护了领土主权的完整和国家统一;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边疆人民对祖国的文化认同。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清朝中后期,列强侵略加深,边疆危机、民族危机加剧;洋务运动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清政府的实力;根据材料中左宗棠的奏请、刘铭传的举措、刘锦棠的方案等可知,开明官员的推动;根据材料“现在和局虽定,海防不可稍弛:亟宜切实筹办善后,为久远可持之计。着各抒所见,确实筹议,迅速具奏”“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鼓励内地汉民移居东北、内外蒙古等地。伴随着内地移民的增加,在内蒙古,州府、县逐次设立,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可知,清政府边防意识进一步增强;清廷通过移民戌边,开发边疆;重新设置行政机构,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根据材料“1887年设西学堂于台北,同时派汉文教习二人教以经书”“还在新疆遍设义塾,以《孝经》《论语》等汉文典籍为教授内容”可知,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根据材料“上任后,刘铭传着手调整行政体制,按照省的设置,在台湾设3府1直隶州,领11县5厅”“在委署州县官吏的同时,陆续将各城伯克大量裁撤,大量伯克占有的土地收归国有,新疆民政等事务尽归中央委派官员”“清政府鼓励内地汉民移居东北、内外蒙古等地。伴随着内地移民的增加,在内蒙古,州府、县逐次设立,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可知,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打击了侵略和分裂势力,有利维护了领土主权的完整和国家统一;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边疆人民对祖国的文化认同。
本题考查晚晴政府的边疆治理,侧重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6.【答案】胡适认为张謇是一个“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为救亡图存,张謇走上了立宪改良和实业救国的道路。为此,他在政治领域开展了创办政治性立宪团体及机构等实践。随着“皇族内阁”的出台,张謇的立宪理想最终破灭。在经济领域,他也进行过建立各类现代企业的探索;在文化教育领域,他在博物馆、学校等各类社会公益事业方面也花费了大量的心血。
在内忧外患、国弱民贫的时代,张謇放弃仕途,回到家乡大办实业、大兴教育,不仅造福了当地人民,而且也为中国近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他是“伟大的英雄”。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专制政府及帝国主义的双重压力下,张謇的实业救国道路最终失败。随着“皇族内阁”的出台,张謇的立宪理想最终破灭,因此,他是“失败的英雄”。
但是张謇的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敢作为,有担当,勇为天下先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解析】据材料二“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结合所学得出胡适认为张謇是一个“伟大的失败的英雄”。据材料一“1895年在南通筹办大生纱厂”“1906年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政治性立宪团体——预备立宪公会”“1909年当选江苏咨议局议长”结合所学得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为救亡图存,张謇走上了立宪改良和实业救国的道路。为此,他在政治领域开展了创办政治性立宪团体及机构等实践。结合所学得出随着“皇族内阁”的出台,张謇的立宪理想最终破灭。据材料一“1895年在南通筹办大生纱厂”“1901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农业股份制企业通海垦牧公司”“1903年筹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渔业公司”结合所学得出在经济领域,他也进行过建立各类现代企业的探索;据材料一“1902年建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1905年担任江苏教育会会长。创建中国第一所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创办第一所本科制民办女子师范学校——通州女子师范学校”“1912年创建中国第一所盲哑学校”“1919年建更俗剧场。创建中国第一所戏曲学校——伶工学社”结合所学得出在文化教育领域,他在博物馆、学校等各类社会公益事业方面也花费了大量的心血。结合所学指出张謇为什么是“伟大的英雄”:据材料一“1895年在南通筹办大生纱厂”“1901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农业股份制企业通海垦牧公司”“1903年筹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渔业公司”材料二“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 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结合所学得出在内忧外患、国弱民贫的时代,张謇放弃仕途,回到家乡大办实业、大兴教育,不仅造福了当地人民,而且也为中国近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他是“伟大的英雄”。结合所学指出张謇为什么是“失败的英雄”:结合所学得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专制政府及帝国主义的双重压力下,张謇的实业救国道路最终失败。随着“皇族内阁”的出台,张謇的立宪理想最终破灭,因此,他是“失败的英雄”。最后,总结升华,但是张謇的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敢作为,有担当,勇为天下先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7.【答案】企业发展需要顺应时代变迁并推动社会变革。
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中国先进分子寻求救国之道,发展教育。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维新运动兴起,商务印书馆应运而生,出版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受清末新政废科举,建立新式学堂、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推广白话文等影响,编纂并不断更新教科书。这一阶段商务印书馆的印书活动,有利于促进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近代教育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战乱和官僚资本的压制使商务印书馆发展遭遇困境。抗日战争期间,商务印书馆损失惨重并被迫迁徙,仍坚持编印抗战刊物,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解放战争期间,由于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商务印书馆濒临破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商务印书馆全面实行公私合营,获得新生并逐步发展兴盛。商务印书馆出版任务以介绍国外学术著作为主,推动了新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总之,由于社会局势的变化,商务印书馆不断调整刊印的书籍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解析】题目要求从企业发展与时代变迁的角度,解读商务印书馆的发展历程,需要简述商务印书馆的发展历程。根据材料,1897年,列强瓜分狂潮,清室变法图强之际,商务印书馆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己任,1904年,“响应新学堂章程,率先编印中小学教科书全套《最新教科书》”,根据表中信息,1912年民国建立,应时势需要,编纂整套《共和国教科书》,1920年,政府明令将“国文”科改为“国语”科,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采用语体文(白话文)编辑的第一套教科书”,1937年,日本侵华期间,转战长沙、香港、重庆等地,编印《抗战小丛书》《战时常识丛书》《战时手册》《抗战丛刊》,进行抗战宣传,1954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总管理处迁京,全面实行公私合营”,通过这些信息可得出企业发展需要顺应时代变迁并推动社会变革。
解读要分析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发展需要顺应时代变迁,二是分析企业发展推动社会变革。“企业发展需要顺应时代变迁”需要答出发展历程的背景、发展表现;分析“企业发展推动社会变革”需要答出企业发展对当时的积极影响。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中国先进分子寻求救国之道,发展教育。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维新运动兴起,商务印书馆应运而生,出版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受清末新政废科举,建立新式学堂、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推广白话文等影响,编纂并不断更新教科书,这些信息体现了“企业发展需要顺应时代变迁”,这一阶段商务印书馆的印书活动,有利于促进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近代教育发展,推动社会变革,这体现了“企业发展推动社会变革”。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战乱和官僚资本的压制使商务印书馆发展遭遇困境。抗日战争期间,商务印书馆损失惨重并被迫迁徙,仍坚持编印抗战刊物,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解放战争期间,由于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商务印书馆濒临破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商务印书馆全面实行公私合营,获得新生并逐步发展兴盛,这些信息反映了“企业发展需要顺应时代变迁”,商务印书馆出版任务以介绍国外学术著作为主,推动了新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体现了“企业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8.【答案】示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一大时,党员人数较少,党的基层组织较为简单;国民革命时期,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因此中共四大规定在农村、工厂、学校等建立党支部,同时由于党员人数增多,因此在支部下设小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中共六大要求支部作为“与工农联系起来的组织”;抗战胜利的前夜,在总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七大要求支部成为“与人民群众联系起来的组织”。基层组织的变化反映了党在革命斗争中不断壮大与成熟。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伴随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中共八大明确支部任务之一为“领导群众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生活”;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党支部的任务强调调动群众积极性,保障生产。对基层组织新的规定反映党在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家形势的变化进行自身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企业成为重要的社会组织,中共十四大和十六大加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进入新时代,随着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中共二十大强调积极发挥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基层组织规定的变化反映党支部的功能不断深化。
综上,在不同时期的实践中,党对基层组织工作认识不断深化,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不断自我革新,持续向前发展。
【解析】示例: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形成状况;国民革命时期,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后党组织的发展变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状况;抗战胜利的前夜,在总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七大要求建立人民群众联系起来的组织及基层组织的变化反映了党在革命斗争中不断壮大与成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伴随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中共八大明确国家的政治生活;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党支部的任务强调调动群众积极性,保障生产;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企业成为重要的社会组织,中共十四大和十六大加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在企业中;进入新时代,随着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中共二十大强调积极发挥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基层组织规定的变化反映党支部的功能不断深化等方面回答。
9.【答案】(1)图一:亚历山大帝国东扩图;图二:阿拉伯帝国扩张图。
(2)相同主题
①示例一:主题1:帝国扩张和统治。阐释: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灭亡波斯帝国,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并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进行统治;推广了希腊文化,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等广大地区,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人融合并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
②示例二:主题2:帝国扩张和统治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阐释: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和统治推动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印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和统治,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解析】(1)图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帝国,是马其顿王国的一个历史时期的称呼,马其顿地处希腊东北边缘,南接贴撒利,中隔奥林匹亚山,西为伊利里亚,东邻色雷斯。在逐渐强大过程中其国土也逐渐扩大,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对东方波斯等国进行的侵略战争,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征服希腊各邦,亚历山大先后征服了波斯、埃及、小亚细亚、两河流域。最终建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因此图一可以称之为“亚历山大帝国东扩图”。图二,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四大哈里发时期和倭马亚王朝时期向西扩张,主要和拜占庭帝国进行了长年的恶战,极盛时期其疆域东起印度河及葱岭,西抵大西洋沿岸,北达高加索山脉、里海以及法国南部,南至阿拉伯海与撒哈拉沙漠,因此图二可以称之为“阿拉伯帝国扩张”。
(2)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概括两幅地图反映的相同主题,并加以简要阐释。图一体现了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图二体现了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可以选择帝国扩张和统治角度,结合亚历山大帝国的对外扩张和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的史实分析回答;也可以选择两大帝国对外扩张带来的影响角度入手,如可以选择帝国扩张和统治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回答即可。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10.【答案】特征:中西方重视商业思想的发展折射出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阐释:19世纪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强调理性,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这折射出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西方意图凭借先进的技术开拓市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19世纪中后期,中国重商派人士批判传统重农抑商思想,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西方列强进行商业竞争。这折射出随着列强侵华,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大冲击,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解析】根据“19世纪,西方自由主义运动盛行。自由主义者认为国民财富就是工农业生产的商品的总和,要增加国民财富就必须发展工业,重视商业贸易,他们极力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张自由贸易、自由生产、自由经营。”可得出中西方重视商业思想的发展折射出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结合工业革命开展的内容及影响,可得出19世纪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强调理性,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这折射出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西方意图凭借先进的技术开拓市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再结合所学可得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重商派人士批判传统重农抑商思想,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西方列强进行商业竞争。这折射出随着列强侵华,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大冲击,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19世纪中西商业思想。解答本题需要掌握19世纪商业思想发展所折射出的中西方时代特征。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19世纪中西商业思想,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11.【答案】【小题1】名称:《十二铜表法》。
贡献:斯多亚学派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述人“生而平等”的自然法观念;奠定了罗马法的哲学(思想)基础;西塞罗是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推动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小题2】原因:旧法律弊端重重;资产阶级革命成果需要巩固;传播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
关系:启蒙原则法律化。
【小题3】政体:君主立宪制。
阐释:19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皇帝权力很大,帝国议会作用很小。德国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则次之。
规律:法制文明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发展的过程;法律制度的制定需要依据国情;从人治到法治是一个漫长过程。
【解析】1.
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要结合罗马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古罗马法发展的特点和影响,还要搞清楚近代西方民主法治建设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2.
本题主要考查拿破仑《民法典》。需要从拿破仑《民法典》形成的背景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拿破仑《民法典》的形成背景,还要搞清楚近代西方民主法治建设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3.
本题主要考查德国君主立宪制。要结合近代《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征和影响,还要搞清楚近代西方民主法治建设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12.【答案】国家:①是美国,③是德国。
解释:
1913—1929年: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迅速发展,工业产值跃居资本主义第一。一战时期,美国本土没受战火影响且大发战争财。加之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等原因美国在五国中经济发展优势明显。
德国在一战中损失惨重。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受到英法等战胜国的严厉制裁,所以这一阶段德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五国中最低。
1930—1950年:1929年经济大危机打击了美国经济,使美国的经济增长率较上一阶段有所下降。但这一阶段受罗斯福新政的推动,二战战火没有波及美国本土以及战争中美国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等因素的影响,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五国中居首位。
受经济大危机和二战影响,五国的经济增速普遍不高,但德国在二战前夕吞并工业基础雄厚的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大肆对外扩张且不断扩军备战,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所以德国在这一阶段增速较快。
1951—1977年:受第三次科技革命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国际协调机制)建立的影响,这一阶段美国经济增长迅速,超过前两个阶段。
这一阶段德国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推动下迅速医治战争创伤。由于德国的工业基础雄厚,欧洲一体化的推动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德国在五国中经济增长速度居前列。
【解析】1913—1929年: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迅速发展,工业产值跃居资本主义第一。一战时期,美国本土没受战火影响且大发战争财。加之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等原因美国在五国中经济发展优势明显。
1930—1950年:1929年经济大危机打击了美国经济,使美国的经济增长率较上一阶段有所下降。但这一阶段受罗斯福新政的推动,二战战火没有波及美国本土以及战争中美国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等因素的影响,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五国中居首位。
1951—1977年:受第三次科技革命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国际协调机制)建立的影响,这一阶段美国经济增长迅速,超过前两个阶段。因此,①是美国。德国在一战中损失惨重。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受到英法等战胜国的严厉制裁所以这一阶段德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五国中最低。受经济大危机和二战影响,五国的经济增速普遍不高,但德国在二战前夕吞并工业基础雄厚的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大肆对外扩张且不断扩军备战,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所以德国在这一阶段增速较快。1951—1977年,这一阶段德国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推动下迅速医治战争创伤。由于德国的工业基础雄厚,欧洲一体化的推动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德国在五国中经济增长速度居前列。因此,③是德国。
本题考查二战前后美国、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