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沪科版中考物理备考培优卷(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年沪科版中考物理备考培优卷(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7.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06 06:4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年沪科版中考物理备考模拟卷
一、选择题
1.一个苹果在阳光下看起来是红色,这是因为(  )
A.红光透过苹果 B.苹果只吸收红光
C.苹果只反射红光 D.红光折射进苹果
2.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可知,物体的(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大小恒定不变
C.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D.以上说法都对
3.关于以下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雪花漫天飞舞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B.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带正电的物体时会相互排斥
C.在墨水滴入水中的扩散实验中,我们看到了墨水的分子在运动
D.由于液体能够流动,而固体不能流动,所以固体分子是静止的
4.如图中的电路图和实物图相对应的是(  )
A. B.
C. D.
5.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天用电风扇吹风能使人感到凉爽,这是因为电风扇降低了空气的温度
B.海洋对全球气温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
C.“摩擦生热”现象是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
D.晶体和非晶体都有一定的熔点
6.图中小磁针的指向正确的是(  )
A. B.
C. D.
7.下列符合安全用电常识的做法是(  )
A.用湿手拔用电器的插头
B.把衣服搭在电暖气上烘烤
C.用铁丝代替保险丝
D.不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
8.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推理而抽象概括出来的。如图所示的实验中也应用了这种研究方法的是(  )
A.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 研究压力作用的效果
C.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D.探究同一直线二力合成
9.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后,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上滑动时,各电表示数变化正确的是(  )
A.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均变小
B.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均变大
C.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的示数不变
D.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的示数不变
10.把标有”12V 36W“的灯泡L1和“8V 16W”的灯泡L2串联后接在电源的两端,其中一只灯泡正常发光,另一只灯泡没有达到额定功率,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该电源的电压为24V
B.电路中的电流为2A
C.两灯泡的总功率为48W
D.灯L1的实际电压大于L2的实际电压
二、填空题
11.接听电话时,很容易分辨出熟人的声音,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断的;戴着耳机在嘈杂的公共场所听音乐时,往往需要增大音量,这是增大了声音的    ,若长此以往会导致听力下降。(填“音调”、“响度”或“音色”)我们讲话时,对方听到的声音是由    传播的。
12.如图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的圆弧轨道,将一小球由轨道的P点自由释放,滚动到Q点。在此过程中,动能    ,重力势能    。
13.汽油机是热机的一种,汽油在气缸内燃烧时将     能转化为     能,如图所示是四冲程汽油机工作状态示意图,由图可以看出,此时它正处在     冲程。
14.如图所示是列车上常用的手推车,车内货物均匀摆放。车前行时,需经过障碍物:当车的前轮遇到障碍物A时,售货员向下按扶把,这时手推车可以视为杠杆。若手推车和货物总重400N,动力臂和阻力臂之比2:1,则服务员作用在把手上的动力为    N.当后轮遇到障碍物时,售货员竖直向上提扶把,这时支点是    (选填“A”、“B”或“C”)点,这种情况下,手推车可以视为    杠杆(选填“省力”或“费力”)。
三、计算题
15.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电阻R2为20欧。闭合开关,滑动变阻器R3的滑片在b端时,电压表的示数为3V,电流表的示数为0.3A,滑片移到a端时,电压表示数为6V.求:
(1)电阻R1的阻值;
(2)滑动变阻器R3的最大电阻;
(3)电源电压U。
四、解答题
16.如图所示,一位小朋友正在世博园内的风扇下“纳凉”。这种风扇能喷射大小为微米级(1微米=    米)的水雾,这些水雾在    时    热量,使人达到“纳凉”的目的。
17.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画出物体AB在镜子后面所成像。
18.螺线管通电时小磁针静止在如图所示位置,请标出螺线管的极性及电流方向。
19.小康要探究圆柱体A浸入圆筒形容器内的水中时(水没有溢出容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圆柱体A下表面离水面的距离h的关系。如图甲,底面积为80cm2的圆筒形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水,放在水平桌面上,底面积为60cm2、高为12cm的实心圆柱体A用细线拴好并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使用刻度尺测量h,不计细线重)
(1)小康将圆柱体A自接触水面到接触容器底,分别记下多组F、h数据,并根据数据绘制成图乙中的F﹣h图象,对图乙中的图象分析可知:
①物体A的重力为    N。
②可以得出结论:物体A在浸没之前,当h增大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当物体A浸没后,增大h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由此可知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与浸没深度    (选填“有关”或“无关”)
③当h=10cm时,物体A受到的浮力为    N。
(2)物体A在容器内浸没后与未放入物体A前比较,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增加了    Pa。
20.如图是利用电子秤显示水库水位装置的模型图,该装置主要由两个重力均为20N的动滑轮、长方体物块A和B以及轻质杠杆MN组成,物块A通过细绳与滑轮相连,物块B通过细绳与杠杆相连,杠杆可以绕支点O在竖直平面内转动,杠杆始终在水平位置平衡,且OM:ON=1:4,已知物块A的重力GA=1500N,底面积S=0.01m2,高H=10m,物块B的重力GB=100N.一切摩擦均忽略不计,g取10N/kg,当物块A有五分之一露出水面时,水库水位刚好达到警戒水位。求:
(1)当达到警戒水位时,物块A底部受到水的压强;
(2)当达到警戒水位时,物块A所受的浮力大小;
(3)当水位上涨超出警戒水位2.5m时,电子秤的示数。
2026年沪科版中考物理备考模拟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一个苹果在阳光下看起来是红色,这是因为(  )
A.红光透过苹果 B.苹果只吸收红光
C.苹果只反射红光 D.红光折射进苹果
【答案】C
【分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反射光线的颜色来决定的。
【解答】解:太阳光照射到苹果上,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吸收了,只有红光被反射,所以呈现红色。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体的颜色,要注意不透明的物体只能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其他色光;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2.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可知,物体的(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大小恒定不变
C.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D.以上说法都对
【答案】B
【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无关。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因为物体已经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了,即其速度大小恒定不变;也就是说其速度与时间和路程不成比例,故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关键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不变,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3.关于以下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雪花漫天飞舞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B.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带正电的物体时会相互排斥
C.在墨水滴入水中的扩散实验中,我们看到了墨水的分子在运动
D.由于液体能够流动,而固体不能流动,所以固体分子是静止的
【答案】B
【分析】(1)注意分子运动和机械运动的区别,分子运动是微观现象,机械运动是宏观运动。
(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为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分子很小,用我们的肉眼是看不到的,能看到的只是宏观上颜色的变化。
(4)固体不能流动,是因为固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大,相互束缚,不能到处自由移动。
【解答】解:A、雪花漫天飞舞,是固体颗粒的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运动。故A错误;
B、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为正电荷,用它靠近带正电的物体时,同种电荷会相互排斥,故B正确;
C、在墨水滴入水中的扩散实验中,我们看到的是颜色的变化,墨水的分子用肉眼是看不到的。故C错误;
D、固体不能流动,是因为固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大,相互束缚,不能到处自由移动,但不是静止的。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分子运动和机械运动的区别,以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属于基础性题目,比较简单。
4.如图中的电路图和实物图相对应的是(  )
A. B.
C. D.
【答案】D
【分析】根据电流流向法先判断出两个灯泡的连接方式,再看开关的位置后,即可得出哪个图是正确的。
【解答】解: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分别流经两个灯泡,一条经过灯泡L1后到达开关S1回到负极;另一条经过开关S2后,再经过另一个灯泡L2到达开关S1回到负极,所以两灯并联;开关S1控制干路,开关S2只控制灯泡L2,对应的电路图是D。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电路的识别能力,关键是根据电流流向法判断两灯泡的连接方式和开关的位置。
5.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天用电风扇吹风能使人感到凉爽,这是因为电风扇降低了空气的温度
B.海洋对全球气温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
C.“摩擦生热”现象是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
D.晶体和非晶体都有一定的熔点
【答案】B
【分析】(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即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情况;且蒸发吸热;
(2)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大,所以使得水多的地方的温度变化小,而水少的沙漠地区温度变化大;
(3)改变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即做功和热传递,做功改变内能属于能量的转化;而热传递改变内能属于能量的转移;
(4)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解答】解:A、夏天用电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流动,促进了汗液的蒸发,由于蒸发是吸热的,所以人感到凉快,但不是电风扇降低了空气的温度,故错误;
B、相同质量的水和其他液体相比较,在相同的受冷和受热的情况下,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大,水的温度变化小,这是海洋对全球气温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的原因,故正确;
C、“摩擦生热”现象是用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故错误;
D、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故错误。
故选:B。
【点评】该题考查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水的比热容较大大的应用、改变内能的方式和晶体非晶体的区别等知识点,是一道综合题。
6.图中小磁针的指向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分析】从电源入手,先判断电流的流向,再利用安培定则可确定螺母管的极性,最后根据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可判断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
【解答】解:
①从图可知,电流从螺线管的左端流入,右端流出,根据安培定则可知,螺线管左端是N极,右端是S极;由于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所以小磁针的左端是N极,右端是S极。所以A不符合题意。
②从图可知,电流从螺线管的右端流入,左端流出,根据安培定则可知,螺线管左端是N极,右端是S极;由于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所以小磁针的左端是S极,右端是N极。所以B不符合题意。
③从图可知,电流从螺线管的右端流入,左端流出,根据安培定则可知,螺线管左端是N极,右端是S极;由于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所以小磁针的左端是S极,右端是N极。所以C符合题意。
④从图可知,电流从螺线管的左端流入,右端流出,根据安培定则可知,螺线管左端是N极,右端是S极;由于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所以小磁针的左端是S极,右端是N极。所以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安培定则和磁极间的作用规律的应用。安培定则中共涉及三个方向:①电流方向;②线圈绕向;③磁场方向;关于这方面的考查,一般是直接或间接告诉其中的两个,利用安培定则来确定第三个方向。
7.下列符合安全用电常识的做法是(  )
A.用湿手拔用电器的插头
B.把衣服搭在电暖气上烘烤
C.用铁丝代替保险丝
D.不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
【答案】D
【分析】(1)安全用电的原则是:不靠近高压带电体(室外、高压线、变压器旁),不接触低压带电体;
(2)人体触电的原因:通过人体的电流超过了定值;
(3)对于高压带电体,我们不仅不能接触,也不能靠近;高压触电有两种方式,是高压电弧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
(4)保险丝的作用:保险丝在电路中的作用是当电路中有过大电流通过时,保险丝发热自动熔断,切断电路,从而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解答】解:A、因为水是导体,当用湿手接触带电体时,可能会使电源通过人体与大地形成通路,发生触电,不合题意;
B、把衣服搭在电暖气上烘烤,由于电暖气产生的热量过大,会产生为灾。不合题意。
C、铁丝的电阻小、熔点高,在电流过大时,产生的热量不容易达到熔点,因此不会熔断,起不到保险的作用。不合题意。
D、因为高压输电线上是高压,在下面放风筝时可能会发生高压触电事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安全的常识,我们要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8.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推理而抽象概括出来的。如图所示的实验中也应用了这种研究方法的是(  )
A.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 研究压力作用的效果
C.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D.探究同一直线二力合成
【答案】A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常用的物理学研究方法有:等效法、模型法、比较法、分类法、类比法、科学推理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推理而抽象概括出来的,运用的是科学推理法。
【解答】解:
A、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运用的是科学推理法;所以A符合要求;
B、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运用的是转换法;所以B不符合要求;
C、在研究磁现象时,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运用的是模型法;所以C不符合要求;
D、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运用的是等效替代法;所以D不符合要求。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理实验中科学研究方法的区分,注意在初中物理中灵活应用这些研究方法。
9.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后,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上滑动时,各电表示数变化正确的是(  )
A.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均变小
B.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均变大
C.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的示数不变
D.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的示数不变
【答案】D
【分析】由电路图可知,定值电阻与滑动变阻器并联在电源两端,电压表测量电源电压(各支路两端的电压),则可知电压表示数不变;根据滑片的移动可知滑动变阻器接入电阻的变化,由欧姆定律可得出通过滑动变阻器的电流的变化,再有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得出总电流的变化情况。
【解答】解:电压表测量电源电压,故电压表示数保持不变;
当滑片向上滑动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阻增大,则由欧姆定律可得通过滑动变阻器的电流减小;因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不变,故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不变;由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可得干路电流减小,即电流表A的示数减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欧姆定律的应用,在分析电路时要注意电压表的接法,可以先将电流表看作短路,电压表看作开路,将电路简化后再思考电压表测谁的电压。
10.把标有”12V 36W“的灯泡L1和“8V 16W”的灯泡L2串联后接在电源的两端,其中一只灯泡正常发光,另一只灯泡没有达到额定功率,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该电源的电压为24V
B.电路中的电流为2A
C.两灯泡的总功率为48W
D.灯L1的实际电压大于L2的实际电压
【答案】B
【分析】(1)根据灯泡的铭牌可知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根据公式I可求灯泡的额定电流,根据欧姆定律可知两灯泡的电阻;
(2)两灯泡串联时电流相等,正常发光的是额定电流较小的灯泡;根据串联电路的电阻特点和欧姆定律求出电源的电压,运用P=UI计算总功率,根据U=IR可知两灯实际电压的大小关系。
【解答】解:(1)由P=UI知,两灯泡的额定电流为:I13A,I22A;
由于欧姆定律I得,两灯泡的电阻为:
R14Ω,R24Ω;
(2)L2的额定电流小于L1的额定电流,两灯泡串联时,L2正常发光,且电路中的电流为I=2A,故B正确;
电源的电压为U=I(R1+R2)=2A×(4Ω+4Ω)=16V,故A错误;
电路的总功率P=UI=16V×2A=32W,故C错误;
由于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且两个灯泡的电阻也相等,根据U=IR可知,实际电压也相等。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电流、电阻、实际电压、实际功率、总功率等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要知道串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规律。
二、填空题
11.接听电话时,很容易分辨出熟人的声音,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音色  来判断的;戴着耳机在嘈杂的公共场所听音乐时,往往需要增大音量,这是增大了声音的 响度  ,若长此以往会导致听力下降。(填“音调”、“响度”或“音色”)我们讲话时,对方听到的声音是由 空气  传播的。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抓住以上知识,并深入体味生活中的一些说法,就可解题。
【解答】解:接听电话时,很容易分辨出熟人的声音,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戴着耳机在嘈杂的公共场所听音乐时,往往需要增大音量,这是增大了声音的响度;我们讲话时,对方听到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
故答案为:音色;响度;空气。
【点评】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
12.如图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的圆弧轨道,将一小球由轨道的P点自由释放,滚动到Q点。在此过程中,动能 先变大后变小  ,重力势能 先变小后变大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有:质量和高度。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2)影响动能的因素有:质量和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快,动能越大。
【解答】解:(1)小球由轨道的P点自由释放,在运动到轨道最低点的过程中,小球的质量不变,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变小,速度越来越快,动能变大;
(2)在小球由最低点滚动到Q点的过程中,小球质量不变,高度变高,重力势能变大,速度越来越小,动能变小。
故在此过程中,动能先变大后变小,重力势能先变小后变大。
故答案为:先变大后变小;先变小后变大。
【点评】本题只要熟知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和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即可求解。
13.汽油机是热机的一种,汽油在气缸内燃烧时将  化学  能转化为  内  能,如图所示是四冲程汽油机工作状态示意图,由图可以看出,此时它正处在  排气  冲程。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汽油机的做功冲程特点是火花塞点火,在做功冲程对外输出功;
由进气门和排气门的关闭和打开情况、活塞的上行和下行情况来判断是哪个冲程。
【解答】解:在做功冲程里,汽油在气缸内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如图,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上行,因此是排气冲程。
故答案为:化学;内;排气。
【点评】解决此题要结合内燃机的四个冲程工作特点进行分析解答,属于常见题型。
14.如图所示是列车上常用的手推车,车内货物均匀摆放。车前行时,需经过障碍物:当车的前轮遇到障碍物A时,售货员向下按扶把,这时手推车可以视为杠杆。若手推车和货物总重400N,动力臂和阻力臂之比2:1,则服务员作用在把手上的动力为 200  N.当后轮遇到障碍物时,售货员竖直向上提扶把,这时支点是 B  (选填“A”、“B”或“C”)点,这种情况下,手推车可以视为 省力  杠杆(选填“省力”或“费力”)。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知道手推车和货物总重(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关系,利用杠杆平衡条件求作用在扶把上的动力;
(2)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判断支点就要看杠杆绕着哪个点转动;结合图片和生活经验,确定手推车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再判断它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杠杆。
【解答】解:
(1)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
FL动=GL阻,
∵G=400N,L动:L阻=2:1,
∴FG400N=200N;
(2)当小推车后轮遇到障碍物A时,售货员向上提扶把,车体是绕着B点转动的,故B点就是支点。
因为货物在车内摆放均匀,重心就在车箱的中心,重力是阻力,人对车的力作用在车把上,方向是竖直向上,所以手推车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
故答案为:200;B;省力。
【点评】本题考查了杠杆的支点概念、杠杆的分类和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注意:在判断支点时就要看杠杆绕着哪个点转动。在判断杠杆的类型时,要先判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
三、计算题
15.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电阻R2为20欧。闭合开关,滑动变阻器R3的滑片在b端时,电压表的示数为3V,电流表的示数为0.3A,滑片移到a端时,电压表示数为6V.求:
(1)电阻R1的阻值;
(2)滑动变阻器R3的最大电阻;
(3)电源电压U。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由电路图可知,R1与R2、R3串联,电压表测R1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1)当滑动变阻器R3的滑片在b端时,R3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知道R1两端的电压和电路中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阻R1的阻值;
(2)(3)当滑片移到a端时,R3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零,知道此时电压表的示数,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和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的电流,再根据电阻的串联和欧姆定律求出电源的电压;当滑动变阻器R3的滑片在b端时,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的总电阻,利用电阻的串联求出滑动变阻器R3的最大电阻。
【解答】解:由电路图可知,R1与R2、R3串联,电压表测R1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1)当滑动变阻器R3的滑片在b端时,R3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
此时R1两端的电压U1=3V,电路中的电流I=0.3A,
由I可得,电阻R1的阻值:
R110Ω;
(2)(3)当滑片移到a端时,R3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零,此时电压表的示数U1′=6V,
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所以,此时电路中的电流:
I′0.6A,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
所以,电源的电压:
U=I′(R1+R2)=0.6A×(10Ω+20Ω)=18V,
当滑动变阻器R3的滑片在b端时,电路中的总电阻:
R60Ω,
则滑动变阻器R3的最大电阻:
R3=R﹣R1﹣R2=60Ω﹣10Ω﹣20Ω=30Ω。
答:(1)电阻R1的阻值为10Ω;
(2)滑动变阻器R3的最大电阻为30Ω;
(3)电源电压为18V。
【点评】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的应用,分清滑片位于两个端点时电路的连接方式是关键,是一道较为简单的应用题。
四、解答题
16.如图所示,一位小朋友正在世博园内的风扇下“纳凉”。这种风扇能喷射大小为微米级(1微米= 10﹣6  米)的水雾,这些水雾在 蒸发  时 吸收  热量,使人达到“纳凉”的目的。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1微米=10﹣6米;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要加热蒸发,可以升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和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3)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汽化要吸热。
【解答】解:1微米=10﹣6米。喷雾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的流动速度,从而加快了水分的蒸发;
蒸发要从周围物体中吸收热量,从而起到降温的目的。
故答案为:10﹣6;蒸发;吸收。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知道:①蒸发的快慢和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②蒸发要吸热。
17.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画出物体AB在镜子后面所成像。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即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由此画出AB的像。
【解答】解:
先作出物体AB的端点A、B在平面镜中的对称点A′、B′,连接A′、B′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注意辅助线和像用虚线表示,如图所示:
【点评】在平面镜成像作图中,要利用好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要注意作图要规范。
18.螺线管通电时小磁针静止在如图所示位置,请标出螺线管的极性及电流方向。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由图可知小磁针的指向,则由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可知螺线管的磁极,则由右手螺旋定则可得出电流的方向。
【解答】解:小磁针N极向右,则因同名磁针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则螺线管右侧为S极,左侧为N极;
则由右手螺旋定则可知,电流由右侧流入;
故答案如图所示:
【点评】右手螺旋定则不仅可以根据电流方向判断磁极方向,也可根据磁极及导线的环绕方向判断出电流的方向,应根据题意灵活应用。
19.小康要探究圆柱体A浸入圆筒形容器内的水中时(水没有溢出容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圆柱体A下表面离水面的距离h的关系。如图甲,底面积为80cm2的圆筒形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水,放在水平桌面上,底面积为60cm2、高为12cm的实心圆柱体A用细线拴好并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使用刻度尺测量h,不计细线重)
(1)小康将圆柱体A自接触水面到接触容器底,分别记下多组F、h数据,并根据数据绘制成图乙中的F﹣h图象,对图乙中的图象分析可知:
①物体A的重力为 9  N。
②可以得出结论:物体A在浸没之前,当h增大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减小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当物体A浸没后,增大h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不变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由此可知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与浸没深度 无关  (选填“有关”或“无关”)
③当h=10cm时,物体A受到的浮力为 6  N。
(2)物体A在容器内浸没后与未放入物体A前比较,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增加了 900  Pa。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1)根据图象知道在未浸没之前,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物体重力;
(2)物体浸入水中到完全浸没;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可以从数据中得出;
(3)当h等于10cm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两者之差就是受到的浮力;
(4)已知物体的底面积和高度,可以得到体积;物体完全浸没排开水的体积等于它的体积;已知物体的体积和容器的底面积,可以得到放入物体排开水的深度;已知水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水的深度,利用P=ρgh可以得到水对容器底部增加的压强。
【解答】解:(1)①分析图象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在物体A没有浸没之前,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9N,即物体重力为9N;
②当h增大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减小;在物体A浸没后,当增大h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不变;
③由图象乙可知:当h等于10cm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为F=3N,所以此时受到的浮力为F浮=G﹣F=9N﹣3N=6N;
(2)物体完全浸没时排开水的体积为V排=V0=S0h0=60cm2×12cm=720cm3
排开水的深度为Δh9cm=0.09m。
增加的压强为Δp=ρgΔh=1.0×103kg/m3×10N/kg×0.09m=900Pa。
故答案为:
(1)9;减小;不变;无关;6;(2)900。
【点评】探究F与h的关系时,在未浸没之前,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物体重力,有的同学错误的认为,浮力与深度有关,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因为忽视了深度变化引起排开液体体积的变化。
20.如图是利用电子秤显示水库水位装置的模型图,该装置主要由两个重力均为20N的动滑轮、长方体物块A和B以及轻质杠杆MN组成,物块A通过细绳与滑轮相连,物块B通过细绳与杠杆相连,杠杆可以绕支点O在竖直平面内转动,杠杆始终在水平位置平衡,且OM:ON=1:4,已知物块A的重力GA=1500N,底面积S=0.01m2,高H=10m,物块B的重力GB=100N.一切摩擦均忽略不计,g取10N/kg,当物块A有五分之一露出水面时,水库水位刚好达到警戒水位。求:
(1)当达到警戒水位时,物块A底部受到水的压强;
(2)当达到警戒水位时,物块A所受的浮力大小;
(3)当水位上涨超出警戒水位2.5m时,电子秤的示数。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当达到警戒水位时,求出底部所处的深度,利用液体压强公式p=ρgh求底部受到水的压强;
(2)求出当达到警戒水位时物块A没入水面时排开水的体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物块A所受的浮力;
(3)由于水库水位刚好达到警戒水位物块A露出水面的长度为2m,所以当水位上涨超出警戒水位2.5m时,物块A已经浸没,则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此时物块A所受的浮力;
由于滑轮组不是由一股绳子缠绕而成,对每一个动滑轮受力分析,利用力的平衡求滑轮组对杠杆M端的拉力;
知道力臂关系,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求杠杆N端受到的拉力,利用力的平衡求电子秤的示数。
【解答】解:
(1)当达到警戒水位时,物块A有五分之一露出水面,则底部所处的深度:
h=(1)H10m=8m,
底部受到水的压强:
p=ρgh=1×103kg/m3×10N/kg×8m=8×104Pa。
(2)当达到警戒水位时,物块A排开水的体积V排=Sh=0.01m2×8m=0.08m3,
物块A所受的浮力:
F浮=ρ水V排g=1×103kg/m3×0.08m3×10N/kg=800N;
(3)由于水库水位刚好达到警戒水位物块A露出水面的长度为H=h=10m﹣8m=2m,
所以当水位上涨超出警戒水位2.5m时,物块A已经浸没,则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
此时物块A所受的浮力F浮=ρ水Vg=ρ水SHg=1×103kg/m3×0.01m2×10m×10N/kg=1000N;
滑轮与转轴的摩擦、杠杆与轴的摩擦均忽略不计,
物块A对滑轮C的拉力FA拉=GA﹣F浮=1500N﹣1000N=500N;
根据受力平衡可知:2FC=G动+FA拉,
所以,FC(G动+FA拉)(20N+500N)=260N,
滑轮D根据受力平衡可知:2FD=G动+FC,
所以,FD(G动+FC)(20N+260N)=140N;
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则FM=FD=140N;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FMLOM=FNLON,
所以,FN35N;
对于物块B,根据物体平衡可知:GB=FN+F示,
所以F示=GB﹣FN=100N﹣35N=65N,
则电子秤的示数为m′6.5kg。
答:(1)当达到警戒水位时,物块A底部受到水的压强为8×104Pa;
(2)当达到警戒水位时,物块A所受的浮力大小为800N;
(3)当水位上涨超出警戒水位2.5m时,电子秤的示数为6.5kg。
【点评】本题为力学综合题,考查了浮力的计算、液体压强的计算、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难点在第三问,注意滑轮组不是由一股绳子缠绕而成,要对每一个动滑轮受力分析,进行计算,易错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