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练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与地球仪(一)
一、选择题
《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提出了“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方向。读太阳系示意图(非真实比例),回答下面小题。
1.与地球相邻的两大行星是 ( )
A.木星与土星 B.火星与木星
C.金星与火星 D.水星与金星
2.“太阳系考古”的重要意义是 ( )
A.改变全球气候条件
B.探索人类生存的空间环境
C.延长全人类的寿命
D.阻滞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3.“地外生命探寻”的主要目的是 ( )
A.开发矿产资源 B.寻找人类新家园
C.占领地外空间 D.发展太空旅游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一幅令人热血沸腾的景象,既体现了科学的精准,又展现了诗人的浪漫情怀。我国近年来在太空探索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让我们的理想照进了现实。读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4.跟“坐地日行八万里”有关的是 ( )
A.地球公转 B.地球的位置
C.太阳系的大小 D.地球的大小
5.“巡天遥看一千河中”的“河”代表的天体系统是 (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6.下列属于我国太空探索取得的成就的有 ( )
①东方红1号 ②神舟五号 ③嫦娥一号 ④阿波罗11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木卫三是木星最大的卫星,其表面覆盖着厚厚的冰层,冰层之下,隐藏着一个深度可能达100千米的液态海洋。据科学家研究,木卫三可能有生命存在。木卫三也有大气层,但木卫三大气层的成分与地球的不尽相同。读太阳系八大行星位置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7.木卫三绕转的核心天体为图中的 ( )
A.④ B.⑤ C.⑥ D.⑦
8.下列条件中,可以支持木卫三存在生命的有 ( )
①距太阳近 ②有液态海洋的存在 ③海底地热资源丰富 ④有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的大气层存在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月全食是指太阳、地球、月球在运转过程中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时,地球的阴影投射到月球表面的天文现象。下图为一位同学观测时拍摄的照片。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9.当月全食发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关系是 ( )
A B
C D
10.同学们根据上图,可以推测出 (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地球的大小 D.地球的形状
某实验学校七年级开展了主题为“做模型、讲模型、用模型”的地理实践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1.乐乐同学把乒乓球穿在铁丝上,经过反复调整,最终制作出了地球仪模型。下列四个地球仪模型,符合要求的是 ( )
A B
C D
12.乐乐同学完善了地球仪模型。在“讲模型”过程中,他对地球仪进行了介绍,其中正确的是 ( )
A.利用地球仪可以了解全球海陆分布概况
B.地球仪能展现地势的高低起伏状况
C.利用地球仪可以精确量算两地实际距离
D.地球仪能准确表示地球的大小和形状
二、综合题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他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是一口倒扣着的巨大的锅。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人们臆想中的大地变成了一只倒扣的盘子,天空像一顶半圆的斗笠。
材料二 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环球航行路线如下图所示。
材料三 经过科学测量,人们发现地球并不是正球体,它的赤道半径约为6 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 357千米。
(1)根据材料一分析,人们最初对地球的形状有着怎样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地球是一个球体吗 我们应该学习航海家麦哲伦的什么精神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描述一下地球的形状。
(4)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自然现象都可以证明大地不是平的,请你举两个例子。
参考答案
1.C 2.B 3.B 4.D 5.C 6.A 7.B 8.B 9.B 10.D 11.D 12.A
13.(1)天圆地方。
(2)是。不畏艰难险阻的探险精神。
(3)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4)入港的船,先看见桅杆,后看见船身,而出港的船恰好相反;月食出现时,地球的影子是一个圆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望远;等等。(任举两个例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