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作者介绍
号东篱
马致远
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所作杂剧现知有15种,流传至今的有《青衫泪》《汉宫秋》等7种,代表作《汉宫秋》是元杂剧的优秀作品之一。
元 曲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
杂剧就是戏剧。一部杂剧,一般由四折戏加一个楔子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戏剧的一幕;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放
文体常识
在全剧的开头或中间。角色分为旦、末、净、杂。除演唱外还有科、白,科表示动作或舞台效果,白是道白或说白。先白后唱,是元杂剧的定格。
散曲主要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种。小令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曲大致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
情。课本中所选的元曲便属于这种形式。散套,又称“套曲”“套数”,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连缀而成,长短不论,一韵到底,一般都有“尾声”,适宜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
散曲,每句末字押“ɑ”韵。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朗读诗歌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初读感知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天净沙·秋思
曲牌名
题目
“思”是题眼,
暗含游子思乡的愁绪。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译 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干枯的枝蔓
秋风
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瘦骨嶙峋的马。
古旧
译 文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从西方落下,伤心断肠的人(还远)在天边。
形容悲伤到极点
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运用白描手法,选取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九种意象,一字一景,描绘出一幅苍凉的深秋暮色图。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枯”“老”“昏”等词营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气氛,衬托了旅人内心的孤独凄凉。
“西风”即秋风,既点明季节,又增添悲凉气氛。
枯 老 昏
动静结合,以乐景写哀情,更增其哀
不好。
因为“瘦马”是以马之瘦衬托人之瘦(衬托游子在外漂泊奔波的困苦和疲倦),而“骏马”则显现出马的强壮有活力(衬托人的精神抖擞),二者意境不同。
如果把“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马”改为“骏马”好不好?为什么?
诗人为什么要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
以乐景写哀情,
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和思乡。
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一句点出特定时间,“夕阳”照应上文的“昏”字。落日残照,本就惹人伤感,偏偏还要“西下”,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后一句卒章显志、直接抒情,抒发羁旅愁思。“断肠”二字把“天涯沦落人”无法言传的辛酸与苦楚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何理解“断肠”一词?
“断肠”一词为全篇主旨所在,形象地表现了飘泊他乡的游子身处萧瑟、凄凉之地,由于思念亲人和故乡的那种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天净沙·秋思
写景
枯藤 老树 昏鸦
凄凉冷清
羁旅之思思乡之愁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抒情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游子之悲
结构梳理
这首小令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主旨归纳
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文字。
一个秋日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冷飕飕的西风,独自缓缓行走在古道上。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在漂泊异乡的旅途上,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