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5 21:3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测试卷
(总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民国二十年,侯仁之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要把它(“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看成一个非常困难而严重的问题刻在心上……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上建设起来,殷勤、刻苦、实践、奋斗——造成整个民族生活的中心……巩固整个民族“生活”“做人”的力量。这篇文章发表的背景是 (  )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西安事变爆发
C.卢沟桥事变爆发 D.八一三事变爆发
2.在一场运动中,某学生写下的“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成为传诵久远的名句。这场运动 (  )
A.传播了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
B.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C.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D.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3.1935年夏,中国共产党称,“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国民党军队)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持这种态度的主要原因是 (  )
A.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4.下列旧址共同见证了 (  )
           西安事变旧址          卢沟桥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全民族抗战的逐渐形成
C.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开始
D.北伐战争的隆隆炮火
5.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他在谈话中提到:“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这说明 (  )
A.蒋介石发动政变破坏国共合作 B.国共团结御侮的局面开始形成
C.抗日战争主战场发生明显变化 D.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
6.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关于南京大屠杀公祭活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凸显了中国对国家公祭日的极度重视,也昭示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理念
B.是要人们记住和平来之不易,只有记住历史才能维护世界和平
C.时刻提醒着全世界人民和平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D.公祭活动是国家、政府的事,与中学生关系不大
7.敢死队战士说:“要钱干什么 我们打仗是为了不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做日本人的奴隶。”李宗仁在战后说:“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1938年3月,某报评论:“滕县之役,守军死事壮烈……三百重伤兵互以弹炸死……我三千将士生还寥寥。”下列对材料所述战役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斗志
B.这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仗
C.使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D.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8.1942年,中国军队取得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正是这场胜利,挫败了斯大林否定中国地位的企图,中国成为1942年1月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的四大发起国之一,也促成了次年开始的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一系列谈判。材料主要强调的是 (  )
A.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中国军民坚定的抗战精神
C.国共两党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D.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9.在华北地区,日军实施“囚笼政策”,先后建立3 000余个据点……3万余千米公路,把抗日根据地与其他地区、根据地与根据地之间隔离开来。八路军被封锁在穷乡僻壤里,生存和发展极其艰难。对此,中共希望打破“囚笼政策”,以往那种小规模的游击战肯定不行。彭德怀认为,必须打一场大的战役。材料旨在说明百团大战的 (  )
A.战争背景 B.主要经过
C.战争结果 D.历史影响
10.历史漫画是历史信息直观形象的表达。如图是发表于1939年的漫画《这一槌的滋味如何》。下列对它表达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A.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宣告彻底失败
B.各种抗日力量配合,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C.日本侵略者从未侵入过中国内地
D.正面战场的正规军是日本进攻的唯一目标
11.(2025廊坊月考)下面史料可以印证的是 (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战开始不过几万人,到抗战胜利也不到百万。但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却拖住了侵华日军的一半以上。武汉失守以后,国民政府有求和的表示,如果没有敌后战场的存在,中国抗战是支持不下去的。
A.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间的相互配合
B.共产党和国民党军队力量对比悬殊
C.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D.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能够存在的原因
12.自1943年1月起,中国陆续与英美等国签订平等新约,废除了列强享有的治外法权、租界等在华特权。1945年4月,中国派代表团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之后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上材料说明抗日战争 (  )
A.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是中华民族全体同胞团结奋斗的结果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
二、非选择题(共64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依然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导致中华民族的危机不断加深,为了适应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决议规定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同时改变不适应抗日要求的部分政策。
材料二 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在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年9月1日)
材料三 只要蒋先生能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但我个人可以听蒋先生的话,就连我们红军也可以听蒋先生指挥。
——周恩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介石是如何使民族危机加深的。(4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采取“逼蒋抗日”的方针。(4分)
(3)中国共产党调整对蒋策略的依据是什么 (4分)“逼蒋抗日”方针取得了什么成果 (6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中国抗日战争中陆军参战兵力占中国总兵力百分比统计表
时间 1937年6月 1937年冬 1938年冬
百分比 24% 88% 94%
材料二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美国、苏联、英国的援华物资通过陆路、海路和航空运到中国,支援了中国的抗战。为此,美国的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指出,国际的物资援助和供应是维持中国抗战的主要力量。
材料三 抗战期间中国人员、财产损失简表(部分)
人员伤亡 直接经济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
3 500多万人 1 000多亿美元 5 000多亿美元
材料四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37—1938年中国抗日陆军参战兵力百分比发生的变化。(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中美国学者的观点。(8分)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8分)
15.中国军民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地认识到和平的珍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从最初的约4万人……就发展到近百万之众。除了中国共产党战略战术运用的成功之外,中国共产党在敌后能够与农民打成一片,取得其拥护和支持,至为关键。
——摘编自杨奎松《抗战期间国共两党的敌后游击战》
材料二 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之所以能够进行这场前所未有的全民族抗战并取得胜利,是由于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空前觉醒和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凝聚力。更为重要的是,这时中国已经有了使自己走向伟大复兴的先进的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是民族解放战争获取完全胜利的首要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坚持和发展是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斗争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由于党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当之无愧的领导核心。
材料三 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俄乌冲突仍在继续,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
(1)根据材料一,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什么。(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今天我们应如何以史为鉴、展望未来。(6分)
【详解答案】
1.A 2.C
3.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35年夏”“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积极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D项正确。
4.B 5.B 
6.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占领南京六周内,屠杀南京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其目的是让人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要人们珍惜和平,反对战争,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7.B 8.D 9.A
10.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发表于1939年的漫画《这一槌的滋味如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发表于1939年,此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各种抗日力量配合,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B项正确;1939年的抗日战场,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并非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宣告失败,排除A项;从漫画上看,此时日本已经侵入中国内地,排除C项;从漫画中可以看出,正规军并非日本进攻的唯一目标,排除D项。故选B。
11.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如果没有敌后战场的存在,中国抗战是支持不下去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C项正确;题干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作用,并未提及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间的相互配合,排除A项;题干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作用,并未提及共产党和国民党军队力量对比悬殊,排除B项;题干强调了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在抗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非敌后战场能够存在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
12.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自1943年1月起……废除了列强享有的治外法权、租界等在华特权……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未涉及中华民族觉醒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全体同胞团结奋斗的结果,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分析,材料体现的是国际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中国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是对中国的影响,材料体现的是国际影响,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3.(1)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外采取不抵抗政策,对内镇压抗日爱国力量。(4分)
(2)国民党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蒋介石虽有抗日的表示,但他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镇压抗日力量,没有真正准备抗日。(4分)
(3)依据:中日民族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4分)
成果: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条件,第二次国共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6分)
14.(1)变化:陆军参战兵力百分比呈上升趋势。(4分)
原因: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4分)
(2)美国学者的观点具有片面性。(2分)国际物资援助和供应对维持中国抗战有一定作用,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4分)全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2分)
(3)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支援了世界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斗争。(8分)
15.(1)中国共产党战略战术运用的成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能够与农民打成一片,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8分)
(2)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坚持和发展;中国人民的空前觉醒和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凝聚力。(8分,写出两点即可)
(3)珍爱和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综合国力。(6分,写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