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5 21:5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测试卷
(总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下列作品出现的历史意义是 (  )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革命军》 《警世钟》
A.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B.起到了救亡启蒙作用
C.宣传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D.宣传了农民阶级革命思想
2.(2025廊坊期中)孙中山早期从事武装反清活动,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他已成为颠覆封建政权、创建共和国家的一面旗帜,成为那个时代最具有进步意义和象征意义的时代先锋。由此可知 (  )
A.孙中山取得革命的胜利
B.孙中山成为公认的领袖
C.孙中山建立了革命政党
D.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
3.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其目的是 (  )
A.发动辛亥革命 B.推动经济发展
C.打倒北洋军阀 D.集中革命力量
4.1906年,刘道一、蔡绍南发动萍浏醴起义,失败;1907年,徐锡麟发动安庆起义,失败;1911年,黄花岗起义失败……从这些史实中可以看出 (  )
A.武装起义对历史发展没有积极作用
B.革命者具有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
C.清政府统治全面瓦解
D.所有起义都有孙中山的亲自参与
5.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指武昌起义 (  )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推翻清王朝并推动民国建立的起义
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帝斗争
6.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另立权力机关,各自为政。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规定在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的政府体制,是典型的总统集权制,建立这样的政府体制,在当时也确有必要。这表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  )
A.有效抵御了列强的侵略 B.促使总统权力不断强化
C.顺应了政治发展的需要 D.促进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7.在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时候,孙中山说:“我今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这表明 (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孙中山想让袁世凯接任中华民国总统
C.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在当时最符合人民的利益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是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8.“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赵秉钧,我说是袁世凯。”“宋教仁被害”案的影响是 (  )
A.武昌发生辛亥革命 B.蔡锷发动护国战争
C.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 D.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9.某同学搜集了以下研究材料。据此判断,他的研究主题是 (  )
·破坏责任内阁制,武力镇压国民党。
·镇压二次革命,解散国会。
·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恢复帝制。
A.袁世凯逐步走向专制独裁 B.北洋政府投靠帝国主义
C.袁世凯逼迫宣统帝退位,结束帝制 D.北洋军阀的分裂与割据
10.在云南昆明,因为护国运动中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组织护国军北上,这里留下了护国桥、护国路和护国门等纪念工程。材料中的护国运动主要是为了 (  )
A.反对国民党组阁 B.推翻封建帝制
C.反对袁世凯称帝 D.支持辛亥革命
11.“北洋政府统治中国的短短16年时间里,频繁更换了14位国家元首。内阁变更37次,改组24次,有26人担任过总理,任期最长的17个月,最短的仅两天。”其原因是 (  )
A.列强大规模入侵 B.安庆起义的影响
C.军阀混战的影响 D.北洋政府任期短
12.(2025西安期末)下图反映出民国初年 (  )
北洋军阀:“宋教仁案”→复辟帝制→军阀割据
资产阶级: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继续探索
A.民主进程艰难曲折 B.专制独裁从未改变
C.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D.军阀割据贯穿始终
二、非选择题(共64分)
13.孙中山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作为站在时代潮流前面领导中国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代的伟大革命家,他将永远被人们铭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在孙中山的推动下,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骨干聚集日本东京,成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把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与解决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侵略压迫的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的学说。
——摘编自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革命军》)以通俗浅显,适合当时社会需要,几于人手一编,卒赖其言为驱胡建国之本,功不在孙、黄、章诸公之下。
——《南京临时政府追悼革命先烈祭文》
(1)材料一中“统一的革命组织”的历史地位如何 (4分)
(2)材料二中“新的学说”是指什么 (3分)该学说有什么价值 (4分)
(3)怎样解释材料三中的“驱胡”之意 (4分)
14.某校学生以“回望历史 砥砺前行”为主题进行系列探究,请你参与。(27分)
【困惑与希望交织】
材料一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黑暗与光明搏击】
材料二
A.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B.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 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1)因“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在中国近代兴起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8分)
(2)为什么说“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 (9分)为冲破黑暗,1915年在孙中山的号召下掀起了哪一革命运动 (4分)
(3)综合上述历史事件,谈谈如何挽救民族危机。(6分)
15.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22分)
     
图一 被刺杀后的宋教仁 图二 护国元勋蔡锷 图三 袁世凯复辟帝制
(1)图一和图二中的人物与中国近代史上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 (4分)
(2)与图一和图二中的人物相关的这两个事件发生的导火线分别是什么 (6分)
(3)概括这两个事件发生的共同目的。(4分)根据图一、图三总结导致出现图中事件的相同原因有哪些。(8分)
                                  
【详解答案】
1.C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警世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推翻清政府,实现民主共和的革命思想,C符合题意;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A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起到了救亡启蒙作用,B不符合题意;宣传了农民阶级革命思想说法不准确,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孙中山……已成为颠覆封建政权、创建共和国家的一面旗帜,成为那个时代最具有进步意义和象征意义的时代先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从事的武装反清活动和宣传的民主革命思想,使他成为那个时代的一面旗帜和时代先锋,得到革命者的支持和拥护,说明孙中山已成为革命者公认的领袖,B项正确。
3.D
4.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黄花岗起义全部失败,但革命党人仍坚持斗争,说明革命者具有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B项正确。
5.B 6.C
7.D 解析:材料强调“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也就意味着否定了君主专制,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民主色彩,这表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是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故选D项。
8.C 9.A 10.C 
11.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北洋政府统治中国的短短16年时间里,频繁更换了14位国家元首”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造成政府人员更迭频繁,C项正确。
12.A 解析:题干信息“北洋军阀:‘宋教仁案’→复辟帝制→军阀割据”反映的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及其死后北洋军阀的发展状况,体现了专制独裁;题干信息“资产阶级: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继续探索”体现了针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及其以后的北洋军阀割据状况,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而采取的斗争,一方面说明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当时革命的焦点是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民主进程艰难曲折。A项正确。
13. (1)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4分)
(2)“新的学说”:三民主义。(3分)
价值: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4分)
(3)“驱胡”指推翻清朝封建统治。(4分)
14.(1)历史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8分)
(2)原因: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复辟帝制。(9分)
运动:护国战争。(4分)
(3)要坚持制度创新;要充分发动人民群众;要用先进的理论来指导;等等。(6分,言之有理即可)
15.(1)图一中的人物与二次革命有关;图二中的人物与护国战争有关。(4分)
(2)与图一中的人物相关事件的导火线是刺杀宋教仁;与图二中的人物相关事件的导火线是袁世凯复辟帝制。(6分,表述类似即可)
(3)共同目的:维护民主共和成果或捍卫辛亥革命成果。(4分)
相同原因: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没有掌握军队;没有充分发动群众或革命力量涣散;反革命力量相对强大。(8分,写出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