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5 21:3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测试卷
(总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1945年,《新华日报》发表读者来信:“毛泽东先生应蒋主席的邀请,毅然来渝……毛先生来渝,证明了中共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这的确反映和代表了我们老百姓的要求。”与这封来信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西安事变 B.武汉会战 C.重庆谈判 D.南京解放
2.下图是中国报刊在1940—1947年使用“民主”一词的频次统计情况。其中,频率最高年份的出现是因为 (  )
A.抗日战争胜利,和平、民主、团结成为共识
B.国共重庆谈判,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C.重庆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D.全国规模的内战结束,和平民主的呼声高涨
3.国共关系直接影响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下面两党关系演变图中,导致“再分裂”的原因是 (  )
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
A.国民党发动内战 B.解放区军民进行自卫反击
C.北平和平解放 D.各个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运动
4.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47年提出了《人民解放军十大军事原则》。下面符合军事原则第3项的是 (  )
人民解放军作战十大军事原则 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原则,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 4.……
A.转战陕北 B.平津战役 C.北伐战争 D.渡江战役
5.毛泽东为一位革命者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1948年这位革命者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这位革命者是 (  )
A.董存瑞 B.赵一曼
C.杨靖宇 D.刘胡兰
6.陈毅元帅曾作诗:“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我军个个是英豪。”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 (  )
A.粉碎了敌人对中原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B.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C.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D.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7.下列关于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A.《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的时间是1946年7月
B.《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的地点是陕西西安
C.此后,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
D.土地改革后的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8.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大别山区。这次胜利进军 (  )
A.开辟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B.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C.直接威胁南京和武汉 D.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9.下面为1948年12月11日毛泽东起草的一份电报的部分内容。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
我们的真正目的不是首先包围北平,而是首先包围天津、塘沽、芦台、唐山诸点……从本日起的两星期内,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有些则是隔而不围,以待部署完成之后各个歼敌。尤其不可将张家口、新保安、南口诸敌都打掉,这将迫使南口以东诸敌迅速决策狂跑。
A.辽沈战役的打响 B.淮海战役的胜利
C.平津战役的进行 D.渡江战役的结束
10.下表为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它充分说明了 (  )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挑子 牲畜 船只 筹粮
543万人 30.5万副 88万辆 20.6万副 76.7万头 8 500只 48万吨
A.解放区人民非常痛恨国民党反动派 B.解放区人民的生活物资非常充足
C.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 D.彻底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1.1949年,渡江战役之前,人民解放军向各国发出通告:“所有外国军舰必须于1949年4月20日前撤离长江,否则视为挑衅。”4月20日上午,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并向解放军开炮。人民解放军奋起还击,毙伤英军多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
A.是中国人民海军建设的发起点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彻底切断了国民党的军事外援 D.为打过长江去奠定了基础
1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必须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并号召全党同志必须用全力学习工业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学习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这表明 (  )
A.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宣告结束 B.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
C.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取得胜利 D.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乡村
二、非选择题(共64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电文节录
材料二 鄙人亟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晋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
——毛泽东给蒋介石的复电
材料三 1945年11月16日,蒋介石对高级将领说:回想这20多年,共产党始终是本党唯一的敌人。
(1)从材料一看,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渝商谈的理由是什么 (4分)
(2)从材料二看,面对蒋介石的邀请,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持什么态度 (4分)为什么采取这种态度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这一时期国共关系出现的变化。(6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3分)
材料一 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抗战爆发以后,为了团结更多的人参加抗战,中国共产党调整了土地政策……洛川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将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根据地的基本经济政策。减租减息政策规定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材料二 《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即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按乡村全部人口,统一平均分配。”1946—1948年,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200多万人参军。山东有五百八十多万人,襄中有480多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救伤员。人民解放军的兵源粮源和战争勤务,主要来自翻身农民。
(1)根据材料一,回答抗战爆发后为什么会停止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4分)指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发生的变化。(4分)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土地改革与人民解放战争的关系。(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4分)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3分)
材料一 人民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力量对比
项目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
拥有军队430万人127万人
武器装备拥有装备较好的陆、海、空军只有陆军,装备基本上是缴自日、伪军的步兵武器和少数火炮
拥有人口约3.39亿约1.36亿
占领地区国统区的面积约占全国的76%解放区的面积约占全国的24%
材料二
刘邓大军夜渡黄河  刘邓大军胜利到达大别山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人民解放战争初期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表现出怎样的态势。(4分)这种态势决定当时双方各处于怎样的战略地位 (4分)
(2)材料二中的图片反映了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哪一重大事件 (3分)为什么说它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8分)
(3)有人说,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历史选择了新中国。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句话的含义。(4分)
【详解答案】
1.C
2.C 解析:观察图中数据可知,频次最高的年份是1946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讨论了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等问题,并通过一系列决议,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C项正确。
3.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共再分裂是在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国民党为维持一党专政,发动内战,导致“再分裂”,A项正确;解放区军民进行自卫反击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排除B项;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北平和平解放,排除C项;各个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运动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排除D项。故选A。
4.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原则,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这一做法,体现了“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的原则,A项正确。
5.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1月,刘胡兰被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抓捕,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敌人没有办法,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当场杀害,毛泽东知道后非常伤心,专门为刘胡兰题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D项正确;董存瑞、赵一曼、杨靖宇未获毛泽东题词,排除A、B、C三项。故选D。
6.B 7.D
8.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C项正确;土地革命时期开辟了中央革命根据地,排除A项;三大战役的胜利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排除B项;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排除D项。故选C。
9.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平津战役打响,解放军将国民党军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和张家口等孤城,并武力攻占张家口、天津,威逼北平。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基本解放,C项符合题意。
10.C 解析:表格数据充分证明淮海战役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说明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C项正确。
11.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江是我国的内河,列强在晚清时期攫取了随意进入我国内河航行的特权,而人民解放军的奋起反击则是对列强这种特权的否定,B项正确。
12.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可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B项正确;渡江战役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排除A项;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取得胜利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说法有误,排除。故选B。
13.(1)避免内战,共商建国大计。(4分)
(2)态度:接受了蒋介石的邀请,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4分)
原因: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4分)
(3)1946年6月,蒋介石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宣告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6分)
14.(1)原因:团结更多的人去参加抗战。(4分)
土地政策:减租减息(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3分)
(2)变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4分)
关系: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8分,写出两点,意思相近即可)
(3)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4分)
15.(1)态势:国共两党之间力量对比悬殊,国民党占据明显优势。(4分)
地位:国民党和共产党分别处于战略进攻与战略防御的地位。(4分)
(2)历史事件: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3分)
原因:此前一直是国民党军在进攻,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解放军第一次大规模的外线作战,直接威胁南京、武汉;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8分)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是一场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民意的战争,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等等。(4分,写出一点,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