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5.12.2 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导学案)
1.通过自主学习,说出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描述各个结构的功能,形成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观。
2.通过实验探究,建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与总结等思维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口腔中牙的结构组成、龋齿的形成原因分析,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卫生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习重点】
1.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2.消化系统能够将食物消化,并通过吸收将营养物质转运到血液中。
【学习难点】
1.通过实验探究,食物在口腔中的化学性消化。
2.分析小肠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1.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1)人体的消化系统分为 消化道 和 消化腺 两部分。
(2)消化道由 口腔、 咽 、 食管 、 胃 、 小肠 、 大肠 、肛门等组成,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部分。
舌 是口腔中覆以黏膜的器官,具有协助咀嚼、吞咽食物、感受味觉和辅助发声等功能。咽 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 食管 是消化道最狭窄的部分;胃有 贮存食物的作用。小肠是消化道最长的一段, 大肠 是消化道末端。
(3)消化腺除了唾液腺 ,还包括 肝 、 胰和其他分布在消化道壁上的消化腺(如 胃腺 ),它们分泌的消化液 分别进入消化道。
2.食物的消化
(1)食物中的部分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淀粉等,是 不能 直接被消化道吸收的,它们必须经过消化,由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
(2)通过牙的咀嚼、舌的搅拌、胃与肠的蠕动,食物被切断、磨碎,这属于物理性消化。
(3)在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下,食物逐渐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属于化学性消化。
(4)唾液淀粉酶能促进无甜味的 淀粉 分解成有甜味的麦芽糖 。
(5)胃液含有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小肠中有胰腺分泌的 多种消化酶 ,能分别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肝分泌 胆汁 ,虽然不含 消化酶 ,但能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
(6)在多种消化酶的作用下,食物中的蛋白质逐渐被分解为氨基酸 ,淀粉逐渐被分解为葡萄糖,脂肪逐渐被分解为 脂肪酸等。氨基酸、葡萄糖和脂肪酸等都是能被人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3.营养物质的吸收
(1)食物在消化道内被消化成为小分子物质,这些物质会先通过上皮细胞,然后进入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这一过程称为 吸收 。
(2)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 薄 ,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因此,小肠容易吸收各种营养物质。
(3)小肠是最长的一段消化道,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比较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充分吸收。
(4)小肠的皱襞、绒毛和微绒毛等结构大大增加了小肠的 吸收面积 。
一、食物的消化
阅读课本P15~P16,思考:
什么是消化?
食物中的部分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淀粉等,是不能直接被消化道吸收的,它们必须经过消化,由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
2.消化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请找出消化腺分泌的对应的消化液(或消化酶):
3.哪些物质需要消化才能被吸收呢?
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过程是如何的?
在牙和舌的作用下,食物被咀嚼和搅拌,部分淀粉在口腔内初步分解成麦芽糖。咽和食管基本无消化作用。胃的蠕动有助于混合食物和消化液,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初步分解。小肠的蠕动有助于混合食物和消化液,在多种消化酶的作用下,蛋白质、糖类和脂肪进一步分解。最终蛋白质被分解成氨基酸,淀粉被分解成葡萄糖,脂肪最终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这些最终分解的物质都是小分子。
5.食物在口腔中是如何消化的呢?
探究:食物在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
目标:验证食物在口腔内发生的化学性消化。
器材:试管,烧杯,温度计,量筒,玻璃棒,镊子,消毒棉絮,馒头, 淀粉糊,碘液,清水,37℃的温水,凉开水等。
步骤:
1.分小组,每位同学取一小块馒头细细咀嚼,体验咀嚼过程中味道的变化。根据味道的变化,提出问题:淀粉在口腔中是否发生了化学性消化。
2.根据问题,作出假设: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化学性消化。
3.根据假设,进行实验。
(1)用凉开水漱口后,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min后,用干净的镊子去除棉絮,并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建议:如果一次取得的唾液两比较少,可以重复进行几次。
(2)取2支试管,分别贴上标号为1、2的标签,按照表12-2中的处理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并将试管中的颜色变化情况填入表中。
实验分析:
加入的清水和唾液体积相等,为什么?
加入的清水和唾液体积相等,是为了控制单一变量。
本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实验的变量是唾液淀粉酶。
3.根据实验现象,食物在口腔中是否发生了化学性消化?为什么?
食物在口腔中发生了化学性消化。因为1号试管中的淀粉被唾液分解后,变成了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
阅读课本P18~P19,思考:
什么是吸收?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消化成为小分子物质,这些物质会先通过上皮细胞,然后进入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这一过程称为吸收。
2.消化道中可以吸收的器官有哪些?
消化道中具有吸收作用的器官:胃、小肠、大肠。
3.小肠有哪些结构特点是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
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征:①毛细血管、小肠上皮细胞(上有微绒毛)、毛细淋巴管很薄,仅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②小肠是最长的一段消化道,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比较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充分吸收。③小肠绒毛(含微绒毛)、皱襞大大增加了小肠的吸收面积。
1.下图为人体消化系统部分结构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基本没有消化和吸收的功能
B.②可以将蛋白质消化成氨基酸
C.③分泌的消化液经导管进入⑤
D.⑥没有消化功能,有吸收功能
【答案】B
【分析】题图中:①是食道(食管),②是胃,③是胰腺,④是肝脏,⑤是小肠,⑥是大肠。
【详解】A.①是食管(食道),在消化系统中,食道主要起到运输食物的作用,食管基本没有消化和吸收的功能,A正确。
B.②是胃,胃中的胃腺分泌胃液,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只能将蛋白质初步消化为多肽,而不是氨基酸,氨基酸是蛋白质在小肠中被彻底消化后的产物,B错误。
C.③是胰腺,胰腺分泌的胰液经导管进入⑤小肠,胰液中含多种消化酶,对食物消化起重要作用,C正确。
D.⑥是大肠,大肠主要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没有消化功能,而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小肠,D正确。
故选B。
2.如图为某同学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设计。下列对实验过程及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只有一组对照实验
B.①号和②号试管对照,可以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C.滴加碘液后,③号试管变蓝,①号和②号试管不变蓝
D.放在37℃温水中是模拟人体口腔的温度
【答案】D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中,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有关。要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以唾液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要探究“温度对唾液消化淀粉是否有影响”,应以温度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详解】A.本实验共有两组对照实验,①③和②③单一变量分别为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照组是③,故A错误。
B.①号和②号试管不能形成对照实验,共有两组变量分别是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未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不可以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故B错误。
C.滴加碘液后①号和②号变蓝;①号无唾液,对淀粉无分解作用,会变蓝。②号有唾液,对淀粉有分解作用,但是无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会导致分解不彻底,会变蓝;③号有唾液,对淀粉有分解作用,也有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彻底分解,不变蓝,故C错误。
D.将3支试管置于37℃温水中,目的是模拟人的口腔温度,该温度下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高,故D正确。
故选D。
3.下列叙述与小肠吸收功能直接相关的是( )
①小肠长约5~6米 ②小肠绒毛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③小肠内含有多种消化酶 ④小肠的内表面积很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分析】小肠长,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内有多种消化液,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这些特点与消化和吸收功能相适应。因此,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详解】①小肠长约5~6米,较长的长度大大增加了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也增大了小肠与食物的接触面积,从而为充分吸收营养物质提供了条件,故①符合题意;
②小肠绒毛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薄的结构使得营养物质能够更容易地透过细胞进入血液,有利于吸收,故②符合题意;
③小肠内含有多种消化酶,这些酶的作用是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将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主要与小肠的消化功能有关,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小肠的内表面积很大,这是因为小肠内有环形皱襞、小肠绒毛等结构,大大增加了吸收面积,使得小肠能够更高效地吸收营养物质,故④符合题意。故C①②④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为助力绿色低碳发展,我国餐饮业开始使用可食用大米吸管代替塑料吸管,这种吸管能被人体消化道所消化和吸收。下列关于可食用大米吸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构成它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B.能消化它的消化液有胃液
C.消化它的起始部位在口腔 D.小肠能将其分解为葡萄糖
【答案】B
【分析】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
【详解】A.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故A正确。
B.胃液中不含淀粉酶,无法消化淀粉,故B错误。
C.淀粉的消化起始于口腔(唾液淀粉酶作用),故C正确。
D.小肠内的胰液和小肠液含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故D正确。
故选B。
5.图中的曲线表示食物中的淀粉、脂肪、蛋白质在消化道各部位(A~E)被消化的程度。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曲线X代表淀粉在消化道中的含量变化
B.在C器官中能找到消化后形成的葡萄糖
C.消化道E没有消化作用,但有吸收作用
D.三条曲线的变化表明D是主要的消化场所
【答案】B
【分析】题图中:A口腔、B咽和食管、C胃、D小肠、E大肠;曲线X代表的物质自口腔开始消化,应为淀粉;曲线Y代表的物质在胃内开始被消化,应为蛋白质;曲线Z代表的物质只在小肠内被消化,应为脂肪。
【详解】A.曲线X从口腔(A)开始含量下降,表明该物质在口腔开始被消化,而淀粉正是在口腔开始初步消化,所以曲线X代表淀粉在消化道中的含量变化,A正确。
B.C器官是胃,胃只能初步消化蛋白质,淀粉在口腔初步消化后形成麦芽糖,麦芽糖在小肠内才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所以在胃中不能找到消化后形成的葡萄糖,B错误。
C.消化道E是大肠,大肠没有消化作用,但可以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有吸收作用,C正确。
D.三条曲线在小肠(D)内都发生明显变化,淀粉、蛋白质、脂肪都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这表明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场所,D正确。
故选B。
【必备知识】
1.食物的消化
2.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征:长、大、薄。
3.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5.12.2 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导学案)
1.通过自主学习,说出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描述各个结构的功能,形成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观。
2.通过实验探究,建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与总结等思维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口腔中牙的结构组成、龋齿的形成原因分析,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卫生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习重点】
1.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2.消化系统能够将食物消化,并通过吸收将营养物质转运到血液中。
【学习难点】
1.通过实验探究,食物在口腔中的化学性消化。
2.分析小肠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1.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1)人体的消化系统分为 和 两部分。
(2)消化道由 、 、 、 、 、 、 等组成, 是消化道的起始部分。 是口腔中覆以黏膜的器官,具有协助咀嚼、吞咽食物、感受味觉和辅助发声等功能。咽 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 是消化道最狭窄的部分; 有 食物的作用。 是消化道最长的一段, 是消化道末端。
(3)消化腺除了 ,还包括 、 和其他分布在消化道壁上的消化腺(如 ),它们分泌的 分别进入消化道。
2.食物的消化
(1)食物中的部分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淀粉等,是 直接被消化道吸收的,它们必须经过消化,由 分子物质分解成 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
(2)通过牙的咀嚼、舌的搅拌、胃与肠的蠕动,食物被切断、磨碎,这属于 消化。
(3)在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下,食物逐渐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属于 消化。
(4)唾液淀粉酶能促进无甜味的 分解成有甜味的 。
(5)胃液含有 ,能初步消化 。小肠中有胰腺分泌的 ,能分别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肝分泌 ,虽然不含 ,但能将脂肪 成脂肪微粒。
(6)在多种消化酶的作用下,食物中的蛋白质逐渐被分解为 ,淀粉逐渐被分解为 ,脂肪逐渐被分解为 等。氨基酸、葡萄糖和脂肪酸等都是能被人体 的 分子物质。
3.营养物质的吸收
(1)食物在消化道内被消化成为 分子物质,这些物质会先通过上皮细胞,然后进入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这一过程称为 。
(2)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 ,仅由 层上皮细胞构成,因此,小肠容易 各种营养物质。
(3)小肠是最 的一段消化道,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比较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充分吸收。
(4)小肠的皱襞、绒毛和微绒毛等结构大大增加了小肠的 。
一、食物的消化
阅读课本P15~P16,思考:
什么是消化?
2.消化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请找出消化腺分泌的对应的消化液(或消化酶):
3.哪些物质需要消化才能被吸收呢?
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过程是如何的?
5.食物在口腔中是如何消化的呢?
探究:食物在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
目标:验证食物在口腔内发生的化学性消化。
器材:试管,烧杯,温度计,量筒,玻璃棒,镊子,消毒棉絮,馒头, 淀粉糊,碘液,清水,37℃的温水,凉开水等。
步骤:
1.分小组,每位同学取一小块馒头细细咀嚼,体验咀嚼过程中味道的变化。根据味道的变化,提出问题:淀粉在口腔中是否发生了化学性消化。
2.根据问题,作出假设: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化学性消化。
3.根据假设,进行实验。
(1)用凉开水漱口后,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min后,用干净的镊子去除棉絮,并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建议:如果一次取得的唾液两比较少,可以重复进行几次。
(2)取2支试管,分别贴上标号为1、2的标签,按照表12-2中的处理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并将试管中的颜色变化情况填入表中。
实验分析:
加入的清水和唾液体积相等,为什么?
2.本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3.根据实验现象,食物在口腔中是否发生了化学性消化?为什么?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
阅读课本P18~P19,思考:
什么是吸收?
2.消化道中可以吸收的器官有哪些?
3.小肠有哪些结构特点是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
1.下图为人体消化系统部分结构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基本没有消化和吸收的功能
B.②可以将蛋白质消化成氨基酸
C.③分泌的消化液经导管进入⑤
D.⑥没有消化功能,有吸收功能
2.如图为某同学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设计。下列对实验过程及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只有一组对照实验
B.①号和②号试管对照,可以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C.滴加碘液后,③号试管变蓝,①号和②号试管不变蓝
D.放在37℃温水中是模拟人体口腔的温度
3.下列叙述与小肠吸收功能直接相关的是( )
①小肠长约5~6米 ②小肠绒毛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③小肠内含有多种消化酶 ④小肠的内表面积很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为助力绿色低碳发展,我国餐饮业开始使用可食用大米吸管代替塑料吸管,这种吸管能被人体消化道所消化和吸收。下列关于可食用大米吸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构成它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B.能消化它的消化液有胃液
C.消化它的起始部位在口腔 D.小肠能将其分解为葡萄糖
5.图中的曲线表示食物中的淀粉、脂肪、蛋白质在消化道各部位(A~E)被消化的程度。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曲线X代表淀粉在消化道中的含量变化
B.在C器官中能找到消化后形成的葡萄糖
C.消化道E没有消化作用,但有吸收作用
D.三条曲线的变化表明D是主要的消化场所
【必备知识】
1.食物的消化
(
) (
) (
)
2.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征: 、 、 。
3.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