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25版地理八年级上册3.1 土地资源 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2025版地理八年级上册3.1 土地资源 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06 09:3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土地资源》第一课时
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
地理 八年级 新授课 2 45分钟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教材分析 本节聚焦土地资源,是第三章重点内容。教材从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出发,引导学生结合地形、气候等知识,分析土地资源 “有利” 与 “不利” 条件,旨在培养学生对土地资源现状的认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为后续自然资源学习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
目标 人地协调观: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的关系,树立珍惜土地、合理利用土地,实现人地和谐发展的观念。 综合思维:综合地形、气候等要素,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及成因,提升从多维度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 区域认知:明确我国不同区域土地资源类型、分布特点,了解区域差异,增强区域认知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图表、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数据、归纳总结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我国土地资源人多地少、分布不均的特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状况。
教学难点 理解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对土地资源分布的影响。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组,共同探讨土地资源相关问题,如分析图表、讨论分布成因等,培养团队协作与交流能力。 直观演示法:运用地图、图片、图表等直观教具,展示土地资源分布、利用类型等,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问题驱动法:提出系列问题,如 “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为何不均?”,激发学生思考,引导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一组图片,包括城市高楼大厦、农田、森林、草原等不同土地利用场景,提问:“这些图片中的场景有何共同点?我们的生活与土地资源有怎样的联系?” 引导学生思考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及多样性。 开展 “土地用途猜猜猜” 活动,教师描述一些土地利用方式,如 “可以种植水稻,需要充足水源”,让学生快速抢答是哪种土地利用类型,活跃课堂气氛,引出本节课主题。 人多地少(10 分钟)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张世界主要国家人均耕地面积对比图表和我国人口、土地面积数据资料。要求小组讨论,从数据中能发现我国土地资源在数量上有何特点。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总结: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地矛盾突出。 播放一段关于我国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变化的动画视频,直观呈现随着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趋势,加深学生对人多地少现状的理解。 分布不均(15 分钟) 展示 “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让学生观察不同颜色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初步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的大致情况。 组织小组竞赛,教师提出问题,如 “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林地集中在哪些地方?”,各小组快速在地图上指出并抢答,答对得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深入探究:给每个小组发放我国地形、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分组讨论地形、气候对我国耕地、林地、草地分布的影响。例如,耕地为何多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林地为何集中在东北、西南山区(山区地形起伏大,适宜树木生长,且降水丰富,气候湿润)。 小组展示探究成果,用思维导图或表格形式呈现地形、气候与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关系,教师点评并完善。 课堂总结(5 分钟) 邀请小组代表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包括我国土地资源人多地少的现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教师补充强调,梳理知识框架,强化学生记忆。 课堂练习(5 分钟) 展示一些与土地资源分布、特点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如 “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 )”“我国人均土地资源( )世界平均水平” 等,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给出一些简单的材料分析题,如 “某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气候湿润,推测该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什么?并说明理由”,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作答,检验学习效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