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好的故事》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6《好的故事》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7 17:1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大家都听过许多故事,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故事呢?今天我们继续走进鲁迅先生,看他笔下好的故事究竟是什么故事。
好的故事
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较艰苦。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作者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
时代背景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走近作者
【代表作】
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上下结构
生字归类
左右结构














多音字
削苹果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
xuē
xiāo
识字方法
比较识字:焰—掐 雅—鸦
加一加:
澡+艹=藻
纟+宗=综

yànɡ
不要写成“水”
易写错
词语解释
幽雅:幽静雅致。
萍藻:浮萍,属水面浮生植物。
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样的?作者用了哪三个词语来形容它?
整体感知
美丽、幽雅、有趣
第一层( ):交代环境,引起下文。
第二层( ):梦见一个好的故事。
第三层( ):叙述这个好的故事。
第四层( ):追回故事,完成故事,留
下故事。
说说这篇散文诗主要写了几层意思?
1、2
3
4~10
11~12
总——分——总
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照应开头
昏暗
朦胧、清楚
昏暗
凝( ) 掷( ) 锦( )
疑( ) 郑( ) 绵( )
凝结
疑问
投掷
郑重
课堂演练
一、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锦绣
绵延
二、你对鲁迅先生的梦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美好
恬静
……
读一读课文1-2自然段,感受、思考:
1.作者眼前的景象是怎样的呢?
2.昏暗的灯,昏沉的夜象征什么呢?
年味还没消散,作者却陷入了迷茫之中。
这一段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昏暗
昏沉
这里“昏暗的灯”和“昏沉的夜”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环境。
一九二五年,一个动荡的年代,军阀混战,社会一片黑暗,仿佛“昏沉的夜”,即使有油灯,石油却已经不多,灯火便“渐渐地缩小了”,以致于鲁迅看书看得眼睛发痛了。他不得不“闭了眼睛”,掩卷思索……
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既说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暗示了社会现实的黑暗。
找出第二段中描写动作的词?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闭、仰、靠、捏、搁
说明“我”非常的累。
自由读第3-10自然段 ,理解、品味、欣赏:
好的故事是什么样子的?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好的故事”指的是梦境,这梦境是美丽,优雅,有趣的。
蒙胧中看见好的故事,这里指的是梦中看见。
修辞?
我仿佛记得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这个梦中有哪些事物呢?
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特点?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特点?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梦醒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醒来时梦中事物无法复原
你有过类似体验吗?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现实社会
“美丽、优雅、有趣”分别体现在什么地方?
默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思考: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两岸的各种景物倒映在澄碧的小河中。
美丽
还有哪些你认为美丽的景物呢?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优雅
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有趣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
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作者笔下的景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美丽、优雅、有趣的的融合体,共同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卷。
既然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些图景,为什么作者特意要把这些图画称为故事?题目为什么叫作“好的故事”?
这篇散文以梦幻的形式,描写了一个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执着的追求,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把自然景物写得优美、壮观,创造了饱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诗的意境。
合作探究一
作者在第5、7段写梦幻之景的视角是非常规的,都是水中倒影,为什么?
从水中看岸上风景,角度新颖,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使得梦幻景象更美,更有动态感。但由于倒影容易受到河水荡漾的影响,也就更虚幻,这为后文美景破碎消失做铺垫。后文景象美到极致,作者情感也到达巅峰,“故事”戛然而止,如肥皂泡一样瞬间破灭,现实残酷可见一斑。
合作探究二
力度不一样,“捏着”是轻轻捏在手里,“捏住”则是想死死攥在手心。与其说是想捏住书本,不如说是想把“好的故事”留住,哪怕是几点碎影。这表明作者面对梦幻美景破碎时极度的怅惘失落。
在第10段,作者写“捏住”《初学记》,第2段用的是“捏着”,二者有什么不同?这下意识动作,表明了作者什么心理?
合作探究三
如何理解最后一段“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朗读11—12自然段,思考:
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作为转折复句,重点落在“但”字上。夜是虽然依旧昏沉的,但作者“总记得”这美好,可见作者对此是恋恋不忘的,是依旧怀抱希望,怀抱对“好的故事”的期待。总之,即便再昏暗,还有微弱的灯光;纵使再虚幻,也是美好的故事。
全班交流
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 这个梦有什么含义
鲁迅先生将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景寄托于他梦中,他在梦中所看到的美好事物,都是鲁迅先生美好愿景的表达与寄托。
结构梳理
眼前实景:昏暗的灯、昏沉的夜
梦幻景象-----蒙胧、清楚
回到现实:昏暗的灯、昏沉的夜
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向往之情
《好的故事》是鲁迅描写 的文章,梦里,“我”看到“许多美的人和事”,如诗如幻一般。从“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当前社会的迷惘,对 的期许和憧憬。
主题概括
美好生活
梦境
一、文中多次出现“昏沉的夜”及“好的故事”,有没有特殊含义?
都具有象征意义。“昏沉的夜”象征着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好的故事”象征作者所向往的理想世界。正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课堂演练
二、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呢,非得用象征手法?
这样写是使用了“曲笔”,更能表明当时现实社会的残酷。
三、你有没有“好的故事”呢?试着写出来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