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四(教案)
教学目标
认识 “申、介” 等 7 个生字,读准 “申、绍” 等字的读音,掌握 “伸 — 申” 等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
读准 “处、假” 等 3 个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能根据字义判断读音。
认识 “叫、喊” 等 20 个口字旁的字,能按 “与声音、叫唤动作、吃的动作” 归类。
积累 “百发百中” 等含数词的成语和 “人心齐,泰山移” 等关于团结的俗语,理解含义并尝试运用。
梳理童话特点,感受童话的想象与拟人化手法,体会童话带来的启示。(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情境练习等方式,提升识字、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词语分类表格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梳理童话的特点,交流阅读童话的感受与收获。
认识形声字的声旁规律,掌握 “申、介” 等生字的字义和组词。
读准 “处、假、中”3 个多音字的读音,能根据字义判断读音。
教学过程
Ⅰ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童话封面图片(如《宝葫芦的秘密》《安徒生童话》):“同学们,这些童话书大家一定不陌生!今天我们走进语文园地,一起重温童话的奇妙,探索语言的奥秘。”
2.板书课题:语文园地四,齐读课题。
Ⅱ 梳理与交流:探秘童话
回顾童话,交流喜好。
提问:“读过那么多童话,你为什么喜欢它们?”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板书:事情神奇、人物有超常力量。
课件出示例句:“童话里的宝葫芦能满足一切愿望,蟋蟀能在牛肚子里旅行 —— 这些想象多奇妙啊!”
聚焦单元童话,谈收获。
引导:“本单元的《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给了你什么感受?”
小组讨论后汇报,教师总结:
想象奇特:蚂蚁有纪律,蟋蟀能 “旅行”。
拟人化:动物会说话、有情感(如青头关心红头)。
有启示:团结、勇敢的重要性。
齐读总结句:“童话像魔法盒子,装着甜蜜的故事和成长的智慧。”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与总结,帮助学生系统梳理童话的核心特点,深化对童话的理解。
Ⅲ 识字加油站:玩转形声字
对比识字,发现规律。
课件出示生字对比:
伸 — 申(申请) 界 — 介(介绍) 棕 — 宗(祖宗)
指 — 旨(主旨) 站 — 占(占领) 泛 — 乏(乏力)
小组合作:
分组朗读生字,注意标注的拼音(shēn、jiè 等)。
讨论:每组两个字有什么关系?(预设:第二个字是第一个字的声旁,读音相近)
教师点拨:“这些都是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比如‘伸’用‘手’(扌),所以和动作有关,声旁‘申’提示读音。”
2.学习生字,理解运用。
出示 “申、介、宗” 等生字卡片,指名读并组词:
申:申诉、申办(字义:陈述)
介:中介、简介(字义:在两者之间)
宗:祖宗、光宗耀祖(字义:宗庙、祖先)
拓展练习:“城 — 成(成长)、露 — 路(马路)”,学生模仿说组词。
Ⅳ 词句段运用:多音字乐园
读词辨音,寻找方法。
课件出示词语:
处罚、处分、到处、住处
假期、假扮、假装、假日
中枪、中断、中间、中计
指名朗读,注意加点字的读音,教师正音。
提问:“同一个字为什么读音不同?”(预设:意思不同,读音不同)
字义辨析,总结规律。
分组讨论:
“处” 在 “处罚” 中是 “处理” 的意思,读 chǔ;在 “住处” 中是 “地方” 的意思,读 chù。
“假” 在 “假期” 中是 “放假” 的意思,读 jià;在 “假装” 中是 “不真实” 的意思,读 jiǎ。
“中” 在 “中枪” 中是 “遭受” 的意思,读 zhòng;在 “中间” 中是 “中心” 的意思,读 zhōng。
总结方法:据义定音(根据字的意思判断读音)。
情境练习:用 “中(zhōng)” 和 “中(zhòng)” 分别造句,同桌互查。
Ⅴ 课堂小结与作业
小结:“今天我们发现了童话的秘密,学会了形声字和多音字的小窍门,收获真不小!”
课后作业:摘抄 3 个喜欢的童话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识口字旁的字,能按 “声音、叫唤、吃的动作” 分类。
积累含数词的成语和关于团结的俗语,理解含义并尝试运用。
通过情境练习,提升词语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Ⅰ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多音字抢答:“处(chǔ)理”“到(chù)处”“假(jià)日”“假(jiǎ)装”,指名读并说意思。
2.过渡:“上节课我们探索了字的奥秘,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词语的规律。”
Ⅱ 词句段运用(一):口字旁的字
认读生字,发现特点。
课件出示字卡:叫、喊、嚷、嚼、叼、啃、吼、吵、咽、含、啼、吞、唤、啪、哗、吱、嗡、嘟、呜、嘀
齐读后提问:“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口字旁)
动作体验,分类识字。
学生边读字边做动作,小组讨论:“哪些字和‘吃的动作’有关?哪些和‘叫唤’有关?哪些和‘声音’有关?”
拓展:说说其他口字旁的字(如 “吐、吃” 属吃的动作;“呢、吗” 表语气)。
【设计意图】通过动作体验和分类表格,让学生直观理解口字旁字的构字规律。
Ⅲ 词句段运用(二):含数词的成语
读成语,找规律。
课件出示成语:百发百中、百战百胜、百依百顺、四面八方、四通八达、四平八稳、七上八下、七嘴八舌、七手八脚
指名读,提问:“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第一、三个字是数字,前后两部分并列)
理解含义,拓展积累。
分组解释成语(如 “百发百中” 指射箭很准),教师补充。
拓展:“五颜六色、五光十色、十全十美”,说说这些成语中的数字含义。
游戏:成语接龙(以含数字的成语为线索)。
Ⅳ 日积月累:团结的俗语
朗读俗语,感知主题。
出示俗语:
人心齐,泰山移。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借助拼音朗读,提问:“这些句子都和什么有关?”(团结)
2.理解含义,情境运用。
逐句讲解:
“人心齐,泰山移”:团结起来力量大。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两人一条心,力量能斩断金属。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多智慧多。
拓展:说说其他团结的俗语(如 “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Ⅴ 课堂小结与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给词语分了类,积累了宝贵的俗语,相信大家在说话和写作中能用到它们。”
课后作业:用 “四面八方” 和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各写一句话。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动作体验、表格分类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字词规律,尤其是 “据义定音” 和 “口字旁分类” 环节,学生参与度高,效果好。
不足之处:俗语的理解偏于表面,可增加更多生活案例,让学生深入体会其内涵。后续教学中可设计 “团结合作” 的实践活动,加深对俗语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