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4 古诗三首 主备教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 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图片,看注释,查字典,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等方法,推测、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审美创造:抓住古诗中的景物想象画面,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课前解析】 本课三首古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初读了解古诗大致内容,能说出三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细读,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关注文本: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山行》前两句写诗人看到的山中景致,后两句写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并从中悟得了 “霜叶红于二月花” 富有理趣的警句。《望洞庭》通过对洞庭湖景色的描绘,展现出山水的和谐之美 。《夜书所见》以景衬情,动静结合,运用对比手法表达诗人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关注写作背景:《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诗人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诗人通过对洞庭湖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有半包围结构、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引导学生书空,并注意观察,指导学生把握部件的位置与比例,把字写紧凑。 关注句子: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有半包围结构、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引导学生书空,并注意观察,指导学生把握部件的位置与比例,把字写紧凑。
【教学目标】 1.认识“庭、未”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磨”,会写“庭、相”等11个字。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4.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5.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能通过诗歌传递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电子版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 “庭、未”2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磨”,会写 “庭、相、未”3 个字。 2.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大致理解《望洞庭》诗句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引导学生欣赏有关秋天的图片,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 2.教师揭题: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首与秋天有关的古诗。 3.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大声读一读三首古诗。 过渡: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望洞庭》。 二、学习《望洞庭》 1.教师板书诗题《望洞庭》。 2.了解诗人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 “诗豪” 之称。与柳宗元并称 “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 “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 “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3.读好古诗,读出停顿,了解诗中描写的景物。 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并圈画出描写的景物。 (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 / 秋月 / 两相和, 潭面 / 无风 / 镜未磨。 遥望 / 洞庭 / 山水翠, 白银 / 盘里 / 一青螺。 (3)学生自由练读。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描写的景物。 4.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再次朗读古诗,试着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和小组成员交流。 (1)解诗题。引导学生结合字面意思,理解 “望洞庭” 就是遥望洞庭湖。 (2)交流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①引导学生理解 “湖光” 指湖水的光泽,“秋月” 指秋天的月亮,“和” 是和谐的意思,体会湖水和月光交融的画面。 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镜子的样子,理解 “镜未磨”,想象平静的湖面像没有打磨过的铜镜。 ③引导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连起来说说两句诗的意思,并想象画面。 诗意:洞庭湖水光与秋月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3)交流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①引导学生想象从远处看洞庭湖及君山的样子。 ②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并想象画面。 诗意: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4)指导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朗读指导:前两句语调轻柔舒缓,表现出湖水与月光交融的宁静之美;后两句语调可稍上扬,读出对洞庭湖景色的赞美之情。 5.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诗人是如何把洞庭湖的景色写得如此生动形象的? 预设: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铜镜,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6.背诵古诗。 (1)学生尝试背诵。 (2)教师引导:大家是如何背诵古诗的? 预设 1:我借助 “湖光、秋月、潭面、山水翠、白银盘、青螺” 等关键词把古诗背熟了。 预设 2:我借助想象画面把古诗背熟。 (3)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三、指导书写 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望洞庭》中的生字。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2.重点指导 “庭”,半包围结构,注意 “广” 的横不宜过长,撇要写得舒展;“相”,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木” 的最后一笔是点;“未”,独体字,两横上短下长,竖在竖中线上。教师范写。 3.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教师的示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使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如何把字写规范、写正确,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1)可以借助注释、插图、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2)要把古诗读正确、流利,读好停顿。 2.主题概括。 《望洞庭》通过对洞庭湖景色的描绘,展现出山水的和谐之美,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3.拓展延伸。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五、课堂演练,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2.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望洞庭》。 (2)预习《山行》《夜书所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径、萧”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6个字。 2.迁移运用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山行》《夜书所见》,默写《山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教师提问: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预设:借助插图、结合注释、查阅字典、联系生活、想象画面。 2.教师引导回顾《望洞庭》描绘的美丽景色。 (设计意图:回忆古诗,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二、迁移方法,学习《山行》 1.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迁移运用上节课学习的方法,来学习《山行》。教师板书诗题《山行》。 2.了解诗人杜牧。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著有《樊川文集》。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3.读好古诗,读出节奏。 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山 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3)学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4.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再次朗读古诗,试着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和小组成员交流。 (1)解诗题。 引导学生借助插图,理解“山行”的意思就是“在山中行走”。 (2)交流“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寒山”的意思是深秋时节的山。 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斜”的意思是山间小路弯弯曲曲。 ③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插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画面。 预设: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2)交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坐”的意思是因为。 ②查阅字典了解“于”的意思是比。 课件展示霜叶与二月花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霜叶比二月花还要红的景色。 ③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插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画面。 预设:停下来是因为喜爱这傍晚枫林的景色,经霜的红叶比二月里开的花还要红。 (3)指导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朗读指导:《山行》朗读的总体基调应是明快的,诗的前两句,可以引导学生带着对诗中美景的想象,读出深秋时节山景的生机盎然;后两句语调应高昂上扬,读出诗人对枫叶、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诗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呢?小组内讨论。 预设:诗人面对美景,内心充满对大自然的喜爱。 三、指导书写,概括主题 1.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山行》中的生字。 (1)教师提示要点:“寒” 第一笔及最后两笔的点都在竖中线上;“径” 第三笔竖从横中线起笔,右半部分的 “工” 第一横从竖中线起笔;“斜” 左半部分第二横与右半部分的横都在横中线上;“枫” 左窄右宽,“风” 的横斜钩要写得舒展。 (2)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2.主题概括。 《山行》这首诗描写和赞美了深秋时节山林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的美好思想情感。 四、迁移方法,学习《夜书所见》 1.教师引导:接下来我们迁移运用学习到的方法,一起来学习《夜书所见》。教师板书诗题《夜书所见》。 2.了解诗人叶绍翁。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诗人。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 3.读好古诗,读出停顿,了解诗中描写的景物。 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并圈画出描写秋天的景物。 (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3)学生自由练读。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描写秋天的景物。 预设: 4.自学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再次朗读古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并说说从诗中看到了哪些画面。 (2)学生汇报交流诗句的意思及看到的画面,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夜书所见 “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就是在夜晚写下自己看到的景物。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①借助注释了解“萧萧”在这里形容风吹梧桐树叶发出的声音;“客”说明诗人身在异乡。 ②教师相机指导:这两句诗是写景,其中“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客情”即游子的思乡之情。可见诗人是触景生情。 ③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并想象画面。 诗意: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①借助注释了解“挑促织”及“篱落”的意思。 ②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挑”:“挑选、挑剔”等词语中的“挑”读tiāo;在文中读“tiǎo”,可以组词“挑战、挑灯”。适时出示“挑促织”的图片,顺势让学生理解“挑促织”就是“拨弄蟋蟀”。 ③课件出示“促织”“篱落”“一灯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诗人描写的景物。 ④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并想象画面。 诗意: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3)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由悲到喜的变化:第一句中的“寒”尽显寒冷凄凉之意,转到第三句中的“挑促织”,则是一派温馨快乐。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4)指导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朗读指导:《夜书所见》前两句写了诗人郁闷孤独之情,可提示学生结合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把握朗读时舒缓的基调;后两句可以让学生想象情景,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语气较前两句可以明快一些,最后一句的语调甚至可以作上扬的处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古诗,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深刻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的情感。) 5.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小组讨论。 预设: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五、指导书写 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夜书所见》中的生字。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2.教师范写。 3.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六、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1)可以根据注释学习理解古诗大意。 (2)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2.主题概括。 《夜书所见》这是一首纪行诗,写了诗人行于江上,眺望江边的见闻感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 3.拓展延伸。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 2.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山行》。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段、诗句。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三首古诗,均写出了在秋天的背景下而触生的情感,或赞美秋天的美景,或表达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首古诗的教学如何进行分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根据诗的生字、难易程度,我进行了本次的内容安排。一是分散生字量,二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方法,我实行了分步走策略。在《望洞庭》的学习过程中,采用“扶”的方,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在学习《山行》和《夜书所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迁移应用,学生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自主合作学习,理解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歌意境。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议,并进行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因为三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弱,他们仍需要教师进行辅助、指导,不可完全放手,否则学生将会找不到具体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还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要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