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数学探究活动得到不可达两点之间的距离(课件 学案)高中数学人教B版(2019)必修 第四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3 数学探究活动得到不可达两点之间的距离(课件 学案)高中数学人教B版(2019)必修 第四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B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06 06:49:02

文档简介

9.3 数学探究活动:得到不可达两点之间的距离
案例:测量学校内、外建筑物的高度
活动目的:运用所学的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知识,解决实际测量高度的问题,体验数学建模活动的完整过程.
课题:(1)测量本校的一所教学楼的高度;
(2)测量本校旗杆的高度;
(3)测量校外不可及的“理想大厦”的高度.
一、选题
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两个小组确定一个课题,以便于分析数据的可靠性和选择方案的合理性.
二、开题
1.准备测量工具:米尺,测角仪等;要求测量结果准确,测量过程清晰,测量方法有创意,误差处理得当,报告书写认真.
2.研究分工:搜集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方案;写开题报告;撰写结题报告.
三、做题
以测量不可及“理想大厦”的方案为例.
1.两次测角法
(1)测量并记录测量工具距离地面高度h m;
(2)用大量角器,将一边对准大厦的顶部,计算并记录仰角α;
(3)后退a m,重复(2)中的操作,计算并记录仰角β;
(4)大厦高度x的计算公式为:x=+h,其中α,β,a,h如图所示.
2.镜面反射法
(1)将镜子(平面镜)置于平地上,人后退至从镜中能够看到大厦顶部的位置,测量人与镜子的距离;
(2)将镜子后移a m,重复(1)中的操作;
(3)大厦高度x的计算公式为x=,其中a1,a2是人与镜子的距离,a是两次观测时镜面之间的距离,h是人的“眼高”,如图所示.根据光的反射原理,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联立方程组,可以得到这个公式.
3.对实际测量数据和计算结果、测量误差简要分析
(1)两次测角法
实际测量数据:
第一次 第二次
仰角 67° 52°
后退距离为25 m,测量工具距离地面1.5 m,计算可得理想大厦的高度约为71.5 m,结果与期望值(70 m~80 m)相差不大.误差的原因是铅笔在纸板上画出度数时不够精确.减小误差的方法是几个人分别测量高度及仰角,再求平均值,误差就能更小.
(2)镜面反射法
实际测量数据:
第一次 第二次
人与镜子的距离 3.84 m 3.91 m
镜子的相对距离10 m,人的“眼高”为1.52 m.计算可得理想大厦的高度约为217 m,结果与期望值相差较大.
产生误差有以下几点原因:
①镜面放置不能保持水平;
②两次放镜子的相对距离太短,容易造成误差;
③人眼看镜内物像时,两次不一定都看准镜面上的同一个点;
④人体不一定在两次测量时保证高度不变.
综上所述,要做到没有误差很难,但可以通过某些方法使误差更小.通过进一步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还包括:
Ⅰ.测量工具问题,采用两次测角法时,自制量角工具比较粗糙,角度的刻度误差较大;采用镜面反射法时,选用的镜子尺寸太大,造成镜间距测量有较大误差.
Ⅱ.间距差的问题.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间距差a值是测量者自己选定的,因为没有较长的卷尺测量距离,有的同学甚至选间距差a是1 m.由于间距太小,两次测量的角度差或者人与镜的距离差太小,最终导致计算结果产生巨大误差.
Ⅲ.测量者用自己的身高代替“眼高”,反映了测量者没有很好地理解测量过程中的“眼高”应当是测量的高度.
四、结题
通过建模活动,明晰在进行方案设计问题时要遵循如下思路:
(1)依据测量目标和实际情境及测量工具等实际设计合理的方案;
(2)决定收集和测量哪些信息及数据;
(3)对所设计的方案进行推理运算和改进.
注意事项:
(1)实际测量往往受地形、地貌、测量工具等条件的制约,因此设计的方案要切实可行;
(2)测量要符合题目与实际要求;
(3)计算要做到算法简捷,计算准确.
五、应用
测量不可达两点之间的距离.
【典例】 如果要测量某个底部不能到达的铁塔的高度,在只能使用简单测量工具的前提下,可以设计出哪些测量方案?并提供出每种方案的计算公式.
解:方案一:如图①,在地面上引一条基线AB,这条基线和塔底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延长后不过塔底,测出AB的长及角β,γ和A对塔顶P的仰角α的大小,则可求出铁塔PO的高度.计算方法如下:
在△ABO中,由正弦定理,得
AO==,
在Rt△PAO中,PO=AOtan α,
则PO=.
方案二:如图②,在地面上引一条基线AB,并使A,B,O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测出AB的长和A,B分别对塔顶P的仰角α,β,则可求出铁塔PO的高度.计算方法如下:
在△PAB中,由正弦定理,得
PA=.
在Rt△PAO中,PO=PAsin α,
则PO=.
方案三:如图③,在地面上引一条基线AB,且使AB不过点O,测出AB的长,点O对AB的视角θ,A,B分别对塔顶P的仰角α,β,则可求出塔高PO.计算方法如下:
在Rt△POA中,AO=,
在Rt△POB中,BO=,
在△AOB中,由余弦定理,得OA2+OB2-2OA·OBcos θ=AB2,
∴PO= .
3 / 3(共17张PPT)
9.3 数学探究活动:得到不可达两点之间的距离
案例:测量学校内、外建筑物的高度
活动目的:运用所学的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知识,解决实际测量高
度的问题,体验数学建模活动的完整过程.
课题:(1)测量本校的一所教学楼的高度;
(2)测量本校旗杆的高度;
(3)测量校外不可及的“理想大厦”的高度.
一、选题
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两个小组确定一个课题,以便于分析数据的
可靠性和选择方案的合理性.
二、开题
1. 准备测量工具:米尺,测角仪等;要求测量结果准确,测量过程清
晰,测量方法有创意,误差处理得当,报告书写认真.
2. 研究分工:搜集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方案;写开题报告;撰写结题
报告.
三、做题
以测量不可及“理想大厦”的方案为例.
1. 两次测角法
(1)测量并记录测量工具距离地面高度h m;
(2)用大量角器,将一边对准大厦的顶部,计算并记录仰角α;
(3)后退a m,重复(2)中的操作,计算并记录仰角β;
(4)大厦高度x的计算公式为:x= +h,其中α,β,
a,h如图所示.
2. 镜面反射法
(1)将镜子(平面镜)置于平地上,人后退至从镜中能够看到大
厦顶部的位置,测量人与镜子的距离;
(2)将镜子后移a m,重复(1)中的操作;
(3)大厦高度x的计算公式为x= ,其中a1,a2是人与镜子
的距离,a是两次观测时镜面之间的距离,h是人的“眼
高”,如图所示.根据光的反射原理,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联立方程组,可以得到这个公式.
3. 对实际测量数据和计算结果、测量误差简要分析
(1)两次测角法
实际测量数据:
第一次 第二次
仰角 67° 52°
后退距离为25 m,测量工具距离地面1.5 m,计算可得理想大厦的高度约为71.5 m,结果与期望值(70 m~80 m)相差不大.误差的原因是铅笔在纸板上画出度数时不够精确.减小误差的方法是几个人分别测量高度及仰角,再求平均值,误差就能更小.
(2)镜面反射法
实际测量数据:
第一次 第二次
人与镜子的距离 3.84 m 3.91 m
镜子的相对距离10 m,人的“眼高”为1.52 m.计算可得理
想大厦的高度约为217 m,结果与期望值相差较大.
产生误差有以下几点原因:
①镜面放置不能保持水平;
②两次放镜子的相对距离太短,容易造成误差;
③人眼看镜内物像时,两次不一定都看准镜面上的同一个点;
④人体不一定在两次测量时保证高度不变.
综上所述,要做到没有误差很难,但可以通过某些方法使误
差更小.通过进一步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还包括:
Ⅰ.测量工具问题,采用两次测角法时,自制量角工具比较粗糙,角度
的刻度误差较大;采用镜面反射法时,选用的镜子尺寸太大,造成镜
间距测量有较大误差.
Ⅱ.间距差的问题.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间距差a值是测量者自己选定
的,因为没有较长的卷尺测量距离,有的同学甚至选间距差a是1 m.
由于间距太小,两次测量的角度差或者人与镜的距离差太小,最终导
致计算结果产生巨大误差.
Ⅲ.测量者用自己的身高代替“眼高”,反映了测量者没有很好地理
解测量过程中的“眼高”应当是测量的高度.
四、结题
通过建模活动,明晰在进行方案设计问题时要遵循如下思路:
(1)依据测量目标和实际情境及测量工具等实际设计合理的方案;
(2)决定收集和测量哪些信息及数据;
(3)对所设计的方案进行推理运算和改进.
注意事项:
(1)实际测量往往受地形、地貌、测量工具等条件的制约,因此设
计的方案要切实可行;
(2)测量要符合题目与实际要求;
(3)计算要做到算法简捷,计算准确.
五、应用
测量不可达两点之间的距离.
【典例】如果要测量某个底部不能到达的铁塔的高度,在只能使用简
单测量工具的前提下,可以设计出哪些测量方案?并提供出每种方案
的计算公式.
解:方案一:如图①,在地面上引一条基线AB,这条
基线和塔底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延长后不过塔底,测
出AB的长及角β,γ和A对塔顶P的仰角α的大小,
则可求出铁塔PO的高度.计算方法如下:
在△ABO中,由正弦定理,得
AO= = ,
在Rt△PAO中,PO=AOtan α,
则PO= .
方案二:如图②,在地面上引一条基线AB,并使A,
B,O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测出AB的长和A,B分
别对塔顶P的仰角α,β,则可求出铁塔PO的高度.
计算方法如下:
在△PAB中,由正弦定理,得PA= .
在Rt△PAO中,PO=PA sin α,则PO= .
方案三:如图③,在地面上引一条基线AB,且使AB
不过点O,测出AB的长,点O对AB的视角θ,A,B
分别对塔顶P的仰角α,β,则可求出塔高PO. 计算
方法如下:
在Rt△POA中,AO= ,
在Rt△POB中,BO= ,
在△AOB中,由余弦定理,
得OA2+OB2-2OA·OB cos θ=AB2,
∴PO= .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