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刻画人物形象
一、导入
每天我们都会遇到很多人,很多看似一样的人,一样的有眼睛、鼻子、嘴巴,一样的有着喜、怒、哀、乐。或许我们都曾经疑惑过:你是怎样的你,我又是怎样的我?你我真的是一样的吗?
但你要相信,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那么真实而又唯一的,就让我们学会用自己的慧眼,用自己的妙笔去描绘每一个独特的生命。
二、 肖像描写
作文,不论是记事还是写人,总离不开人物描写。人物在文章里一出现,就像演员出现在舞台上一样,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肖像。因此,学会观察和描写人物肖像是写记叙文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基本功。
1、描写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肖像的特点。
如下列例段:
(1)这是个三十来岁的年轻人。身穿军用棉大衣,脚穿高筒皮靴。高个子,方脸盘,长得很魁梧。下巴上有一颗黑痣,那双眼睛在黑暗中闪着亮,使人觉得粗犷又精明。
(2)李云是一个机灵、淘气的孩子。他胖乎乎的脸上,长着一对调皮的大眼睛,眼帘忽闪忽闪的,那两颗像黑宝石似的大眼珠只要一转,鬼点子就来了。在他那黝黑的脸上,不论是那鼓鼓的腮帮,还是那薄薄的嘴唇,或者那微微翘起的小鼻尖,都使你感到滑稽逗人。
例段一,写的是一位三十来岁的青年人。作者抓住“身穿军人棉大衣”、“脚穿高统皮靴”、“高个子,方脸盘”、“眼睛闪亮”等肖像特点,写出了一个粗犷、精明的男子汉形象。例段二主要抓住孩子:“调皮的大眼睛”、“鼓鼓的腮帮”、“翘起的小鼻尖”等相貌特点,把一个机灵、滑稽逗人的孩子写得活灵活现。上述两例告诉我们,写人物肖像,一定要抓住肖像的特征,这样,就不会出现“千人一面”的毛病。
二、 肖像描写
2、描写肖像要注意人物的身份,不能张冠李戴。
如下面例段,人物身份就非常鲜明。
(1)我仔细端详着面前这位青年人。他戴着一顶蓝色旅游帽,帽沿上有一行白字:“日本大学生旅游团”。身上穿一件黑灰色太空服,下身穿着牛仔裤,肩上背着一个黑色的旅游包。
(2)这老汉,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露在帽沿外边的头发已经斑白了。肩上搭着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褂子。整个脊背,又黑又亮,闪闪发光,好像涂上了一层油。下面的裤腿卷过膝盖,毛茸茸的小腿上,布满大大小小无数个筋疙瘩,被一条条高高鼓起的血管串连着。脚上没有穿鞋,脚板上的老皮怕有一指厚,……腰上插着旱烟袋,烟荷包搭拉在屁股上,像钟摆似的两边摆动着。
上面两段分别描写了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例一,写的是一个初次见面的陌生人,通过描写穿着打扮的特点,告诉人们他是一位日本来华旅游的大学生。例二,侧重描写老汉的脊背肤色、小腿形态、赤脚、腰上插着旱烟袋等特点,生动描绘出了一位居住农村,饱经风霜、朴实健康的、典型的老农形象。
二、 肖像描写
3、描写肖像要注意人物内心感情的变化。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年龄、经济地位、职业、心境、感情都在起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反映到人物的外表来。因此,写人物肖像,不能一成不变,要通过人物肖像的描写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请看下面三个例段对同一位老人表情变化的描写:
(1)除夕晚上,儿子、孙子都来到她身边,她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就像盛开的菊花瓣,每条皱纹里都洋溢着笑意。
(2)一天,她的老伴儿病倒了,她脸上蛛网般的皱纹更深了,两道眉毛拧成的疙瘩锁到一块儿了。
(3)她望着老伴儿的遗像,嘴唇微微抖动着,刀刻般的皱纹里,流淌着串串泪珠。
三个例段描写的是同一位老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却反映了三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你能具体分析分析吗?
例一,表达了老人享受“天伦之乐”的幸福心情;例二,反映了老人为老伴儿生病而着急发愁的心态;例三,写出了老人伤心、悲痛的思想感情。由此说明,描写人物肖像,一定要注意人的内心的感情的变化。
二、 肖像描写
4、描写肖像,还要注意人物的性格特点。
人,各有各的性格,就算是一对双胞胎,尽管长相一样,但性格和气质是不尽相同的。描写肖像的时候,就要注意“以形传神”地把人物的性格特点反映出来。如下面例段:
(1)金豆才七岁,头发披散着,垂到脖子边,见人就羞得把头低下去,或者跑开了又悄悄地望着人,或者等你不知不觉时猛然叫一声来吓唬你。
(2)她大概叫琅琅,穿一件红底白点小罩衣。凸额头、塌鼻梁,一头柔软的卷发。总是不声不响,像个静默的小哲学家似的。
(3)女孩儿长得像她娘,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清,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干干净净的。
上面三个例段都是写小女孩儿的相貌,但写出了各自不同的性格和气质。例段一侧重描写孩子的神态,突出了金豆怕羞但天真、活泼的性格;例段二先描写琅琅的长相轮廓,然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她文静的特点;例段三着重描写眼睛。通过对眼睛色泽和眼睛神态的描写,表现了女孩聪明,纯真的内在气质。
练一练
选择一题,按要求描写人物肖像。
①通过脸上皱纹的描写,突出老年人的肖像特点。
②通过神态描写,突出自己父亲或母亲的性格特征。
三、 动作描写
1、描写人物动作,最重要的是注意观察。在日常生活中要格外留心,观察周围各种人形形色色的行为动作,特别要注意不同的人的动作特征,抓住特征仔细地反复地进行观察。如下面例段:
(1)小丽抿着嘴,弓着腰,蹑手蹑脚地,一步一步慢慢地靠近它。靠近了,靠近了,又见她悄悄地将右手伸向蝴蝶,张开的两个手指一合,夹住了粉蝶的翅膀。小丽高兴得又蹦又跳。
(2)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左拐,一会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捉蝴蝶、打篮球,都是我们常见的活动,有的甚至是同学们亲自参加过的。但写起来却不具体。上述两段描写,由于作者观察仔细,把捉蝴蝶,打篮球的动作、神态写得栩栩如生。
三、 动作描写
2、要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动作描写。请看下列例段:
(1)他50多岁了。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他战战兢兢取下眼镜,用衣服的下摆随手擦了擦镜片。“嗯嗯……”他刚要讲话,忽然想起了什么,手忙脚乱地在盘子里找了找,又匆匆往口袋里掏了掏,掏出了一盒火柴,这才放心地又“嗯嗯”两声,站直身子,用特别响亮的声音说:“现在开始看老师做实验!”
(2)老人的双手很灵巧。一个泥人在他手里诞生,只要几分钟。看他又拿起一团泥,先捏成圆形,再用手轻轻揉搓,使它变得柔软起来,光滑起来。接着,又在上面揉搓,渐渐分出了人的头、身和腿。他左手托住这个泥人,右手在头上面摆弄着,不一会儿,泥人戴上了一顶扁扁的帽子。
上述两段都抓住了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动作。例一写的是一位高度近视的老教师。通过“用衣服的下摆擦镜片”、“手忙脚乱地在盘子里找”、“匆匆地往口袋里掏”等动作的描写,写出了一个高度近视、动作不利索且有点“糊涂”的老教师的特点;例二,则是抓住捏泥人的动作特点,写出了一位心灵手巧的老艺人形象。
三、 动作描写
3、要准确而恰当地运用动词。读读下列例段,你能找出描写精彩的动词吗?
(1)说时迟,那时快。那个摔倒在地上的运动员,手一撑,脚一踮,猛地爬了起来。左脚尖顶住起跑线,膝盖一弯,稳稳地蹲着。两手就像两根木柱插在地上,整个身体微微前倾,那架势,就像一只起飞的雄鹰。
(2)她看见奶奶站起来,双手抓着锅盖向上揭。吃力地揭了几次,才稍稍揭开一条缝。一股浓烟从灶口冲出来,差点熏着奶奶的脸。奶奶随便用袖子拂了拂布满皱纹的脸,又摇摇头,自言自语地说:“老了,不中用啰!”
这短短的几句话中,用了“摔、撑、踮、爬、顶、弯、蹲、插、倾、飞等”10个动词,把赛场上运动员起跑的预备姿式描写得准确而逼真。
这段话描写的是一位老奶奶干家务活的动作。用“揭、冲、熏、拂、摇”等动词,准确而恰当地写出了老人干活动作的特点。上述各例说明,描写人物的动作必须选用准确、恰当的动词,才能具体形象地写出人物的动态形象。
练一练
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准确而恰当的动词。
我( )起一张饺子皮,笨手笨脚地往里( )着馅儿,然后把皮边儿往中间一( ),又( )了一下,再往两边一( ),捏得又扁又平,往桌上一( )。嘿,还真像老手做出来的饺子呢!
四、语言描写
一个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热爱什么,憎恶什么,以及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喜怒哀乐等都可以从人物的语言里反映出来。人们常说“言为心声”,就是说一个人的语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语言描写有下列四种形式:
1、个人独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言自语。
如:“唉,这鬼天气!又闷又热,蚊子也来捣乱,一夜没睡,真倒霉!”王老五不停地边拍着蒲扇边咒骂着。
2、一个人对别人说话。
如:老马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四、语言描写
3、对话。如:
表哥要下地干活去,小弟张开两只手臂拦着,不让表哥出去。表哥说:“好弟弟,听话,让表哥走。”小弟说:“我要蝈蝈。”
表哥说:“我给你捉,捉个挺大挺大的。”小弟说:“我还要个笼子哪!”表哥说:“我给你编,编个顶好顶好的。”小弟这才放开手,让表哥走出门。
4、几个人议论或交谈。如:
孙老师说:“桂花有哪些用途呢?同学们分组议一议吧!”孙老师的话刚落音,同学们就讨论开了:“桂花是多种食品的香料。做桂花糖,桂花糕都离不开它。”李利说。“汤圆里加上桂花特别好吃。”陈平说。王小山抢着说:“桂花可以泡茶。桂花茶味道可香呐!”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描写人物的语言,不但要求作到个性化,而且还要体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
(1)语言要能显示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经历。
(2)语言描写要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3)语言描写要性格化,符合人物的身份。要在描摹语态,叙写对话过程中表现出“这一个”的个性特征来。
(4)语言描写还应用来预示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或通过语言描写介绍环境或时代背景,或借人物之口作议论以深化主题,使语言描写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练一练
选一题,按要求写一段人物语言。
①写一段你和妈妈的对话,表达母子之情。
②描写一个小组讨论的发言情况,用上对话的三种写法。
五、心理描写
“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这是某学生的一段作文,写的是他知道考试成绩前后的心理活动。虽然,他用“紧张得要命”、“很是伤心”等词,但我们并不感觉到他有多紧张,有多伤心,原因就是他用抽象的概述代替具体可感的描写。那么如何进行具体可感的心理描写呢?)
心理描写:以语言文字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道德品质、个性性格特征所进行的描写。
进行心理描写应注意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应写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必然产生的心理活动,而不能为心理描写而进行心理描写。如大雪寒天里,一般人想的是驱寒取暖,快出太阳;这是人本能的常态的要求。可是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就不一定如此想。
第二,写心理活动,要防止左一个心理活动,右一个心理活动。只有在关键的情节、动作、表情出现时,才伴之以心理描写。
第三,写心理活动,要努力写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例如高尔基的《母亲》最后一章所写尼洛夫娜发现暗探时一刹那的动摇、害怕,以及内心冲突,直到坚定、沉着。下面就以上文“紧张”这一心理活动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从中学课本中我们学到的心理描写的方法有很多种,可分为两大类:
内心独白,就是自己对自己讲的无声的话。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会对自己讲不同的话,这不同的话就能反映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把特定状态下自己对自己讲的话详尽地描写下来就能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例如要描写上文中那位同学的紧张心理就可以这样写:
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录音机,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注意:在内心独白之前应加上“想”、“心说”等提示语。
幻觉描写,人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眼前或耳边会有虚幻的画面或声音,其内容往往是自己最怕看到或听到的,把这些详细地描绘下来,就能十分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我好象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卷来,使我不得动弹,不能呼吸。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
在进行幻觉描写前也要用一些提示语,如:似乎看见,仿佛听到等。
六、典型例题
读下面的两篇作文,认真比较一下:哪一篇写得生动形象,并结合例文说明理由。
例文1:
我的弟弟
我的弟弟叫杜俊,小名叫豪豪,今年8岁,属牛的。长得很漂亮,就是太调皮了。我弟弟很喜欢我,一有空就跑到我家里和我玩。
有一次,我正在家里吃葡萄,他一下子把门撞开冲了进来,一看到葡萄就用手去抓,让我一下子把他打开了。我让他去洗手,他就气得在地上打滚,装哭。我低下头问他:“小狗是谁?”他想了想说:“反正不是我。”我又说:“现在在我家里有只小狗,你说他是谁?”我以为这下他就没话说了。可他说:“小狗是丑丑。”
(我家确实有只小狗叫丑丑),把我都捉弄笑了。最后经过一番谈判,确定以他给我倒一袋垃圾的代价换取了一些葡萄。后来,听我爸爸说,叫他倒的那袋垃圾出现在了我家屋后,而不是垃圾堆。
还有一次,我与他打扑克,他才学会不太会玩,插牌的速度很慢,所以我与他玩的时候常常耍赖:趁他不注意的时候,我就把手里的小牌和下面的大牌换了。所以他每次都是输。最后他气得不玩了。我以为他是因为每次输的原因才不玩了,可他却说:“你耍赖的次数太多了,我每次都能看到,耍赖的技术也不过关。”结果当他站起来要走的时候,屁股底下却出现了一堆牌。
这就是我的弟弟,一个又馋又懒又很聪明、很机灵的小孩。
例文2:
我的弟弟
我的弟弟叫豪豪,今年8岁,属牛的。他白嫩的脸蛋上镶嵌着黑宝石般的眸子,模样俊秀的像个女孩子。他虽然属牛,但股子里没有牛的那种老实与稳重,反而透出了猴子的机灵与调皮,因此,在本家素有“开心果”之称,他的趣事时刻在发生。瞧,好戏又开场了……
一天,我在家吃葡萄,鼻子很尖的他闻味后,夺门而入,伸手就去抓,看到那双沾满污迹的小手向葡萄伸去,早已形成条件反射的我,伸手将其打到一边,并下令让他去洗手。可这次他怎么也不听,躺在地上“清洁地面”——打滚。我灵机一动,问道:“咱家现在有只小狗,是谁?”“小狗?”他故作疑惑,狡黠地说道,“是丑丑啊!”(我家确实有只小狗叫丑丑),我被他捉弄笑了,最后经过一番谈判,我们和平解决:他以倒一袋垃圾的代价换取了一些葡萄。本以为这事就此结束,可没想到,他刚走不久,爸爸进来对我说:“你是越来越懒了啊,垃圾倒在咱家屋后就行了。”垃圾在屋后?竟然在屋后?!天啊,我竟上了这个小家伙的当?气死我了!
经过这次事件之后,我发誓定要报仇雪恨,终于,机会来了……
一天,弟弟吵着要打牌,可是,与刚学会打牌的他玩起来多没意思。不过,偶然一个想法在我脑海中闪现:以弟弟的好胜心,我只要连胜他三局,定会把他气得够呛。打牌开始了,在玩中,我从不放弃每一次机遇——趁他不注意,偷偷地把牌换掉。也不知小家伙怎么弄的,挺厉害的,出牌总是那么有把握。最终,我以5:3胜利了。他气得脸红红的,说道:“不和你玩了,你总爱耍赖,每次都让我看到,耍赖技术一点也不过关!”哇噻!简直是神童!连这都能让他看穿,我气愤的朝他扑去,这一扑不要紧,他也露馅了,他的屁股下竟出现了一堆牌。唉,我又一次战败了……
弟弟就是这么有趣,但不管是调皮的他,可爱的他,还是机灵的他,永远都是我的最爱!
请你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巩固提升
一、欣赏作文《妈妈喜欢吃鱼头》,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妈妈喜欢吃鱼头
在我五六岁依稀记事的时候,家中很穷,一个月难得吃上一次鱼肉。每次吃鱼,妈妈先把鱼头夹在自己的碗里,将鱼肚子上的肉夹下,挑去很少的几根大刺,放在我碗里。其余的便是父亲的了。当我也吵着要吃鱼头时,她总是说:“妈妈喜欢吃鱼头。”
我暗暗地琢磨,鱼头一定很好吃。有一次,父亲不在家,我趁着妈妈盛饭的时候,夹了一个鱼头。吃来吃去,我心想:“鱼头怎么没有鱼肚子上的肉好吃呢?”
在我九岁那年,外婆从江北到我家。妈妈买了家乡很金贵的鲑鱼。吃饭时,妈妈把本属于我的那块鱼肚子上的肉,夹进了外婆的碗里。外婆说:“你忘啦?妈妈最喜欢吃鱼头。”
外婆戴上老花镜,慢慢地挑去那几根大刺,把鱼肉放进我的碗里说:“孩子,你吃。”
接着,外婆夹起了鱼头,用没牙的嘴,津津有味地嗍着,不时吐出一根根小刺。我一边吃着没刺的鱼肉,一边想:“为什么妈妈的妈妈也喜欢吃鱼头?”
28岁时,我结婚了。生活好了,我和妻子经常买些鱼肉之类的好菜。每次吃鱼,最后剩下的,总是几个无人问津的鱼头。
29岁时,我们有了儿子。转眼儿子也能自己吃饭了。有一次午餐,妻子夹了一块鱼肚子上的肉,麻利地挑去大刺,放在儿子的碗里。自己却夹起了鱼头。儿子见状也吵着要吃鱼头。妻说:“乖孩子,妈妈喜欢吃鱼头。”
谁知儿子说什么也不答应,非要吃不可。妻无奈,从鱼肋边挑出点没刺的肉来,可儿子吃了马上吐出,连说不好吃,从此再不要吃鱼头了。
以后,每逢吃鱼,妻便将鱼肚子上的肉夹给儿子,儿子总是用汤匙切下鱼头,放进妈妈的碗里说:“妈妈,您吃鱼头。”
于是,我在心里悟出一个道理:女人做了母亲便喜欢吃鱼头了。
二、请在以下三个情境中任选其一对其进行扩充描写,要求恰当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
(1)我漫无目地的走在操场上,一个绿色的物体吸引了我的眼球,走近一看是钱包 ……
(2)小明昨天刚因忘带作业被老师批了,可是今天他又忘带了。“嘿,老师叫你去办公室呢!”课代表对他说。我看到……
(3)今天的自习课,六(2)班教室吵闹声特大,就在这时校长走了进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请以“难忘的一个人”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或心理描写刻画人物,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特点。
1、谁给你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让你难以忘怀?
2、他(她)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对他(她)进行一段肖像描写(口头描述),让我们认识认识他(她)?
例文:
最难忘的一个人
在我的记忆里,有很多人让我难忘。可最让我难忘的还是我读一年级下学期时的一位语文老师。虽然我现在已上六年级了,可我仍然会时常想起她,想起我的这位启蒙老师。
她是我们105班的班主任温老师,大概二十多岁,小小的个头,让人感觉她是那么的干练、聪慧;上课下课都那么温和的语言,让人觉得是那么的和蔼可亲,那么的平易近人。至今,我的脑海中仍时常浮现温老师的身影,我的耳边仍时常回响着温老师那和蔼的话语。
记得我读一年级上学期时,是在龙洲小学就读的,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就是不喜欢学习,字也写不好,老师似乎也不喜欢我。这样,期末考试的时候,我三门功课都不及格,感觉真丢人。爸妈气得够呛,我拿着成绩单边哭边像低着脑袋向爸妈道歉。爸妈决定帮我换一个环境读书。于是,一年级下学期,我转到了现在就读的学校——建文小学。刚上学的第一天,我就喜欢上了温老师。因为她的语言很亲切、很温柔,让人感到很温暖,那鼓励的语言,让人时刻信心十足。那天放学后,她翻看着我的学生手册,问我:“你叫姜豪是吗?”我点了点头,她又说:“虽然从学生手册上你的成绩记录和评语来看,不是很好,不过慢慢来,对自己要有信心,学习再用点心,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也想把学习搞好,可是第一单元测试,我还是只考了50多分,妈妈沉不住气了,亲自来到学校请教老师:“这孩子,该怎么办呢?”老师不紧不慢地说:“你不要着急,这没有关系,你要相信他,这个孩子很聪明,也有长劲了,再给他一点时间,他一定会学好的。”一旁的我听了,感觉真有点脸红,同时又是多么的感动!记得我在龙洲学校读书时,作业做不好的话,老师只是一味地批评我,好像我注定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差生。我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对我这么大的期望。
在以后的学习中,老师怕我没信心,总是刻意地安排我上台朗读呀,唱英语歌呀,报听写呀。慢慢地,我觉得自己也能像优生一样,可以上台领读了,可以毫不费劲地独立完成作业了。于是,我更增添了信心,更爱学习了。早上我总是很早就来到学校,领读语文和英语,要不就是自我预习当天要上的新课。期末考试的时候,我语文成绩真的提高到了90多分,我实在是太高兴了,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呢!老师摸摸我的小脑袋说:“姜豪,你真厉害!你应该感谢你的妈妈,你的成绩和你妈妈是分不开的。”可我知道,这不仅有妈妈的功劳,更多的是老师您的教导有方呀!
一个学期很快过去了,当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再也没有见到温老师了。现在我还能想起二年级开学的那一天,我几乎是找遍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没有看到她的影子,我好失望,好失望。直到后来我才听到别的老师说,她已经辞职离开了。
在这里,我想对温老师说:老师,虽然那时我还小,还不怎么懂事,但是我知道您是一个好老师,是您给了我信心,让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和自觉性;是您让我重新拾回了学习的自信心。虽然您现在已经不在这儿任教了,但是我仍然很感激你,并且永远记得您。因为是您点燃了我读书生涯的第一盏明灯,是您把我领上了学习的正道,让我爱上了学习!
至今,每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侯,我都会想起您——那干练的身影,那和蔼的话语。老师,我爱您,我会永远把您记在心底!
八、课后练习
一、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没有一本书像我在亲人的目光中读到的那样丰富。母亲的目光,温和慈祥;父亲的目光,严厉深沉;兄弟、姐妹的目光诚实可信,你可以与之长久对视;亲人的目光总是最温暖也最容易让人忽略……
你平时关注过家里亲人的目光吗?请以“目光”为话题,整理思路,列出提纲。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