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国同盟会 课件(2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中国同盟会 课件(2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6 09:3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
中国同盟会
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感受仁人志士的革命精神。了解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知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局限性;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了解军阀割据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核心素养目标2
1.唯物史观:了解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及其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2.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中国同盟会创建的背景,掌握同盟会成立的相关史事。
3.历史解释:了解中国同盟会的成立过程、性质和影响,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和意义,认识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
4.家国情怀: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以及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史事,树立刻苦学习,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导入新课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农民阶级: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中期)
维新派:戊戌变法
(1898.6~1898.9)
义和团运动
(1899~1900年)
奋起抗争,艰难探索:中华民族的反侵略史与探索史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屡次探索皆以失败告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何处?
向西方学习器物、技术
向西方学习
改良制度
目 录
01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02
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03
革命志士的奋斗
1.人物档案
感悟人生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请阅读教材,制作孙中山的人物档案。
孙文(名文,号逸仙)
逸仙,化名中山樵
求学檀香山,后在香港、广州学医
农民家庭
广东香山县
洪秀全,称其“反清英雄第一人”




1岁
出生在广东翠亨村,一个衰落的农村家庭
入村私塾读书接受传统教育
农民家庭
初入学堂
9岁
13岁
新式教育
前去夏威夷,接受西式教育
香港学医
归国在香港学医,此时认为大清尚可救
17岁
少年时代特别爱听太平天国的故事,称赞洪秀全是“反清英雄第一人”。
自诩“洪秀全第二”
01
02
03
04
2. 思想转变
材料1: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召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早年孙中山在行医实践中得出
材料2:我大学毕业之后,(1894年前后)即决计抛弃医人生涯,而从事于医国事业。——孙中山《在香港大学的演说》
材料3:“……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材料4:“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
材料5:(孙中山认为) 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恶。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转变一:“医人”→“医国”
转变二:“改良”→“革命”
识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孙中山早年的人生规划有何改变。为什么会有这一改变?
为什么会有这一改变?
孙中山出身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读过私塾,14岁时赴檀香山,就读于英国和美国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18岁以后回国,在香港、广州两地学习医学。189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开始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西方的教育背景及多年在香港的生活、学习经验,使他接触到一些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学说。通过行医实践,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走上革新政治、反清革命的道路。


①民族危机的刺激;
②受西方思想及国外生活求学经历的影响。
3. 成立兴中会
识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兴中会成立的概况。
成立 兴中会 目的
时、地
宗旨
纲领
地位
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拯救中国
1894年,美国檀香山(今夏威夷)
振兴中华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鞑虏指清朝满族统治者。
合众政府指资产阶级共和国。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兴中会会旗
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孙中山开始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形成。
材料6:1895年2月兴中会总部在香港宣告成立,“据统计,1894-1895年间,有名籍可稽的兴中会会员有178人,其中商人95人,工人40人,会党12人,其他如实业家、公务员、医生、教员、学生、职员、报人、传教士、水师官弁等31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近代通史》
4. 广州起义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 准备:
(5)结果:
1895年
识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广州起义的概况。
广州
孙中山、陆皓东等人
孙中山回到香港,联络陆皓东等人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同时开展筹款、联络会党和军队等秘密工作,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据点。
起义消息泄露,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失败
陆皓东为掩护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狱中遭受严刑逼供,宁死不屈,1895年11月7日英勇就义。孙中山后来称誉他是"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第一人"。
孙中山为筹集革命经费而发行的中华民务兴利公司债券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鸦片战争后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民间秘密团体的总称。在此以前,天地会、哥老会等通称会,自兴中会与天地会首领联络后,始称"会党"。
材料7:今事虽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
——陆皓东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国民党党徽
中华民国国徽
青天白日旗
5.流亡海外宣传革命
识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孙中山流亡海外的概况。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遭到清政府通缉,被港英当局驱逐出境。从此,他断发改装,流亡海外,先后在日、美、英等国考察社会实际,发展革命组织。
1882年
1895年
材料8:流亡期间,孙中山创办报刊四处演讲、宣传动员革命、募捐筹集经费、筹建学校交……4次横渡太平洋、4次横渡印度洋、6次横渡大西洋、4次到马来西亚、4次到美国、4次到英法、6次到越南、9次到新加坡、2次到泰国、15次到日本……总计行程达2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圈。
感悟人生
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益高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地反清起义简表
材料9: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
——孙中山
教训:必须成立一个统一的革命政党,集中革命力量。
2.成立条件:
识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条件。
思想家及著作: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和《警世钟》。
章炳麟
材料10:然则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
材料11:政府所为,有干犯人民权利之事,人民即可革命,推倒旧日政府。
——《革命军》
材料12: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
陈天华
材料13:我汉人本有做世界主人的势力,活活被满洲残害,弄到这步田地,亡国灭种,就在眼前,你道可恨不可恨呢?——《警世钟》
材料14:我们要想拒洋人,只有讲革命独立——《警世钟》
②共同目标:宣传民族民主革命,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1)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全国各地广泛设立示意图
革命团体 时间 领导人 地点
兴中会 1894年 孙中山 檀香山
公强会 1901年 梅际郇、童显懋 重庆
华兴会 1903年 黄兴、宋教仁 长沙
光复会 1904年 蔡元培、陶成章 上海
易知社 1904年 张惟圣、虞维煦 江西
岳王会 1905年 陈独秀、柏文蔚 安徽
日知会 1906年 刘静庵 武昌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全国各地广泛设立列表(部分)
分布范围广,相对比较分散,不集中,不利于进行革命。
华兴会骨干成员合影
(2)组织基础: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
材料15: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孙逸仙者,非一氏之私号,乃新中国新发现之名词也。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章士钊《孙逸仙·自序》
材料16:孙君逸仙者,……吾敢下一断辞曰:是吾四万万人之代表也,是中国英雄中之英雄也!斯言也,微独吾信之,国民所公认也。
——陈天华《纪念东京留学生欢迎孙君逸仙事》
(3)领导基础: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问题探究:为什么孙中山能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孙中山早年从“医人”转向“医国”,从改革到投身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成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创建最早的革命团体,建立政党,确立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的主张逐渐得到其他革命党人的认同。此时的孙中山已成为颠覆封建政权、创建共和国家的一面旗帜,成为那个时代最全有进步意义和象征意义的时代先锋。
材料17:“故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孙中山
3.概况:
识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中国同盟会的概况。其政治纲领、性质和机关报分别是什么?
目的
时间
地点
构成
政治纲领
领导
机关报
性质
影响
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1905年8月
东京(日本)
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
《民报》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同盟会会徽
材料18:不期年而加盟者逾万人,支部则亦先后成立于各省。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孙中山《革命原起》
4.三民主义的内容:
识读图示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三民主义的内容。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民族
民权
民生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
前提
核心
补充发展
材料19: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革命纲领的阐述和概括。
5.三民主义的地位
识读图文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三民主义的地位。
材料20: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
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
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民报》发刊词
材料19:(三民主义)这一目标,就是中国突破传统王朝模式,走向近代民族国家的总目标。——《中国通史》
地位:
意义:
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进步性
局限性
①是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③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①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国主义侵略;
②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缺乏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比较兴中会与同盟会的异同
兴中会 同盟会







性质
时间
地点
目的
纲领
产生
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894年
美国檀香山
日本东京
振兴中华
集中革命力量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产物
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05年
感悟人生
三、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
时间:
领导:
地点:
结果:
地位:
影响:
1906年冬
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
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
起义失败,刘道一等在长沙遇害
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个武装起义
虽然失败,但同盟会声望由此大增
刘道一
蔡邵南
材料21:刘道一(1884-1906年)祖籍湖南衡山,生于湘潭。青年时代,追随其兄刘揆一从事革命活动。1904年,加入华兴会,联络会党准备起义,事败后流亡日本。次年,参加同盟会。1906年秋,刘道一参与领导的萍浏醴起义提前爆发,正在长沙运动新军的他在由衡阳返回长沙途中被捕。同年12月31日,他被清政府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年仅22岁。他是留日学生中因反清革命被杀害的第一人,也是同盟会会员中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第一个烈士。
材料22:半壁东西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
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
— 孙中山《挽刘道一》
2.安庆起义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结果
1907年夏
安庆、绍兴
光复会会员徐锡麟、秋瑾
失败,徐锡麟死难。秋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难。
徐锡麟,浙江绍兴人。光复会会员。曾游历日本。1905年在绍兴创办大通学校,宣传革命排满,暗中积蓄革命力量。与秋瑾策划皖、浙同时起义。起义失败后被杀。
秋瑾 (1875-1907年)
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创办我国第一份妇女报刊,提倡男女平等;参加安庆起义,被叛徒出卖慷慨赴死;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遗言。
材料23:“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而流血牺牲的,请从我秋瑾开始吧!”
丹心一点祭余肉,白骨三年死后香。
——孙中山写给徐锡麟的挽联
3.黄花岗起义
识读资料并结合教材知识,讲述黄花岗起义的过程,分析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过程
结果
意义
1911年4月
广州
黄兴、赵声
黄兴率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总督吓得爬墙逃走。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苦战一昼夜。
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
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喻培伦
林觉民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在广州起义中,喻培伦、林觉民等80多人英勇牺牲。后来收殓烈士遗骨72具,合葬于城郊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材料24:“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蜇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已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这些革命志士有什么样的品质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材料25:“徐锡麟本可以是一个锦衣玉食、前途光明的人。但他却为了民族大义放弃了家庭,成为了一个义无返顾的旧民主主义激进革命家。” ——绍兴文史专家林文彪
材料26: 1907年,她已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被捕后,她拒不写自供状,只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字。
材料27: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林觉民《与妻书》
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百折不挠、勇于为理想献身
4.失败原因
阅读材料,分析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相继失败的原因及作用分别是什么。
材料28: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所以最后都失败了。但是,每次起义都使清王朝的统治受到了打击。革命党人那种以满腔热血为革命奋不顾身的崇高精神,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意志,激起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斗争。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29:此次以限于资财,不能经营北方,只能就广州下手。八百人选定后,以费用不足,不能早集然宽犹未足,而被敌人严防,事泄人拿,不得不东,故此失败。——孙中山
群众基础薄弱;准备不足(人员不足、弹药缺乏、仓促起事)。
材料30:一次大的革命行动往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聚集能量,而辛亥革命的能量正是从1894-1911年聚集的,武昌起义是其能量的释放。——金冲及《辛亥革命史稿》
作用: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苏报》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1900年由湖南退休官僚陈范接办后逐渐转向革1903年5月章士钊担任主笔后,对《苏报》大加改良。6月,《苏报》发文介绍邹容的《革命军》,不久又摘登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积极宣扬反清革命主张。6月底,清政府勾结上海租界当局抓捕章炳麟等人,邹容主动投案,随后《苏报》被封。次年5月,章炳麟、邹容分别被判处三年和两年监禁,邹容后来不幸在狱中病逝,年仅20岁。《苏报》案”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使革命浪潮空前高涨起来
“苏报”案
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早期思想转变:弃医从政,从改革到革命
革命团体:创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宗旨
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成立:1905年8月,孙中山,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创办《民报》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筹划起义:1895年,广州起义,陆皓东牺牲
地位: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影响:有力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革命志士的奋斗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安庆、绍兴起义:徐锡麟、秋瑾
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萍浏醴起义: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