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单元教学,落实语文要素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解读
单元整体教学提倡每一部分的教学都要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展开,如何依循从学到放,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的思路来进行本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呢?
一、深耕,要点解读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由三篇课文《花钟》《蜜蜂》《小虾》,还有一篇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以及《语文园地》组成。
我们先看看第四单元的导语:看,花儿在悄悄绽放。听,蜜蜂在窃窃私语……自然界如此奇妙,留心观察,会有新的发现。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提炼出两个关键词:“观察”“发现”,这也是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观察与发现。我们还要注意到两个词前面的修饰语,一个是“留心”,这不仅是一种观察的品质,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还有一个是“新的”,也就是说,观察所得对自己来说是以前没注意到,或者不了解的,是新知识。观察与发现之间什么关系呢?如果我们给这个句子中加上关联词,我们可以说:
只有留心观察,才会有新的发现。
只要留心观察,就会有新的发现。
因为留心观察,所以会有新的发现。
……
其实不管哪种说法,都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观察是发现的基础,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观察是重点。但是,如果在观察的过程中没有思考,没有想象,可能也不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因此,观察要伴随着思考,才能有新的发现。这一点在本单元的课文和语文园地中都有体现,后面我们再详细地说一说。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本单元的两个语文要素,分别是: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
我们先来关注第一个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句话看起来很熟悉,因为在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我们看到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很明显,这两句话的区别在于一个是“理解”,一个是“概括”,指向目标不同,但是途径相同,都是“借助关键语句”。学生只有理解了一段话的意思,知道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才能准确判断具有概括性或提示性的关键语句,从而概括出一段话的大意。在三上第六单元的课文和习作以及语文园地中,都有寻找关键语句和围绕一个意思写话的训练,在第六单元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更是直接总结了关键语句在段落中的常见位置。因此,学生对关键语句的认知并不是陌生的。但是从理解到概括,就是螺旋上升,涉及到表达的训练,因为有的文章中可以直接用关键语句来概括段落的大意,有的还需要改变一下表达的方式,这在后面课文的解读中,我们会具体谈到。
其实在本册教材中,“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一语文要素也是有一定的铺垫的。我们看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所选课文《赵州桥》第二段和第三段是分别围绕“赵州桥非常雄伟”和“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把赵州桥的两个特点写清楚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第三段是围绕“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这句话来写的。很明显,这几个句子在段落中就是关键语句,能够找到他们,知道段落是围绕它们具体描写的,也就能概括出一段话的大意了。因此,三四单元在语文要素的训练上是有一定的承接性的。
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二个语文要素“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首先我们要准确定位这个语文要素在三年级教材体例中的位置。为此,我们溯源到三年级上册,在第五单元会找到相关的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在课文《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和习作例文的课后习题中都强调了观察的细致、注意事物的变化。
在本册的第一个单元中,也有“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这一语文要素。在课文《荷花》的课后有小练笔,让学生仿照着描写荷花样子的段落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在习作《我的植物朋友》中,让学生照样子,为植物做记录卡,并借助记录卡写一写植物,并且告诉学生观察的方法: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在《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中,让学生进行词语比较,照样子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这些都是在训练学生如何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其中习作练习中做记录卡的方法非常实用,这在今后的习作指导中可以迁移运用。
关于“写清楚”,在第三单元的《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中也有训练。其中一题是仿照课文中的动词运用,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这为第四单元的习作要求“把实验过程写清楚”做了铺垫。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中也和“写清楚”有关,具体要求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显然,这里的“写清楚”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来探讨的。在单元习作《国宝大熊猫》的指导中,仍然是借助图表,让学生梳理相关信息,帮助写作。可见借助图表完成习作应该是本册习作教学一项重要的内容,我们老师必须要清楚,不能忽视图表的作用。
二、播种,教学建议
建议一:关注人文主题,培养科学态度
围绕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观察与发现”,教材编排了三篇课文,这些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留心观察获得的各种发现。《花钟》的作者通过观察,发现了植物不同的开花时间;《蜜蜂》的作者法布尔通过观察与实验,发现了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小虾》的作者通过观察,了解了小虾的生活习性。
语文课程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敏锐的观察力、科学的思辨能力都是语文素养所不能缺少的内容。我们看到任何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同时也是思想家。如果没有对生活、对事物的留心观察和深入的思考,我们今天就不会读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样的经典。其实,语言表达的技巧是相对比较好学的,可是,比技巧更重要的是文字的内涵和境界。而这些从哪里来?就是从平时的一点一滴的语文学习中来,从潜移默化中来,涓涓细流终汇成大河。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千万不能忽视教材中的人文熏陶,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也就是要“言意兼得”。
当然,人文主题的渗透,思想情感的熏陶,不能采取简单“贴标签”式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在深入的阅读体验中,在品读与赏析中,在语文实践的活动中自然领悟。如《蜜蜂》的教学,不仅仅只是让学生了解作者法布尔做实验的过程,更要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体会,法布尔为做这个实验所做的精心准备,在实验过程中的细致观察和认真思考,以及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再结合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这份严谨求实、实事求是,所以法布尔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值得我们向他好好学习。
建议二:整合单元内容,达成训练目标
教材的编写是按照一定的体例的,但是并没有规定教学内容呈现的固定顺序,教师可以根据单元的主题和语文要素,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重新建构整合,凸显语文要素
基于以上解读,我们尝试对本单元教学内容与教学顺序进行一定的整合与调整。
1.单元内整合。在充分考虑本单元各部分内容联系的基础上,将交流平台与课文的学习进行整合。如先了解怎么寻找关键句,如何根据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然后在课文学习中进行练习;如把《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中的“仿写句段”与《蜜蜂》一课整合,并用《蜜蜂》作为习作例文来指导习作;再如把《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安排的修改符号的学习与《小虾》课后的片段赏析整合,学着把描写动物的语句修改得更好,并把它运用到习作后的评议,助力学生学会用符号修改语段,把观察所得写得更加有序、准确、生动。
2.单元间勾连。我们把本单元与其他单元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勾连。比如在教学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的古诗《滁州西涧》的时候,与第一单元古诗《三衢道中》和二年级下册古诗《绝句》进行比较,同样写了黄鹂,唐代韦应物笔下的“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与宋代曾几笔下的“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和杜甫笔下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在观察和表达方面有什么什么差异呢?
3.课内外融通。就语文学科而言,仅仅学习教材内容是不够的,没有广泛而深入的阅读,语文要素难以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课标》中强调中小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统编本教材亦凸显了“双本并立”的编写理念。为此,我们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进行融通,引导学生在学习法布尔的《蜜蜂》后,拓展阅读其《昆虫记》这本经典著作,促进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进一步落实运用“概括”“观察”等语文要素。
整合前
整合后
板块 内容 课时
一 13 花钟 ◎语文园地(交流平台1) 小练笔 2
15* 小虾 ◎语文园地(交流平台2+词句段运用2) 1-2
二 14 蜜蜂 ◎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1) 拓展阅读《昆虫记》 2-3
◎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习作指导+讲评修改) 2
三 ◎语文园地(交流平台+日积月累) 1
四 单元测评 1
合计 9-11
分类 内容 课时
课文 13 花钟 2
14 蜜蜂 2
15* 小虾 1
◎习作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2-3
◎语文 园地 交流平台 3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合计 10-11
(二)全面系统推进,落实语文要素
那么整合之后,本单元教学如何从阅读和表达这两方面来落实“概括”与“观察”这两个语文要素呢?
1.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板块 内容 阅读 表达
一 13 花钟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1) 了解“关键语句能帮助我们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学会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大意的方法1(有时候一段话的大意需要根据关键语句的提示进行概括:如第1段需要修改,第2段需要组合)
小练笔 学着围绕中心句用总分的构段方式进行描写。
15* 小虾 借助关键语句提取信息,了解小虾的样子和生活习性。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2) 学会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大意的方法2(有的关键句直接概括了这一段的内容,如第3段)。
二 14 蜜蜂 借助关键语句理清实验目的、过程和结论。在关键语句中提取信息,概括出实验过程中每个步骤的做法。
◎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能运用关键词句来整理小实验的主要信息,完成图表。
四 单元测评 学生借助关键语句概括段意
在板块一的学习中,由◎语文园地(交流平台1)了解到关键语句能帮助我们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于是引导学生通过初读《花钟》默读第1、2自然段,分别说说这两段话的大意。学生可先找出第1段和第2段中的关键语句,再来提取信息,从而学会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第1段中的关键语句为第2句“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找到这一关键语句后,需要进行删减,修改成段落大意“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第2段中提示主要意思的句子有第1句“有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关系。”和第4句“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找到这2句关键句后,需要提炼信息,组合成段落大意“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和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看来,关键语句可能在一段话中的不同位置。如此,落实了“借助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段意”的语文要素。在此基础上,设计安排了小练笔,“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即使是同一种花,在不同的时间也是姿态各异的呢!请同学们欣赏视频,仔细观察昙花开放时不同的样子,再用上文中学到的方法,把昙花不同的姿态写生动。”于是,学生围绕中心句“不同的时间,昙花的姿态各有不同。”进行总分构段方式的描写。这一小练笔进一步深化了“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小虾》一课继续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寻找圈划关键句,发现第3自然段的关键句是“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这句关键句直接概括了这一段的内容。对比《花钟》第1自然段关键句的位置,再次体会到关键语句可能出现在一段话中的不同位置。
在板块二的学习中,《蜜蜂》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理清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并通过关键语句中提取的信息概括出实验过程中每个步骤的做法(见课后填表题)。习作教学中,学生学以致用,做完小实验之后尝试运用关键的词句来整理小实验的主要信息,完成图表(见教材习作填表)。
2.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
(1)有序观察,写清现象
板块 内容 阅读 表达
一 13 花钟 发现花开的时间是有一定顺序的,作者正是按时间顺序来描写各种花开放的姿态的。
小练笔 按照时间顺序,把同一种花在不同时间的样子写清楚。
15* 小虾 按顺序观察小虾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特别是第3段从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到受惊扰被激怒后的表现。)
二 14 蜜蜂 借助图表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准备、实验经过、实验结果)-实验结论,按时间顺序梳理实验过程,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把过程写清楚。
◎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能够借助图表,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表示顺序的连接词梳理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记录下实验名称、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花钟》一课,引导学生发现花开的时间是有一定顺序的,作者正是按时间顺序来描写各种花开放的姿态的。在这一课的练笔当中,要求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把同一种花在不同时间的样子写清楚。《小虾》这一课学习按顺序观察小虾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特别是第3段从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到受惊扰被激怒后的表现。在教学《蜜蜂》这一课的时候,更是借助图表从整体上了解了课文的表达顺序: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包括实验准备、实验经过、实验结果)——实验结论,并用上表示顺序的连接词按时间顺序梳理实验过程,从而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把过程写清楚。把《蜜蜂》作为例文,在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中,同样是借助图表,用上表示顺序的连接词来梳理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记录下实验名称、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一边观察,一边思考
板块 内容 阅读 表达
一 13 花钟 观察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时间是不同的,由此,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呢?从而揭示花钟成因。学会主动思考,提出问题。
二 14 蜜蜂 不但写出了他的做法和观察到的情况,还写出了由此产生的想法,从而可以体会到法布尔是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
◎语文园地 (词句段运用1) 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写一写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能把自己做实验时的心情和想法或是猜测写出来。
在《花钟》一课中,作者观察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由此,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呢?从而揭示花钟的成因。这也在启发学生:观察中要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在《蜜蜂》一课中,法布尔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了很多的猜测。在介绍实验过程的时候,不但写出了他的做法和观察到的情况,还写出了由此产生的想法,从中可以真切体会到法布尔是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在这一课的课后可相机安排了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1)中的仿写句段练习“读下面的句子,照样子写一写你的观察和思考:这个路口总是很畅通,那个路口却总是堵车。两个路口才相距100米,差别却这么大。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同样在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的教学中,学生既要写清楚实验过程,
还要能把自己做实验时的心情、想法或是猜测写出来。
(3)细致观察,生动表达
板块 内容 阅读 表达
一 13 花钟 抓住第一自然段来体会作者用不同方法表达鲜花开放的好处,比如不同的动词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不同时段不同的花开放的不同姿态。 能借鉴这种表达用生动的形式仿写句子。
小练笔 细致观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细致生动地描写同一种花在不同时间的不同姿态。
15* 小虾 感受作者观察细致,找出写得细致生动的语句,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排比拟人等各种修辞手法以及贴切动词将小虾活动时的样子描绘得情趣盎然的。 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全文,积累摘抄写得细致生动的语句。
◎语文园地 (词句段运用2) 能在修改段落之后赏析写小动物的片段。
二 14 蜜蜂 关注实验中每一步骤法布尔观察到的蜜蜂飞行情况,并体会他记录实验过程时生动准确的用词,从而体会到法布尔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拓展阅读 《昆虫记》 学会赏析积累描写细致生动的语句和片段。
◎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把观察到的有趣现象和自己的想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下来。
四 单元测评 写下自己做的个性化实验
在《花钟》一课当中,重点抓住第一自然段来体会作者用不同方法表达鲜花开放的好处,比如不同的动词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不同时段不同鲜花开放的不同姿态。学生能借鉴这种表达生动仿写句子。在这一课课后的小练笔当中,同样要求学生细致观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细致生动地描写同一种花在不同时间的不同姿态。《小虾》这一课,通过第三自然段的赏析,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找出写得细致生动的语句,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排比、拟人等各种修辞手法以及贴切的动词将小虾活动时的样子描绘得情趣盎然的,并能积累摘抄写得细致生动的语句,进而能在修改段落之后赏析同样是写小动物的片段,体会细致生动的表达。
在《蜜蜂》这一课,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的每一个步骤中法布尔观察到的蜜蜂飞行的情况,并体会他记录实验过程时准确生动的用词,从而体会到法布尔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此基础上,推荐阅读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并在课外阅读时学会赏析积累描写细致生动的语句和片段。在进行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时,也能把观察到的有趣现象和自己的想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下来。
从以上表格中,我们不难看出,阅读是表达的基础,表达是阅读的延伸。为此,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共设计了4次练笔:第1处,是《花钟》课后的小练笔——围绕中心句,先总后分,用生动的语句写出同一种花在不同时间的不同姿态。第2处,是《蜜蜂》一课后进行的词句段部分的仿写,用“观察到的现象+提问”的形式写一写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第3处,是习作4“我做了一项小实验”,由老师带领大家来做同一个实验,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实验过程写清楚,并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每一步的做法,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当时的想法。第4处,是单元检测中考查的最后一题,写下每个人自己做的个性化的实验。
综上所述,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精读课文是在阅读中习得方法,交流平台是对方法的总结与提炼,而略读课文和课外阅读主要是方法的运用,并在练笔和习作中得到进一步的实践和提升,一个单元习得的知识和能力又在最后的单元整理与检测中进行了集中考查。这是一脉相承,系统推进的一个过程。
建议三:丰富生活体验,拓展学习空间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尤其是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本单元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就是比较开放的内容,如果学生没有这样的体验,肯定是完成不了这项任务的。因此,教师可以在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课下做一做自己感兴趣的小实验,注意观察,并试着填写记录表,为习作的完成积累素材。
当然,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不能仅靠教师一己之力,但是我们尽可能地要为学生提供一些体验活动,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比如这次习作指导,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现场演示一个小实验,因为不是科学课,而是要引导学生如何观察、记录,所以实验的选择应该是操作简单,能明显看到实验结果的,如摩擦起电这样的小实验。在老师演示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体验一下,注意观察,认真记录操作步骤和自己的想法。有了现场实际的操作,学生的感受非常直观,自然就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了。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不能局限在这三篇课文一篇习作中,还要把视野放宽,适当拓展学习的内容,如提供一些文本的片段,让学生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在学完《蜜蜂》后引导学生去读一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进一步感受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来吧,让我们像农民一样耕耘,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