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猫》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猫》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6 17:5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郑振铎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的特点及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结构。
4.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郑振铎(1898—1958)
郑振铎,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曾与
瞿秋白等人合编《新社会》,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他编集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三册。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家庭的故事》《桂公塘》。
散文集:《山中杂记》
李永强
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1925年。20世纪20年代,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猫》正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
字词积累
逗( ) 缕( ) 倚( ) 妄( )
消耗( ) 忧郁( ) 懒惰( ) 污涩( )
怂( )恿( ) 安详( ) 相称( )
乞( )丐( ) 怅( )然 蜷( )伏
叮嘱( ) 惩( )戒 悲楚( )
冤( )枉( ) 虐( )待
芙蓉鸟 畏( )罪潜( )逃
dòu

y
wàng
hào

duò
sǒng
yǒng
xiáng
q
gài
chàng
quán
zhǔ
chéng
chǔ
yuān
w ng
nüè
wèi
qián

chèn
( )提高、旧事重提
( )提防、提溜



多音字
( )挣扎
( )挣钱、挣脱

zhēnɡ
zhènɡ
( )挣扎
( )扎染、包扎
( )驻扎、扎实

zhá

【串句记忆法】
我们的所作所为要和“人民教师”这个称( )号相称( )。
zhā
用于“提防”“提溜”时读“dī”,其余时候读“tí”。
chēnɡ
chèn
蜷( )蜷伏
倦( )疲倦
圈( )圈画
quān
形近字
quán
juàn
诅( )诅骂
组( )组织
沮( )沮丧



怅( )怅然
胀( )膨胀
伥( )为虎作伥
chànɡ
zhànɡ
chānɡ
衔( )衔着
衍( )繁衍
街( )街道
xián
yǎn
jiē
比喻替坏人当帮凶,帮着做坏事。“为”读“wèi”
1.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2.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3.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怂恿”别人做的,不一定是坏事。
4.毫无生意: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5.若有若无:好像有,也好像没有。
6.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7.畏罪潜逃:犯罪后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重点词义

默读,知猫故事
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完成表格。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外形
性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从隔壁要来的 舅舅家抱来的 张妈捡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浑身黄色”,很可爱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难看。
性情 活泼 较第一只更活泼,更有趣 天生忧郁,
不活泼,懒惰
在家中的地位 很受喜爱 亲爱的同伴,受家人宠爱 若有若无,不被喜欢
结局 病死 丢失 死亡
每一次养猫都经历了
得猫




“我”一家人对待三只猫的情感都经历了哪些变化呢?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得、养猫
失猫
快乐
酸辛
更快乐
怅然、愤恨
不喜欢
悔恨
总结:前两只猫是从别人家要来的,颜色靓丽,活泼可爱,大家很喜欢。第三只猫是被人遗弃的,不好看,不活泼,忧郁,懒惰,大家不喜欢它。三只猫特点各异,但结局不是失踪就是死亡。

品句,把握结构
面对三只猫的不同结局,作者作者反应不同,找出文中相关句子,分析其作用。
提示:分析句子作用时,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
1.我觉得我是错了!……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2.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3.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至此,我家永不养猫。
我觉得我是错了!……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内容上:交代第一只猫的结局,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至于太伤心。
结构上:引出下文,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
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内容上:写出了作者因守护不住生命而产生的痛心与惋惜之情。那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作者不想再让自己品尝失去美好事物的痛楚。
结构上:起着总结上文的作用,同时也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铺垫。(承上启下)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至此,我家永不养猫。
内容上:写出了面对第三只猫的死亡我的伤心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了作者态度的决绝。
结构上:放在文章最后,既呼应了开头,又开拓了文意,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精读,悟人真情
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后,“我”却“更难过得多”。朗读句子,结合全文,分析“我”为什么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的原因。
默读,勾画、摘录文中体现我难过的句子,分析原因,把你的想法批注在书上。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的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说说“我”为什么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的歧视、误解、冤枉、追打,漠视,造成猫的死亡。
“我”能说话,它却不能;
“我”是强势,它是弱势;
“我”是施暴者,它是受虐者。
在“我”看来,这对猫是不公平的。一个弱小的生命就这样在“我” 的主观臆断、强势话语权的围攻下,在强势暴力的追杀下含冤死去,它受了冤枉也无法申辩,这个过失也无法补救。因而“我” 的良心受到谴责,追悔莫及,更加难过。这也让我最终发出了“永不养猫”的感慨。
总结:
从我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知错就改 同情弱者
严于自省 勇于自责
课前准备:
1、准备语文课本,答题技巧,同步练习册,红笔、黑笔。
2、物品放置在课桌左上角。
3、端正坐姿。
第一只猫和第二只猫因为漂亮、活泼又可爱,对我们家人来说,它们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甚至第二只猫还能抓老鼠,我们深深地爱着它们。第三只猫是难看的、忧郁的、瘦弱的,不能给人带来半点乐趣和安慰,爱猫的三妹也不大注意它。
大家都有着先入为主的讨厌情绪,“我”和家人爱猫,完全是从个人感受出发,感情用事,最终凭着个人好恶加以处置。

品读,分析主旨
既然大家都爱前两只猫,你觉得家人对前两只猫都是一种怎样的爱 请同学们在文中勾画语句,仔细品味,并把你的想法批注在书上。
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小猫活泼、可爱
小猫和人的互动,表现三妹喜欢和活泼可爱的猫玩。
外貌描写
比喻
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
小猫消瘦生病,三妹只想着逗猫,并不懂如何治猫。
猫是取乐、玩弄的对象。
专门
第一只猫是取乐、玩弄的对象。
第二只猫虽讨人喜欢,但总想控制在眼前,没有放任其天性的自由,是“占有”,它是我们的宠物、玩伴。(控制、占有)
总结:一个喜欢养猫的家庭,对各种猫都应当一视同仁,美丽活泼的猫固然喜欢,而外表难看的、瘦弱的小猫更应该怜悯呵护。但无论被玩弄、占有还是厌弃,都没有把它们当成平等的生命去对待,而是始终把猫放在给人带来娱乐、可以被人主宰命运的位置,对前两只猫的“爱”和对第三只猫的“不爱”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强大生命对弱小生命的武断支配,都是缺少对生命的尊重。
本文中是否有与“猫”类似的人呢 请你在文中勾画语句,找找依据。
1.她在门口拾进来的,每天给它饭吃。
可以看出,这是张妈出于对生命的爱惜、怜悯。
2.妻子买了芙蓉鸟之后,也是叮嘱“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
可见是张妈一直在按照妻子的吩咐照顾小猫。
3.鸟被咬死后,妻子质问张妈:“ 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面对妻子的无端指责,处于弱势地位的张妈只能沉默,无力反抗。
张妈仿佛就像第三只猫,在封建家庭中,弱小者总是不幸的,侮辱、损害随时都可能降临到他们身上,而且无法逃脱,这样的悲剧具有必然性。作者对这些弱小者是子以同情的。
拓展延伸问题:
1.文章中除了这三只猫,还有别的猫吗?它们是否也象征着社会上的某些人?同时,社会上的某些人,是否也如同文中的猫呢?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第四只猫:黑猫——吃掉芙蓉鸟的真凶,凶狠、残暴!
“黑猫”阵营的帮凶——“我”、妻子、三妹。
第三只猫阵营里的弱者——张妈,像第三只猫一样的弱者,
作为仆人的她,面对妻子无端的指责,明明委屈,也不能
开口反抗。
2.结合补充资料说一说:你认为文中三只猫的悲剧是何导致的?资料补充:
《猫》是郑振铎作品集《家庭的故事》的首篇。《家庭的故事》 在其总体上是悲剧性的故事。
作者在《自序》里写道:“许许多多的悲剧,还不都是那些旧家庭酝酿出来的吗 ”作者认为,在封建宗法统治的旧式家庭里,总会有一些人成为比他们权势更大、地位更高的人的牺牲品,成为被侮辱、被践踏的对象。郑振铎创作《猫》时,正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此次“革命”的意义之一就是“革”封建制度之“命”。封建制度具有严格的等级性和贫富差距,弱者服从当权者或强者是当时普遍的社会现象。
强者对弱者的压迫、剥削,人的偏见,罪恶的封建制度。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面对我们不了解的人和事,要理性客观,
弄清事实,不要主观臆断,妄下结论。
要尊重生命,关爱弱小。
主旨理解
本文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写出了“我”与家人亡失小猫后悲痛的心情,突出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愧疚之情,体现了“我”对生命的尊重和勇于自我反省的精神。同时,也告诉人们做事不能单凭主观臆断,否则难免会出现谬误,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