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25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1 地形 第2课时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2025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1 地形 第2课时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06 11:3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地形-第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材 人教版
设计理念 通过创设多种生动有趣的情境任务,如观看视频、地图标记、小组辩论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准确识别并说出我国主要的地形类型,概括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特点。 清晰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分布,理解山脉构成我国地形骨架的意义。 能够在中国地形分布图上指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特点,以及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 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山脉作为地形骨架的作用。
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展现我国各地壮丽自然风光的视频,包括雄伟的山脉、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深邃的盆地和起伏的丘陵等。 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一段精彩的视频,展现了我们伟大祖国丰富多样的自然风光。从高耸入云的雪山到一马平川的平原,从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到碧波荡漾的江南水乡,这些美丽的景色都与我国独特的地形密切相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地形世界,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通过播放精美的视频,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对我国多样的地形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展示五种基本地形(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的景观图片和简单描述,让学生回顾七年级所学的相关知识,说出每种地形的主要特点。 例如:山地海拔在 500 米以上、相对高度大,坡度较陡,沟谷幽深;平原海拔一般在 200 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高原海拔多在 500 米以上,面积较大,外围陡峭,内部起伏较为和缓;盆地四周被山岭、高原环绕,中间为平原或丘陵;丘陵海拔在 500 米以下,相对高度不大,起伏和缓。 地形类型多样 我国地形类型齐全 【情境任务 1】给每个学习小组发放一幅中国地形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地图,找出我国存在的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并在地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来,同时找出至少两个对应的地形区实例。 小组活动结束后,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本小组的标记成果,并说出所找到的地形区名称。 教师总结:从同学们的展示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这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广泛分布,而且每种地形类型都有多个典型的地形区,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地形类型齐全。 我国的主要山脉 (1)山脉走向的概念 【多媒体展示】利用动画演示,展示不同走向的线条,如东西走向、南北走向、东北 - 西南走向、西北 - 东南走向和弧形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山脉走向的含义,即山脉的延伸方向。 (2)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情境任务 2】在多媒体上展示 “我国的山脉分布” 图,要求学生对照地图,找出我国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 各小组完成表格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和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山脉走向的概念,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自主在地图上寻找主要山脉并完成表格,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同时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思维碰撞。 (3)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情境任务 3】教师展示中国地形空白图,邀请几位同学上台,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将主要山脉连接起来,然后在连接形成的网格中,填写出相应的高原、盆地、平原等地形区名称。 其他同学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进行同样的操作。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山脉如何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以及山脉与其他地形区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同学们可以看到,我国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将我国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等地形区就镶嵌在这些网格之中。山脉不仅是地形区的重要分界线,还对我国的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产生着重要影响。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学习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做好铺垫,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降低新知识的学习难度。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亲自观察地图、标记地形类型和寻找实例,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我国地形类型齐全这一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上台连线和填图的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山脉构成地形骨架的特点,深刻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特点,主要地形类型和山脉的分布,请几位同学进行总结发言,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形成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