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25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 气候 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2025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 气候 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06 11:3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第一课时
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
地理 八年级 新授课 3 45分钟
课题与 课时 本次课程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的第一课时,聚焦 “季风气候显著” 这一核心内容。通过 1 课时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机制、特点及影响,为后续深入学习气候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气候的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明确季风气候在我国气候特征中的重要地位,探究其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核心素养
目标 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识别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范围,明确冬夏季风的源地、风向及影响区域,构建我国季风气候分布的空间概念;对比不同区域受季风影响的差异,理解区域气候特征的形成与季风的关系。 综合思维:通过分析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季风形成的影响,以及季风对降水、气温、农业生产、交通等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构建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综合分析框架,理解季风气候在我国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中的关键作用。 地理实践力:借助阅读地图、分析数据、小组讨论等活动,提升学生获取、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实验,如模拟季风形成过程,锻炼学生实践操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让学生认识到季风气候是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人类活动应顺应季风气候特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树立人地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关注季风气候异常带来的灾害,培养应对自然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季风的概念,掌握我国冬夏季风的源地、风向、性质及影响范围;明确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依据和界线,理解其降水差异及原因;了解锋面雨的形成过程,记住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教学难点: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季风形成的影响机制;理解夏季风强弱变化对我国降水时空分布及旱涝灾害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之前地理知识的学习,已具备一定地图阅读与分析能力,对气候的基本概念有初步了解。但对于季风气候这种较为复杂的气候现象,其形成原理和影响机制理解较浅,在构建地理要素综合联系方面有待提升。学生思维活跃,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乐于参与小组合作,适合通过多样化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突破学习难点。
教学方法与工具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完成探究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直观演示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地图、图片、动画,增强教学直观性;问题导向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图、磁吸贴片、季风形成实验装置(如加热源、水盆、烟雾发生器等模拟海陆热力差异)、资料卡片、小奖品(如地理主题书签、贴纸)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探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5 分钟) 开展 “气候现象猜猜看” 游戏:教师展示一些与季风气候相关的现象图片,如夏季南方的暴雨、冬季北方的寒潮、江南地区的梅雨等,让学生抢答这些现象与哪种气候类型或气候因素有关。通过游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复习已有的气候相关知识,引出本节课主题 —— 深入探究我国的季风气候。 播放一段关于我国不同季节风向变化的动画视频,展示冬季凛冽的北风和夏季湿润的南风,提问:“从视频中,你能发现我国不同季节风向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引发学生对季风现象的好奇与思考,自然导入新课。 (二)季风的概念与成因(10 分钟) 小组合作探究一:季风概念理解 材料分发:为每组学生发放一些关于季风定义和特点的资料卡片。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季风的概念,即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现象。强调季风不仅仅是风向的改变,还伴随着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变化。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资料卡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身边哪些现象能体现季风的存在,如夏季多东南风,天气炎热多雨;冬季多西北风,天气寒冷干燥等。小组内成员交流讨论,推选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教师对各小组发言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季风概念的理解,明确季风是一种重要的气候现象,对我国气候有着深远影响。 小组合作探究二:季风成因探究 实验演示:教师利用季风形成实验装置进行演示。在一个封闭空间内,放置一盆水代表海洋,一个加热源代表陆地。开启加热源,模拟太阳辐射使陆地升温,观察烟雾飘动方向(代表气流运动方向)。随着陆地温度升高,烟雾从海洋吹向陆地,模拟夏季风形成;关闭加热源,陆地降温快,烟雾从陆地吹向海洋,模拟冬季风形成。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季风形成的原因。 小组分析:学生分组结合实验现象和教材内容,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季风形成的影响机制。教师为每组提供相关资料,如海陆比热容数据对比、不同季节海陆气温变化曲线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一人负责解读资料,一人绘制简单示意图表示海陆热力差异与季风形成关系,其他人补充讨论。 成果汇报:各小组推选代表上台,结合示意图和资料分析,向全班介绍季风形成的原因。教师引导其他小组提问、补充,总结归纳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我国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低压,海洋气温相对较低,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相反,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海洋气温相对较高,形成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三)冬夏季风的特点与影响(15 分钟) 小组合作探究三:冬夏季风特点分析 地图观察:学生结合中国地图和 “中国冬夏季风示意图”,观察冬夏季风的源地、风向。小组内成员相互指认,用磁吸贴片在地图上标注冬夏季风的风向箭头。 资料分析:教师为每组提供冬夏季风性质(气温、降水等方面)的资料卡片,学生分组分析资料,总结冬夏季风的性质特点。例如,冬季风来自高纬度内陆地区,寒冷干燥;夏季风来自低纬度海洋地区,温暖湿润。 小组汇报:各小组推选代表上台,利用地图和资料卡片,向全班介绍我国冬夏季风的源地、风向、性质特点,其他小组提问、补充。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强化记忆。 小组合作探究四:冬夏季风影响探讨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冬夏季风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案例资料,如冬季风带来寒潮,影响农作物生长;夏季风带来丰富降水,有利于农业灌溉等。学生分组分析资料,讨论冬夏季风对我国气候、农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各小组围绕案例展开讨论,推选代表结合资料阐述小组观点。 小组讨论与拓展: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如 “如果冬季风势力过强或夏季风来得过早、过晚,会对我国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分组进一步讨论,分析季风异常带来的影响,如冬季风势力过强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寒潮灾害,夏季风异常可能引发旱涝灾害等。教师引导学生从综合思维角度思考,理解季风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复杂性。 (四)季风区与非季风区(10 分钟) 小组合作探究五: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划分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 P39 文字内容,在 “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 上,用不同颜色笔标注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大致山脉界线(大兴安岭 — 阴山 — 贺兰山 — 巴颜喀拉山 — 冈底斯山一线)。小组内成员互相检查标注是否准确。 对比分析:教师展示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对比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降水差异。学生分组观察地图,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从夏季风的影响角度思考,理解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丰富,主要集中在夏季;非季风区受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制约,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稀少,全年比较干旱。 小组汇报:各小组推选代表上台,利用地图讲解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界线及降水差异原因,其他小组补充提问。教师总结强调,帮助学生明确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差异与夏季风密切相关。 小组合作探究六:锋面雨带推移规律 动画演示:教师播放锋面雨形成过程的动画视频,展示冷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暖湿气流沿锋面爬升冷却凝结形成降水的过程。学生观察动画,理解锋面雨的形成原理。 阅读绘图:学生阅读教材 P40 文字材料,绘制中国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路径示意图。小组内成员交流绘制情况,互相补充完善。教师巡视指导,选取部分学生作品展示,纠正绘制错误,强调雨带推移时间节点和大致位置。 规律总结:学生结合示意图,分组讨论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如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夏季风强,雨带推进迅速,可能导致北涝南旱;夏季风弱,雨带推移迟缓,可能导致南涝北旱等。小组代表上台分享小组讨论总结的规律,教师引导全班共同总结,强化对锋面雨带推移规律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3 分钟) 邀请小组代表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包括季风的概念与成因、冬夏季风的特点与影响、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及锋面雨带推移规律等。 教师进行补充梳理,强调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重要特征,其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季风气候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地理问题的习惯。 (六)课堂练习(5 分钟) 设计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冬夏季风特点、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划分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如 “我国冬季风的源地是( )”“下列地区中,属于季风区的是( )” 等。 布置简答题:“请简要说明夏季风强弱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巩固课堂所学内容,锻炼文字表达和知识运用能力。对回答出色的学生给予小奖品奖励,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板书设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