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25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 气候 第3课时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2025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 气候 第3课时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06 11:3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第三课时
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
地理 八年级 新授课 3 45分钟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各因素如何影响气温和降水,理解气候复杂性的成因。
教材分析 本节是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三课时,承接前两课时 “气候类型”“季风气候” 的学习,聚焦影响我国气候的核心因素。教材以 “因素 — 现象 — 案例” 为逻辑,先拆解纬度、海陆、地形三大因素的作用机制,再通过对比不同区域气候差异(如漠河与三亚、沿海与内陆),让学生理解 “多因素协同导致气候复杂多样” 的核心原理。这部分内容是构建 “自然环境整体性” 认知的关键,为后续学习区域地理(如西北地区干旱成因)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
目标 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气候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作物分布、民居特色),认识人类适应气候的智慧,树立 “尊重自然规律” 的理念。 综合思维:结合地图和数据,探究纬度、海陆、地形如何共同影响气候(如青藏高原的低温与高海拔、低纬度的关系),提升多要素关联分析能力。 区域认知:对比不同区域(如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的气候差异,明确各区域气候特征的形成与影响因素的关联。 地理实践力:通过 “地形雨模拟实验”“绘制气温差异对比图” 等活动,掌握地理实验操作与数据可视化技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纬度位置对气温的影响;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地形(海拔、山脉走向)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难点:多因素对同一区域气候的综合作用(如横断山区 “一山有四季” 的成因);理解 “因素复杂性” 与 “气候多样性” 的关系。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以 “我国气候差异侦探” 为主线,设计 “破解气候密码” 任务链。 小组合作法:分组扮演 “纬度调查组”“海陆分析组”“地形研究组”,通过资料包完成探究。 实验演示法:设计 “海陆热力差异实验”“地形雨形成模拟”,直观呈现抽象原理。 地图分析法: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气温降水分布图,强化空间认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探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气候差异的 “神秘来信”(3 分钟) 呈现:展示两组对比图片 ——① 1 月漠河冰雕展与三亚海滩浴场;② 吐鲁番沙漠与台湾火烧寮瀑布,配文字:“我国气候差异巨大,背后藏着三位‘幕后推手’,请找出它们的身份!” 提问:为什么我国南北温差悬殊?东西降水差异显著?这些差异由哪些因素造成? 设计意图:通过强烈反差激发兴趣,明确本节课探究主题 —— 影响气候的因素。 (二)探究一:纬度位置 ——“太阳的温度指令”(10 分钟) 自主学习 数据对比 任务:结合教材图 2.22(我国 1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表格: 地点 纬度(近似) 1 月均温 温度带 漠河 53°N -30℃ 寒温带 北京 40°N -5℃ 暖温带 海口 20°N 18℃ 热带 思考:“纬度与气温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小组互助 原理推导 活动:用地球仪演示 “太阳高度角与纬度的关系”,小组讨论:“纬度越高,太阳照射角度越小,获得的热量越少,气温越低” 的逻辑链。 成果:每组用一句话总结纬度对气候的影响,如 “纬度是决定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基础因素’”。 教师总结 案例延伸 强调:纬度差异是我国南北气候分区(热带 — 温带 — 寒温带)的主要原因,举例:海南盛产椰子,东北盛产大豆,与纬度导致的热量差异密切相关。 (三)探究二:海陆位置 ——“海洋与陆地的 moisture 博弈”(12 分钟) 实验演示 感知原理 实验 1(海陆热力差异): 操作:两个烧杯分别装等体积的水(模拟海洋)和沙(模拟陆地),同时加热 5 分钟后测量温度(沙 35℃ vs 水 28℃),再冷却 5 分钟(沙 20℃ vs 水 25℃)。 结论:陆地升温快、降温快;海洋升温慢、降温慢 —— 解释 “同纬度沿海与内陆气温年较差差异”。 实验 2(海陆对降水的影响): 操作:用风扇(模拟夏季风)向湿润海绵(模拟海洋)吹气,观察对面纸巾(模拟陆地)的湿润程度,对比 “距海绵远近” 的差异。 结论:距海洋越近,降水越多;越远,降水越少 —— 对应我国 “东南沿海多雨,西北内陆干旱” 的分布规律。 地图验证 小组汇报 任务:结合教材图 2.24(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指出 800mm 等降水量线大致位置,分析 “为什么东部沿海降水多于西北内陆?” 展示:各组用箭头在地图上标注 “夏季风输送水汽的路径”,强化 “海陆位置决定降水空间分布” 的认知。 (四)探究三:地形因素 ——“高山的气候结界”(15 分钟) 分层探究 突破难点 海拔对气温的影响: 资料:青藏高原(海拔 4000 米)年均温 5℃,同纬度成都平原(海拔 500 米)年均温 16℃。 计算:海拔每升高 1000 米,气温约下降____℃(验证 6℃规律)。 山脉对降水的影响: 案例:台湾山脉两侧 —— 火烧寮(东坡)年降水 6558mm,西部平原年降水 1500mm。 模拟:用泡沫板制作 “山脉模型”,用喷壶从一侧喷水,观察 “迎风坡” 与 “背风坡” 的湿润差异,理解地形雨形成原理。 综合案例 小组辩论 主题:“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分组:“纬度派”“地形派” 分别举证(如低纬度提供热量基础,高山加剧垂直差异)。 教师引导:总结 “多因素叠加”—— 纬度(基带热量)+ 地形(海拔差异)共同导致气候复杂。 (五)总结升华:气候因素的 “协同效应”(3 分钟) 思维导图共创:师生共同绘制 “影响因素 — 气候特征 — 典型区域” 关联图,如: plaintext 纬度位置 → 南北气温差异 → 漠河与三亚 海陆位置 → 东西降水差异 → 吐鲁番与火烧寮 地形因素 → 垂直气候差异 → 青藏高原、横断山区 提炼核心:我国气候的复杂性是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 “共同作用” 的结果,这种复杂性为我国带来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 (六)课堂练习与作业(4 分钟) 当堂检测: 选择题: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是青藏高原,主要原因是( )A. 纬度高 B. 海拔高 C. 距海远 简答题:为什么秦岭 — 淮河线成为我国重要的气候分界线?(提示:考虑纬度、山脉阻挡作用) 实践作业: 调查家乡的气候特征(气温、降水),结合地形图和地理位置,分析影响家乡气候的主要因素,撰写 200 字短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