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25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 河流与湖泊 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2025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 河流与湖泊 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06 11:3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第一课时
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
地理 八年级 新授课 3 45分钟
课题与 课时 本次课程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的第一课时。聚焦于 “河流众多,区域差异显著”,通过 1 课时的学习,让学生认识我国河流的基本概况,掌握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布及水文特征差异,为后续深入学习长江、黄河及河流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课程标准 运用中国水系图,说出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运用图表资料,简要归纳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并描述秦岭 — 淮河两侧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举例说明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核心素养
目标 区域认知: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地图,精准识别我国主要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区域,理解不同区域河流分布与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的关联,构建我国河流分布的空间概念,提升对不同区域河流特征差异的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通过分析地形、气候等因素对河流分布、水文特征的影响,以及河流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多维度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构建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综合分析框架,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 地理实践力:借助阅读地图、分析图表数据、小组讨论等活动,提升学生获取、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如模拟河流流速测量等简单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实践操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象化。 人地协调观:让学生认识到河流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和特征影响着人类活动,而人类活动也会对河流产生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资源的意识,理解人地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我国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布特点,如外流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理解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包括流量、水位、汛期、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举例说明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提供水资源、航运、灌溉、发电等。 教学难点:分析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对河流水文特征的综合影响,如秦岭 — 淮河一线南北气候差异如何导致河流水文特征的不同;理解人类活动与河流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以及如何在区域发展中实现人河和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之前地理知识的学习,对我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要素有了一定了解,具备初步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河流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河流的分布规律、水文特征及其背后的形成机制等理性知识,还需要系统学习。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乐于参与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适宜通过多样化、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其深入探究河流知识。
教学方法与工具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完成探究任务,培养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案例分析法,结合我国不同地区河流的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直观演示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地图、图表、动画等,增强教学直观性;问题导向法,设置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河流的奥秘。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中国水系图、磁吸贴片、河流流量数据图表、模拟实验道具(如风扇模拟风力、高低不同的积木模拟地形、水盆模拟海洋等)、资料卡片、小奖品(如地理主题书签、贴纸)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探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5 分钟) 开展 “河流猜猜猜” 游戏:教师展示一些我国著名河流局部景观图片,如壶口瀑布(黄河)、长江三峡、桂林漓江(珠江水系)等,让学生分组抢答河流名称。接着,播放一段我国不同河流奔腾流淌的视频,提问:“我国河流众多,它们都分布在哪里?又有哪些特点呢?” 通过游戏和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主题。 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强调河流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提问学生:“在生活中,你感受到河流有哪些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对人类的重要性,自然导入新课。 (二)众多的河流(12 分钟) 小组合作探究一: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布 材料分发:为每组学生发放一张中国水系图和一套磁吸贴片(标注有主要河流名称)。 知识讲解:教师简要介绍外流河、内流河、外流区、内流区的概念,强调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观察中国水系图,在地图上用磁吸贴片标注出我国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如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等外流河,以及塔里木河等内流河。讨论外流河和内流河的分布区域,尝试总结分布特点。教师巡视各小组活动情况,适时给予指导。 成果汇报:小组推选代表上台,利用地图讲解小组标注结果和总结的分布特点。其他小组提问、补充,教师总结强调,明确我国外流河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外流区面积大于内流区面积,这种分布与我国地形、气候密切相关。 小组合作探究二:外流河的流向与注入海洋 地图观察:学生结合中国地形图和水系图,观察我国主要外流河的流向。小组内成员交流讨论,思考河流流向与地势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提示学生分析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案例分析:教师给出长江、黄河、珠江等外流河的发源地、流经省份及注入海洋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分组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及注入海洋情况。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一人负责解读资料,一人在地图上指出河流流向和注入海洋的位置,其他人补充讨论。 小组发言:各小组推选代表上台,利用地图和资料,讲解我国外流河的流向与注入海洋的情况,阐述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决定性作用,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使许多外流河自西向东流,最终注入太平洋,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河流向南流入印度洋,额尔齐斯河向北流入北冰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强化对我国外流河分布与流向特点的理解。 (三)河流水文特征(15 分钟) 小组合作探究三: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图表分析:教师展示 “我国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图”,选取松花江、黄河、长江、珠江等分别位于不同地区的河流曲线。学生分组观察图表,分析这些河流在流量、水位、汛期、结冰期等方面的特征。教师为每组提供河流所在地区的气候资料(气温、降水数据),辅助学生理解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小组讨论:各小组围绕图表数据和气候资料展开讨论,探讨外流河流量变化与降水的关系,如我国降水集中在夏季,所以外流河夏季流量大,水位高,形成汛期;冬季降水少,流量小,水位低,形成枯水期。对比秦岭 — 淮河一线南北河流的结冰期差异,分析原因。教师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引导学生从气候因素(气温、降水)入手分析河流水文特征。 成果汇报:小组代表上台,结合图表和资料,向全班讲解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气候对其影响。其他小组提问、完善,教师总结归纳,强调秦岭 — 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该线以北河流冬季有结冰期,以南河流无结冰期,且不同地区外流河的流量、汛期等特征因气候差异而不同。 小组合作探究四: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案例分析:教师给出塔里木河的相关资料,包括河流位置、水源补给、流量变化等。学生分组分析塔里木河的水文特征,思考内流河与外流河在水源补给、流量变化等方面的差异。小组内成员结合资料,讨论内流河水源补给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河流水量较大,但冬季气温低,冰雪融化量少,河流水量小甚至断流等特点。 对比讨论:各小组将内流河(以塔里木河为例)与外流河的水文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如内流河位于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而外流河位于东部季风区,降水丰富,以降水补给为主。教师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水源补给等多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小组发言:推选代表上台阐述小组讨论结果,对比内流河与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差异及原因。教师补充强调,帮助学生理解内流河独特的水文特征是由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决定的,进一步加深对我国河流区域差异的认识。 (四)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10 分钟) 小组合作探究五:河流对农业的作用 资料阅读:教师为每组学生发放我国不同地区河流流域农业发展的资料卡片,如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利用河流灌溉水源充足)、河套平原的灌溉农业(引黄河水灌溉)等。学生分组阅读资料,分析河流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小组讨论:各小组讨论河流为农业提供了哪些便利,如灌溉水源、肥沃的土壤(河流携带泥沙沉积)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利用河流发展农业,以及不合理利用河流灌溉可能带来的问题,如土壤盐碱化等。 成果汇报:小组代表上台,结合资料阐述河流对农业的重要作用,以及合理利用河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其他小组提问、补充,教师总结归纳,让学生认识到河流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合理利用河流资源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小组合作探究六:河流对交通、经济的作用 图片展示:教师展示长江航运繁忙、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发电等图片,以及一些临河城市发展的案例资料。学生分组观察图片和资料,分析河流在交通、发电等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小组交流:各小组内成员分享自己对图片和资料的理解,从河流提供水运通道(降低运输成本)、水能资源开发(提供清洁能源)、促进旅游业发展(河流沿线景观)等方面讨论河流对经济的影响。教师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河流对当地经济的作用。 小组发言:小组推选代表上台,选取部分图片和案例,向全班讲解河流对交通、经济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理解河流在区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合理开发利用河流资源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繁荣。 (五)课堂总结(3 分钟) 邀请小组代表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包括我国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布特点、水文特征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 教师进行补充梳理,强调河流是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和特征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同时河流对人类生产生活意义重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河流现象,思考河流与环境、人类的关系,培养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六)课堂练习(5 分钟) 设计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我国河流分布、水文特征等知识的掌握,如 “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 )”“秦岭 — 淮河以北河流的水文特征是( )” 等。 布置简答题:“请举例说明河流对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巩固课堂所学内容,锻炼文字表达和知识运用能力。对回答出色的学生给予小奖品奖励,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板书设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