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25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 河流与湖泊 第2课时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2025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 河流与湖泊 第2课时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06 11:3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第二课时)
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
地理 八年级 新授课 3 45分钟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的源流概况,以及长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举例说明长江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措施。
教材分析 本节课聚焦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是在学生学习了河湖总体概况后的深入探究。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图、图表及案例,介绍了长江的发源地、流经区域、主要支流、水文特征,以及其在水能开发、航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面临的生态问题。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还为探讨人地关系提供了典型案例,在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核心素养
目标 区域认知:学生能够通过地图准确指出长江的发源地、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和地形区,理解长江流域的区域特征,从区域角度认识长江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综合思维:通过分析地形、气候等因素对长江水文特征、开发利用及生态问题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考虑多种地理要素,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 地理实践力:组织学生开展调查长江流域某一区域的实践活动,如收集当地长江水质、生态变化等资料,学会运用实地考察、查阅文献等方法获取地理信息,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使学生认识到长江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价值,以及当前长江面临的生态问题,树立合理开发利用长江资源、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实现人地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长江的源流概况,包括发源地、注入海洋、流经区域、主要支流和湖泊。 2.长江的水文特征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丰富的水能资源、发达的航运条件。 3.长江的开发利用现状及面临的生态问题与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 1.分析影响长江水文特征的因素以及不同河段特征形成的原因。 2.理解长江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探讨实现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教学方法 地图教学法:运用长江流域图、水系图、地形图等多种地图,引导学生从地图中获取长江的相关信息,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法:设置多个探究活动,如分析长江不同河段开发利用方式的合理性、探讨长江生态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等,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探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案例分析法:结合三峡工程、长江航运发展等具体案例,深入剖析长江的开发利用,结合长江水污染、水土流失等案例,分析生态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展示长江的壮丽景观、开发利用场景以及生态问题现状,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 分钟) 播放歌曲《长江之歌》,同时展示长江从源头奔腾到入海口的视频片段,营造浓厚的氛围。提问:“同学们,这首歌大家都很熟悉,那在你们心中,长江是一条怎样的河流呢?为什么它被称为我国的第一大河?” 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本节课主题 —— 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新课讲授(25 分钟) 长江源流概况(8 分钟):展示 “长江流域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长江的发源地(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注入海洋(东海)。让学生在图上描出长江干流,说出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利用拼图游戏,让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能最快、最准确地拼出长江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接着,介绍长江的主要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湘江、赣江等)和湖泊(洞庭湖、鄱阳湖等),并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其位置。 长江水文特征及影响因素(9 分钟):展示长江不同河段的景观图片和 “长江流量年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从流量、水位、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分析长江的水文特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长江流量大、汛期长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长江没有结冰期?小组讨论后,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长江流域降水丰富,雨季长,支流众多,所以流量大、汛期长;长江流域主要位于亚热带,冬季气温在 0℃以上,因此无结冰期。同时,结合 “中国地形图”,讲解地形对长江流速、水能蕴藏量的影响,如上游流经地势落差大的地区,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 长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8 分钟):展示长江航运繁忙的图片、水电站分布图以及长江流域农业、工业发达的相关资料,从水能开发、航运、灌溉、养殖、旅游等方面,讲解长江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以三峡工程为例,详细介绍其在发电、防洪、航运等方面的综合效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长江在你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进行汇报展示,教师点评并补充完善,强调长江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宝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小组自助互助式探究活动(12 分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份探究资料包,资料包中包含长江不同河段(上游、中游、下游)的相关资料,如该河段的地形、气候、水文特征、开发利用现状、存在的生态问题等信息。 提出探究问题:“根据所给资料,分析该河段的主要特征,并探讨如何在开发利用长江资源的同时,保护好该河段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各小组进行讨论探究,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鼓励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共同分析问题。例如,当小组在探讨长江中游洪涝灾害的治理措施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工程措施(如修建水库、加固堤坝等)和非工程措施(如退田还湖、加强监测预警等)两方面思考。 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提问、补充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长江开发与保护关系的理解。 课堂总结(7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包括长江的源流概况、水文特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开发利用与保护措施等。请学生自主发言,总结所学知识,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构建知识框架。 强调长江作为我国的母亲河,对我国的重要性不可替代。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关注长江,积极参与保护长江的行动,为实现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业布置(3 分钟) 完成课本上相关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以 “我为长江保护献一策” 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出具体可行的保护长江的建议和措施,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