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第三课时
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
地理 八年级 新授课 3 45分钟
课题与 课时 本次课程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的第三课时,聚焦我国第二长河黄河。基于前两课时对河流湖泊基础知识、长江的学习,通过本课时,让学生深入了解黄河概况、各河段特征、开发治理措施,完善对我国主要河流的认知体系,增强对人地关系的理解。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运用地图,指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地区、注入的海洋,描述其干流的大致流向和流域范围;举例说明黄河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综合治理的措施。
核心素养
目标 区域认知:学生能借助地图精准指出黄河发源地、流经省级行政区、地形区、注入海洋等,明确其流域范围,清晰构建黄河在我国的空间分布概念。通过剖析不同区域黄河河段特征,如上游水能丰富,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形成 “地上河”,理解黄河对不同区域发展的影响,提升区域认知水平。 综合思维: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植被等多要素综合分析黄河水文特征、水系特征的形成原因,如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导致含沙量大。思考黄河在灌溉、发电、塑造平原等方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黄河生态环境的反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建立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思维架构。 地理实践力:借助阅读地图、分析图表数据、小组讨论等活动,锻炼学生获取、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组织学生开展模拟黄河泥沙沉积实验、收集黄河治理资料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提升实践操作技能。 人地协调观:使学生认识到黄河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其开发利用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但不合理开发引发了水土流失、洪涝灾害、水污染等生态问题。从而树立合理开发、保护黄河的意识,理解人地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黄河的基本概况,包括发源地、流经省区、地形区、注入海洋、长度、流域面积等;理解黄河上、中、下游各河段的主要特征,如上游水能丰富,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形成 “地上河”;明确黄河在灌溉、发电、塑造平原等方面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分析黄河各河段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形成的原因,涉及多因素综合影响,较为复杂;探讨黄河治理过程中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如在中游地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同时,保障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学习了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知识,以及河流湖泊的基础知识,对长江的学习也为理解黄河提供了方法借鉴。他们对黄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知晓黄河是母亲河,但对黄河具体概况、各河段特征差异及成因、治理措施等理性知识缺乏系统认知。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乐于参与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适宜通过多样化、趣味性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其深入探究黄河知识。
教学方法与工具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完成探究任务,培养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案例分析法,结合黄河开发治理的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直观演示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地图、图表、动画等,增强教学直观性;问题导向法,设置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黄河的奥秘。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图、黄河流域水系图、磁吸贴片、黄河流量数据图表、模拟实验道具(如泥沙、塑料水槽、小水泵模拟水流等)、资料卡片、小奖品(如地理主题书签、贴纸)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探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5 分钟) 开展 “黄河知识快问快答” 游戏:教师提前准备一些简单的黄河相关问题,如 “黄河是我国第几长河?”“黄河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有哪些?” 等,将学生分成小组抢答。游戏结束后,给表现出色的小组发放小奖品,如地理主题贴纸,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检测学生对黄河的已有认知。 播放《黄河大合唱》片段,展示黄河壶口瀑布汹涌澎湃、黄河流经平原地区的壮丽景色等图片,提问学生:“从音乐和图片中,你感受到黄河有怎样的特点?它对我们国家和民族有什么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主题 —— 深入探究黄河。 (二)黄河的概况(10 分钟) 小组合作探究一:黄河的源头、流经区域与注入海洋 材料分发:为每组学生发放一张中国地图和黄河流域水系图,以及一套磁吸贴片(标注有黄河发源地、流经省区、主要城市、注入海洋等名称)。 知识讲解:教师简要介绍流域、水系等概念,强调黄河水系由干流和众多支流组成。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观察地图,在地图上用磁吸贴片标注出黄河的发源地巴颜喀拉山脉北麓、流经的 9 个省级行政区(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最终注入的海洋渤海,以及主要城市如兰州、银川、郑州、济南等。讨论黄河流经区域的地形、气候特点,思考这些因素对黄河水文特征的影响。教师巡视各小组活动情况,适时给予指导。 成果汇报:小组推选代表上台,利用地图讲解小组标注结果和对黄河流经区域的分析。其他小组提问、补充,教师总结强调,明确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多个地形区,气候多样,为其独特的水文特征奠定基础。 小组合作探究二:黄河的长度、流域面积与水量 图表分析:教师展示黄河与我国其他主要河流(长江、珠江等)在长度、流域面积、年平均径流量等方面的数据对比图表。学生分组观察图表,分析黄河在这些方面的特点。教师为每组提供相关数据分析的指导问题,如 “黄河的长度在我国河流中排名第几?”“黄河的年平均径流量与长江、珠江相比有什么差异?原因是什么?” 等。 小组讨论:各小组围绕图表数据和指导问题展开讨论,总结黄河在长度、流域面积、水量方面的特征。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一人负责解读数据,一人绘制简单图表辅助说明,其他人补充观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黄河水量相对较小的原因,与流域内气候、降水等因素的关系。 小组发言:推选代表上台,结合图表和小组讨论结果,向全班讲解黄河在长度、流域面积、水量方面的特征及形成原因。教师补充强调,帮助学生理解黄河虽为我国第二长河,但水量较小,这对其开发利用和治理带来了独特挑战。 (三)黄河各河段的特征(15 分钟) 小组合作探究三:黄河上游的特征 动画演示:教师播放黄河上游河段的动画视频,展示黄河上游流经高山峡谷地区,地势落差大,水流湍急的特点。同时,展示黄河上游主要水电站分布示意图。学生观察动画和示意图,思考黄河上游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教师提问引导:“黄河上游的地形有什么特点?这种地形对河流流速和水能资源有什么影响?” 案例分析:教师给出龙羊峡水电站的相关资料,包括水电站的规模、发电量、建设意义等。学生分组分析龙羊峡水电站建在黄河上游的原因,以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小组内成员结合动画、示意图和案例资料,讨论黄河上游水能开发的优势和可能面临的问题,如生态环境脆弱易受破坏等。 成果汇报:小组代表上台,结合动画、资料讲解黄河上游的特征,重点阐述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及开发利用情况。其他小组提问、完善,教师总结归纳,强调黄河上游水能资源开发对我国能源供应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要注重生态保护。 小组合作探究四:黄河中游的特征 地图观察:学生结合黄河流域水系图和中国地形图,观察黄河中游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形特点,分析其对河流水系特征的影响。小组内成员交流讨论,如黄河中游支流众多,河道弯曲,水土流失严重等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提供黄土高原土质、降水、植被等方面的资料辅助分析。 实验模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 “水土流失模拟实验”,在塑料水槽中铺上一层黄土,模拟黄土高原地形,用小水泵模拟降水,观察水流对 “黄土” 的冲刷情况。学生通过实验直观感受水土流失过程,讨论如何减少水土流失。 小组发言:各小组推选代表上台,利用地图、实验结果和资料,讲解黄河中游的特征,重点分析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危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明确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是导致黄河含沙量大的主要原因,对下游地区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小组合作探究五:黄河下游的特征 图片展示:教师展示黄河下游 “地上河” 的图片,以及黄河下游流域范围图。学生观察图片,分析 “地上河” 的形成过程。教师提问引导:“黄河下游的地形有什么特点?河流流速如何变化?泥沙沉积对河床有什么影响?” 小组讨论:各小组讨论 “地上河” 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如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影响河流生态等。教师给出历史上黄河下游决口泛滥的案例资料,辅助学生理解 “地上河” 的危害。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应对 “地上河” 问题的措施。 成果汇报:小组代表上台,结合图片和资料,讲解黄河下游 “地上河” 的形成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其他小组提问、补充,教师总结强调,“地上河” 是黄河下游的突出问题,治理难度大,需要综合施策。 (四)黄河的开发与治理(15 分钟) 小组合作探究六:黄河的灌溉开发 资料阅读:教师为每组学生发放黄河流域灌溉农业发展的资料卡片,如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利用黄河水灌溉成为 “塞上江南” 的案例。学生分组阅读资料,分析黄河灌溉对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灌溉面临的问题,如水资源浪费、土壤盐碱化等。 小组讨论:各小组讨论如何合理利用黄河水资源进行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防治土壤盐碱化等问题。教师组织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分享不同小组的观点。 成果汇报:小组代表上台,结合资料阐述黄河灌溉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其他小组提问、补充,教师总结归纳,强调合理灌溉对保障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小组合作探究七:黄河的水能开发 案例分析:教师给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相关资料,包括工程规模、功能、对黄河治理开发的意义等。学生分组分析小浪底水利枢纽在防洪、减淤、发电、灌溉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小组内成员结合资料,讨论黄河水能开发过程中如何实现综合利用,以及可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问题探讨:各小组讨论黄河水能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在开发水能的同时,保护黄河生态系统的平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采取哪些措施可以减轻水能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建设鱼道保障鱼类洄游等。 小组发言:推选代表上台,结合案例阐述黄河水能开发的成就、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教师补充强调,黄河水能开发要遵循科学规划、生态优先的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小组合作探究八:黄河的治理 问题梳理: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黄河上、中、下游各河段存在的问题,如上游草地退化、荒漠化,中游水土流失,下游 “地上河”、洪涝灾害等。学生分组梳理这些问题,分析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 治理方案制定:各小组针对黄河各河段问题,讨论制定治理方案,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如在中游地区植树造林、修建梯田、打坝淤地;在下游加固大堤、疏浚河道、建设分洪蓄洪工程等。教师鼓励各小组提出创新性的治理建议。 成果汇报: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小组制定的黄河治理方案,阐述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其他小组提问、评价,教师总结梳理,强调黄河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流域共同努力,实现人地协调发展。 (五)课堂总结(3 分钟) 邀请小组代表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包括黄河的概况、各河段特征、开发利用现状以及治理措施等。 教师进行补充梳理,强调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在我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黄河的保护和发展,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课堂练习(5 分钟) 设计选择题,考查学生对黄河概况、各河段特征等知识的掌握,如 “黄河发源于( )”“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等。 布置简答题:“请简要分析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并说明治理‘地上河’的措施。”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巩固课堂所学内容,锻炼文字表达和知识运用能力。对回答出色的学生给予小奖品奖励,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