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第2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阐述解决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具体措施,重点理解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原理和意义。 准确分析我国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重点难点 掌握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措施,特别是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路线及影响。 认识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如浪费、污染等,并掌握对应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方法。
教学准备 任务式教学法: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策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案例分析法:通过展示实际案例,如南水北调工程、水资源污染事件等,让学生深入理解水资源相关问题。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图表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内容 备注
(一)课程导入 教师活动: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展示一些因水资源分布不均导致生产生活受影响的图片,干旱地区农作物干枯、洪涝地区居民房屋被淹等。提问学生:“面对我国水资源如此严峻的分布状况,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呢?” 学生活动:回忆上节课知识,观察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初步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和展示直观图片,引发学生对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的思考,自然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措施 任务一:探究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措施 教师活动:展示我国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以及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的相关图表和数据,提出问题:“如何解决水资源在时间上分配不均的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水库的内容,并展示水库在洪水期和枯水期的工作原理示意图。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水库对调节水资源时间分布的作用。 学生活动:观察图表和数据,阅读教材,结合示意图,在小组内讨论水库的作用。小组代表发言,阐述水库通过在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将水资源在时间上进行重新分配,缓解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矛盾。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图表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理解水库这一水利工程对调节水资源时间分布的重要性。 任务二:了解我国主要水库及作用 教师活动:展示 “中国主要大型水利枢纽分布示意图”,介绍三峡水库、小浪底水库等我国重要水库的位置和基本情况。播放关于三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功能的视频资料,提问学生:“这些大型水库除了调节水资源时间分布,还有哪些重要作用?” 学生活动:观看地图和视频,思考问题,积极回答。学生可能回答三峡水库可以防洪、发电、改善航运条件、灌溉等;小浪底水库可以防洪、防凌、减淤、灌溉、供水等。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地图和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我国主要水库的分布和功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水库综合效益的认识。 任务三:探究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措施 教师活动:再次展示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地图,强调南丰北缺、东多西少的特点。提出问题:“针对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引导学生思考并阅读教材中关于跨流域调水的内容。展示南水北调工程的路线示意图,详细介绍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的起点、终点以及输水路线。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南水北调工程对缓解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观察地图,阅读教材,结合南水北调工程示意图,在小组内热烈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指出南水北调工程通过将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到缺水的华北和西北地区,能够有效缓解这些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地图和讨论跨流域调水工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深刻理解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有效措施。 任务四:探讨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影响 教师活动:展示一些关于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对调入区和调出区产生影响的资料,包括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提出问题:“南水北调工程对调入区和调出区分别产生了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资料,结合生活实际,在小组内展开深入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分析南水北调工程对调入区的积极影响,如缓解用水紧张、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等;消极影响可能有对局部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等。对调出区的影响,积极方面可能有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等,消极方面可能存在对原有生态系统的扰动等。针对消极影响,学生提出加强生态保护、合理规划用水等应对措施。 设计意图:通过对跨流域调水工程影响的探讨,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在实施大型工程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注重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任务五:分析我国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教师活动:农业大水漫灌、工业废水排放、生活污水随意倾倒、水体污染导致鱼类死亡等。提出问题:“从这些资料中,你能看出我国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分析资料。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和数据,思考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小组代表发言,总结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如农业用水浪费严重,灌溉方式不合理;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水污染严重;生活中存在浪费水资源和污水排放不达标等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资料展示,让学生对我国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培养学生从资料中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任务六:探究解决水资源利用问题的措施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总结出的水资源利用问题,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代表农业、工业和生活领域,提出任务:“请你们从各自代表的领域出发,讨论并提出解决水资源浪费和污染问题的具体措施。” 各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全班汇报。 学生活动:各小组围绕任务展开热烈讨论,结合生活实际和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措施。农业小组可能提出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种植耐旱作物,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措施;工业小组可能提出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改进生产工艺,实现污水达标排放等措施;生活小组可能提出使用节水器具,一水多用,减少洗涤剂使用,加强污水处理等措施。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思考不同领域水资源利用问题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任务七:树立节水意识,宣传节水行动 教师活动:强调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任务:“请同学们以‘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为主题,设计一条宣传标语或创作一幅宣传画,向身边的人宣传节水知识。” 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创作,然后在班级内展示和分享。 学生活动: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进行宣传标语的设计或宣传画的创作。完成后,在班级内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同学们介绍创作思路和想要传达的节水理念。 设计意图:通过创作宣传作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强化学生的节水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水资源保护的宣传行动中来。 (四)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措施(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浪费、污染等)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强调水资源保护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引导,梳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笔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强化重点内容,使学生对水资源问题形成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五)课堂练习 解决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是( ) A. 跨流域调水 B. 兴修水库 C. 节约用水 D. 防治水污染 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 ) A. 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问题 B.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C. 水资源污染问题 D. 水资源浪费问题 下列做法中,有利于节约用水的是( ) A. 用流水冲洗碗筷 B. 不间断地放水洗衣服 C. 用淘米水浇花 D. 大量使用清洁剂洗碗 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多选) A. 水资源浪费严重 B. 水资源污染严重 C. 水资源总量不足 D. 水资源空间分布均匀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请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强调解题思路和知识点的运用。 学生活动: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完成练习题。积极回答问题,听取教师的点评和讲解,纠正自己的错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辅导,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调查自己所在社区或学校的水资源利用情况,找出存在的浪费和污染问题,并提出至少三条改进建议,写成一篇调查报告,下节课进行交流。” 学生活动:记录作业内容,明确作业要求,准备在课后开展调查和撰写报告。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调查和撰写报告,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水资源问题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