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三节《矿产资源》
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
地理 八年级 新授课 1 45分钟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 认识自然资源:了解矿产资源的类型、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 人地协调观:分析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教材分析 本节聚焦于矿产资源,是中国自然资源章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先介绍了我国矿产资源种类齐全的优势,又阐述了多寡不均的分布状况,还结合产消量大、进口量多的现状,引导学生思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与对策。新教材变化:新增 “战略性矿产”(如锂、稀土)内容,强调国家资源安全。强化 “绿色矿山” 案例(如江西赣州稀土生态修复)。更新数据(2024年我国铁、煤炭储量全球占比)。
核心素养
目标 区域认知 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矿产分布区(如山西煤炭、鞍山铁矿)。 综合思维 分析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对经济、环境的影响(如西电东送、矿区生态修复)。 人地协调观 设计“绿色矿山”方案,辩证看待资源开发与保护。 地理实践力 模拟矿产勘探小组合作,完成资源供需匹配任务。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我国矿产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 动态地图标注+小组矿产“勘探”任务。 难点: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然性及环境代价。 角色辩论赛(政府/企业/环保组织/居民)。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国家矿产勘探局”任务情境。 小组互助学习:4人异质分组(角色:地质员、数据分析师、环保顾问、汇报员)。 游戏化任务:矿产供需匹配闯关、矿山规划模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探究
教学过程 环节1:情境导入——矿产盲盒探秘(5分钟) 趣味活动:每组抽取1个“矿石盲盒”(实物:煤、铁、铜、稀土标本),观察特征并猜测名称。 提问激趣: “你手中的矿石来自中国哪里?为什么手机离不开它?” 揭题:播放短视频《一分钟看懂中国矿产》,引入新课。 环节2:小组任务——矿产分布大勘探(20分钟) 任务1:矿产地图寻宝 每组获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图》 及任务卡: ① 标注3个煤炭基地(山西、内蒙古、陕西) ② 圈出2个稀土主产区(包头、赣州) ③ 用△标出攀枝花铁矿 互助规则:组内“地质员”指导读图,“数据分析师”整合结论。 任务2:供需失衡挑战 情景:东部工厂急需煤炭,西部矿区需外运矿产。 小组合作: 用磁贴将 “工厂卡”(上海钢铁厂)与 “矿产卡”(山西煤矿)在板图上用运输路线连接,解释选择铁路/输电线路的依据。 环节3:焦点辩论——矿山开发VS环境保护(15分钟) 辩题: “内蒙古新建稀土矿是否应获批?” 角色分工: 角色 立场 核心论据(资料卡提供) 政府代表 支持开发 保障新能源产业(电动车电池原料) 环保组织 反对 草原退化案例(配图:矿区修复前后对比) 当地居民 辩证看待 就业机会增加 vs 水源污染风险 企业工程师 绿色技术解决 展示“无尾矿库”技术(赣州案例视频) 规则:每组代表发言90秒,其他组可质疑。 环节4:创意设计——绿色矿山规划师(10分钟) 任务:为山西某煤矿设计可持续发展方案(4要素任选2): 复垦区用途(光伏发电/生态公园) 资源循环利用(煤矸石制砖) 智能矿工(井下机器人作业) 社区补偿(资助居民新能源改造) 成果展示:小组“汇报员”用简笔画海报呈现方案,投票评选最佳设计。 环节5:总结升华——矿产资源誓言(5分钟) 知识树梳理:师生共绘思维导图(矿产类型→分布→开发→保护)。 情感共鸣: 播放 《大国重器·资源篇》 片段,齐诵改编誓言: “我承诺:珍惜每一份资源,争做绿色地球守护者!” 课后拓展(分层作业) 基础:绘制矿产分布思维导图。 实践:调查家庭电子产品中的稀土元素(手机、电脑)。 挑战:撰写提案《如何减少校园“隐形矿产”浪费》(如废旧电池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