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农业》第一课时
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
地理 八年级 新授课 2 45分钟
课程标准 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农业生产活动的分布,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
目标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和资料,清晰识别我国农业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特征,构建区域差异意识。 综合思维:全面分析影响农业分布的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与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科技、政策等),提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深刻领会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理念。 地理实践力: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农业生产问题,增强地理实践能力。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精准阐述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涵盖东西差异与南北差异。 系统分析影响农业分布的主要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难点 深入解读农业分布差异与自然、社会经济因素之间复杂的内在联系。 灵活运用因地制宜原则,合理规划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布局。
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学生前期已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如地形、气候、河流等)和自然资源等内容,积累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为理解农业分布奠定了基础。 认知特点: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但在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深入探究复杂地理问题方面仍有待提升。 学习兴趣: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农业现象有一定好奇心,但对农业系统知识的了解较为有限,需要通过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与工具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教学工具:利用多媒体课件、各类地图(中国地形图、气候图、农业分布图等)、相关视频资料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播放一段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特色农业生产场景的视频,如东北平原大规模机械化种植小麦、江南水乡种植水稻、内蒙古草原上的畜牧业、山区的林果业等。 提问引导:同学们,从视频中你们都看到了哪些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这些生产活动分别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布差异呢?由此引出本节课主题 —— 因地制宜的农业分布。 (二)农业的概念与部门(10 分钟) 展示丰富多样的农产品图片,如粮食作物、蔬菜、水果、肉类、木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产品的来源,进而总结农业的概念:利用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获取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结合生活经验列举常见的农业部门,之后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并展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四大农业部门的图片及详细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各部门的特点和生产对象。 (三)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20 分钟) 东西差异 展示 “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找出我国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主要分布区域。 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我国种植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畜牧业多分布在西部地区?组织学生结合中国地形图、气候图和降水分布图展开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归纳:东部地区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平坦;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十分适宜发展种植业。西部地区地形以高原和山地居多,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但天然草场广阔,适合发展畜牧业。特别强调 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是我国种植业区和畜牧业区的大致分界线。 南北差异 让学生认真观察 “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以秦岭 — 淮河一线为界,对比南北方的耕地类型、主要农作物及作物熟制。 开展小组竞赛活动,看哪个小组能又快又准地总结出南北方种植业的差异,并从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角度分析原因。 教师对各小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秦岭 — 淮河一线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作物熟制多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以南地区,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种植水稻,作物熟制多为一年两熟到三熟。造成这种差异的关键在于南北方气温和降水的不同,北方冬季气温低,降水少;南方冬季气温较高,降水充沛。 (四)影响农业分布的因素(15 分钟) 自然因素 展示一系列不同地形(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土壤(肥沃、贫瘠)、水源(丰富、短缺)条件下农业生产的图片或实际案例。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自然因素是如何具体影响农业生产和分布的?每个小组选择 1 - 2 个因素重点剖析。 小组展示讨论成果,教师补充完善,着重强调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分布的基础,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社会经济因素 讲述一些实际案例,比如某城市郊区因靠近城市市场、交通便利,大力发展花卉、蔬菜种植,农产品能快速运往市场销售;某地区引入先进农业技术和设备,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进而改变了农业生产布局等。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科技、政策等)对农业分布有哪些重要影响? 教师总结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分布的关键作用,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因素对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五)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10 分钟) 给出几个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资料,如: 资料一:某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紧邻城市,交通极为便利。 资料二:某山区,地形起伏较大,气候湿润,森林资源丰富。 资料三:某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光照充足,地广人稀。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依据因地制宜原则,探讨该地区适合发展哪些农业部门,并详细阐述理由。 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提问评价,教师最后总结点评,强化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六)课堂总结(3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重点内容,包括农业的概念和部门、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影响农业分布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以及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着重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合理的农业分布和生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经济发展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七)课堂练习(2 分钟) 展示几道紧扣本节课知识点的选择题和填空题,如: 我国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分界线大致是( ) A. 2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B. 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 8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D. 16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秦岭 — 淮河一线以南的耕地类型主要是( ),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 让学生快速思考作答,借此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