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三节《交通运输》第一课时
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
地理 八年级 新授课 2 45分钟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中国交通运输线的分布特征。
核心素养
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地图,明确我国交通运输线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差异,理解区域交通发展与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的联系。 综合思维:从自然因素(地形、气候等)和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城市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综合分析我国交通运输线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 人地协调观:认识到交通网络建设需要考虑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合理规划交通线路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人地和谐。 地理实践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学会从地图等资料中获取交通信息,提升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实践能力。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掌握我国交通运输线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 理解影响我国交通运输线分布的主要因素。 难点 深入分析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交通运输线分布的综合影响,以及交通线分布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有一定感性认识,且学习过中国的地形、气候、人口和城市分布等知识,为理解交通运输线分布奠定基础。 认知特点: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观察、分析能力,但在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解决复杂地理问题上有待加强,需要教师引导。 学习兴趣:对生活中的交通现象较感兴趣,愿意探究交通与生活、经济的关系,教学中可利用这一点设计趣味活动激发兴趣。
教学方法与工具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含中国交通线路图、地形和人口分布图等)、地图(中国政区图、交通图)、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展示我国不同地区交通景象的视频,如东部繁忙的高速公路、铁路,西部蜿蜒的公路等。 提问引导:同学们,从视频中可以看到我国不同地区的交通状况有很大差异,那我国交通运输线在全国是如何分布的?为什么会这样分布?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认识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15 分钟) 交通运输方式及作用 展示图片,回顾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提问学生这些运输方式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如铁路运输大量货物、公路方便短途出行等。 强调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 “先行官”,顺畅的交通能促进人员、物资、信息流动,推动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网络构成 展示 “中国交通运输网络图”,介绍由铁路、公路、水运航道、航空线、管道等交织形成的交通运输网络,让学生观察各种线路的分布情况。 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自己家乡所在位置,观察周边主要交通线路类型及走向,讨论交通线路对家乡发展的影响。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交通线路为家乡带来人员和物资交流,促进经济繁荣,像铁路和高速公路可带动工业发展、旅游业兴起。 (三)我国交通运输线的分布特点(15 分钟) 总体分布特征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中国交通运输网络图”,提问:我国交通运输线的疏密程度在东西部地区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后总结:我国交通运输线分布呈现东密西疏特点,东部地区交通线路密集,西部地区相对稀疏。 举例说明,如东部地区高速公路、铁路纵横交错,而西部地区部分地区交通线路较少。 对比分析 展示东部和西部典型地区的交通线路局部图,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和青藏高原部分地区,让学生对比交通线路密度、线路类型及连接的城市数量。 组织学生讨论:从这些对比中,能发现东西部交通发展的哪些差异? 教师总结:东部地区不仅交通线路密度大,线路类型多样,连接的城市多且等级高,交通枢纽密集;西部交通线路密度小,线路类型相对单一,连接城市较少,交通枢纽数量少。 (四)影响交通运输线分布的因素(20 分钟) 自然因素 展示 “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引导学生思考地形、气候对交通运输线分布的影响。 小组讨论:东部多平原,对交通线路建设有何优势?西部多高原、山地,建设交通线路面临哪些困难?不同气候条件又如何影响交通建设和运营?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补充:东部平原地形平坦,施工难度小、成本低,利于大规模建设交通线路;西部高原、山地地形复杂,需开山架桥,建设难度和成本高。气候方面,气候恶劣地区(如干旱沙漠、高寒地区)不利于交通建设和维护,影响线路分布。 社会经济因素 展示 “中国人口分布图”“中国城市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分析人口、城市、工业分布与交通线分布的关系。 提问:人口密集、城市众多、工业发达地区对交通运输有什么需求?这些地区的交通线路分布有何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东部人口密集、城市多、工业发达,客货运输需求大,促使交通线路密集布局;西部人口稀疏、城市少、工业相对落后,运输需求小,交通线路分布稀疏。 强调国家政策的影响,如西部大开发政策推动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状况。 (五)小组探究与讨论(10 分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给定探究主题:为促进西部地区发展,规划一条连接西部某两个城市的铁路线,需考虑哪些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如何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各小组利用教师提供的地图和资料,开展讨论和规划。教师巡视各小组,提供指导和帮助。 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规划成果,介绍规划思路及考虑因素。其他小组提问和补充,教师总结点评,强化学生对影响交通线分布因素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创新思维。 (六)课堂总结(3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包括我国交通运输网络构成、分布特点及影响分布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强调合理规划交通网络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关注交通建设,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七)课堂练习(2 分钟) 展示几道与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选择题和简答题,如: 我国交通运输线分布东密西疏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 东部人口密集 B. 东部地形平坦 C. 西部资源丰富 D. 西部气候温暖 举例说明社会经济因素对交通运输线分布的影响(至少举两个例子)。 让学生快速思考并回答,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和指导。
板书设计